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吴桐  周铁锁 《地质与资源》2018,27(5):438-444
基于露头资料,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通过研究大兴安岭南部林西组地层及烃源岩发育特征,探讨有利勘探方向.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南部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广泛发育,其沉积环境主体为三角洲-湖相沉积;林西组暗色泥岩有机质含量以中等为主,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型,有机质热演化达到高熟-过熟阶段.该区开展油气勘探应远离侵入岩发育区,在有中生界覆盖地区,保存条件及盖层条件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2.
陈晨  彭晓蕾  洪雪  罗琛 《世界地质》2013,32(2):331-336
对内蒙古东北部地区进行野外地质勘查、典型剖面实测、样品采集及实验分析,确定上二叠统林西组为暗色泥岩发育的重要层位。应用有机岩石学与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林西组暗色泥岩进行研究显示,林西组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为0. 45% ~ 3. 55%,平均值为1. 09%; 有机质类型以Ⅱ1 - Ⅱ2 为主; 82%样品镜质体反射率介于2. 0% ~ 44. 0%,处于高--过成熟演化阶段。林西组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高、厚度大、分布范围广,是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潜在烃源岩层位,具有较好的生气潜力。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突泉盆地突D2井上二叠统林西组烃源岩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突泉盆地南部突D2井的钻探过程中发现厚层暗色泥岩中产Klausipollenites schaubergeri等19属26种具浓厚晚二叠世时代特征的孢粉化石.生物地层及岩石地层显示,这套暗色泥岩为上二叠统林西组,其单层厚度及总厚度大.本文从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方面分析了突D2井暗色泥岩的生烃潜力.有机质丰度为中等-好.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有机质成熟度为过成熟.显示突泉盆地林西组暗色泥岩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扎鲁特地区鲁D2井林西组烃源岩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烃源岩生烃潜力的定量评价是研究盆地油气勘探潜力的重要手段.采用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和沉积环境指标定量或定性评价了鲁D2井暗色泥岩的生烃潜力.有机碳定量评价表明,林西组泥岩为中等有机质丰度烃源岩.依据Pr/nC17、Ph/nC18散点图揭示林西组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伽玛蜡烷指数指示有机质形成于半咸水、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伊利石结晶度分析表明,烃源岩演化进入过成熟阶段.结果表明,扎鲁特盆地林西组泥岩为中等丰度、Ⅱ型干酪根、过成熟烃源岩,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二连盆地上古生界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连盆地晚古生代海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广泛发育,主体未遭受区域变质,暗色泥岩和碳酸盐岩类烃源岩发育良好.地质调查和烃源岩初步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发育泥鳅河组、本巴图组、阿木山组、寿山沟组、哲斯组、林西组6套烃源岩系和多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其中的暗色泥岩/灰岩可达到中等-好烃源岩标准,有机质类型属于Ⅱ2~Ⅲ型,热演化程度总体处于成熟-凝析油湿气阶段,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可作为二连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新层系.  相似文献   

6.
以松辽盆地滨北地区为研究区,结合野外露头资料,钻井及地震资料,围绕晚古生代林西组开展油气地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滨北地区晚古生代林西组发育厚层暗色泥岩,向盆地内部方向暗色泥岩增厚;林西组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为0.96%~2.79%,Ro为2.28%~5.53%,处于高-过成熟阶段。有机质类型以Ⅱ、Ⅲ型干酪根为主,为有效烃源岩;烃源岩发育区范围依据暗色泥岩厚度而圈定,主要分布在林甸断陷和任民镇地区。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二连盆地上古生界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连盆地晚古生代海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广泛发育,主体未遭受区域变质,暗色泥岩和碳酸盐岩类烃源岩发育良好。地质调查和烃源岩初步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发育泥鳅河组、本巴图组、阿木山组、寿山沟组、哲斯组、林西组6套烃源岩系和多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其中的暗色泥岩/灰岩可达到中等—好烃源岩标准,有机质类型属于Ⅱ2~Ⅲ型,热演化程度总体处于成熟—凝析油湿气阶段,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可作为二连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新层系。  相似文献   

8.
