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凯  李志苗  肖燕 《热带地理》2016,36(2):237-244
基于道德动机的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和基于利己动机的计划行为理论,构建游客亲环境行为意向的综合模型,检验游客亲环境行为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和机制。结果表明:与单一理论模型相比,综合模型对游客亲环境行为意向的解释力度相对较高;后果意识与责任归属、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正相关,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98、0.50、0.70和0.66;主观规范和个人规范是影响游客行为意向的主要因素,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70和0.51,而生态世界观对行为态度、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对游客的行为意向影响不显著。景区可以通过加强环保宣传和利用环保志愿者的监督、劝解以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游客也应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在旅游活动中增加关注环境行为的旅游体验。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背景下,矿山周边的农户作为环境破坏的受害者和生态修复的主要参与者,其参与意愿的高低关系到政府环境治理政策能否发挥良好作用。以大宝山尾矿区为例,构建包括价值感知、政策感知和禀赋感知对亲环境行为意愿的影响模型,探讨环境感知对农户亲环境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价值感知包括经济和生态2个维度,且均会对农户的亲环境行为意愿产生直接正向影响;禀赋感知包括精力和能力2个维度,且均会对其亲环境行为意愿产生影响;政策感知包括感知政府、感知矿企和邻居朋友态度3个维度,对其亲环境行为意愿不产生直接影响,但可通过价值感知和禀赋感知对其亲环境行为意愿产生间接影响。2)收入的提高、感知矿企的态度以及精力和能力的感知是农户亲环境行为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需将传统手段与新型网络平台结合,加强环境治理多渠道宣传、就业能力培养和邻里示范等,以提升农户亲环境行为意愿。  相似文献   

3.
王志先 《地理教学》2022,(8):46-47+55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提高公众环境意识,自觉践行环保行为,需要科学、系统、全面、长期的环境教育。为系统深化青岛市初中学生环境教育,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打造青岛教育特色品牌,笔者研发了《生态环境教育》课程。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方面对课程纲要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4.
依据自我决定理论,构建以自我决定动机为中介变量、地方依恋为调节变量的调节中介模型,旨在从心理动机层面探讨旅游者生态价值观影响其环境责任行为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发现:生态价值观对内部和外部动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并通过内部和外部动机进一步正向影响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地方依恋对生态价值观与内部动机之间的关系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在制定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时,应考虑利用旅游者生态价值观、地方依恋和自我决定动机的多层作用关系,以激发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5.
事实上所有国家对环境质量仍然保持高度关心。民意测验表明,在不同国家中的公众和领导两者都在高度关心环境的退化。两者都要求加强政府及国际组织的活动以保护环境。加之,公众和领导人都愿意做出物质牺牲,也愿意在他们的社区内与他人共同工作以改善那里的环境。在过去几年内国际对环境的支持有了明显的增强。1989年3月由24个国家的代表,其中包括17个国家领导人,发表的海牙宣言强调了为保护全球环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是洞庭湖水环境保护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研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中学生水环境保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健全洞庭湖水环境保护全民行动体系、建立和谐的人水关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建立环境知识、环境经历、环境态度、环境信念和情境因素相结合的中学生水环境保护行为理论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中学生水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联系。研究发现,环境态度、公共规范、环境信念对中学生水环境保护行为具有直接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知识和环境经历对中学生水环境保护行为无直接显著影响,但是分别通过环境态度、环境信念中介变量对中学生水环境保护行为产生间接影响;情境因素中的奖惩机制和行为约束对中学生水环境保护行为无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本文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中学生水环境教育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地居民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对旅游业的行为态度不仅影响着游客的感知和体验,也对目的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旅游支持态度与亲环境行为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亲旅游行为的概念,表达居民促进旅游业在当地更好发展的行为意向。以社会表征理论研究框架为基础,构建“社区关系—效益感知—行为态度”模型,实证考察了社区关系对亲旅游行为的影响,探讨了旅游效益感知的中介作用和旅游事件依恋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社区关系对目的地居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感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积极的旅游影响感知又对亲旅游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居民对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感知在社区关系与亲旅游行为之间存在多重链式中介作用,传统的中介模型低估了旅游效益感知的影响作用。旅游事件依恋正向调节了社区关系与旅游社会效益感知、环境效益感知的关系。研究结论为揭示旅游介入情境下社区关系、效益感知与亲旅游行为之间的影响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于目的地社区旅游开发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旅游者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环境意识结构设计了旅游者环境意识调查问卷,主要指标体系包括旅游环境知识水平、旅游环境态度、旅游环境评价和旅游环境行为4个方面.基于权重和赋分,构建了指标体系各部分评价模型和环境意识总体评价模型,以此来计算旅游者环境意识水平的综合得分.通过对内蒙古呼包鄂区域旅游者环境意识水平的调查分析得知,旅游者环境意识模式是"环境态度制约型"模式,从总体来看,环境知识不是制约旅游者环境意识水平的关键问题,环境评价也不是主导因素,而态度才是至为重要的因素,它决定了旅游者的环境行为倾向.  相似文献   

9.
