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传统的国土资源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国土自然资源,而将国土社会经济资源作为外在条件给予评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利用资源的内涵与外延都在拓展,资本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政策资源、文化科技、体制创新等成为都市型国土类型区国土资源体系中的基本内容.与农区型国土类型区比较,都市型地区国土资源的结构与内涵、特征与问题、开发利用模式均有其迥然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现代土地利用区划新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土地利用区划研究并分析目前发展趋向,提出现代土地利用区划新方案——土地利用功能区划。界定土地利用功能概念,依据土地利用功能内涵及分区原则,从土地资源利用基础及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大功能方面构建分区指标,并采用3S技术和列联表互斥矩阵分类方法进行功能分区,该方案有助于推动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王爱民  高翔 《热带地理》2006,26(2):139-144
基于深圳社会经济与国土资源互动关系,对深圳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特征、国土资源的动态特性与优劣势转换、"深圳发展模式"与国土资源利用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表明,从乡村区域到城市化地域,国土资源的价值与功能、结构与内涵、激励与约束机制处于不断变动中;与农区型国土类型区比较,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国土资源结构体系、开发利用、发展战略有其迥然不同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总被引:147,自引:28,他引:119  
樊杰 《地理学报》2015,70(2):186-201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是刻画未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的规划蓝图,主体功能区规划已上升为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制度。2004-2014年,笔者组织系列研究项目,配合国家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地域功能基础理论和功能区划技术流程,提出国家和省区尺度进行空间管制的地域功能区域类型为城市化区域、粮食安全区域、生态安全区域、文化和自然遗产区域等4类,在此基础上转化为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研制了由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环境容量、灾害危险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度和交通优势度等9类可定量指标及战略选择为1项定性指标构成的地域功能识别指标体系,进行了单项指标评价,开发并运用地域功能适宜程度综合评价指数进行了综合评价,测算了各省区保护类区域下限、开发类区域上限以及开发强度等关键参数;研讨了以规划为应用指向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形成中国首部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2020年与2010年相比,全国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从3.48%增加到3.91%;按照省区集成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优化、重点、限制开发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48%、13.60%、84.92%,城市化、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5.08%、26.11%、58.81%。结合区域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民生质量等相关分析,给出了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特征。通过区划方案校验,国家和省区分两级采用笔者主持制定的《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规程》互动完成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同预判的吻合程度多为80%以上。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及其空间格局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面对资源约束与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双重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土地利用作为国土空间开发的核心载体,研究其利用过程中形成的各项功能效应及其变化特征,有利于摸清国土空间开发中的症结与问题。以江苏省为实证,立足区域国土空间发展目标,构建包含农业生产、城镇生活、生态维护等3项一级功能以及9项二级功能的土地利用功能分类体系,以1 km×1 km空间格网为评价单元,运用经济社会数据空间化方法以及InVEST、RUSLE等模型方法,综合测度2000年和2015年两个时间断面下江苏省各项土地利用功能及其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特征,总结土地利用功能变化模式及成因,并划分功能变化分区。结果表明:① 2000-2015年,江苏省农业生产功能西增东减;南部地区城镇生活功能增强明显高于中北部地区;各项生态维护功能变化特征差异显著。② 江苏省农业生产功能与生态维护功能变化存在协同关系,与城镇生活功能变化存在权衡关系。③ 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可划分为西南丘陵综合功能提升区、太湖平原生产功能减弱区、沿江平原生活功能增强区等8个类型区,各分区功能变化主导模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通过不同层次的国土规划试点,积累了不少经验、出现了一系列总结国土规划理论方法的文章;1984~1986年进行的宁夏南部山区国土规划试点工作,在探索地区国土规划的方法论方面,亦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总结如下以供讨论。一、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国土与人的关系,是国土规划的核心国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国土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国土建设的综合布局。通过宁南山区国土规划试点工作认识体会到,地区国土规划的核心问题是,第一要  相似文献   

7.
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和规划是依据资源环境承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从区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角度.将区域划分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不同空间单元的过程.对省域国土空间的划分和规划,指标体系和划分对象具有显著的空间特性.利用GIS技术建立规划支持系统.可以将数据管理、模型计算、区划和规划结果可视化显示集成在一起,为区划和规划提供技术支撑.以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技术规程为指导,围绕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和规划,对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系统数据库内容、功能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开发了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8.
国土资源是对一定地域内所有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主要由水、土、气候、生物、矿产、风景名胜等单项资源组成。从系统观点出发,可以把一地的国土资源看作由各单项资源子系统构成的多维复合资源系统。一个地方社会经济的振兴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国土资源能否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因此,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和国土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制定区域国土规划时,把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作为总体战略目标之一,主要是指国土资源系统开发利用在总体上“合理”和“有效”,必须由各单项资源子系统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相互协同来保证,因此,各单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可以作为总体  相似文献   

