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华北地台北缘喀喇沁断隆隆升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喀喇沁断降丙部地质构造特征,断隆边缘断层特征,断隆两断陷盆地特征的综合分析,得出喀喇沁断隆主要经历了中三叠-中侏罗世的岩浆热隆,晚侏罗-早白垩世的右行上隆和晚白垩世的掀斜上隆三个阶段,其中,在岩浆热热隆的初期形成了韧性隆滑构造,断隆的隆升受控于地幔热柱与区域构造应力场内,外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喀喇沁断隆内部地质构造特征,断隆边缘断层特征,断隆两侧断陷盆地特征的综合分析,得出喀喇沁断隆主要经历了中三叠-中侏罗世的岩浆热隆、晚侏罗-早白垩世的右行上隆和晚白垩世的掀斜上隆三个阶段,其中,在岩浆热隆的初期形成了韧性隆滑构造.断隆的隆升受控于地幔热柱与区域构造应力场内、外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华东南中新生代伸展构造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跃辉  陈祖伊 《铀矿地质》1996,12(5):257-264
本文根据华东南地区中新生代伸展构造的发育特点,划分出热隆伸展、裂陷伸展和重力伸展等3种伸展构造类型。其中,热隆伸展构造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浅层次热隆伸展构造和深层次变质核杂岩构造两种亚类。不同类型伸展构造在构造样式、组合型式、运动方式、同构造期岩浆作用及形成作用特征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文中分别对其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4.
下庄矿田基底的控矿作用及其有关地质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徐达忠  薛振华 《铀矿地质》1994,10(3):150-155
本文提出武夷及其邻区存在两个裂陷槽及一裂隆,鹰潭-南城-安远-河源韧性断裂带为东部的火山岩型与西部的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地质分界线,指出了加里东运动在本区的突出作用是使裂隆基底岩石发生混合花岗岩化作用。根据下庄矿田及其外围发现较深变质的岩石和较大规模韧性剪切糜棱岩带,得出下庄矿田是古老基底加里东热穹隆区多次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由于铀成矿作用赋存于初、脆性两种构造中,建议重新划分矿化类型以指导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5.
从天津大地构造特征和地层分布入手,综合分析了岩溶热储特征.认为天津地区主要大地构造格局从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冀中拗陷、沧县隆起和黄骅拗陷,主要断裂有北东向的沧东断裂、天津断裂以及北西向的宁河-宝坻断裂.岩溶地热田主要分布在沧县隆起上,发育了王草庄、大城、潘庄、双窑和小韩庄凸起等地热田.研究认为蓟县系雾迷山组在天津全境普遍分布,岩性为深灰色粗晶白云岩、隧石条带状白云岩,裂缝岩溶发育,孔渗性较好,是主要热储层.寒武系、奥陶系热储在沧县隆起核部大面积缺失,在其他地区广泛分布,是主要热储层之一.沧县隆起的热流值较周围地区高,地热水的来源主要为北部蓟县山区,热水运移的最重要通道是大断裂以及不整合面.  相似文献   

6.
南岭是一条复杂的构造-岩浆活动带,也是我国重要的铀多金属成矿带。作者在前人丰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地层清理及断代划分,岩性、岩相古地理研究,岩石的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重磁资料的深层次处理和遥感深层次信息的提取,得出了如下认识:(1)三南-寻乌断裂是一条从早震旦至现代长期活动的东西向深部断裂带;(2)南岭地区地壳经历3次不同规模的南北向开合活动;(3)安远-寻乌地区为-大型热隆伸展构造;(4)初步认为该区具备形成富大铀矿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扬子陆块西缘石棉大水沟岩片变形变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近年研究,石棉大水沟岩片边界断裂为韧性剪切带,具逆冲-推覆性质,在中生代碰撞造山过程中逆冲叠置在扬子陆块之上。该岩片经历了晚二叠世裂谷变质、晚三叠世末至早中侏罗世滑脱-收缩动热变质和晚侏罗世热隆接触变质等三期主要变形、变质作用,尤其是后两期影响最深刻,奠定了现今热隆构造,并伴有赚矿床的形成。大水沟热隆,具陆陆碰撞地壳加厚,剪切增热,熔融岩浆底辟上隆的演化特点,属岩浆热隆。  相似文献   

