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青海东北部木里煤田控煤构造样式与找煤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代勇  孙红波  孙军飞 《地质通报》2010,29(11):1696-1703
在系统分析木里煤田构造格局和构造控煤特征的基础上,将本区控煤构造样式划分为压缩、剪切、滑动3大类和8种类型。揭示了控煤构造样式与煤系赋存之间的关系,木里煤田控煤构造样式以压缩为主,分布广泛,部分矿区构造样式表现为剪切和层滑,各矿区煤系赋存状态受煤田构造格局的控制,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特征。煤田边缘构造复杂,控煤构造样式以逆冲前锋型、逆冲断夹块型、逆冲-褶皱型和对冲型为主,含煤向斜形态多不完整;煤田中部地质构造相对简单,控煤构造样式以褶皱-断裂型为特征,含煤岩系赋存稳定,是有利的勘查开发区段。  相似文献   

2.
曹代勇  孙红波  孙军飞 《地质通报》2010,29(10):1696-1703
在系统分析木里煤田构造格局和构造控煤特征的基础上,将本区控煤构造样式划分为压缩、剪切、滑动3大类和8种类型。揭示了控煤构造样式与煤系赋存之间的关系,木里煤田控煤构造样式以压缩为主,分布广泛,部分矿区构造样式表现为剪切和层滑,各矿区煤系赋存状态受煤田构造格局的控制,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特征。煤田边缘构造复杂,控煤构造样式以逆冲前锋型、逆冲断夹块型、逆冲-褶皱型和对冲型为主,含煤向斜形态多不完整;煤田中部地质构造相对简单,控煤构造样式以褶皱-断裂型为特征,含煤岩系赋存稳定,是有利的勘查开发区段。  相似文献   

3.
运用对比分析法,以控煤构造样式为主线,系统总结了吉林省南部和北部煤田构造特征的异同。南部地区以挤压型构造为主,发育逆冲断裂组合为代表的挤压型控煤构造样式组合,煤田构造变形复杂,煤系赋存范围较小;北部地区则以伸展型构造为特征,控煤构造样式以断裂断块组合为主,煤系分布范围相对较大。吉林省南、北煤田构造特征的上述差异与其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和所经历的构造演化历程有关。  相似文献   

4.
兴梅煤田在区域构造位置上位于华南褶皱系永梅-惠阳拗陷东北段的永梅凹褶断束,区内煤系赋存特征与控煤构造样式关系密切。运用构造控煤分析方法,根据后期控煤构造几何形态、特征及形成机制,将兴梅煤田构造样式分为伸展构造样式、压缩构造样式、滑动构造样式、滑推叠加构造样式和剪切与旋转构造样式5大类13种类型。本区以轴向北西(含北北西、北西西)的褶皱控煤构造较为多见,其煤系赋存较稳定,可形成较大面积的赋煤单元;伸展构造样式常使煤系失去连续性;压缩构造样式、滑推叠加构造样式、滑动构造样式常造成煤系地层重复,增加资源量,但煤系受破坏显著,含煤块段连续性较差、面积一般较小,煤矿规模多为小型。  相似文献   

5.
重庆地区煤田构造格局及控煤构造样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庆市域位于上扬子陆块之川中前陆盆地、米仓山-大巴山基底逆冲带和扬子陆块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范围。区域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历史复杂,多期构造作用形成了渝东北NW-NWW-EW向和渝西-渝东-渝东南NE-NNE-NW向形态特征。根据重庆地区煤田构造格局,分析了该区控煤构造样式,阐述了构造对煤系赋存的控制程度。研究认为,重庆地区构造复杂,控煤构造样式以挤压压缩构造为主,煤层大部分赋存于褶曲两翼。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在煤田构造与构造控煤作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整体深化了对中国煤田构造发育规律的认识。提出赋煤构造单元的概念,建立了赋煤构造单元区划层次结构,系统总结了各赋煤构造区构造单元的煤田构造特征。从煤系变形控制因素角度,揭示了中国煤田构造展布的分区分带特征,把中国煤田构造格局划分为两大构造区域、三大煤系变形带、五大一级赋煤构造单元。提出煤盆地构造类型划分方案,研究了主要聚煤期古构造格局及其对成煤盆地发育的控制作用,恢复了煤田构造演化历程。建立了控煤构造样式分类方案,强调构造变形和构造形态对煤系现今赋存状态的控制作用,使构造控煤有了明确的载体。  相似文献   

7.
滇东地区控煤构造样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构造控煤分析方法,根据后期控煤构造几何形态特征及形成机制,将滇东控煤构造划分为4大类(褶皱断裂组合、逆冲断裂组合、伸展构造组合和反转构造组合)11种控煤构造样式,其形成机制主要以挤压作用为主,辅以局部的拉张或走滑作用.在一些地区还存在因局部应力场改变而产生的变形。煤系赋存特征与控煤构造样式关系密切。以逆冲断裂组合为主的控煤构造样式,其煤系受构造破坏显著,煤系赋存范围较小;以褶皱断裂组合为主的控煤构造样式,其煤系赋存稳定,可形成大面积开发区块。  相似文献   

