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学校德育共性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建立以长江水知识为载体,以长江水文化为浸润,以保护水生态为指向的"水教育"德育校本课程成为我校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目标。为此,我校以"让绿色希望在孩子们心中成长"为主线,依托"长江水学校"项目资源,开展了构建德育校本课程的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2.
长江流域水灾与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地理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特点是越到近期越频繁,其原因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其中人为的原因是造成水灾频率增加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要减弱长江水灾发生的频率,就必须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控制人口增长、实施高科技减灾工程,从而实现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家重视长江经济带的规划建设非始今日,而是基本上十年就有一次,这充分说明了长江经济带在全国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由此也使得研究长江经济带的成果特别丰富。通过对国内外宏观发展态势和长江经济带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发展态势的总体把握,植根以往区域发展领域既有的创新性理论与方法研究积累,以及长江经济带相关研究基础,长江经济带未来发展的新思路应立足于三大视角:基于流域视角的长江经济带要素耦合研究,基于双核视角的长江经济带空间布局研究,以及基于宜居视角的长江经济带人居环境研究。具体而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应立足流域经济本质,以三级流域为基本单元,通过社会经济类要素与资源环境类要素的综合集成分析和空间匹配耦合分析,提炼长江经济带的空间开发类型与特色,谋划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应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理清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发展的宏观战略地位;通过对外通道、对外门户及其与中心城市内在关系的分析,以双核结构模式为理论工具理清长江经济带的基础设施格局和城镇演化机理,细化三大城市群的演化过程与内在机理。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从环境宜居角度,理清长江经济带的人居环境类型并进行环境宜居性评价,为成为全国环境宜居的先导区和示范区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南京,简称为"宁",古称"金陵",江苏省省会,"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指的就是南京.南京是中国四人古都之一,历史上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有"六朝占都""十朝都会"之称. 南京城市的起源蕴含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之中,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便是"水".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地区,水系纷繁复杂,境内除了有长江水系外,还有淮河与太湖水系.  相似文献   

5.
南京,简称为"宁",古称"金陵",江苏省省会,"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指的就是南京.南京是中国四人古都之一,历史上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有"六朝占都""十朝都会"之称. 南京城市的起源蕴含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之中,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便是"水".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地区,水系纷繁复杂,境内除了有长江水系外,还有淮河与太湖水系.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武汉、长沙、南昌3个辐射中心,在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特征,武汉—南昌辐射连片趋势较明显。(4)在"网络"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的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基本一致,与拓扑可达性存在一定偏差。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中心向南、西北、东北方向沿长江河谷地带出现"波峰",受桐柏山、幕阜山影响在北、东南方向分布"波谷"。在路网的发育方面,武汉城市圈发育最好,长株潭城市群受地形影响最大,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最均衡。  相似文献   

7.
构建城市竞争力多指标体系,从空间分布视角,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结构演变进行定量分析,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空间格局整体呈三大"核心(一主两副)—边缘"板块结构,且保持时间惯性和空间惰性,时空演变呈"总体锁定,局部变动"特征;(2)长江中游城市群竞争力分布具有总体格局的均衡性、空间分异的规律性和内部竞争结构的异质性;(3)5个主因子空间分异显著,仅第一主因子与综合竞争力空间耦合良好,第一、第三主因子重心迁移轨迹趋向几何中心"均衡点位"。  相似文献   

8.
长江岸线的空间功能、开发问题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段学军  邹辉 《地理科学》2016,36(12):1822-1833
基于长江岸线空间功能的理念,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梳理了长江岸线开发功能分异的过程,总结了岸线开发功能定位的科学依据,并剖析了长江岸线开发的区域功能。归纳了长江岸线开发条件评估的技术体系,并综合分析了长江干流(宜宾以下)岸线的开发条件状况及利用现状,提出了长江岸线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缺少科学的开发时序安排、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功能布局不合理、不当开发易造成生态破坏、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等问题。最后,从推进法制建设,破除行政壁垒,建立有偿使用机制,促进功能协调等方面提出加强岸线资源管理的对策,以期为长江岸线科学有效管理与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长江正源考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76年以来,相继有一些论述长江正源的文章发表,基本上认为:沱沱河是长江的正源,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西南侧的两大雪山群。之后,随着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播出和接踵而来的“漂流长江”活动,似乎已把这种看法当做定论。我们是1969~1976年实施长江诸源实地勘测的组织者、参加者和知情者,并对长江诸源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全面研究。我们认为:当曲较沱沱河长8.2公里,水量也大于沱沱河,长江的正源应是当曲。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游城市群铁路客运联系及其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铁路客运交通流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外部连通、内部连通两方面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铁路客运联系及其空间格局的演变。结果表明:(1)2009年~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内武汉、长沙、南昌3大中心城市在对外联系和对内联系方面均呈现"武汉最强,长沙次之,南昌最弱","马太效应"日益显著;(2)武汉、长沙、南昌三市的对外联系主导方向各异,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现象;(3)2009年~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内31个城市的铁路交通地位发生较大变化,武汉、长沙、南昌三市的铁路枢纽地位得到巩固与提升,与其作为三大战略支点的地位逐渐匹配;(4)长江中游城市群铁路客运网络中心化程度较低,集中趋势不明显,表现为较低水平的多中心格局;(5)2009年~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铁路客运联系网络空间格局由五边形转变为"品"形,省际毗邻城市之间的联系有待进一步增强;南昌市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的铁路网络建设也有待完善,以增强其在"中三角"中的支撑地位。  相似文献   

