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饵料、温度和盐度对两种海洋桡足类摄食与排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哲水蚤是中国近海典型的浮游桡足类,猛水蚤是青岛胶州湾和汇泉湾常见底栖桡足类,研究2种海洋桡足类的摄食和排粪规律可为大量培养桡足类提供最佳条件。论文研究了在6种不同饵料(球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小球藻、绿色巴夫藻、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的条件下,温度和盐度对中华哲水蚤和猛水蚤摄食和排粪的影响。温度和盐度对2种桡足类摄食和排粪的影响具有种间差异性。中华哲水蚤在15℃的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高于在20和25℃的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在15、20和25℃3个温度范围内,猛水蚤的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在20~36盐度范围内,中华哲水蚤的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随盐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盐度为28时达到最大值,猛水蚤的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随盐度升高而逐渐降低,猛水蚤摄食和排粪的最适盐度为20。温度和盐度实验均表明,在6种饵料中,亚心形扁藻和球等鞭金藻有利于中华哲水蚤的摄食,球等鞭金藻有利于猛水蚤的摄食,而小球藻对2种桡足类的摄食均不利。  相似文献   

2.
几种环境因子对墨氏胸刺水蚤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不同藻类、藻细胞密度、温度、盐度、容器容积、昼夜变化等环境因子对浮游桡足类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mcmurrichi)的摄食关系。结果表明:1)藻种类、藻细胞密度对墨氏胸刺水蚤的清滤率和滤食率都有显著影响;2)墨氏胸刺水蚤对4种藻的摄食顺序为球等鞭金藻(摄食率I=12.418μgC/ind穐)>角毛藻(I=9.824μgC/ind穐)>异胶藻(I=6.683μgC/ind穐)>小球藻(I=5.229μgC/ind穐);3)温度在6~20℃范围内变化对墨氏胸刺水蚤的清滤率和滤食率无显著影响,但以10~15℃为佳。盐度对墨氏胸刺水蚤的清滤率和滤食率有显著影响,最适摄食盐度为20~27;4)容器容积和昼夜变化对墨氏胸刺水蚤的摄食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几个试验因子对细巧华哲水蚤清滤率和滤食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象山港浮游桡足类优势种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 成体为试验动物投喂以大溪地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ona),对其清滤率F(ml/个.h)和滤食率G(细胞/个.h)进行了实验测定,结果表明,温度,海水比重,食物浓度及试验动物密度的变化对细巧华哲水蚤清滤率和滤食率均有显著影响,水温15度,比重1.-1-,食物浓度150000个细胞/ml和试验动物密度.25个/ml的条件下,细巧华哲水蚤滤食率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单养和混养的方法,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东海原甲藻对中华哲水蚤摄食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华哲水蚤对东海原甲藻存在一定摄食行为,藻类密度对摄食率有明显的影响.实验密度下,中华哲水蚤对东海原甲藻的最大摄食率为930cells/(ind·h).滤水率随着藻密度的增加而呈单一性的下降;(2)混养条件下,中华哲水蚤对金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摄食率均较单养时下降,滤水率的变化与摄食率相似;(3)不同藻密度下,昆布多糖酶活性都明显高于麦芽糖酶和纤维二糖酶的活性,而麦芽糖酶活性又稍高于纤维二糖酶的活性.与金藻相比,东海原甲藻实验组中华哲水蚤3种消化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南黄海和东海不同海域春季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分布主要受何种环境因子影响及对各环境因子的响应差异,利用2020年春季南黄海海州湾至长江口以北海域和东海长江口海域、三门湾邻近海域、福建中部近岸海域调查数据,基于广义可加非线性模型(GAMs)分析了中华哲水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州湾至长江口以北海域中华哲水蚤主要受温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hl a、pH和氨氮的影响。其密度随着温度的增加呈一个波谷曲线变动,温度在14 ℃时密度最低;随着溶解氧的增加其密度呈一个波谷曲线变动,溶解氧含量在10 mg/L时中华哲水蚤密度最低;随化学需氧量增加其密度波动变化;随着Chl a浓度的增加其密度先下降再呈波动上升;随着pH的增加中华哲水蚤密度逐渐降低;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中华哲水蚤密度逐渐增加。长江口海域中华哲水蚤主要受盐度、水深、化学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影响,随盐度和水深的增加其密度逐渐增加;随化学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增加其密度逐渐降低。三门湾邻近海域中华哲水蚤主要受盐度、pH和透明度影响,随盐度的增加其密度逐渐增加;随pH的增加其密度逐渐降低;随透明度的增加其密度先降低后增加,透明度在1.2 m左右其密度最低。福建中部近岸海域中华哲水蚤主要受水深、透明度、温度和溶解氧影响,随水深的增加,其密度逐渐增加;随透明度的增加其密度波动增加;随温度和溶解氧的增加其密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6.
