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钱建平 《矿床地质》1998,17(Z2):409-412
六岑金矿是大瑶山金银多金属成矿带北段一个典型的金矿床。其矿化类型可分为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成矿阶段包括黄铁矿毒砂石英脉阶段、铅锌硫化物石英脉阶段和碳酸盐阶段。矿床成因属与花岗斑岩有关的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2.
哈赞布拉克金铜矿位于博罗科努金铜钼铅锌成矿带.矿化产于华力西中期中酸性侵入岩体内及与围岩接触带内,主要蚀变为围岩地层中的角岩化,闪长岩中的钾化、绢云母化、青盤岩化及含矿岩石中的硅化、碳酸盐化等,矿区发现Ⅰ、Ⅱ、Ⅲ号三个矿化带,以Ⅱ号矿化带规模最大,矿床为铜、金共生矿化,矿化成因类型为石英脉型、矽卡岩型、斑岩型,以石英脉型矿化为主,矿化主要受岩浆岩和构造控制,矿床为先期斑岩型矿化,伴矽卡岩型矿化,经后期热液改造叠加的石英脉型矿床.  相似文献   

3.
陆日格斑岩钼铜矿床为近期于青海南部三江北段发现的斑岩钼铜矿床(点),在矿床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利用室内显微观察、电子探针分析技术,研究了陆日格矿床矿石组构、成分及伴生元素Mo、Cu、Pb、Zn、Ag、Re等的赋存状态。研究表明,陆日格矿床以浸染状、细脉状构造为主,发育大量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石英-绢云母-多金属硫化物脉和石英-碳酸盐脉等。根据矿床矿化产出及矿石组构特征,进行了成矿阶段划分。陆日格矿床具备较全的斑岩热液-期后热液矿床的矿化元素组合,表明其良好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4.
蒙西斑岩铜钼矿床成矿阶段及成矿元素统计分析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西斑岩铜钼矿位于东准噶尔北塔山-纸房-琼河坝岛弧带东段琼河坝地区,属形成于断裂背景下的斑岩型矿床.脉状矿化是该矿床主要矿化类型,不同脉体有一定生成顺序.早期钾化阶段形成磁铁矿钾长石石英脉、硫化物钾长石石英脉、及高温阶段磁铁矿碳酸盐脉.进入硅化作用阶段后,形成磁铁矿石英脉、辉钼矿石英脉、黄铜矿黄铁矿石英脉、黄铁矿石英脉及少硫化物石英脉.成矿作用后期形成不含或少含硫化物的石英脉、碳酸盐脉.结合矿化蚀变带内地化元素的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特征,初步将蒙西铜钼矿成矿作用分为早期构造挤压作用成矿期和岩浆热液作用成矿期.岩浆热液成矿期是该矿床的主要成矿时期,可细分为高温成矿阶段和中低温成矿阶段,分别对应形成Mo,Cu的富集矿化.  相似文献   

5.
安徽庐枞沙溪斑岩铜矿蚀变及矿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4  
袁峰  周涛发  王世伟  范裕  汤诚  张千明  俞沧海  石诚 《岩石学报》2012,28(10):3099-3112
沙溪斑岩铜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部庐枞火山岩盆地外围的一个大型铜矿床.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基于详细的野外观察和系统的岩相学、矿相学工作,详细研究了矿床的蚀变特征及分带.结果表明,矿床的蚀变类型有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长石分解蚀变和高岭土化,从深到浅依次发育有钾硅酸盐化、长石分解蚀变叠加钾硅酸盐化、长石分解蚀变和高岭土化等蚀变.确定了矿化特征、矿物生成顺序并划分了成矿阶段,即:钾硅酸盐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石英硫化物阶段又可进一步分为石英硫化物亚阶段和绿帘石-绿泥石亚阶段.基于蚀变及矿化特征认为,沙溪铜矿床的矿化始于钾硅酸盐阶段的晚期,石英硫化物亚阶段是黄铜矿主要的沉淀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也对成矿贡献了部分铜质.与世界上不同构造环境的典型斑岩铜矿床对比认为,沙溪矿床总体上与这些矿床的蚀变、矿化特征类似;与陆缘弧、岛弧、陆内碰撞造山后伸展环境矿床在矿体产出位置、蚀变分带方面相似;而由于围岩性质的差异,与板内环境的德兴矿床在矿体位置、蚀变分带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二者在脉体类型特别是与矿化关系密切的脉体特征上较为一致.因此,对于斑岩型矿床而言,构造背景可能控制了其岩浆的形成、演化以及含矿性,而岩浆岩最终定位的深度、围岩等条件则控制了其蚀变、矿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九瑞矿集区城门山斑岩型钼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春华  徐文艺 《地质学报》2012,86(10):1604-1620
城门山钼铜矿床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一座铜、硫、钼、铁、锌,金、银等多矿种大型综合性矿床,由矽卡岩型矿床、块状硫化物型矿床和斑岩型矿床组成.本文对其斑岩型铝铜矿床中的成矿岩体(石英斑岩)斑晶石英和三个阶段热液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系统开展了包裹体岩相学、激光拉曼探针(LRM)、显微测温研究.根据产状和岩相学特征识别出的三个阶...  相似文献   