潘丽丽  王晓宇 《地理科学》2018,38(8):1337-1345
以公众环境行为 “价值-信念-规范”理论(VBN)以及计划行为论(TPB)为基本借鉴理论,融合旅游活动特性,构建游客环境行为意愿影响因素模型,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案例地,以结构方程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验证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游客环境行为意愿受到特定环境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以及旅游地意象3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其中特定环境态度的影响最突出,感知行为控制次之,旅游地意象略弱;主观规范作为中介变量在受到环境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作用于游客特定的环境态度与感知行为控制;旅游地意象要素直接影响特定环境态度与游客环境行为意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构建环境素养框架的研究角度出发,将中学生环境素养划分为环境知识、环境技能、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本研究以环境素养的测评理论为指导,对上海市218名中学生的环境素养进行测试,开展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行为以及环境技能均是中学生环境素养的影响因素;中学生环境态度、环境技能对环境行为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效应,环境态度对环境技能没有直接的正向影响效应。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出中学生环境素养的培养路径:学校应加强环境教育,提升中学生的环境意识,促进中学生形成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念,关注中学生的环境责任行为,增强中学生的环境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11.
公众参与既有利于提高环境治理举措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有利于保护公众基本环境权利,满足其实际生计需要,是提高水源地周边农村环境治理综合成效和社会认可度的重要途径。水源地周边农村环境治理公众参与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环境行为,是参与意愿的行动表征,同时受心理认知因素、环境规制因素和内外部条件等的综合影响。论文构建了农村环境治理公众参与行为理论框架模型,并基于福建西芹水厂水源地周边农村144个农户和17个村委调查数据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参与意愿高但实际参与行为发生少,村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支付愿意村际差异较大,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公众参与行为个体差异较大。水源地周边农村环境治理公众参与行为不仅取决于其行为意向,还受心理认知、内外部条件及政府管制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内外部条件往往更为关键。性别、环保认知和对政府环境管制的感知是影响农户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支付意愿的关键因素。个人环保素质、环保设施条件和环境服务质量对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公众参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由于旅游者污染环境的现象日益增多,因此,旅游者的亲环境行为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虽然湖泊旅游在旅游业中变得日益重要,但是人们对于文化价值观如何影响湖泊游客亲环境行为的认知仍然十分有限。以杭州市西湖风景区的旅游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价值-信念-规范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由文化价值观、个人规范和湖泊旅游者亲环境行为组成的研究模型。在数据分析阶段,利用SPSS 22.0软件和AMOS 26.0软件,对383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湖泊旅游者的文化价值观中的环境关爱、面子观和集体主义对个人规范有直接影响;集体主义不仅可以促进湖泊旅游者的亲环境行为的产生,也可以通过个人规范对湖泊旅游者的亲环境行为产生影响,湖泊旅游者的个人规范也对其亲环境行为有显著直接影响。建议湖泊风景区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增强旅游者对景区内动植物的爱心和怜悯心、设计针对湖泊旅游者的旅游集体公益项目、加大环保宣传等方式,培养和唤起湖泊旅游者的环境关爱、集体主义和面子观意识,从而提高其亲环境行为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联邦德国生态环境保护走过了一条污染-治理-预防的道路, 即由技术性和应激性转为政策性和预防性的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由环保活动家,大企业,学术界,地方及联邦各级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并由一个国家级综合的监测体系监督执行。公众不仅有权力了解结果,而且也将参与政策措施的制订和监督。德国空间规划包含欧盟,联邦,州,区域,城镇和城市建设6个层面。空间规划,特别是生态环境规划已成为预防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措施。然而,联邦德国生态环境规划实施也面临个人交通和小企业污染以及环保成本提高造成企业区位劣势所带来的挑战。这些经验教训对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政策措施的完善及生态空间规划的制订和监督落实,环境评价,特别是规划本身的环境评价具有借鉴意义。具体包括4个方面: 1)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实现从提高环保技术手段向预防污染产生转变; 2)保证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实施的有效性; 3)把空间规划作为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提高生态和环保目标的地位; 4)在规划的技术层面上关注居住,休闲,交通和自然保护区用地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段正梁  彭振  杨左  鲍青  阮氏莲 《热带地理》2021,41(1):104-113
基于对岳麓山景区447位旅游者的实地调研,运用拓展的计划行为理论并结合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两者发生悖离的因素,并进一步利用ISM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Logistic回归结果看,旅游者的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等相关理性认知越好,发生悖离的可能性越低;旅游者积极环境情感和消极环境情感对悖离...  相似文献   

15.