9.
国土规划一般是指在一定区域中,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之间的关系,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趋于和谐与统一。其目的是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生产力布局是指生产力的各要素在一定区域中的合理组合,其目的是通过生产力的各要素因地制宜的合理配置,求得区域的经济、环境、以及人口等的最优发展和良性循环。生产力布局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它是国土规划的重要内容,国土规划对生产力布局有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功能区划是整个地下水功能评价工作的目标,本次功能区划工作为功能层目标功能和综合功能区划,目标功能区划又可以分为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区划。本文仅对地下水资源功能区划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论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含义以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结合新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出了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正确处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关系。(2)正确处理土地供应与土地需求的关系。(3)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保护耕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As a material carrier contributing to human survival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declining in its integrity and overall health.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it is currently very necessary to carry out ec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 research to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aking Altay region as the research area, this paper collected and integrated regional geological, geographical, cultural, socio-economic, and statistical data, as well as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DPSIR and EES framework model,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and resource ecological security in Altay region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entropy method and linear weighted summation function method. Using this index system, the evaluation research work was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security situation and the major threats which should be addressed. (1) The overall ecological security situation of Altay region was relatively safe, while the local ecological security situation was relatively fragile. Among them, the areas with safe and saf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ccounted for 38.72%, while the areas with critically safe status accounted for 30.83%, and the areas with a less safe and unsafe environment accounted for 30.45%. In terms of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the areas with unsaf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west and east of the study area, while the areas with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of the study area. (2) Large-scale mining activities, frequent geological disasters, large-scale reclamation and long-term cultivation of arable land, and long-term large-scale grazing activities resulting in the destruction of grassland and vegetation were the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the prominent ecological security problems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Altay region.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economy,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also actively and effectively advocate and implement certain policies and measures, such as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returning grazing land to grassland and integrating the mining of minera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3.
山区农业土地利用模式的设计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山区农业土地利用模式的构想。指出影响我国山区农业土地利用模式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市场因素和土地制度因素 ,特别是市场因素和土地制度因素对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设计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尤为突出 ;强调山区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地带规律性、与农业经济多样化和规模经营相结合、与开拓产品市场相结合的原则 ;以河南省洛宁县为例具体说明了山区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设计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4.
土地资源的生态化管护成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目标。从土地评价发展历史出发,利用土地资源学理论,界定了土地生态系统管理的含义是将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土地生态系统发展的最终目标,充分发挥不同利益团体的协调能力,由政策、协议和实践来实施的土地资源多功能结构的生态管护。采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土地资源的动态评价分析方法,注重空间格局与多生态过程。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建立了土地资源动态评价技术路线,并以干旱区为例进行了3S指标体系的初建。该动态评价方法充分利用较为方便和经济的遥感历史时序信息为土地生态系统监测评价服务。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调,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然而要带来这个结果就首先必须做到区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作者针对区域的特征,从区域社会经济与区域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出发,从可持续的本质概念进行分析,拓展认识和界定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区域环境承受能力的内涵意义。基于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程度的功能过程,考虑区域社会调节活动对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影响,构建了一个以指标层变量、分类层指标和目标层指数3个等级层次体系的、并适用性较强的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空间差异的黑河中游土地多功能利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蒙吉军  王祺  李枫  郭力仁 《地理研究》2019,38(2):369-382
土地多功能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协调用地矛盾的有效途径。选择人地关系较活跃的黑河中游为研究区,融合多源数据,采用集对分析、热点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2000-2014年土地多功能利用进行动态评价及空间关系揭示。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功能增加了近一倍,以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为主;各功能之间表现为协同或互斥关系: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环境功能和文化功能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但社会功能和环境功能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土地利用各功能均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特点,多功能利用集中在黑河水系形成的绿洲平原区、区县建成区和南部山区。研究结果对干旱区土地持续利用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以五华县为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赵莹雪 《地理科学》2003,23(2):223-229
在阐述山区县域农业复合系统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建立了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协调度函数, 弥补了目前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在反映可持续发展协调性方面的不足。运用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及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五华县对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分析了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下的制约因子,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石羊河流域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石羊河流域各市县区的经济和环境状况,选取了其中的3县1区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及主要特点构建了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各主管部门搜集整理到相关数据,利用熵权法及协调度、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10年石羊河流域3县1区的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基于协调发展等级标准,对该流域内3县1区的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初步判别。结果表明:3县1区协调度都在0.5~0.7之间,基本属于勉强或初级协调状态,协调发展水平较低,对此,提出进一步促进石羊河流域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区域持续发展的指标研究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5  
秦耀辰  徐铭杰 《地理学报》1998,53(2):149-156
本文在总结、概括已有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人地相互作用潜力三维指标体系,通过这一潜力空间来综合测度区域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和前景。本文在总结,  相似文献   

20.
科技进步与水土资源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杠杆及资源保证,劳动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运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了1990-2015年的新疆农村生态人口承载力,该指标代表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建立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科技投入占总投入比率、水资源灌溉利用率、耕地复耕指数、新疆劳动力转移、劳动力转移性收入的VAR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不断地增大,可承载生态人口数量逐年下降;科技投入目前对于新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不明显,短期看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其发展有抑制作用,但长期看来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短期,水资源灌溉利用率有抑制作用,但在长期,有拉动作用;耕地复耕指数长期有抑制作用;短期来说,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性收入对于其发展有促进作用,长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