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国家极轨环境业务卫星系统(NPOESS)简介 1994年,按照美国总统指示,由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负责的极轨气象卫星POES项目与美国国防部的极轨气象卫星DMSP项目进行了合并,新的项目被命名为国家极轨业务环境卫星系统 (NPOESS : The National Polar orbiting Operational Environmen tal Satellite System).NPOESS 项目的成立,是美国政府倡导的军民两用气象卫星创新计划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在2010年以前,美国环境卫星上的大约一半仪器都将因服役期满而停止工作,这会使气候研究、预防自然灾害和监测陆地利用的观测数据难以为继。为此NASA和NOAh应该对已有和以前规划的卫星项目保证提供长期的支持,在2010和2020年期间执行17个新的卫星项目。这是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在最新发表的一篇名为《基地球科学和应用:今后10年和更长时间国家的急需》报告上阐述的观点。这篇在2007年初发表的关系到今后美国天基环境观测发展的重要报告,是2004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受NASA、NOAh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委托,就NASA研究项目和NOAh及美国地质调查局业务应用中天基观测的系统方法问题开展的专项研究取得的成果。报告分三个部分,即空间地球科学和应用的综合战略、使命概述和今后十年研究应用,全面阐述了美国天基环境观测取得的成绩、地位和面临的挑战。报告强调了天基观测对于天气、气候变率和变化、水资源和全球水文循环以及人类健康安全等的重要性。本文摘译自该报告的详细摘要。  相似文献   

3.
2006年南极臭氧洞为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年,超过2000年。臭氧洞不仅面积最大(与2000年相当),且耗损最严重,这意味着南极地区2006年臭氧含量比过去的探测记录还要少。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和欧洲空间局(ESA)卫星搭载仪器对此进行了探测。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大气臭氧监测网的地基观测也证实了该监测结果。各单位使用不同观测仪器,监测结果略有差异。NASA监测结果显示2006年9月25日臭氧洞面积为2.95×107km2,2000年9月最大则为2.94×107km2。而ESA观测2006年9月25日臭氧洞面积为2.80×107km2,非常接近2000年最大值2.84×107km2。2006年10月1日测量的臭氧耗损达39.8兆吨(Mt),高于2000年9月29日测量的峰值  相似文献   

4.
NPOESS/VIIRS及其云图产品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国家极轨业务环境卫星系统计划(NPOESs)第1颗卫星预计于2010年发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是NPOESS卫星计划的首要关键载荷,该仪器继承、发展和集成了3颗现有卫星有效载荷的功能,其预期云图产晶在整个NPOESS计划应用产品中处于最高优先级地位.从简要介绍NPOESS/VIIRS仪器特征人手,从云图解释的物理基础出发,利用现有卫星载荷类似通道云图实例,对VIIRS预期云图产品进行了概要分析,给出该载荷云图产品在改进和提高云分析与预报水平方面的预期应用潜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环境卫星已经成为以气候监测和天气预报为目的全球观测系统中日益关键的一部分。但是,正如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全国科学研究委员会(NRC)的一份报告((Earth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from Space--Urgent Needs and Opportunities to Serve the Nation:地球科学与空间应用技术——紧急需求与服务国家的机会,2005)中所指出的一样:“目前环境卫星系统正面临着崩溃的危险。”(译者注:由于经费预算紧缩以及支持重点向太空探索倾斜,一些已经批准的极具科学与社会价值的计划与项目不再得到支持,被迫取消、缩减规模或延迟。目前,NASA没有计划在“地球观测系统”(EOS:Earth Observing System)平台的6年服役期结束之后替换该系统)。除非立即采取行动,重振美国的地球观测研究计划,并制定一个长期的业务环境卫星发展规划。必须采取措施保障这些计划的不断实施,而且能够得到完善,建造一个低成本、具有灵活性的卫星系统,该系统应是先进的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核心部分。在过去的25年中,与天气和气候相关的行业已经引进和采用了许多卫星技术与设备方面的重要进展。尤其是全球各国的气象环境部门和研究机构,他们对卫星遥感资料的依赖性正变得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6.
程也 《气象科技》2006,34(3):295-295
一个新的由6颗低轨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观测系统于2006年4月14日发射升空,其目的是改进天气预报,监测全球气变化和加强空间天气研究。该系统将首次通过来自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无线电信号提供地球上上万个点的每日实资料,用于科研与业务。该系统由美国与台湾(American Insti  相似文献   