通过单因子实验,研究了短角异剑水蚤(Apocyclops royi)在不同温度、光照、pH 值、饵料密度以及单性条件下对盐生杜氏藻的滤水率(F)和滤食率(G),及其对3种常见饵料微藻(盐生杜氏藻、球等边金藻和海水小球藻)摄食的选择性,旨在为该物种的人工高效可控培养提供实验和技术基础.结果表明,实验温度范围内(20,25和30℃),短角异剑水蚤对盐生杜氏藻的滤水率和滤食率差异不显著,其中25℃时 F和 G 较高,分别为(0.049±0.014)mL/(个?h)和(1.393±0.369)×104个/(个?h);滤水率和滤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升高,光照强度为9800 lx 时 F 和 G 最高,分别为(0.053±0.012)mL/(个?h)和(1.295±0.303)×104个/(个?h); pH 值为9.0时,滤水率和滤食率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7.0、8.0、10.0);滤水率随饵料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滤食率随饵料密度的增大而升高;滤水率和滤食率存在性别差异,雌性的 F 和 G 均比雄性约高16%.实验的3种微藻中,球等鞭金藻的选择性指数最高.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在不同酸度、温度和盐度条件下重金属铜和TBT对中华哲水蚤的毒性效应。在采样环境下(温度12±0.5℃、盐度32±0.5、pH值7.8±0.1),随着铜和TBT浓度的提高,中华哲水蚤的死亡率升高(P0.05),此时铜和TBT对中华哲水蚤的96 h-LC50分别为84.65和1.59μg.L-1。为测定改变环境因子后铜和TBT对中华哲水蚤的毒性效应所受的影响,实验采用了2×2×3×4因子设计(2个酸度,2个温度,3个盐度,4个污染物浓度)。结果显示:温度升高8℃能够显著提高各浓度铜和TBT对中华哲水蚤的致死率(P0.05);pH值降低1,盐度升高8或降低7对各浓度铜和TBT对中华哲水蚤的致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8.
东海米氏凯伦藻水华中中华哲水蚤的选择性摄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要为评估中型浮游动物选择性摄食对有害藻华发展进程的影响,应用一种新的结合Frost直接摄食法和Landry稀释法的现场培养方法,于2005年4月27日—6月5日在东海有害藻华高发区的6个典型站位进行了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对浮游植物和微型浮游动物摄食速率的研究。比较了中华哲水蚤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摄食习性的差异,并评估了其摄食在水华进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对有害藻华物种存在摄食选择性和摄食速率的阈值。当自然水体中米氏凯伦藻细胞丰度达到157cells/ml和具齿原甲藻细胞丰度达到981 cells/ml时是中华哲水蚤由偏好趋于排斥摄食的阈值。当自然水体中米氏凯伦藻细胞丰度达到176 cells/ml时,中华哲水蚤对其停止摄食。米氏凯伦藻有害藻华发生区中华哲水蚤对具齿原甲藻的无选择性滤食以及对米氏凯伦藻的排斥摄食行为,影响水华进程,最终导致水华物种向米氏凯伦藻方向演替。  相似文献   

9.
