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白垩纪陆相火山-侵入岩有关的铁多金属矿床在空间上绝大多数发育于白垩纪火山盆地,仅程潮和金山店出现于隆起区;成矿时间上分为两个时代,即133~130Ma和127~125Ma。按照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过程,鉴别出4个成矿系统:即在隆起区与石英闪长岩有关的矽卡岩铁矿(系统1);在火山盆地内,与大王山(或砖桥)旋回火山-次火山活动有关的铁多金属矿床(包括,磷灰石-磁铁矿型铁矿、类矽卡岩型铁矿、矿浆型铁矿、热液型硫铜金矿、热液型铅锌矿)(系统2)和与二长-正长岩有关的矽卡岩型铁矿(系统3);与娘娘山(或浮山)旋回火山-次火山活动有关的铜(金)矿和金铀矿(系统4)。盆地内和隆起区的矽卡岩型铁矿形成时间基本一致,略晚于与辉石闪长玢岩有关的铁多金属矿床(系统2), 但早于铜金铀为主的成矿系统4。前人以系统2中的磷灰石-磁铁矿型铁矿、类矽卡岩型铁矿和矿浆型铁矿为主,结合其他一些少见或不具工业意义的铁矿类型,提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玢岩铁矿成矿模式。此文以玢岩铁矿成矿模式为基础,结合4个成矿系统的基本特点,提出了白垩纪陆相火山-侵入岩有关的铁多金属矿床模型。以上这些具有成因联系的矿床系统和类型及其分带互为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2.
华东地区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点)呈群落分布于皖北、赣中和东南沿海一带,查明的资源储量占全区铁矿总资源储量的1/3。选取"霍邱式"和"新余式"典型矿床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区内沉积变质型铁矿床具有"南新北老"的特征。二者古构造环境和成矿过程虽不同,但均为与火山作用相关的阿尔戈马型(Algoma)硅铁建造,火山活动为矿床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3.
闽西南坳陷内石炭纪海相火山岩类的空间分布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绍雄 《福建地质》2005,24(4):217-220
闽西南坳陷在石炭纪时,演化至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于海盆形成初期,随着坳陷加深,发育了一条呈北东东向横贯坳陷区的横张断裂带,使盆底开裂、引起海底火山活动。此带可称为上杭-德化构造、火山活动带。该带与南平-宁化构造带基本平行,后者作为控制闽西南坳陷北部的边界性构造,很可能也控制了上杭-德化构造、火山活动带的生成。在龙岩马坑等地,断裂已深切至上地幔,导致玄武岩浆的喷溢,而马坑铁矿正处于坳陷最深部位。福建已知的重要铁矿几乎均位于此带上,因此,是重要的铁矿成矿带。  相似文献   

4.
火山岩型铁矿与火山活动有关,也是中国铁矿的主要类型之一。近年来,在找矿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研究较为滞后。该类型铁矿床的研究始于20世纪拉科铁矿床的发现,之后在全球各地发现诸多类似的铁矿床;其背景可以划分为优地槽褶皱带型、大陆边缘造山带型、断陷盆地型和深断裂带型。这些矿床与火山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可划分为矿浆喷溢型和火山热液型,不同类型的矿床有着不同的成因假说。研究认为磁铁矿成分、成矿年龄、矿质来源是今后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铁矿资源现状与铁矿实物地质资料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我国铁矿资源的类型、成矿区(带)和赋存特点,概述了当前我国铁资源的状况,提出了铁矿资源进行实物地质资料筛选要考虑的因素。结果表明:中国铁矿床类型齐全,以沉积-变质型为主,岩浆型、接触交代-热液型次之;我国铁矿床成矿条件复杂,大型、超大型矿床少,贫矿多、富矿少,且伴(共)生有益组分多,但呈现相对集中分布的特点,主要包括鞍山-本溪、攀西-滇中、冀东-密云、长江中下游、鄂西-湘西北、邯郸-邢台等6个成矿区(带),新疆地区铁矿资源潜力巨大,是未来找矿的重点;铁矿资源实物地质资料筛选应考虑铁矿床成矿规模、成因类型、成矿时代、成矿区(带)等因素,兼顾具有典型、潜力巨大的铁矿床作为筛选对象。  相似文献   