11.
大别山位于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交界处,西接桐柏山,东延为霍山(也称皖山)和张八岭,向东绵延约380公里,南北宽约175公里。西段作西北一东南走向,东段呈东北一西南走向,长270公里,一般海拔500~800米,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大别山素以革命老区,雄、奇、险、幽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12.
《禹贡》称其为黑水《山海经》称其为绳水《说文解字》称其为淹水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河段名,因江中含有沙金而得名,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长江江源水系汇成通天河后,到青海玉树县境进入横断山区,开始称为金沙江。金沙江流经云南高原西北部、川西南山地,到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宜宾接纳岷江为止,流经迪庆、丽江、大理、楚雄、曲靖、昭通6个地(州),全长2,316公里,流域面积34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分析等方法,采用我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长江经济带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的时空差异格局加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第一,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圈层"特征。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表现出较小的差异性,成渝城市群,黔中城市圈和滇中城市圈表现出首位城市具有较高的城镇化水平、城市圈内部的差异性较大的特征。第二,无论从常住人口看还是从户籍人口看,自2000年到2010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差异变小了,但是从各城市群分组的差异来看,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组间差异显著大于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组间差异,表明人口有由西部向东部单向集聚的趋势。第三,从LISA集聚图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10年,在长江经济带的东部形成了城镇化水平的"高高"集聚类型区,在长江经济带的西部(西南部)形成了"低低"集聚类型区,同时2010年的集聚度要比2000年显著。  相似文献   

14.
南京长江新济洲群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京长江新济洲群湿地为例,分析了在长江中下游开展洲滩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在分析了南京长江新济洲群湿地退化现状及其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对其保护和恢复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希望为长江中下游洲滩湿地的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张彦 《中国地名》2012,(6):42-43
汉口是长江、汉水交汇处的一方热土,系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在武汉三镇中,它形成的最晚,也是最年轻的一个。近百年来,汉口以华中、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金融、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而闻名于世。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汉口这个地名也伴随这些变迁而不断深入人心,并不断成为这种飞跃的注脚。汉口名称由来。汉口者,汉水入长江之口也。也就  相似文献   

16.
赵瑞明 《地理教学》2000,(11):30-31
“长江”一节是在上一节所讲的有关河流与湖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长江”这一特定区域为对象,研究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长江既能为我们提供水能、航运、灌溉之利,又可以使我们的生命财产和生产活动遭受巨大损失。实际教学中。就应把握这条人地关系主线,向学生讲明既要合理地开发利用长江,又要加强对它的综合治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相似文献   

17.
正芜湖位于安徽省南部,是安徽省"双核"(合肥、芜湖)之一,皖江开发的龙头,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之称。历史上曾名"鸠兹""襄垣",还有"于湖"等别称。"于湖"原来是与芜湖并立的县,有自身的沿革历史,但是后来却演变成芜湖的别称。芜湖原为鸠兹在水阳江畔,《春秋左氏传·鲁襄公》。"三年春,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至于衡山"。晋杜预注;"鸠兹,吴邑,在丹阳芜湖县东。"汉初在鸠兹置芜湖县。西汉元  相似文献   

18.
长江江苏段末次盛冰期古河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长江江苏段作为研究河段,根据南京长江三桥、长江大桥、长江四桥、润扬长江大桥、扬中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7个断面的285个地质勘探钻孔资料及参考文献中的8个钻孔资料,建立了7个长江古河谷地质剖面图。在拟建南京长江四桥附近、扬中长江大桥附近的7个钻孔进行了采样分析,获得了8个14C年代、1个ESR年代数据。通过分析发现,末次盛冰期长江古河槽镇江以上切割到基岩,镇江以下嵌在老河床相沉积层上,河槽在南京下关-栖霞山段形成局部深切;南京段约-63 m以下的河槽为末次盛冰期的古河槽,相对狭窄陡峭,宽深比较小,向下游宽深比逐渐变大,扬中以下形成分叉河道体系;古河槽中自下而上充填了从粗到细的沉积旋回,河床相沉积物向下游逐渐变细。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下游河道演变图谱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制图技术,通过对长江下游河床及江岸形态、结构、组成物质及其时空变化的分析和识别,建立近五十年长江河道演变图谱。在此基础上研究长江 下游河道演变规律,预测河势发展趋势,评价江岸的稳定性,为长江治理、防洪以及岸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下游滩地的独特性与血吸虫病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有“自然 之肾”的美誉。长江中下游流域是我国湿地分布集中的区 域,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均分布于此。长江中下游滩地比 较独特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冬陆夏水,枯水一线、丰水一片; 面积广大、生物多样性丰富;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人口密 集、灾害频繁等。长江中下游湿地的重要性不但吸引了广大 学者、专家对其进行研究,而且也引起了国家和国家领导人 的重视。彭镇华、江泽慧等本着以人为本的湿地保护原则, 创造性地提出了抑螺防病林作为一个新林种的新概念,建立 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一理论不但极大地丰 富了我国滩地林业生态工程理论,而且实践证明其经济、生 态、社会等复合效益十分可观,是灭螺防病和长江中下游流 域湿地开发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生态措施。长江中下游湿地 的建设要遵循国家正确方针的指导,本着以人为本,坚持生 态建设的道路,加强长江中下游湿地建设的立法工作,着重 就长江中下游湿地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进行深入研究。在党和国家的关怀、支持下,在广大学者、 专家的努力下,长江中下游湿地必然会发挥出其重要的作 用,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