饵料浓度对中华哲水蚤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张武昌  王荣 《海洋学报》2000,22(6):88-94
用饵料浓度差减法和排粪率法研究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在饵料(青岛大扁藻、新月菱形藻)浓度从1500到350000个/cm3时摄食率的变化。实验证明中华哲水蚤具有很强的摄食潜力,摄食率在实验饵料浓度范围内一直在增加,在较低的饵料浓度(如青岛大扁藻4000个/cm3)下停止摄食。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中华哲水蚤对可产生麻痹性贝毒毒素的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摄食情况,以及麻痹性贝毒毒素在中华哲水蚤体内的累积和排出过程。实验发现,中华哲水蚤可以摄食有毒塔玛亚历山大藻,并在体内累积麻痹性贝毒毒素;麻痹性贝毒毒素各成分在中华哲水蚤体内发生相互转化的现象,同时中华哲水蚤又可通过自身代谢作用降解掉大部分毒素;中华哲水蚤可通过其排泄物在空间上转移麻痹性贝毒毒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对山东半岛东部、北部及渤海海峡地区的地方性天气-冷流低云,作了初步的分析。着重分析产生这种低云的环流特点及殊地理环境,分析归纳出这种低云的预测方法及判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中太平洋北部海盆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析鉴定,讨论了该调查区处在溶跃面以下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种数与水深变化的关系,推测出本调查区中Ⅰ区的碳酸盐补偿深度约5300米。根据地层中出现的标准化石,对柱状岩芯M_(14)进行了地层年代划分。最上部地层年代约为27万年前,向下1米处年代约为44万年前,3.66米处年代约为122万年前。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大量田间试验和调查资料分析,作者提出烟单14号玉米生长过程中,小喇叭口期土壤中全氮、大喇叭口期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与产量相关密切。并据此建立了产量及构成三因素与土壤养分间的最优相关模型。  相似文献   

14.
波浪对稳定海湾形成过程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一个稳定海湾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了以波浪侵蚀为主的沙质海岸,在人工岬控制下海岸变形与波浪特性的关系。从而为海岸蚀退的预测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热带气旋对黄、渤海影响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统计分析了1949—2000年共52年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时空分布特点及ENS0、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热带气放以四种主要路径影响黄、渤海,其影响时间、频数及强度均有不同。ENSO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位置将影响热带气旋对黄、渤海影响的路径和频数。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放实验室IAP-AGCM(二层大气环流模式),针对黑潮弯曲时的北太平洋冬季表层海温(SST)异常进行八个月的数值积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黑潮弯曲时北太平洋冬季SST异常对大气低频振荡的影响具有明显的30-60d振荡的特征;在北半球的30-60d振荡,大部分地区为向西传播,在南半球则为向东传播;其经向传播较为复杂,在120°E剖面上以向南传播为主;热带地区受此SST异常的影响以西太平洋、印度洋大气加热场的30-60d振荡为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付克忖 《海洋学报》1980,2(3):51-58
本文讨论了南黄海北部海域及青岛近海海水激光(6328Å)衰减系数的垂直分布与温跃层的相关性。依据三个年度不同季节(春、夏、秋)现场实测结果,叙述了衰减系数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并对现场测量方法提出了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8.
冲绳海槽是一个正在扩张的年轻弧后海盆。对这个海盆的研究在地层学、古海洋学、构造学、地震学及海底资源勘探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这个海槽处在大陆地壳向大洋地壳转化的过渡性地壳域,许多人试图从冲绳海槽的研究中,获得关于洋盆早期演化的知识。本文根据反射地震资料(图1)就该海槽成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开发胶东温泉地热水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热水中阴离子的组分与温泉水类型,指出其中Ⅱ_1、Ⅱ_2:型水温高,日采水量大,矿化度高,水质复杂,相应的环境效应明显.提出地热水的大规模开采以及尾水的大量排放,对温泉周边的生态环境、工程环境、土壤及地下水等方面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Bowen数的意义、功能和计算法。同时,依据多年水文气象实测资料作统计,计算出东中国海的Bo值。其结果绘制成1月至12月的月平均分布图,从而对本海域的Bo分布特点作详细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