6.
相对于火山成因矿床而言,一些矿床在成矿时空上(甚至地层建造)与火山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然而他们往往集中形成在火山主活动期之前或之后的某一阶段,成矿方式以热液蚀变或热水沉积成矿作用为主,成矿作用与火山活动引发的构造热事件密切相关,由此,文章把这类矿床统称谓非常规火山成因矿床。如某些火山红层铜矿、硅-铁-铝土矿人建造、角砾岩型铁矿、脉状-层状铜铅锌多金属矿和卡林型金银矿等。在峨眉山玄武岩大规模喷发阶段(258~253.7 Ma)之前和之后两个阶段,存在巨型的热液体系和成矿作用,形成的热液矿床一般为目前研究程度很低的非常规火山成因矿床,因此,加深对非常规火山成因矿床的认识,对于开拓找金属矿、找油新思路,扩展 “既围绕火成岩活动又走出火成岩范围”的非常规资源新视野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工作区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北起福建永安,南至广东梅县,故称“永梅坳陷”,资源丰富,尤以“马坑式铁矿”为最著名。多年来,矽卡岩派观点一直统治着该矿床的成因解释。但通过近几年来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所谓“马坑式铁矿”为一受后期改造的沉积型铁矿。但在物质来源方面,还存在分歧。一派认为铁质来源于火山活动,  相似文献   

8.
西天山阿吾拉勒铁矿带是新疆最重要的铁矿带之一。在伊犁地块前寒武纪基底上发育起来的阿吾拉勒石炭纪上叠裂谷, 形成了由一套海相双峰式火山岩建造组成的火山岩带, 伴随强烈火山活动和岩浆成矿作用, 形成以铁为主, 铜、锌、铅、金、银等共生的海相火山岩型矿床。按照矿床成矿系列理论, 建立了矿床成矿系列(组)、亚系列及矿床式(组), 随着火山活动强度由强到弱, 清晰表现出铁矿成矿强度由弱到强, 再变弱, 就位方式由火山喷发沉积到火山气液-矿浆贯入-喷溢充填, 再到火山喷流沉积, 最后结束于含矿次火山岩浆侵入, 成矿组分由单一的铁逐渐变成铁、铜、锌、铅、金、银的多元素组合的演化规律。进入新世纪, 特别是新疆“358”项目实施以来, 阿吾拉勒铁矿带勘查在资金、人员、技术、政策等方面得到加强, 首次在西天山高山地区实施铁矿整装勘查, 构建了由正确的技术路线、科学的成矿理论、先进的技术方法、有力的保障措施等关键要素组成的评价体系, 实现了阿吾拉勒铁矿带找矿重大突破, 使之成为新疆最大的富铁矿带, 形成了实现勘查突破的关键路径和经验范式。  相似文献   

9.
火山活动与铜、铅、锌、铁、钴、镍等金属矿床的关系密切.但不能说和另一些矿床的关系不密切.例如,金刚石矿床就主要以生在火山岩筒中而著名.本文着重论述火山活动与铜、铅、锌、铁矿床的关系,兼及一些其他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0.
李连廷 《云南地质》2014,33(3):387-392
老挝帕莱通铁矿,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以出现多层矿产于中—晚三叠统基性火山岩系中,该铁矿为火山活动的直接产物.矿区显示了较好的找矿前景.尤其是矿区东部及其外围找矿潜力巨大,深部玄武岩喷发间断面之隐伏矿也有较好的找矿前景.矿区中东部除寻找Fe以外,也是Cu多金属矿形成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11.
青海祁漫塔格地区铁多金属成矿特征及找矿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彤 《矿产与地质》2008,22(3):232-235
祁漫塔格地区是青海省重要的铁多金属矿产地,其成矿作用主要为喷流-沉积作用,矿产伴生有益组分多,根据成矿地质条件、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该地区铁矿资源仍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为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老挝铁矿分为矽卡岩型、热液型和火山喷发—沉积型,尤以北部川圹—万荣一带最丰富。受岛弧-裂谷构造岩浆带控制,北部仍是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我国西部周边毗邻地区主要褶皱系及该区的火山-成矿建造特征、演化趋势和时空分布规律。指出该区与火山活动有关金属矿产是丰富的,主要有铜、铅、锌、铁、金、钼和铀等。成矿时代有7个,主要分布于前苏联的哈萨克斯坦-天山、中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中、北印度地区。该区构造-火山-成矿建造的演化趋势与时空分布规律表现了从晚前寒武纪至新生代、从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至阿拉伯海北海岸的3个有序演化。在对比我国有关地区的地质成矿条件之后,提出了我国有关地区的一些找矿远景地区。  相似文献   