东南沿海地区下白垩统烃源岩特征及油气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东南沿海地区下白垩统野外剖面的实际观测,结合对其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的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烃源岩特征,讨论了油气潜力.结果表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下白垩统发育有早晚两期泥页岩类烃源岩,早期可以福建地区的坂头组暗色泥岩为代表,晚期可以浙江地区的馆头组暗色泥岩和暗色钙质泥岩为代表;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总体达到中等-好质量烃源岩标准,并且早期优于晚期;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见Ⅱ型及Ⅰ型,晚期烃源岩好于早期;有机质热演化总体大部分进入高过成熟演化阶段,部分受火山作用影响较小的有机质尚处于成熟演化阶段;因此,综合评价认为,对于早期烃源岩,粤北地区成烃潜力较大,对于晚期烃源岩,浙江沿海和闽西地区的潜力较大.这一研究可能揭示了区域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西湖凹陷平湖组不同煤系烃源岩(煤、炭质泥岩和暗色泥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封闭体系黄金管-高压釜生烃动力热模拟实验,查明了3种煤系烃源岩生烃产物、产率特征及生烃演化规律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西湖凹陷平湖组煤系烃源岩中,煤、炭质泥岩和暗色泥岩均具有很高的产气态烃能力和较高的产液态烃能力,但不同岩性样品的生烃演化模式存在一定差异。炭质泥岩生烃最早,生烃强度最大;煤居次,生烃稍晚,生烃强度稍低;暗色泥岩生烃最晚,生烃强度最低。根据热解生烃特征,指出西湖凹陷具有煤成油的勘探潜力,西部斜坡带是找油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0.
对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中部吉白地2井上二叠统林西组的烃源岩发育特征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上二叠统林西组暗色泥岩、板岩发育,单层最大厚度为29 m,累计厚度达138.42 m.有机碳含量为0.01%~2.10%,平均为0.62%,整体为中等烃源岩范畴,有机质丰度较高.应用干酪根碳同位素、干酪根元素法综合分析,判断其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干酪根为主,部分为Ⅲ型干酪根.镜质组反射率与伊利石结晶度分析表明烃源岩热演化达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整体处于成岩作用阶段.综合评价认为该区上二叠统林西组具备一定的生烃潜力,且以生气为主,具有一定的页岩气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陶海营子地区林西组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鲁科尔沁旗陶海营子地区是上二叠统林西组发育较好的典型地区之一.林西组岩性为一套以黑、灰黑、灰绿色调为主的砂板岩组合,上部含丰富的非海相生物化石.应用地球化学方法,对陶海营子剖面和鲁D2井上二叠统林西组泥岩样品进行常量、微量元素分析,发现林西组整体具有高硅、铝、钙,低磷、锰的特点.并结合化石组合特征和保存状态,对林西组沉积环境进行探讨.认为该地区林西组形成于咸水-淡水的沉积环境,水体环境有一个逐渐淡化的过程.底部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上部为陆相淡水湖泊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2.
扎鲁特盆地上二叠统林西组发育一套分布范围广、厚度大的泥岩,是潜在的烃源岩层系.采用有机质丰度、类型、来源和成熟度指标对盆地发育的林西组露头样品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林西组泥岩有机质丰度中等—较好,属于中等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均为Ⅲ型;有机质最大热解温度T max在363581℃之间,镜质组反射率(Ro)分布在1.38%581℃之间,镜质组反射率(Ro)分布在1.38%2.8%,均值为2.01%,二者表明林西组泥岩处于高成熟到过成熟阶段.研究表明:林西组泥岩为较好烃源岩,具有一定的生气潜力.  相似文献   

13.
