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GMS的水文地质结构可视化研究——以天山北麓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煦枫  王哲  曾永刚 《地下水》2006,28(6):79-82
水文地质结构模型是表现水文地质体的空间结构及含水层空间分布的模型,是地下水及与环境研究的基础.基于GMS建立的水文地质结构模型,具有方便、快捷、可视性强的特点.然而在建立大区域的模型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天山北麓水文地质结构模型的建立,对基于GMS软件建立水文地质结构模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验证了GMS软件建立水文地质结构模型的可行性,为GMS软件在建立水文地质结构模型方面的应用探索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关于找矿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床类型是建立各类矿床模型的地质前提,矿床模型的应用方向是建立模型的关键,经验模型与理论模型交叉与融合是建立矿床模型的核心.这3条是矿床模型研究中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建立找矿模型的重要原则.它基本明确了找矿模型的定位和建设方向.所谓找矿模型,不管其成熟度如何,均以经验模型与理论模型的各类信息的兼收并蓄为基础,以找矿为目...  相似文献   

3.
薛雷  李维朝  孙强  王媛媛  冶小平  黄鑫 《岩土力学》2010,31(6):2001-2005
在实际应用中,即使是建立较为简单的不规则准三维模型,FLAC3D也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提出了一种快速建立FLAC3D准三维模型的方法,即基于数字图像像素单元的位置属性建立FLAC3D准三维模型,并根据像素单元的颜色属性对所建立模型进行分组,以便实现对模型单元赋予不同属性材料或者建立不同功能模块(如开挖、回填)。借助上述思想,采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写了IMAGE-FLAC3D接口程序,实现了FLAC3D软件建模的直观、快速和自动化。通过建立土石混合体有限差分模型和库岸滑坡有限差分模型,检验了该方法及程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借助强度折减法对所建立库岸滑坡模型进行稳定性分析,分析结果与极限平衡法所得结果相近,说明了所建模型的可计算性。该方法可作为数字图像服务于岩土工程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4.
金矿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信息找矿模型是矿产预测工作的核心,它是进行矿产预测的理论依据。文中介绍了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的概念和特点,建立模型的方法和金矿实例。建立方法包括成矿模式的研究,综合标志(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的确立,不同等级预测对象——矿化单元的综合信息模式化,建立了金矿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估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永勤  缪启龙  彭补拙 《水文》2002,22(2):6-9,18
从地表热量平衡、水量平衡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象、水文、土壤等资料建立了区域水资源量估算模型,计算了该地区的地表水、地下水及水资源总量;同时建立了用水系统的各个子模型,即根据本区农业生产状况建立了农业耗水的物理模型,由工业和生活用水量的变化,结合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等情况,建立了工业和生活用水的统计模型。利用实际资料进行了模型检验,对本地区未来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6.
饱和土变形过程模拟的统计损伤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损伤理论的不足与局限性,从研究岩土材料损伤的合理定义入手,并通过深入探讨饱和土损伤的微观力学机制,建立了适合于饱和土的新型损伤模型。在此基础上,引进统计损伤理论,建立了模拟特定围压下饱和土变形全过程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参数确定方法。通过探讨饱和土损伤统计本构模型参数与围压的关系,建立了该模型的合理修正方法,从而建立了反映不同围压条件的统一饱和土损伤统计本构模型。理论与试验结果分析表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该模型不仅能反映饱和土的变形全过程,而且能反映孔隙水压力对饱和土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多层结构地下水系统准三维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论述了地质构造在建立模型中的重要性,分析了上海市地下水系统准三维模型的优越性和所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反映上海地区水文地质特征的、对准三维模型有所改进的完整三维模型。   相似文献   

