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雪君  须重明 《天文学报》1996,37(3):254-266
本文用微扰的方法求解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下,均匀慢旋转的轴对称的稳定星体的结构方程,对旋转的处理精确到角速度的二级近似.并用10种可能的中子星的物态方程,计算了相应的稳定星体的结构.通过对物态方程G的详细计算结果,具体讨论了旋转对中子星的结构参量及各种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陈次星  张家铝 《天文学报》2004,45(2):141-157
导出在Saa有挠引力模型下慢旋转磁中子星电磁场所满足的方程,并研究其外部解,得出如下结论:其一,选规范.A^0=0,电磁场存在某种形式的特解;其二,选规范A^0≠0,电磁场根本不存在此特解.故可通过观测中子星外部电磁场的形式判断挠率是否存在.  相似文献   

3.
在超新星1987A里尚未发现脉冲星脉冲星是具有强磁场的旋转中子星,一般认为是大质量恒星演化成超新星爆发的遗迹。因此,天文学家热切地希望寻找到大麦云中一颗蓝超巨星fe.----."leak—69”202作为超新星1987A结束其生命时所发射的电磁辐射脉...  相似文献   

4.
中子星之谜     
1932年,在发现中子后不久,苏联学者朗道就预言在宇宙中可能存在中子星。两年后,巴德和茨维基甚至明确提出超新星爆发可以产生中子星。当人们第一次听到这种小得惊人、密度大得出奇的恒星,一定会问,真有这样的恒星吗?当初,在物理学家提出宇宙中可能存在中子星时...  相似文献   

5.
早在1967年,休伊什和贝尔发现的脉冲星即被证明为具有强磁场的中子星。稍后,人们又发现蟹状星云中子星发射X射线脉冲。20世纪70年代"乌呼鲁"卫星发现,半人马座X-3和武仙座X-1也有周期X射线脉冲发射,它们的脉冲周期分别为4.84秒和1.24秒。这些X射线源现在称为"正常X射线脉冲星"。正常X射线脉冲星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个中子星,它们的辐射能来自旋转,另一类是双星系统内的中子星,它们的辐射能由引力很强的中子星从吸积的伴星物质中得到。1979年12月,格利高里和法尔曼用"爱因斯坦天文台"观测新发现的可变射电源时,在仙后座里拍摄到一个奇怪的天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1979年3月5日宇宙γ射线爆发事件提出一种可能的机制,它可能发生在一个包含有中子星的双星系统中,来自伴星的一次偶发事件抛射的大量物质,使中子星磁层顶处堆积大量等离子体,形成高密度吸积环.当吸积环中物质数量超过某个临界值时,由等离子体的Kruskal-Schwarzschild不稳定性导致吸积环物质进入磁球,在它到达中子星表面时,产生γ射线和硬X射线爆发.本文所得结果与文[1]所需的物理条件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7.
陶必友  颜骏 《天文学报》1995,36(4):442-447
本文根据SU(5)大统一模型耦合Einstein-Yang-Mills-Higgs系统导出的旋转度规解,研究了带电荷、磁荷、SU(3)色荷的中子星表面温度的分布,结果表明:中子星在坍缩过程中可能出现表面温度的反转;同时发现了中子星的赤道与两极的温度差随着电荷与SU(3)色荷的增加而减小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中子星吸积彗星云模型的基础上,认为软重爆GB790107起源于弱磁化中子星,其阵雨式地吸积彗星云将在中子星表面形成一光厚辐射区,该辐射区的温度分布由激波模型确定,这一辐射区中的高温等离子体产生的黑体辐射将很好地拟合GB790107的观测能谱,且获得爆源距离为(1.35-13.5)pc。  相似文献   

9.
中子星的相对论平均场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相对论平均场理沦出发,考虑核子、超子和介子的相互作用,研究了中子星的结构和性质以及超子耦合常数对中子星性质的影响.发现当密度较高时,中子星的核心区主要由超子组成,即中子星转变成以超子为主要成分的奇异中子星,并且这种转变受到超子相互作用的影响.当超子耦合常数与核子耦合常数的比值为0.65时,中子星转变为奇异中子星所对应的密度最小,此时计算的中子星的最大质量为1.4 M⊙,与天文观测结果较好符合.  相似文献   

10.
对Be/X射线双星LSI+65°010/2S0114+65连续四年(1992—1995年)的光学光谱观测发现,在1992年11月它的Ha发射线等值宽度在4天内从-0.43A增至-1.48A,增加了约3.5倍.此剧烈变化支持LSI+65°10的光学子星是一颗Be星而非超巨星的论点.我们的观测还发现,1994年9月它的Ha发射线轮廓呈明显的双峰结构,但与普通Be星中由于旋转气壳而形成的双峰不同,其红峰处于Ha理论波长附近,紫峰却紫移了7.2A.我们认为此双峰可能产生在LSI+65°010的不同HⅡ区中,即红峰产生于Be星周围的气壳内,而紫峰很可能产生于在轨道上快速运动的中子星周围的HⅡ区中,此观测可能提供了中子星周围存在HⅡ区的证据.同样,我们认为1992年11月4日观测到的Ha发射线红翼几乎不变,紫翼却大幅增加的现象也是由于中子星周围的HⅡ区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中子星的热演化、自转演化和磁场演化的相互影响.考虑了一个自洽模型:中子星因磁偶极辐射而自转减慢,在内部产生某些加热过程,中子星磁场通过壳层的欧姆耗散来衰减.结果表明,磁场衰减提高了加热过程的重要性;相反,加热效应减慢了磁衰减.因此可以得出,中子星的热、自转和磁场也许不是独立演化的.不仅如此,这些演化与初始条件有关,因此,人们也许可以从射电和X射线观测对脉冲星年龄、初始磁场和周期给出某些限制.  相似文献   

