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高原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突发性强、易多发、强度大、影响重、预报难,但针对高原地区强对流天气及其短临预报系统的总结还较少。由于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显著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的影响,高原强对流天气具有不同于东部平原地区的独特特征,其研究进展概括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概括了青藏高原地区尤其是西藏地区强对流天气研究的进展,包括高原地区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高原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及影响系统,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技术、相关短临预报系统等,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和短临预报系统建设提供研究背景。  相似文献   

2.
利用三亚凤凰机场实时观测数据、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高空观测资料、三亚地区多普勒雷达资料及闪电定位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机制、雷达回波和闪电特征等方面对2012年4月21日的飚线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冷锋、低涡切变线以及高空槽相互配合是产生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尺度系统,飑线是此次对流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欧阳位温图和雷雨顺能量图对此次强对流飚线过境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多普勒雷达图和闪电定位资料在临近预报中能够有效识别飚线特征,对飚线的移动方向、维持时间的预报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参考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和卫星广域网灾害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的界面操作特征,利用现有卫星遥感资料、自动站资料、闪电定位资料、探空资料和常规气象要素资料等观测资料,以及已研制的有关西藏高原的降水预报预警模型、物理统计诊断模型和三维云模式预报模型等,同时考虑西藏高原地区雷达资料应用的地理障碍,设计构建了西藏高原短临天气预报预警系统。通过可视化简单编程指令代码语言环境实现了能集成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的信息分析功能、适合西藏高原的短临天气预报预警的实用系统。  相似文献   

4.
θse特型法,一种强对流天气的短期预报方法,它把强对流天气预报化成预报引发背景条件下高能量预警型的强对流大概率事件.用此法在1995~1998年进行上海地区强对流天气短期预报的试验,准确率达89%。  相似文献   

5.
利用NCEP和ECMWF再分析资料,结合天气动力学原理,从西风带系统、副热带系统、青藏高原影响系统和热带系统对影响广西低纬度地区暴雨过程中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分型,并给出相应的环流特征,为广西等低纬度地区的暴雨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冬季降水的气候特征认识对高原冬季雪灾的防御有着重要意义。基于青藏高原54个气象站1971~2010年冬季(12~2月)逐月降水量资料,利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冬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突变现象,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概括出高原冬季降水的6种主要空间分布型以及区域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降水分布不均匀,偏东偏南部降水量相对较多,冬季降水在12月最少,2月最多;EOF对青藏高原地区冬季降水分解为6种模态,全区一致型、南北部型、东西部型、川西型、高原腹地型和西部型模态;EOF第1模态时间系数表明高原大部分地区冬季降水在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增加、且存在14年左右的周期变化特征。REOF分析表明,高原地区冬季降水的局地特征显著,而高原腹地与中东部地区变化特征显示了高原冬季降水的主要变化特征,与EOF分析第1模态的变化特征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和加密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7年8月2日安徽北部地区发生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低空切变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系统,地面湿度突变线对飑线的生成及发展具有指示意义.低层850hPa低涡较强的辐合,与位于高空大风速带入口区右侧的强辐散的耦合作用,导致强对流天气发生区上空生成次级反环流圈.该反环流圈从北(南)方携带干冷(暖湿)气流下沉(上升),两者交汇进而引发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在雷达回波上,飑线生成前期,少数单体不连续地排列成线,但并未连通;飑线生成后,带状特征清晰,并且反射率因子大,多处呈现三体钉状散射体;速度回波上有成熟阶段的速度模糊现象以及消亡阶段出现的逆风区.雹暴的回波具有明显的V型缺口以及速度场上风速的辐合,当逼近雷达测站时,测站上空速度场上出现了牛眼结构.  相似文献   

8.
复杂地形下冰雹预报的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充分考虑贵州低纬、高原山区特色,首先模拟由于下垫面的热力和动力不均匀造成的强对流云的初始扰动.在此初始扰动的基础上,用完全弹性三维冰雹云数值模式,模拟雹云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冰雹进行数值预报研究.通过现场试验和个例分析,发现模式能反映雹云的发生、发展等变化规律,并能对冰雹天气作预报,预报概括率为81%.  相似文献   

9.
基于雷达数据的风暴体识别、追踪及预警方法是最早出现的临近预报技术,也是天气雷达系统和强天气预警业务的基本组成部分.如何准确而快速地发布强对流风暴预警一直是气象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针对目前天气雷达探测强风暴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单CAPPI资料进行深度优先搜索,从而进行强风暴的识别;利用TREC算法匹配两时刻的风暴单体;根据风暴在过去两时刻的中心位置线性外推从而预报下一时刻风暴的位置.结果表明能较好地识别、追踪和警戒强对流性天气.  相似文献   