8.
谈谈建立金矿地质—地球物理模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讨论了建立金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模型的有关问题.地球物理方法找金是间接的,所建立的模型是地质成矿环境模型.建模应从“实际模型”开始,然后抽象归纳出“概括模型”.要重视物性参数模型的建立,它是建立地质模型和地球物理模型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煤层底板突水预测的准确性,建立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煤层底板突水预测模型。通过综合分析,确定了15个影响煤层底板突水的因素,将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拼接组合,运用建立的深度计算结构模型对影响因素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特征提取。用已知的115组数据对模型进行学习训练,并进行了预测。为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利用相同的数据对BP神经网络模型和LeNet-5模型进行训练,将建立的模型与BP神经网络模型和LeNet-5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通过加深模型的计算深度,综合考虑了影响底板突水因素间的相互联系,提高了突水预测准确性。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构建的模型可以对煤层底板突水进行预测,并且准确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0.
徐磊  任青文 《岩土力学》2011,32(Z1):217-224
对于涉及需要单独考虑岩体结构面的工程岩体结构分析,采用能反映岩体结构面主要力学特性的合理的本构模型是取得合理解答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在经典连续介质力学理论框架内建立岩体结构面本构模型的缺点,基于岩体结构面的实际受力变形特性,采用直接法建立了一种新型岩体结构面本构模型。所建立的模型依据岩体结构面切向应力变形曲线及剪胀曲线的实际特征,将其分为峰前线性段、峰前非线性段以及峰后软化段,并分别给出了用于描述岩体结构面变形和强度等主要力学特性的数学模型,进而推导建立了结构面各变形阶段的增量型本构模型。最后,编写相关计算程序,采用所建立的新型本构模型以及被广泛采用的Plesha模型对经典的岩体结构面直剪试验成果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新型本构模型能更为合理的描述岩体结构面的主要力学特性,且模拟能力优于Plesha模型  相似文献   

11.
膜孔灌溉下土壤入渗特征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韵  费良军  刘乐  陈琳 《水科学进展》2018,29(4):505-513
为了研究土壤容重、初始含水率、压力水头、黏粒含量和入渗时间5个因素对膜孔灌自由入渗特性的影响,根据正交试验设计12组试验(9组试验,3组验证试验)。通过开展室内膜孔灌试验,研究了多因素交互对膜孔灌自由入渗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入渗率及平均体积含水率增量的影响,并分别建立了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和湿润体内平均体积含水率增量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经验模型。两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32 cm、0.006 cm3/cm3,相关系数均大于0.97,决定系数均大于0.95(P<0.01),经验证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均在±13%范围以内。研究表明:压力水头对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影响不显著(P>0.05),初始含水率对其影响显著(P<0.05),而土壤容重、黏粒含量和入渗时间对其影响极显著(P<0.01),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入渗时间、黏粒含量、土壤容重和初始含水率;湿润体内平均体积含水率增量不受入渗时间影响,4个因素对其影响均极显著(P<0.01),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初始含水率、土壤容重、压力水头和黏粒含量。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优化膜孔灌灌水技术要素组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的覆膜开孔蒸发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研制了室内蒸发动态观测实验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了土表覆膜开孔率和灌水定额不同条件下,蒸发土壤含水率剖面的动态特征。通过累积蒸发量的计算分析,基于Gardner关于裸土蒸发的累积蒸发量与时间关系成正比的理论关系,建立了不同覆膜开孔率和灌水定额影响下累积蒸发量随时间变化的三因素模型,从而成为传统Gardner关系的进一步扩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覆膜开孔率和灌水定额对相对累积蒸发量和单位膜孔面积累积蒸发量的影响,并得出了相对累积蒸发量和单位膜孔面积累积蒸发量与覆膜开孔率和灌水定额之间的定量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3.
膜孔灌溉点源入渗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膜孔灌溉的田面人渗属于充分供水条件下的点源三维人渗问题。根据对点源人渗所做的系统室内试验研究,建立了包含有膜孔直径、土壤质地及土壤初始含水量等多因子的点源人渗模型,经检验模型具有一定的拟合精度,从而为膜孔灌溉理论与灌水技术要素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膜孔多向交汇入渗湿润体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世君 《地下水》2004,26(1):65-68
通过大量膜孔多向交汇入渗试验资料.分析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湿润体形状、湿润锋运移和湿润体内土壤含水率,该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膜孔交汇入渗规律和膜孔灌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膜下滴灌微区环境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膜下滴灌特有的"膜中"、"膜间"、"膜边"、"膜外"微区环境,利用2011—2013年田间对比试验方法获取的5 960个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模型,构建膜下滴灌环境土壤层次、灌水定额、土壤水分、气温、蒸发综合因素与土壤水盐关系及影响效应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在气候干旱、蒸发强烈灌区,地膜覆盖与滴灌结合的地表介面灌溉形式下,土壤水盐具有水平方向由"膜中"向"膜边"地表裸露区定向迁移,垂直方向土壤水盐则由下向上层运移且趋于"膜外"边界积累的趋势,尤其是气温与蒸发因素交互作用,推进膜下滴灌土壤水盐在地膜覆盖与土壤裸露区域空间运移,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膜下滴灌"土壤水盐定向迁移"形成机理,为膜下滴灌土壤水盐地表排放模式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膜孔灌溉单孔入渗特性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室内单点膜孔人渗试验资料,研究了充分供水条件下单点膜孔入渗规律及膜孔入渗与垂直一维入渗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膜孔入渗的数学模型,建立了膜孔入渗参数与垂直一维入渗参数的关系,实现了根据一维垂直入渗资料确定膜孔入渗模型。该研究成果为膜孔灌溉理论与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亮蓝FCF染色示踪剂, 研究膜下滴灌条件的水盐运移规律; 分别在灌溉前、灌溉中和灌溉后等不同时间段共开挖13个时刻的剖面, 观察膜下滴灌湿润面的运移情况; 以10 cm间隔的网格, 用MP406土壤水分探测器原位测定3 120个点的土壤体积含水率, 同时取1 430份土样, 利用1∶5土水比浸提法测定土壤盐分; 并利用WATCHDOG气象站监测研究区气象要素.结果表明: 染色示踪能直观表征土壤水盐运动轨迹; 膜下滴灌条件下, 垂直滴灌带方向土壤水流呈点源入渗特征、沿滴灌带方向近似呈线源入渗特征; 现行灌溉模式下, 壤质砂土湿润锋横向运移速率约为8 cm/h; 滴灌对滴头附近土体有一定洗盐效果, 未覆膜区域地表土体出现盐分积累; 灌水时间越长, 湿润锋越深, 横向扩展速率接近无作物小区(8 cm/h); 从土壤水合理利用角度考虑, 满足研究区一膜一带四行的种植模式和土质的单次合理灌水量应为29.4~69.8 mm.   相似文献   