7.
都龙锡锌超大型矿床是中国第三大锡石硫化物矿床。矿区内铜矿化除主要的夕卡岩型、石英-萤石脉型外,近期的勘查工作还在曼东矿段南部揭露了燕山晚期花岗斑岩内的铜矿化,不少达到了工业要求,是该矿区内新发现的一种铜矿化类型。该类矿化以铜为主,共-伴生锡、锌等,矿体受花岗斑岩脉规模以及贯通岩脉与围岩的构造裂隙控制,具收缩膨胀、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等现象。成矿元素分布特征指示铜、锡等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燕山晚期第三期岩浆活动。含矿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成岩-成矿年龄为88 Ma。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该类矿化具有比较典型的岩浆热液成矿特征。与夕卡岩型、石英-萤石脉型相比,该类型铜矿化具有成因明确、找矿标志明显、空间分布范围确定的优点。曼东矿段及其周边,具有黑云母等暗色矿物含量较高、结晶程度稍差、蚀变及破碎程度较强等特点的燕山晚期花岗斑岩是有利的找矿对象。  相似文献   

8.
广西大王顶金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质勘查工作和综合研究,发现大王顶金矿床金矿体主要产于花岗斑岩体内、或是斑岩体顶、底部外接触带中;有构造破碎蚀变(花岗斑岩)岩型(产出黄铁绢英岩型矿石)及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型矿石)两类矿体。矿床成因类型属岩浆热液金矿床大类中的重熔岩浆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收集了华南、内蒙、河北地区100个黑钨矿、石英矿物对氧同位素资料,其矿物对落入黑钨矿、石英氧同位素及其与矿床成因类型和成矿温度的关系图中的五个区内。每一个区分别集中了成因上相同或相近的矿床。因此,将脉状钨矿床划分为五个成因类型——壳型脉钨矿床,壳幔型脉钨及斑岩钨矿床,火山热液沉积改造(层控)钨矿床,中—低温石英脉(壳型及或层控型)钨矿床,表生淋滤钨矿床。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大宝山斑岩型铜矿床勘查突破及其区域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替资源勘查是广东省大宝山铜多金属矿近十五年的主题之一。本文在介绍矿床地质的基础上,回顾了大宝山英安斑岩中斑岩型铜矿的发现过程。陡倾细脉状石英硫化物是大宝山斑岩型铜矿的主要矿化形式,脉体倾向290°~310°,倾角65°~75°,脉幅主要为0. 5~10mm,脉频平均约22条/m。通过查明英安斑岩与铜多金属矿化之间的关系,将勘探线方向调整为120°,钻孔尽可能大角度穿切石英硫化物脉体,成为斑岩型铜矿勘查取得突破的关键。大宝山英安斑岩墙是早侏罗世晚期(175Ma前后)沿大宝山逆冲推覆构造侵位的浅成岩,铜硫多金属矿化与之相关。铜矿化强度与(黄铁)绢英岩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关系十分密切,蚀变分带较为发育,是特殊类型的斑岩铜矿。铜矿化品位主要为0. 10%~0. 60%,平均品位0. 43%。250m高程以上的大宝山英安斑岩墙中,初步估算新增铜资源量可达大型规模,深部依然是其找矿主攻方向。在粤北—赣南地区,加强与英安斑岩相关的铜、铅、锌、金、银等多金属找矿勘查工作,有望在该区落实一个北东向斑岩型铜多金属成矿带。  相似文献   