研究区位于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断裂以北,区内发育有巨厚的上二叠统林西组,岩性为灰、灰黑、黄绿色的砂板岩组合.研究其年代学特征对确定该区大地构造背景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对采自林西组的砂岩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显示,其年龄分布在5个年龄区间:252~300 Ma、305~423 Ma、431~555 Ma、600~999 Ma、1037~2460 Ma.最年轻的年龄为252 Ma,指示林西组沉积时间下限为252 Ma.上述碎屑锆石的年代学研究表明,扎鲁特旗地区晚二叠世林西组物源既有东北地区的变质基底以及其后的构造岩浆事件信息,也包含有南侧华北板块北缘信息,说明在晚二叠世晚期沿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华北板块北缘与其北侧地块群完成最终碰撞拼贴.  相似文献   

14.
在综合分析前人资料和野外实际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岩石组合特征,将林西组大致分为两部分:下部为一套灰色、灰紫色、黄褐色的河流相砾岩、砂砾岩组合,含Paracalamites sp.,Eichwaldia sp.,Pecopteris sp.等植物化石,分布于研究区南部的林西地区,推测为盆地的边缘相沉积,同时期盆地内部可能存在海陆交互相沉积;上部为黑、灰、绿为主色调的砂岩、板岩组合,含晚二叠世植物化石Paracalamites sp.,Pecopteris sp.,Cladophlebis sp.,Noeggerathiopsis cf. cylovaensis等及双壳类Palaeanodonta-Palaeomutela组合.在研究区广泛分布,但厚度及岩石组合特征横向变化较大,局部地区上部层位有火山岩,反映沉积环境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5.
大兴安岭南段阿鲁科尔沁旗坤都地区乔洛吐山林西组剖面,岩性为一套黄绿色岩屑长石细砂岩、黄绿色岩屑粉砂岩、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等细碎屑岩组合,含丰富的双壳类、植物化石,指示时代为晚二叠世。用LA-ICP-MS测得乔洛吐山林西组下部黄绿色岩屑长石细砂岩样品中的碎屑锆石~(206)Pb/~(238)U年龄主要集中于267Ma、299Ma、484Ma、726Ma和933Ma五个峰值,最年轻的~(206)Pb/~(238)U锆石年龄为256Ma,最年轻的峰值年龄为267±2Ma,表明该地区林西组的最大沉积年龄不早于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林西组砂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乔洛吐山林西组物源具有长英质物源特性,沉积时期的水体为陆相开阔的淡水环境。结合古生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推测研究区内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已经闭合,林西组沉积环境为陆相湖盆,沉积物源显示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反映物源区主要来自于兴蒙造山带,少量可能来自于华北板块。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及外围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辽盆地及外围地区晚古生代构造层因长期以来被视为中—新生代盆地的变质褶皱“基底”而受到油气勘探界的忽略。近4年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结果表明,本区上古生界除局部遭受不同程度的动力接触变质或热力变质外,并没有发生区域变质作用。初步查明本区石炭系—二叠系在区域上分布4套烃源岩,自上而下为:上二叠统(林西组、索伦组)、中二叠统(哲斯组、吴家屯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本巴图组、阿木山组)和下石炭统(白家店组、红水泉组)。其中上二叠统和中二叠统中的暗色泥岩单层最大厚度达百余米、累计厚度达数百米至千余米,区域分布广,依据有机地球化学主要指标(有机碳、成熟度、干酪根类型),综合评价为中等—好烃源岩,是本区上古生界2套区域主力生烃层系,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远景,可望构成松辽及外围地区油气勘探战略接替新层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在内蒙古乌兰浩特北沙巴尔吐一带开展1∶5万区调时,根据岩石组合、古生物特征、沉积环境等对出露于该地区扎格斯台一带的一套黑色砂板岩进行了重新厘定。重新厘定后的林西组为一套黑色板岩、粉砂岩夹细砂岩地层组合,具陆相沉积特征。该套地层在原1∶20万区调工作中被划归索伦组(P_(1~s)),原1∶25万区调又将其划归哲斯组(P_(2~(zs))),本次将上部陆相碎屑岩部分重新厘定为上二叠统林西组。该地层的重新厘定对本区寻找烃源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