7.
人类进入卫星时代的过去50年里,几千颗卫星被发射进入太空用于收集关于地球的数据。今天,预报天气、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关键依赖于这些天基观测。美国专门从事地球和外层空间探测的管理机构——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在人类进入卫星时代达半个世纪之际,邀请美国科学院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就天基观测50年来取得的科学成就进行总结。2008年初,这一总结报告,即《地球天基观测:前50年的科学收获》发表。  相似文献   

8.
《气象科技》2009,37(6):762-762
该系统的设计目标就是帮助远洋航行飞机飞行员离开强风暴与扰动气流。该系统由NASA资助,以NCAR以前为航空与交通部门开发的用于美国大陆的产品为基础,将卫星资料、模式结果与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快速确定和预报风暴与潜在扰动气流。  相似文献   

9.
NOAA与NASA于2009年6月27日宣布一颗新的地球静止业务环境卫星(GOES-14)在美国佛罗里达州CapeCanaveral空军基地发射成功,并进入轨道,印度洋DiegoGarcia空军卫星跟踪站同时收到第1个信号。该卫星将有助于NOAA预报员跟踪灾害性天气和太阳风暴。  相似文献   

10.
据美国航空和宇航局报告,美国雨云七号卫星和前苏联流星3型卫星上携带的臭氧总量测绘光谱仪的测量结果表明,在南极上空,去年最后一个季度平流层臭氧损耗量比以往任何一个年都严重,并且在去年9月23日记录下了表面积达890万平方英里的极值。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也指出,今年2月在北欧和加拿大上空观测到了臭氧低值,从  相似文献   

11.
数字     
3%卫星业联合会(SIA)发表的年报显示,截止到2012年年底,全球有超过1000颗业务卫星,50个以上国家至少拥有1颗业务卫星,气象业务卫星占3%。美国一家基金会日前宣布,将提供200万美元奖励海洋酸性观测竞赛的优胜者,奖金的一半用于奖励最准确的观测,另一半则奖励性价比最高的传感器制造者。200万美元越南最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颗遥感卫星——VNREDSat-1(Viet  相似文献   

12.
《浙江气象》2009,30(1):F0003-F0003
据日本共同网消息,用于温室气体浓度观测的“呼吸”号卫星于1月23日在日本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呼吸”是日本宇航研究开发机构与日本环境省、国立环境研究所的共同研究项目。该卫星装备了高精度的观测设备,将利用二氧化碳和沼气等温室气体吸收特定波长红外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利用高光谱红外探测资料反演大气参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介绍了红外高光谱的卫星探测技术以及利用现有的机载和星载高光谱资料的反演方法,着重讨论了美国NASA地球观测系统上携带的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的反演方法。  相似文献   

14.
南极臭氧洞     
南极春季大气臭氧明显减少,这种现象1984年忠钵繁根据日本南极昭和站的观测资料和1985年J、C、Tarman根据英国南极哈菜湾站的观测资料就已经发现。美国南极阿蒙森一斯科特站的地面观测和国家宇航局的卫星观测也发现南极大气臭氧从七十年代后半期开始减少,并确认八十年代南极春季上空臭氧减少区呈同心园状分布。Tarman把  相似文献   