11.
矿田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中段北缘,矿区在大源岭背斜西翼,褶皱轴呈南北走向.地层主要为石炭系和泥盆系的碳酸盐岩及部分碎屑岩.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新华夏体系北北东向断裂为本区的导矿构造.岩浆岩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并有晚期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及煌斑岩脉.矿床以铜、铅、锌为主,次为黄铁矿,并伴生银、镉、铋等多种组分.矿床类型有接触夕卡岩型、层间夕卡岩型、石英硫化物脉型、接触黄铁矿型、破碎带脉状及白云岩中的铅锌矿等.矿体多  相似文献   

12.
时俊峰 《地质与资源》1998,7(4):274-280
小西南岔金铜矿床产于下古生界五道沟群与华力西晚期闪长岩内接触带中.矿化类型为含金石英硫化物脉型及密集细脉型.矿体受近S-N向断裂、NW向断裂及裂隙构造带控制,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型.  相似文献   

13.
湘南地区锡矿床类型及成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湘南地区可以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加里东早期后隆起带,海西—印支期坳陷带及两者之间的过渡带。 2.产于隆起带的锡矿床是花岗岩型、云英岩型及石英脉型矿床。产于坳陷带的锡矿床是锡石硫化物型、矽卡岩型及大理岩型矿床, 产于过渡带的锡矿床是斑岩—云英岩(?)型矿床 3.湘南地区(?)矿床与燕山期花岗岩存在着成因联系。成矿母岩是壳源型岩浆花岗岩类。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及其分异演化特征对锡矿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云南中甸普朗斑岩铜矿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朗斑岩铜矿位于义敦岛弧带南段,产于印支-燕山早期普朗复式斑(玢)岩中.主要岩性由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组成,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碱性岩石系列Ⅰ型花岗岩.成矿流体具高盐度和成矿温度150~300℃变化.硫同位素834CDT丌为-2.23‰~3.75‰,采源于深源岩浆.矿床的构造作用、液压致裂作用和蚀变脉体形成等成矿机理经历了一个复杂过程.成岩和成矿作用的时间大致为235~206 Ma,具多阶段性,其中石英-辉钼成矿阶段为(213±3.8)Ma,成岩和成矿时代主体为印支期.矿床蚀变由中心向外依次为硅化钾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磐岩(角岩)化带的面型蚀变特征.成因类型属岛孤斑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15.
二密中生代火山岩盆地矿产以铜为主,矿床主要产于盆地中石英闪长岩岩体东段,矿体分布在石英闪长岩内外接触带,均以脉状、细脉状、细脉浸染状、浸染状矿体为主,成群成带分布.从岩体和矿脉原生硫化物同位素测定.显示成矿热液与花岗斑岩、石英闪长岩是统一的硫源.其成矿与岩体侵入作用有关.在研究铜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二密铜矿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6.
珲春东部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金铜矿化集中区,发育有小西南岔、农坪及大东南岔等多个金铜矿床。本文在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矿床对比,探讨了大东南岔金铜矿的矿床成因。大东南岔金铜矿床的金铜矿(化)体受北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断裂破碎带以及东南岔背斜构造控制,呈陡倾斜的含金铜石英脉、金属硫化物细脉及网脉产于海西晚期五道沟群地层、海西晚期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以及燕山晚期流纹斑岩和闪长玢岩等脉岩,及它们的接触带附近。以上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地质条件,均与区内著名的小西南岔大型斑岩型金铜矿床极其相似,表明大东南岔金铜矿可能为斑岩型金铜矿床,受控于燕山晚期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的斜向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乌什加嘎衣提金矿床是西准噶尔谢米斯台—沙尔布尔提成矿带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金矿床,金资源量2 t,品位8×10-6。霏细斑岩脉的地质特征、成岩年代、地球化学特征对该地区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金矿体产于中酸性岩体与地层接触剪切带中,与霏细斑岩脉密切共生,主要发育硫化物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两种矿石类型,工业类型属石英脉—蚀变岩型金矿床。笔者等测得不含矿的霏细斑岩脉成岩年龄为429. 1±1. 6 Ma以及两期含矿的霏细斑岩脉的成岩成矿年龄为426. 5±1. 7 Ma和426. 0±1. 6 Ma,认为矿床形成时代为中—晚志留世。矿区的安山岩、二长岩、霏细斑岩脉、蚀变岩型金矿石和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石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和微量元素演化趋势,从前往后具有递进性演化的关系。矿区所有岩石均表现出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Ti、Nb,不具有Eu、Ce异常等特征,显示出俯冲带岛弧岩浆的特点。霏细斑岩脉εHf(t)同位素(+8. 86~+15. 41)与区域岩体(+5.0~15. 4)高度重叠,对应的二阶段年龄为429~844 Ma,略大于锆石年龄,表明成矿的岩浆热液来源于亏损地幔新增的年龄地壳,源区在地壳中存留时间较短。霏细斑岩脉和二长岩在岩石成因和构造判别图解上与区域I型花岗岩落入相同的区域,成因类型为高钾钙碱准铝值Ⅰ型花岗岩。综合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矿床成因类型属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是晚志留世古亚洲洋向南俯冲背景下与侵入岩同源岩浆活动演化分异的产物,并预测区域上具有寻找与I型花岗岩相关的多种类型的Au—Cu矿床。  相似文献   