14.
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铁锰离子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水中铁、锰离子含量一直较高.本文在总结现有水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现场Eh测试、矿物及土壤的化学成分等成果,对浅层地下水中铁、锰离子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含水介质及土壤的化学成分、地下水系统中的氧化还原环境是造成该区浅层地下水中铁、锰离子含量较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开采力度,改善浅层地下水的循环交替速度有利于浅层地下水水质的改良.  相似文献   

15.
蒙古国伊罗河铁矿床属于华力西晚期形成的接触交代型铁矿床,探获资源量近10×108t,矿床平均品位>50%,外围有多个探明铁矿产地及找矿远景区,周边潜在资源量30×108~40×108t。为探讨该区域接触交代型铁矿床的成矿地质规律,本文从伊罗河铁矿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作用分析入手,以其东矿段Ⅰ号矿体为例详细论述矿体形态、规模、产状、赋矿岩性特征,通过矿石样品测试分析阐述矿物组成特征、化学成分、矿石结构构造、磁铁矿粒度及成矿阶段等,初步总结了矿床成因和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6.
论新疆东准噶尔陆相火山成矿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早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时期,东准噶尔地区陆相火山作用广为发育。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这一时期的陆相火山作用形成了两套重要的成矿岩浆建造,即安山-英安质喷溢、喷发岩建造和中性-中酸性潜火山杂岩建造,它们具有同一的成矿专属性,与金、铜、铁成矿密切相关。前者主要形成特征的浅成低温热液陆相火山岩型金矿。后者与金、铜成矿关系极为密切,其突出特征表现为受同-成矿岩浆作用的制约,在不同的外部条件下,形成不同类型的多种矿床,分别构成自成体系的金矿床系列和铜矿床系列,充分揭示了东准噶尔与陆相火山作用有关金、铜成矿的广阔前景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零价铁(Fe0) 被广泛用于地下水中硝酸盐原位与异位修复,但二价铁(Fe2+) 的存在对具有氧化膜的Fe0还原硝酸盐的作用效应仍有待研究。以100 目的未经酸化的颗粒状零价铁作为还原剂,采用室内批试验方法,研究了Fe2+在零价铁还原去除NO3-系统中的作用效应。实验结果表明,Fe2+可显著提高Fe0对于NO3-的去除速率与去除效率,且Fe2+浓度越高,去除速率与效率越高;由于未经酸化的Fe0具有氧化膜,反应初期的NO3-还原速率较慢。Fe2+将零价铁表面的Fe2O3氧化膜转化为Fe3O4,加速电子由Fe0向NO3-的转移,促进NO3-还原。此外,在反应系统中加入Fe3O4,可进一步提高Fe0对于硝酸盐的去除能力,若Fe2+不存在,仅添加Fe3O4,NO3-的去除效率没有提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使用时间序列法对四川省铁矿资源需求建立了预测模型。通过对预测模型的研究,发现四川省铁矿资源保有储量与铁矿石需求量,两者差距逐年加大,四川省铁矿保有储量告急,需增强地质找矿地勘经费投入,加强综合地质找矿能力。  相似文献   

19.
山西塔儿山地区的夕卡岩型铁矿是山西省的重要铁矿类型。夕卡岩型铁矿的赋矿围岩以中奥陶统碳酸盐岩为主,分为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共3个组7个岩性段。该区中奥陶统的特点是白云质成分较高,较纯的灰岩较少,表现为潮上潟湖相、潮上盐坪相和潮下陆棚相交替的沉积环境;岩石富MgO,大部分碳酸盐岩的CaO/MgO值为2.63~5.51,属于方解质白云岩或富白云质灰岩;在热液交代作用过程中,白云质灰岩、钙质白云岩经热液交代形成了镁夕卡岩岩石组合,以透辉石-金云母夕卡岩、透辉石夕卡岩和金云母夕卡岩为主,铁矿体主要产于镁质夕卡岩中。中奥陶统碳酸盐岩的控矿作用表现为:大部分的铁矿体都产于由富镁碳酸盐岩蚀变而成的镁夕卡岩中,围岩中的镁质可以降低岩浆温度和黏度,转换硅酸盐中的铁质,形成镁质夕卡岩和铁质堆积;含石膏层的碳酸盐岩在成矿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不仅能够改善岩浆和流体的物理-化学性状,促进蚀变和矿化,还能提供有利的成矿空间,成为构成夕卡岩型铁矿矿集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