18.
李荣  陈琳  费良军 《地下水》2019,(1):72-75
本文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防渗技术、微咸水利用方式对温室膜下滴灌乳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矿化度的微咸水灌溉会增加作物土壤根系层含盐量和阻碍作物根系吸水,在灌溉方式和灌水定额一定的情况下,虽然全塑料薄膜防渗保水效果强于四周塑料薄膜+底部粘土防渗,但是四周塑料薄膜+底部粘土防渗透气性好,土壤呼吸作用强,在高温时可以及时调节土壤温度,并有利于乳瓜根部呼吸和生长,使其光合速率升高,有助于乳瓜水分和干物质积累,从而获得增产。  相似文献   

19.
沟灌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与入渗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探明沟灌二维土壤水分运动规律,以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沟灌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用多组试验资料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验证,两者基本吻合,表明模型可用于模拟沟灌二维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用所建模型对不同因素组合下沟灌土壤湿润体特性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初始含水率、沟间距对沟灌累积入渗量影响较小,土壤质地、容重、沟底宽和沟中水深对其影响较为显著;沟底宽、土壤初始含水率对土壤湿润体水分分布影响较小,土壤质地、容重对其影响较大,沟间距、沟中水深对其影响主要在零通量面附近,当入渗发生交汇后,零通量面处垂向湿润锋运移加快.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包含湿周在内的沟灌累积入渗量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农田在不同调控措施下的土壤水蒸发量,以衡水试验场为例,以土壤水流动系统为指导,设计沟播盖腐熟秸秆、沟播不盖秸秆、盖膜穴播、平播对照4种不同调控措施下的田间试验,运用土壤水分均衡原理和土壤水分通量法,计算了不同调控措施下的土壤水蒸发量.结果表明,盖膜穴播田块的土壤水蒸发量最小,沟播盖腐熟秸秆次之,沟播不盖秸秆最大,说明盖膜穴播的土壤水分调控效果最好,而秸秆覆盖的效果优于不盖秸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