18.
桂花冲铜矿床是铜陵矿集区沙滩脚矿田内新发现的一个以斑岩型矿化为主的矽卡岩-斑岩复合型铜矿床。文章对该矿床的矿床地质和斑岩型矿化成矿流体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查明该矿床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根据脉体的穿切关系及矿物共生组合,桂花冲铜矿斑岩型矿化成矿过程可划分为钾化、硅化、石英黄铁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5个阶段。硅化阶段主要发育纯气体、含子矿物及富气相包裹体,石英黄铁矿阶段主要发育纯气体、富液相、富气相及含子矿物包裹体,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及碳酸盐阶段主要发育富液相包裹体。从硅化阶段至碳酸盐阶段,成矿流体由高温(472.9℃)、高盐度(47.7%~74.0%)的岩浆热液逐渐向中低温(140.2~280.3℃)、低盐度(1.6%~7.7%)的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演化,成矿过程中流体经历了沸腾及混合作用,混合作用是导致铜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哈萨克斯坦科翁腊德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成矿带科翁腊德斑岩型铜矿床从发现至今已经走过了70年的历程, 它是发育在陆缘弧环境的典型超大型斑岩型矿床, 具有花岗闪长岩型斑岩铜矿成因模式。矿床围岩蚀变与矿石矿物组合的垂直和水平分带明显, 氧化带和次生硫化物富集带矿石品位高, 易开采。矿床整体属于浅部成矿, 受环状构造控制, 次生石英岩和泥化等蚀变与矿床的关系最为密切。目前该矿床已开发殆尽, 前景堪忧。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山西铜矿峪铜矿床绿泥石的成岩成矿意义,运用电子探针分析了矿床中斑岩型铜矿中的绿泥石。结果显示,矿区绿泥石可以分为与石英硫化物脉共(伴)生的绿泥石(Ⅰ型)、与方解石硫化物脉共(伴)生的绿泥石(Ⅱ型)、斑岩中的绿泥石(Ⅲ型)和围岩蚀变带中的绿泥石(Ⅳ型)4种类型。4种类型绿泥石主要为富铁种属的蠕绿泥石(铁绿泥石)和密绿泥石,指示其均形成于偏还原环境;在其结构的离子置换中均表现为Fe对Mg的置换,反映其形成都与铁镁质围岩有关,并都经历了多期次变质作用。由绿泥石地质温度计估算出4类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为180~220℃,均属于中-低温热液蚀变范围。在铜成矿过程中,随着温度不断下降热液流体性质向酸性逐渐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