10.
基于GRAPES-Mesov3.1模式建立的GRAPES-Meso中尺度模式系统在西南区域气象中心运行稳定,该系统于2011年5月投入试验运行。应用GRAPES模式分析产品,NCEP的1°×1°再分析资料,实况资料以及2011年西南低涡探空加密观测资料等,对2011年汛期GRAPES-Meso系统的预报进行统计检验与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模式对2011年8月川渝持续高温、9月16~18日四川东北部大暴雨等高影响天气过程有较强的预报能力,这对实际天气预报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预报与实况偏差主要表现在模式通常超报云南地区降水,而对西南其他地区易漏报。模式通常低报青藏高原到四川西部气温,高报四川东部及重庆地区气温。预报高度场持续偏低,西南低空急流预报偏强,对流层中低层比湿偏低,这些可能是造成降水强度偏弱、降水落区偏北、强降水落区偏小的主要原因。对流层中低层高度场持续偏低,低空急流偏强与模式温度预报偏高和加热不均匀有关。同时模式对平原地区较高原山地预报要好,误差通常随等压面高度降低而增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复杂地形对模式预报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在群舞创作中,舞蹈构图就是舞蹈演员与整个舞台空间的静止画面,"静止"是舞蹈构图的表现形式,"流动"是舞蹈调度的表现形式,作为舞蹈构图与构图的必要连接,在营造舞蹈情境和增强形式美上起到了补充作用。舞蹈调度是变换舞蹈构图的一种过程,舞蹈构图是调度过程的某一个停顿和结果。二者相辅相成,不断进行连接和变化,为表现舞蹈作品的主题,交代环境情节和塑造舞蹈形象而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素有突出的"尚水"传统,但以百川所宗的大海及其相关元素作为抒写对象的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却一方面作品数量繁富,另一方面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相对边缘地默守一隅,掩而未彰,从而呈现出在中华文明内陆文化精神主导下的独特性。对中国传统海洋文学全面系统的考察,需与内陆"河流文学"这一海洋文学的"亚形态"相关联,大力推进对基础文献的爬梳与整理,最终在对传统海洋文学的专题研究、综合研究等多维省察中打破现有的边缘化研究格局,并努力构建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型海洋美学。  相似文献   

13.
电影不仅是作为一种艺术品,同时也是作为一种商品存在,而电影片名就好比是电影的一件外衣,因此,确切地翻译电影片名非常重要。电影片名的翻译技巧有很多,同时影响电影片名的翻译的因素也有很多。因此,在翻译电影片名时要从各方面因素考虑,从而选择恰当的翻译技巧,使得译名不仅能够从意义上忠实于源名,涵盖电影的内容,同时在形式上做到简练并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电影不仅是作为一种艺术品,同时也是作为一种商品存在,而电影片名就好比是电影的一件外衣,因此,确切地翻译电影片名非常重要。电影片名的翻译技巧有很多,同时影响电影片名的翻译的因素也有很多。因此.在翻译电影片名时要从各方面因素考虑,从而选择恰当的翻译技巧.使得译名不仅能够从意义上忠实于源名。涵盖电影的内容,同时在形式上做到简练并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Investigations from August, 1985 to July , 1986 showed that the high concentration area of PO4-P , SiO3-Si and NO3-N gradually reduced with the reduction of the area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diluted water from summer, autumn to winter , and that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s and variations of the nutrients concentrations we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river flow and were also related to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phytoplankton . The conservation of SiO3-Si and NO3-N in the estuary in the flood season was poorer than that in the dry season .. The behaviour of PO4-P in the estuary shows that aside from -biological removal, buffering of PCU-P is possible in the estuary . The highest monthly average concentrations and annual average concentrations in the river mouth were respectively 0.88 and 0.57 umol/L for PO4-P,191.5 and 96.2 umol/L for SiO3-Si, and 81.6 and 58.6 umol/L for NOs-N . The Changjiang's annual transports of PO4-P , SiO3-Si and NO3-N to the sea were about 1.4×104tons , 204.4×104 tons and 63.6×104  相似文献   

16.
归纳总结了四川盆地珍珠冲组植物化石7类50属128种,须家河组植物化石10类71属267种,并将珍珠冲组植物群划分为上、下两个组合.通过分析两组植物群的发育特点及演化规律,结合区域有关资料,对侏罗系与三叠系界线进行了厘定.在四川盆地北部大巴山前缘地区,依据珍珠冲组(白田坝组)的岩性特征和所含植物化石特征,将侏罗系与三叠系的界线置于含Coniopteris植物化石的珍珠冲组(白田坝组)底部石英质砾岩或石英砂岩之下的假整合面或剥蚀面上;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云阳、奉节及长江以南万县地区,侏罗系与三叠系的界线划在云阳南溪剖面上含Coniopteris murrayana植物化石8.3 m之下的珍珠冲组黄绿色泥质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地层之底.  相似文献   

17.
???????Poisson???????Molodensky-Poisson?????????????????????Ч??????????????????????????????ε??????????????Molodensky-Poisson?????????????????????????????????3 km???????????0.5°?????????????1 mGal??????|????????1°????????????10 μGal???????????????1 cm??????????????  相似文献   

18.
大陆架划界一直存在"等距离划界"与"公平划界"之争,"等距离划界"规定在《大陆架公约》中,"公平划界"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有关大陆架划界的适用原则。基于国际法上条约效力的相对性,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只能以公平划界原则作为划界的法律依据。在划界过程中,要正确区分划界的法律原则与划界方法的性质,将大陆架划界中涉及的自然延伸、公平划界、等距离划界分别纳入定义、法律原则和技术方法三个层面予以定性考察,从而揭示日本意欲将"等距离划界"方法上升至国际法层面的真实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必须规范有序,科学合理。就共用土地使用权的登记发证问题,应走出平均分割法的误区。本文提出分割登记应区别对待.尤其是商住综合用地应从土地资产的实际出发,具体工作有7个方法可供选择。  相似文献   

20.
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for years all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is a patch of fine-grained mud in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However, scientist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its material source, genesis, and sedimentation intensity. Some believe that the materials come from the Huanghe River, some think that the mud area represents the depocentre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and some consider it as “relict mud”. The authors' geochemical study reveals that the mud is multi-sourced, yet the material supply is not ample, and that a little amount of fine-grained suspended materials deposited slowly under the dynamic action of a cyclonic gyre formed the modern muddy sediment, which is named “multi-source modern mud”.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contribution No. 1646 from the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Academia Sini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