8.
徐沛煤田石炭—二叠纪成煤以来,经过多期次构造运动,对煤系的赋存产生较大影响。利用徐沛地区近年来最新的地震、钻探等勘查成果,运用板块构造学和地质力学的观点,对区内控煤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本区的控煤构造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丰沛区以伸展型和平移走滑型控煤构造样式为主,九里山区和贾汪区以压缩型控煤构造样式为主;近东西向掀斜断块的形成是印支期挤压运动和喜马拉雅期拉张运动的结果,走向近南北的右旋平移走滑断裂形成于新近纪以来右旋压剪性活动,构造面向NW倾的褶皱-逆断层构造型式形成于印支期NW-SE挤压力的作用,构造面向SE倾的褶皱-逆断层构造型式则形成于燕山期SE-NW挤压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辽宁红阳煤田局部采区浅部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的问题,通过煤田构造发育规律和演化史研究、油气地震勘探资料解译、平衡剖面恢复等技术和方法,预测了该煤田深部及外围煤炭资源的赋存状况、远景勘探开发区及煤炭资源量。结果显示:煤田二区为正常背斜的控煤构造,-1500m以浅的煤炭资源储量为83148万t;煤田南部岳家堡背斜往南发育,徐往子勘探区东部存在一个低次序含煤向、背斜构造,可作为远景勘探区,估算-1500m以浅的煤炭资源量为1.85亿t。   相似文献   

10.
为查明宁武煤田北部构造特征及其对石炭-二叠系的控煤作用,结合野外露头、钻孔岩性、三维地震等资料,分析了宁武煤田构造区带划分、地层结构、构造演化及应力场特征,明确了宁武煤田北部主力煤层的控煤构造。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以来,宁武煤田主要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期构造运动,其中燕山期构造最为复杂,具有幕式、挤压伸展交替演化,控制了煤田现今的构造格局;煤田边界主要受NE—近NS向逆冲断裂带控制,内部由平鲁向斜、朔县向斜和宁武向斜3个赋煤区构成。煤田内发育NE—NEE、近NS向和近EW向正断层,且具有叠加改造和差异性分布的特征,平面多呈斜交、平行分布,垂向多为垒堑、顺向和反向断阶构造样式,共同控制了不同井田的煤层赋存稳定区。   相似文献   

11.
青海木里煤田构造分带性特点及赋煤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煤田构造及构造控煤分析方法,在系统分析木里煤田构造格局的基础上,提出该区煤田构造具有分带分段的特征,自南向北划分为南、中、北三个构造带,自西向东分为西、中、东三个段,并分别讨论了它们的煤系赋存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木里煤田为一对冲型盆地,在大通山和托莱山的山前地带,逆冲断裂发育强烈,煤层被抬升,埋藏变浅,利于开采,但破坏较为严重;在中部地带,由于受地应力影响较小,含煤向斜保存较为完整,但煤层埋藏较深。  相似文献   

12.
大同煤田位于山西省北部,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侏罗系大同组。依据大同煤田构造发育特点,分析了区域构造对煤田构造格局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大同煤田主体为一向斜构造,控制了煤系的分布范围。区内控煤构造样式包括压缩构造和伸展构造两大类,前者分布于煤田边界,主要包括逆冲前锋构造、逆冲叠瓦构造、双冲构造、叠瓦扇构造等类型;后者主要分布在煤田内部,以正断层控制的堑垒构造类型为主,构成井田边界或采区边界。  相似文献   

13.
根据宜洛煤田深部勘探区的地层、煤层及总体构造特征,分析了断层、褶皱等构造因素对主要可采煤层二1煤层赋存和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煤层的分布规律受聚煤环境及后期构造活动的改造等综合作用的控制,李沟向斜及沙坡背斜控制煤层埋深,北西西向断层使南部煤层抬升遭受剥蚀,形成大面积无煤区,近南北向断层使煤层的连续性遭到破坏。构造控煤因素的研究为矿井建设开发布局、安全生产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运用煤田构造与控煤构造研究方法,从浑江煤田地质构造展布的平面差异性分析入手,揭示了本区地质构造展布的分区、分带特征,指出南北方向上分为三带,东西向分为两区,不同的区带内赋煤规律有显著差异。受到SE—NW向的挤压,浑江地区发育SW—NE向的断裂及褶皱,成为控制煤系赋存形态的主要因素。浑江煤田西区因中生代以来构造活动较强烈,断裂较发育,对煤系的后期改造破坏较强烈;而东部煤系赋存于向斜构造内,受断裂破坏较小,但保存面积少于西部。  相似文献   

15.
荥巩煤田位于豫西强变形区的嵩山背斜北翼,区内断块组合特征明显,聚煤期后构造变形对二1煤层的改造强烈。通过分析煤田构造、二1煤层及煤岩特征对煤层瓦斯赋存的影响,认为层间滑动断层是煤田中普遍发育的一种构造样式,印支期嵩山地区存在着区域性的顺二1煤层发育的层间滑动断层,层间滑动引起的煤层流变造成了"三软"构造煤的发育和煤层厚度的剧烈变化,煤厚的变化及煤体结构的破坏是煤层瓦斯赋存不均衡和突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两淮地区属全掩盖式煤田,在煤田的发现及开发阶段物探资料(重、磁、电、地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两淮地区地层存在着明显的密度界面、磁性界面、电性层界面及波阻抗界面,与其相对应的重力场、磁场、电场、地震等地球物理特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沉积环境及区域构造特点。根据煤系地层与其它岩层的物性差异,提出了应用物探资料分析煤系赋存规律的方法及控煤构造综合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