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段雯娟 《地球》2014,(7):24-27
中国是农耕国家,水利对农业有着重大的意义。我国是河湖众多的国家,所以治水在我们国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国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各大江河流域洪涝、干旱灾害发生频繁,在三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发生洪涝灾害的年度有两千两百多年。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4,(7)
正治水好不好,关键在领导!推进"五水共治"的成效,就是对领导干部最好的考核。把治水一抓到底,不仅需要有直面矛盾、问题的勇气,更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勇于担当的魄力和敢于碰硬的实干精神。重拳治水的社会共识已经达成,当以重整河山之雄心,扎扎实实调研,科学合理规划,保障项目落实,强化责任监管,全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真抓实干,取信于民。五水共治是为了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亲水型宜居环境。  相似文献   

3.
而立 《地球》2010,(6):35-39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 30年来,数以千万甚至上亿的农民“洗脚上田”。转变为城镇居民,这是中国已经发生并且还将持续发生的一大现实,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先进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步演进的一个复杂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4.
正"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水利部部长鄂竟平近日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要准确把握当前我国水利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清醒认识治水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加快转变治水思路和方式,将工作重心转到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上来。"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  相似文献   

5.
蓝颖春 《地球》2014,(7):52-53
水是生产之基、生态之要、生命之源。在人类文明史上,历朝历代莫不把治水作为兴邦富国的首选方略。浙江域内河网水系发达,河道交错,塘漾棋布。随着经济的发展,水环境却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江南水乡,为找到能游泳的河流寻寻觅觅,平原水网,不时为饮用水被污染的传闻困扰。治水对于浙江来说,既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新世纪中国西部地震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 ,全球第二大地震活动带——欧亚地震带贯通中国西部 ,导致中国大陆 90 %以上的破坏性地震都发生在这里。同时 ,这里也是中国经济相对不太发达的区域。这是我们研究地震孕育、发生机理及过程得天独厚的有利场所。我国经济建设经过 2 0多年的改革开放 ,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我们党和政府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 ,在 2 0世纪末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决策。新千年、新世纪伊始 ,又传来了国家将对我国地震事业加大投入的喜讯。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 ,抓住历史机遇 ,加快提高我们的地震科研、监测预报 ,特别是短临预报和防震减灾能力 …  相似文献   

7.
正郯庐断裂带作为中国华南和华北地块的分界是中国东部大规模的断裂系统,对中国东部的地质构造有着深远的影响。郯庐断裂带区域动力源主要来自于太平洋地块向欧亚地块俯冲作用,兼受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影响。历史上曾发生过1668年郯城8.5级地震,1888年渤海湾7.5级地震。目前利用区域国家精密水准网、地震水准网多年多期观测资料,对郯庐断裂带垂直形变研  相似文献   

8.
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一系列改变整个地球生物圈演化进程的重大地质和生物事件.为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速度和原因,需要在统一的时间框架中进行综合分析.精准的生物地层是划分地质年代和进行洲际和地区间对比的首选标准.中国地层类型多种多样,化石丰富,传统的以化石门类系统古生物学为基础的生物地层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已经建立的72个全球界线层型(GSSP)中有11个位于中国,是目前建立GSSP最多的国家,在国际地层表中占有一席之地.高精度定年、化学地层学、天文旋回地层学等也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并取得一定进展.本专辑由中国的地层古生物学专家对中国近十多年以来从埃迪卡拉纪到第四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方面的进展以及各大区之间的地层划分与对比进行了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9.
苏德辰 《地球》2009,(2):65-67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他治水有方。采用“疏理”之法,三过家门而不入,八年治九河。被拥戴为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夏王朝的第一位国君。大禹的诞生地就在北川,因此。北川有大禹故里之美称。  相似文献   