12.
超新星SN 1987A的热光度演化──内部中子星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超新星SN1987A爆发六年多来其热光度演化的研究情况.爆发后的前800天,观测的热光度曲线与由超新星爆发时合成的放射性元素的放射衰变加热模型符合得很好.但900天以后,观测的热光度曲线比考虑了所有放射性元素贡献后的理论曲线下降得还要缓慢.这可能表明有新的能源在起作用.我们认为这个新的能源可能是超新星爆发时产生的中子星的吸积.通过吸积超新星爆发时抛射气壳中小于逃逸速度的部分物质而增大SN1987A的热光度.这一模型能很好地解释900天以后的光度曲线的下降变级以及900至1200天之间光度曲线的凸起,这也为内部中子星的存在提供了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现在,天文学家公认发射射电脉冲的中子星便是脉冲星,而中子星的质量常从所测脉冲双星的数据获得。例如,脉冲双星B1534+12、B1913+16及B2127+11C中脉冲星的质量分别为太阳质量的1.338、1442和1.349倍,即中子星的质量约为1?..  相似文献   

14.
陈次星  张家铝 《天文学报》2000,41(3):243-256
推出中子星在旋转慢塌缩情况下零质量粒子的Boltzmann方程及其矩形式,并研究了典型条件下的慢坍缩问题,而且在近热平衡及扩散近似下得到一个可直接研究中子星中心附近温度特性的有用方程:aTc^4c-aT^4=rH30(6N^ΦO/Noe-NoА^-13tsinθ。  相似文献   

15.
在相对论平均场理论中考虑重子八重态,选取每重子熵S=1或S=2,集中研究讨论了熵效应对大质量中子星PSR J0348+0432原生星性质的影响.利用GL85核子耦合参数组计算了PSR J0348+0432的质量,将该参数组推广来计算每重子熵S=1或S=2时原生中子星的性质.结果发现原生中子星较零温中子星会有更多超子出现,且原生中子星的温度越往内部温度越高,超子的出现会降低内部温度.熵会增大大质量原生中子星的质量,这种增加效应超过超子出现减小大质量中子星质量的效应.熵会增加原生中子星的半径,即原生中子星的冷却是一个星体收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考虑到混杂星既具有奇异夸克物质核,又具有中子星固体壳层的特殊结构,运用完全自洽的二级修正方法,研究了在低温极限下(T<109K)混杂星的体粘滞耗散时标,并利用该时标计算了混杂星的临界旋转频率,发现其最小值为704.42 Hz(对应1.42 ms脉冲周期).与中子星和奇异星比较,更好地解释了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17.
中子星磁场的起源与演化问题一直没有满意解决。本文就近年的磁场观测统计分析和理论解释进行了系统介绍,并总结出中子星磁场演化的观测结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广义相对论数值计算研究了从不同物态的中子星到不同物志的奇异星的转变过程.对于热中子星,转变可引起很大的脉冲星周期突变,其大小取决于中子物质的物态,其时标取决于奇异物质的物态.对于冷中子星,转变可产生一类γ射线爆.  相似文献   

19.
强磁场中的共振逆康普顿散射(RICS)是产生伽玛射线的有效机制.在前文工作的基础上,导出强磁场中子星中具有幂律能谱的大量相对论电子沿中子星磁轴向外运动时在变化磁场中产生的集体RICS辐射谱(RICS谱光度)的基本公式.由此得到在中子星周边几种典型的低频辐射场中集体RICS辐射谱形的简单解析表示(如热轫致辐射场、黑体辐射场,以及非热低频幂律谱辐射场),以便与实际观测谱形比较.计算表明:在满足匹配条件(即近似共振条件)下,RICS辐射效率很高,其谱形都是两段式(折断的)的幂律谱形式,与周边低频场性质无关.通过计算,再一次论证RICS机制是伽玛射线脉冲星和伽玛暴(GRBs)在高能射线段(硬X-射线和伽玛射线)辐射的一个理想的高效辐射机制。  相似文献   

20.
近来的观测表明,在射电宁静孤立中子星1E1207.4-5209的X-射线连续谱中存在几条等间隔的吸收线,能量分别为0.7、1.4和2.1keV.根据近年发展的四极近似下的量子回旋辐射理论,澄清了目前的一些疑问,肯定了它们是电子回旋吸收线,而不是质子回旋线.并从理论上确定了该中子星自转轴的空间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