15.
从2013年开始,作者团队使用自主研发电化学原理臭氧探空仪在华北平原北京地区进行每周一次观测.本研究首次使用2013-2019年期间北京地区臭氧探空数据评估Aqua卫星搭载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和Aura卫星搭载微波临边探测器(MLS)反演垂直臭氧廓线,并对比臭氧探空,AIRS和Aura卫星搭载臭氧监测仪(OMI)臭氧柱总量结果.尽管臭氧探空与卫星反演垂直臭氧廓线在局部高度处差异较大,但整体来说两者较为接近(相对偏差大多<10%).臭氧探空,AIRS和OMI三种仪器测量臭氧柱总量的年变化特征较为一致,其年均臭氧柱总量分别为351.8±18.4 DU,348.8±19.5 DU和336.9±14.2 DU.后续对国内多站点观测数据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臭氧探空与卫星反演臭氧资料在不同区域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正芬兰几家企业合作启动并得到欧盟研发项目280万美元资助的Iceye小卫星项目,计划将雷达送入小卫星平台,从而能有效避免云层、坏天气和黑暗的干扰,实现全天候对天气系统的有效监测。研发企业用成熟的可移动技术,将雷达传感器压缩到可载入小卫星平台,同时采用小型化和工业制造方式批量生产适合的雷达图像仪,最终装载到数十颗重量仅是目前地球观测卫星1/20的小  相似文献   

17.
中国4个地点地基与卫星臭氧总量长期观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河北香河、云南昆明、青海瓦里关及黑龙江龙凤山地基观测臭氧总量与不同时期、不同卫星反演的产品差别特点进行比较,评估地基和卫星观测臭氧总量数据的质量信息以及近30年来我国不同区域臭氧总量的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4个站点的地基与卫星观测臭氧总量的绝对和相对差别分别为-5~10 DU和-5%~4%;日平均相对差别基本上呈现随机分布特征。TOMS算法反演的卫星臭氧总量与地基差别总体上要优于与DOAS算法反演的同期产品。地基与卫星臭氧总量差别呈明显的区域特点,可能反映了卫星反演计算中所需的臭氧、温度垂直分布等初始条件的纬度分布差异对卫星产品精度的影响。在过去30年,4个站点的臭氧总量在经历1993年前的显著降低后于1995—1996年逐渐回升,而瓦里关站在2001年前后的回升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读图     
认识HAPS最近,欧洲空间局(ESA)开展的科技周活动中,再一次强调未来一些"伪"理念在地球观测中的作用,其中在卫星和飞机之间位于高空的平台,例如HAPS(High Altitude Pseudo-Satellites,高空伪卫星)。HAPS能像一般飞机一样在高空中漂浮或飞行,但平台能像卫星一样开展观测。该系统最重要的特征,除了传感器并不在太空,而是位于大气中某个位置,并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开展各种精确观测和监测,同时也可以用于高宽带通信或成为在轨导航卫星的备份。  相似文献   

19.
拉萨地区1998年夏季臭氧总量及垂直廓线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根据1998年6~10月上旬在拉萨地区进行的臭氧总量及臭氧垂直廓线的观测结果, 并结合同期同纬度其他两个臭氧站数据资料, 证实了以拉萨地区为代表的青藏高原在夏季存在“臭氧低谷”的现象.分析表明, 地基和卫星观测的臭氧总量有一定误差. Umkehr观测反演结果表明夏季拉萨地区平流层臭氧分布和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略有不同; 在对流层, 探空资料显示了该地区对流层臭氧有低值分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当苏联1957年10月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时,气象学家们非常高兴:如果在这些宇宙飞船上安上“眼睛”,将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观测地球大气的平台.1960年美国送上一颗专用于气象的极轨卫星,1966年这个新的观测工具进入业务阶段.其间,苏联已发展了他们自己的卫星系统.稍后,也开始业务运行. 这里没有必要详细叙述各种卫星系统的特征.但需要指出卫星具有两种主要类型:极轨(太阳同步)卫星和静止卫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