8.
会昌浅层次热隆伸展构造与铀成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蔡煜琦  陈跃辉 《铀矿地质》1997,13(5):257-263
本文运用伸展构造理论对河草坑铀矿田的构造特征进行探讨,厘定出会昌浅层次热隆伸展构造是由伸展构造核、环形剥离断层系和断陷红盆所组成。对会昌浅层次热隆伸展构造的形成与演化作了研究。论述了伸展构造与区域铀成矿的关系,认为剥离断层活动为区域铀矿化准备了有利的构造环境;构造-岩浆作用是导致区内铀矿化和造成不同类型铀矿化特征基本相似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下庄矿田构造岩浆演化与富铀成矿作用初探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阐述了下庄矿田的区域构造背景和该矿田的主要地质特点,认为下庄矿田构造主要特征表现为浅层次热隆伸展构造,提出浅层次热隆伸展构造岩浆演化的特定条件下,控制富大矿床的产出和分布,以及裂陷伸展构造岩浆演化控制晚期富大铀矿的形成和分布。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下庄矿田富大铀矿的成矿模式,并预测4片富大铀矿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0.
中天山卡瓦布拉克一带,受长期掀斜隆升剥蚀,显示古地壳具层圈结构,盖层为火山岩,由于剥蚀局部残留,上地壳由劈理带和结晶片岩带组成;中地壳为塑性流变层,由板状韧流带和环状重熔岩带构成;下地壳仅见呈热隆上升的环状中基性杂岩性。板状韧流带具大型韧性剪切变形特征,中基性杂岩为下地壳热隆岩浆上升,并使中地壳岩石形成重熔型花岗岩,共同构成环状杂岩体。该地壳层圈结构形成于新疆古大陆震旦-寒武纪裂解及准噶尔洋盆发育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赣南九龙嶂火山盆地铀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九龙嶂火山盆地位于南岭成矿带安远热隆的西部,面积120余km2,盆地基底为元古代变质岩,盖层为上侏罗统鸡笼嶂组火山岩系.在盆地边缘火山岩中分布3个铀矿点或矿化点.其中银坑山矿点受发育于流纹质熔结凝灰岩中的近SN向碎裂带控制.盆地基底岩石碱交代蚀变明显,火山期后浅成-超浅成侵入岩浆活动频繁,火山构造与区域线性构造交接复合并形成派生构造,使盆地具有良好的铀矿形成的源-运-聚条件.盆地南(东)部银坑山一带是找矿方向和勘查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2.
赣中安源煤系发育特征及构造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赣中地区上三叠统安源煤系沉积特征研究以及安源煤系发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构造特征与区域断裂构造之间的关系分析,初步认为安源煤系的形成受区域构造运动的挤压影响,并沿两组斜交断裂带侧边产生的剪切拉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凌联海  何伟相 《江西地质》1999,13(3):176-179
江西省峡江县仁和地区的煤系地层过去未获化石,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属上三叠统安源煤系,本文根据最近采获的菊石,腕足类及植物化石资料,论证该区煤系地层应属晚二叠世乐平煤系,同时在区内首次发现早三叠世地层。  相似文献   

14.
赣北安源煤系沉积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著名的“安源煤系”沉积于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而赣北又是“印支运动”表现强烈的地区之一,这样,赣北的安源煤系便成为研究构造-沉积响应的理想目标层位。研究表明,安源煤系沉积作用对构造活动的响应主要表现为沉积速率的变化,沉积相带沿推覆方向的迁移,以及碎屑岩成分的垂向变化。  相似文献   

15.
16.
江西萍乡矿区控煤构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西德  杨荣丰等 《湖南地质》2001,20(3):168-170,184
萍乡矿区位于萍乐坳陷带的西端,上三叠统安源组是该区主要含煤地层,成煤前的构造决定了沉积盆地的范围;可采煤层的赋存与同沉积构造密切相关,主要赋存于沉降幅度较大的同沉积向斜中及同沉积断层的下降盘;沉积后构造对煤层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推覆构造对煤层的破坏和保存两方面。  相似文献   

17.
江西晚三叠世安源煤系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省晚三叠世安源煤系,为江西省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其煤种为烟煤,煤质好且为较好的动力用煤。然而,由于煤矿资源减少,造成我省乃至全国动力用煤的紧张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通过对江西晚三叠世安源煤系(组)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的分析,指出了研究区安源煤系的分布状况和赋存特征,对寻找后续煤炭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余梅山矿区(南区)含煤岩系为三叠系上统安源组大禾山段,含多个含煤段,其中主要可采煤层为D8、D9两个煤组,煤组结构十分复杂,煤组判层与对比具有一定难度,本文通过对井田煤岩层的物性以及测井曲线在垂向上的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在煤组划分与对比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A dense grid of multichannel high-resolution seismic sections from the Bay of Kiel in the western Baltic Sea has been interpreted in order to reveal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North German Basin. The overall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study area can be separated into four distinct periods. During the Triassic and the Early Jurassic, E–W extension and the deposition of clastic sediments initiated the movement of the underlying Zechstein evaporites. The deposition ceased during the Middle Jurassic, when the entire area was uplifted as a result of the Mid North Sea Doming. The uplift resulted in a pronounced erosion of Upper Triassic and Lower Jurassic strata. This event is marked by a clear angular unconformity on all the seismic sections. The region remained an area of non-deposition until the end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when the sedimentation resumed in the area. Throughout the Late Cretaceous the sedimentation took place under tectonic quiescence. Reactivated salt movement is observed at the Cretaceous Cenozoic transition as a result of the change from an extensional to compressional regional stress field. The vertical salt movement influenced the Cenozoic sedimentation and resulted in thin-skinned faulting.  相似文献   

20.
武山温泉热流体主要赋存于F1、F2断裂交汇部位的碎裂状斑状花岗岩体中,热水水温56.2℃,富含锂、锶、氟、偏硅酸等多种微量元素,主要用于浴疗治病和保健。本文通过对温泉地热资源形成的地质背景分析,初步论证了地热田的热储和控热构造,评价了地热资源储量,并对温泉开发利用前景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