10.
大禹治水与长江早期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人和 《湖泊科学》2003,15(Z1):184-189
水是大自然最富才华的艺术家,是它塑造了雄奇的长江三峡;水又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源泉,是它孕育了灿烂的长江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上古历史是一部人类同洪水共存的历史,许多古史传说都与水有关.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是长江洪水频频发生的历史时期.大禹是中华民族广为传颂的治水英雄,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夏王朝的奠基人.大禹治水的故事发生在大约四千年前,他的足迹遍及华夏大地.中国古代地理学名著《尚书·禹贡》载述,大禹从上游开始经三峡地区一直疏导到长江的中、下游河段,书中曾多处提及禹从事疏浚长江河道制服洪水的水利活动.又据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的记载,大禹治水还到了位于江汉平原的古云梦泽.《水经注·江水》则明确指出,三峡河道是大禹开凿和疏通的.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尤其在太湖流域,大禹治水的传说广泛流传,对大禹的崇拜与信仰也极为盛行.考古发现,在长江三角洲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缺失地层中,淤泥厚度达1-1.5 m.一些专家认为,那是4000a以前发生于良渚文化末期的那次特大洪水留下的痕迹.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17,(12)
<正>11月28日,首届"一带一路"国家科普场馆发展国际研讨会平行会议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召开。此次会议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主办的"一带一路"国家科普场馆专题研讨会之一,主题是"新时代自然科学博物馆的使命与责任",旨在探讨自然科学博物馆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目标与任务,以及科普场馆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会议由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刘树臣主持,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科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有历史记载以来发生了许多次强烈破坏性地震。这些地震究竟是什么力量引起的,目前一般认为是由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对我国大陆挤压作用的结果。但有如下一些问题无法解释:  相似文献   

13.
一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历史地震记载丰富。地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132年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地震仪,曾记录到138年甘肃发生的陇西大地震。16世纪巳有关于地震前兆和抗震建筑方面的记述。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近代又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受到孔孟之道、儒家思想的严重阻碍,发展极其缓慢。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我国只有一个地震台,三个地震工作者。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伟大领袖毛主席、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的领导下,地震科学有了巨大的发展。 五十年代配合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对丰富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地震烈度资料。同时建立了少量地震台站。一九五八年在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中,我国地震工作者曾对地震预报问题作过初步尝试。后来,于由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地震预报工作末能继续下来。 一九六六年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敬爱的周总理代表毛主席、党中央慰问灾区人民,提出了一定要搞地震预报的庄严号召。以后,总理又对地震的预测、预报和预防工作作了多次重要指示,根据伟大领袖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和总  相似文献   

14.
《地球》2017,(12)
<正>近日,国土资源部发布了第四批国家矿山公园资格的公示,16家单位获建园资格。截至目前,从2007年4月22日我国第一个国家矿山公园——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正式开园开始,全国一共已经有88个国家矿山公园(包括取得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资格的单位和正式授予国家矿山公园称号的公园)。废弃矿山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中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矿业的发展,为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扬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利用石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让中国的地震地质学者颇感惭愧。因为自唐山地震以来的近30多年,地震地质学者在努力强调通过对断裂带1万年至几万年地质构造时期的活动去认识强震的发生,弥补历史地震记录时间尺度的不足。但已有的历史地震活动图像对思维的惯性影响,仍使地震地质学者未能摆脱这种思维定式的束缚。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多地震国家,每个省区都曾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历史上有记载的等于或大于8级的大地震多达23次,其中1900年以来发生的就有9次。 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给我国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其惨痛的情景至今人们记忆犹新。这次地震破坏特别严重的原因何在呢?一方面由于唐山地震是发生在城市区;另一方面还由于唐山市位于平原  相似文献   

17.
金星宇 《地球》2014,(6):36-39
土地是农业文明的根本,而农业文明正是中国绚烂文化的摇篮,自古以来帝国的兴衰、朝代的更迭、文明的进步都与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这块特定的"土壤"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这不仅体现在农业文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本身也反过来加强了农业文明在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8.
《地球》2016,(2)
正金全才有一个创造中国特色工艺玻雕的梦。玻璃,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别称,"陆离""琅玕""流离""璃""颇黎"等,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玻璃透光、坚硬、易碎、可薄、可厚,是非常好的工艺美术材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云:"玻璃,本作皮颇黎。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郑和下西洋时带去的最受欢迎的商品  相似文献   

19.
镉米之痛     
正"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我国有7000年有水稻种植历史,是世界上水稻品种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国家。在我国南方,大米一直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民的主粮。然而,就是这种每天饭桌必不可少的主食,最近却被曝出安全隐忧,被推到舆论的风头浪尖。5月16日,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  相似文献   

20.
1303年洪洞地震的赈灾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君丽  光春云 《中国地震》2004,20(3):319-322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同时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自然灾害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特别是数次历史大震,危及了当时的社会稳定和封建国家的统治,因而历代封建统治都将“荒政”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了一系列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这些举措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也对当今防灾减灾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通过回顾1303年洪洞8级地震的救灾与赈灾过程来探讨古代的防灾减灾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