以贵州平塘天眼景区的天文科普型游客为研究对象,对273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发现:环境教育感知并未直接导致亲环境行为的发生;游客的环境教育感知会提高游客的专业素养,进而提升游客的亲环境行为。据此,科普型景区管理者可在"游前"对潜在游客普及景区特定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性的环境知识)以提高游客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性的环境素养);重点加强"游中"的环境教育(包括专业性的环境教育),以提高游客的"游中"专业素养和环境教育感知,进而提升其亲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16.
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旅游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伦理观是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对可持续旅游行为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中英文主流数据库期刊的文献回顾,对环境伦理观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以及环境伦理观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影响进行系统梳理。结果表明:环境伦理观的概念体系主要包括环境道德、环境情感和环境信念三要素。现有研究往往不区分环境道德和环境信念,对环境情感的度量往往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对环境伦理观具有直接影响力的是价值观理论,社会文化因素、宗教因素、教育水平、媒体和广告影响、政策、国内和国际移民经历等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西方对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旅游行为进行了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研究,而国内以概念性研究居多,既有研究中往往仅关注旅游中的环境行为,对可持续旅游行为关注较少,缺乏对这一特定行为的概念界定,因此,未来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①对环境伦理观理论内涵的度量;②对环境伦理观影响因素的研究;③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界定和度量;④文化因素对于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旅游行为的影响;⑤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探求环境伦理观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作用机理和影响,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检验旅游者环境关心与地方依恋对环境责任行为(遵守型和主动型)的直接效应、地方依恋的中介效应及环境知识的调节效应,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和PROCESS模型检验工具,分析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收集的546份调查问卷。结果表明:一般性的环境关心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尤其是遵守型)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地方依恋在该路径(尤其是环境关心→主动型行为)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在环境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中,环境知识对环境关心与地方依恋的关系、地方依恋与遵守型行为的关系均产生了负向调节作用。据此,可通过提升旅游者的环境关心和地方依恋水平、根据其环境知识的高低采取差异化的环境教育策略来有效促进其环境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18.
生态旅游是21世纪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其本质是一种"绿色旅游",是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统一的旅游.生态旅游强调人与环境的公平与和谐,这要求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对旅游资源及行为要用环境道德的标准来自发约束.为了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还需要在生态旅游规划、开发、保护和管理等方面贯彻科学的环境道德控制的理念和方法.对云南抚仙湖生态旅游中环境道德状况的调查分析表明:要依靠道德准则和信念及社会舆论的作用,运用环境道德的规范和原则自发地调节旅游行为.同时运用必要的政策、教育手段来提高人们的环境道德水平将有利于推动生态旅游深入而持久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根据环境意识结构,设计了旅游企业环境意识调查问卷,其主要的指标体系包括:旅游环境知识水平、旅游环境态度、旅游环境评价和旅游环境行为四个方面。对指标体系各部分之间以及每一指标部分的每一题目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权重的确定,而且对各部分的每道题目的各个选项予以赋分数。基于权重和赋分,结合调查问卷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指标体系各部分评价模型和环境意识总体评价模型,以此来计算草原旅游发展中旅游企业环境意识水平的综合得分。经过分析得出,旅游企业环境意识模式是“环境行为制约型”模式,从总体来看,环境知识不是制约旅游旅游企业环境意识水平的关键问题,环境评价和环境态度也不是主导因素,而旅游企业的环境行为是至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以往对于旅游地的研究多关注"游憩体验-游客满意度-游客行为意向"的因果关系,却忽视了旅游地的游憩环境因素与其它变量间的关联机制,对于环境服务功能显著的生态旅游地尤为如此。以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旅游区为案例地,从游客感知的视角,探讨游憩环境、游憩体验、游客满意度及其行为意向等多维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了以游憩环境和游憩体验为前因变量、游客满意度和游客行为意向分别为中介变量和结果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检验这些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游憩环境-游憩体验-游客满意度-游客行为意向"的因果关系模型成立,它们构成游憩历程中具有递进性逻辑关联的多维变量;游憩环境作为首要前因变量,对游憩体验、游客满意度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气候条件"和"景观资源"是游憩环境形成正向影响的两个关键因素,其中,"舒适宜人的气候"是气候条件需求中的核心要素,"富有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是景观资源中受游客关注程度较高的因素;以游憩环境为背景条件的另一个前因变量——游憩体验对游客满意度形成了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获得"与"服务水平"是形成良好体验效果、提升游客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可以开展多样化体验活动"是影响"环境获得"的关键要素;"导览解说生动有趣"是影响游客对"服务水平"感知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