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近岸海域污染的生态效应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雄志  杨喜爱 《海洋科学》2004,28(10):75-81
近岸海域包括从潮间带至大陆架边缘内侧的水体和海底,生境复杂多变,其间生活的生物种类较丰富,根据其生活习性分为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三大生态类群。正常海域生态系统内部具有协调结构和功能,良性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由于近几十年海岸带地区经济的发展,近岸海域污染日益严重,海域生态系统受到极大的干扰,生态系统结构退化,生态系统的功能失调。生物种类和数量日趋减少,污染敏感种类消失,耐污种的数量增加,这种表现在生态系统中的响应即为污染生态效应。用各种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生态系统的响应做出评估,可以了解海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根据2020年11月,2021年1月、4月及8月在崇明岛周边海域的渔业调查数据,使用开源程序Rpath构建了包括22个功能群的物质平衡模型,对该海域生态系统结构和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崇明岛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各功能群营养级范围为1~4.32。小型底栖生物的生态转换效率最低(0.01),说明其到高营养级的能量转换存在瓶颈,是影响该海域底层食物链营养传递效率的关键节点。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分析表明,该生态系统总规模为2 909.42 t/(km2·a),低于附近海域生态系统规模。浮游植物对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为60%,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营养来源。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为1.99、系统杂食性指数为0.18,表明生态系统成熟度较低,食物网简单,受干扰后恢复能力较差。模型敏感性分析表明,功能群生物量是影响模型输出准确程度的主要指标。本研究结果可以为该海域生态系统水平的禁捕效果评估工作提供基准参考。  相似文献   

3.
根据2021年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含有23个功能组的舟山海域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分析了当前舟山海域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并估算了褐菖鲉在舟山海域的生态容量。结果表明:舟山海域生态系统营养级范围为1.000 (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4.277 ( 鳐类),石首鱼科、虾类和 鳐类为舟山海域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碎屑食物链和牧食食物链是舟山海域生态系统主要的食物链。碎屑和浮游植物对食物网的贡献率分别为61.32%和38.69%。始于浮游植物和碎屑的营养传递效率分别是9.34%和10.50%,系统总营养传递效率是9.82%。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为2.26,系统连接指数为0.372,系统杂食性指数为0.222。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反映了舟山海域生态系统的成熟状态较低,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根据模型估算,当褐菖鲉生物量增加至8.6倍时,褐菖鲉达到生态容量0.007 95 t/km2,此时生态系统仍保持平衡,且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基本稳定。因此,褐菖鲉在舟山海域尚有较大增殖潜力。  相似文献   

4.
海湾生态系统在维持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群落稳定和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11-2020年夏季监测数据,选取水环境、沉积环境、生物群落、初级生产力和生态灾害5类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指标权重,基于指标体系法构建莱州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近岸海域生态系统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影响指标为水环境和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与现行《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基本一致,但本方法能够识别溢油和台风等极端事件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较传统方法更为灵敏;区间型指标和环境容许值的引入可避免监测数据“劣势掩盖”“信息漏缺”以及极限监测值对评价结果的放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构建1985~1986年长江口生态系统的Ecopath模型, 作者根据1985~1986年全年12个航次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综合调查数据, 分析此历史时期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的能流结构, 并对生态系统总体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估。1985~1986年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包括16个功能群, 各功能群的营养级在1~4.52, 中上层游泳生物食性鱼类占据最高营养级。各功能群间关系主要由3种途径导致: 控制类型、生态位重叠和营养级联。营养级聚合分析表明, 1985~1986年长江口生态系统能流中牧食食物链占据主导地位, 直接来自初级生产者的占比57%。此历史时期长江口生态系统各营养级平均转化效率为12.4%, 其中来自碎屑的能流转换效率为12.9%, 来自初级生产者的转换效率为12%。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分析显示, 该历史时期连接指数和系统杂食指数分别为0.471和0.103,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循环指数和平均路径长度分别为9.35%和2.778, 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为1.724。  相似文献   

6.
生态渔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渔业生产方式。它是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规律建立起来的渔业生产结构。在生产中,利用各种营养物质的循环关系,各种生物群落关系,天敌、食物链与主养对象关系,各种动植物与环境关系等,建立和谐互补的生产方式。近年来,我们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从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坚持既发展又保护、既利用又养育的原  相似文献   

7.
海上油田开采和石油运输过程中发生的意外泄露事故,会污染周围海域的环境,并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甚至毁灭性损害。近年来,国内海上溢油事故时有发生,但缺少针对溢油事故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系统研究。而2007年"河北精神"号油轮在韩国境内发生泄漏事故后,政府部门不仅迅速启动了油污清理工作,同时对溢油在海洋环境中的行为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跟踪研究。本文以此次溢油事故为例,介绍事故发生至几年后溢油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赋存和浓度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损伤,以阐述海上溢油事故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海域环境及其综合治理问题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珠江口周边陆地与海域所面临的环境复合污染形势及来源,指出海域综合治理应以满足全省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综合治理,建立新的社会发展秩序、经济发展秩序和使用海环境秩序。提出系统地、定量地研究珠江口海区与外海沿岸流以及与陆地径流的水动力、物质与生物流的相互关系与活动规律,认识海域生态系统的稳定特性与受损害受干扰特征,认识大气系统对海域的作用过程与诱发生态失衡的规律,是建立新秩序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加强"两沙"海域安全管理是构建和谐"两沙"、打造平安"两沙"的必然基础,是促进"两沙"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保证社会稳定和渔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生产环境的复杂、养殖方式的多样和生产过程的独特决定了"两沙"海域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艰巨性.面对当前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安全管理工作必须注入更多的现代化理念,与时俱进,更新安全观念,创新监管举措,走一条坚实的"两沙"海域安全监管之路.  相似文献   

10.
冰藻是南北极海冰生物群落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固定和输出碳、吸收养分、生产释放氧气和有机化合物,推动高纬度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南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宏观到微观综述了近年来在海冰栖息环境特征、冰藻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冰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以及气候变化对海冰环境和冰藻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以黑暗、寒冷和高盐为主要特征重点讨论了冰藻对海冰环境的生理和分子适应机制。提出在气候变化条件下,应进一步研究探索极地海冰环境基线、冰藻生物多样性组成和变化、冰藻代谢生理对环境的应对机制以及海冰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增进对当前和未来海冰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