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目青顶茶     
浙江名茶“天目青顶”,亦称“天目云雾”。主产于浙西天目山的太子庙、龙须庵、杨岭、小玲坑一带。此地山高林密,终年云雾笼罩。茶树多分布在1250米以下、800米以上的向阳避风、土层深厚、气候条件良好的山凹或山坞中,是我国古老的名茶产区。  相似文献   

2.
天目山区植物资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目山(附图)在浙江西北,西起浙皖边境的清凉峰,呈南西-北东向、经西天目山、东天目山,由莫干山到湖州逐渐倾伏于太湖平原,全山长约130公里,宽约20—40公里。 这里植物资源丰富,素有树木“高、大、古、稀”,“天目千重秀,林木十里深”之称,被誉为“天然植物园”而受到中外植物学者的关注。现已将该山地的四个地区开辟为自  相似文献   

3.
天目山区西起浙皖边境的清凉峰西麓;东达莫干山东缘,与杭嘉湖平原相接;北以东苕溪、西苕溪上游谷地为界;南至杭(州)徽(安徽绩溪)公路一线,与千里岗、昱岭相连。主峰海拔1787米,最低点海拔9米。全区面积约6400平方公里。 根据天目山区景观的内在矛盾性与多样性,在采取全面整治措施前,要确定当地的建设方向和目标。鉴于天目山区丰富的植被资源、旅游资源,以及紧靠上海经济区的优越地理位置,应把天目山区的建设方向和目标定为:1.建成我国东南重要的森林植被自然保护区、科研基地、森林风景旅游区和避暑疗养胜地;2.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建立浙苏  相似文献   

4.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数据库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天目山自然保护区资源数据库”的构建为例,对在Internet环境下的资源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中,诸如数据标准和规范、数据字典、数据库的构建、访问机制等方面展开分析,指出了统一标准数据、字典基本格式和访问机制透明等值得注意的技术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见解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熊振 《地理研究》1992,11(2):77-82
西天目山为国家自然保护区,生物物种丰富,其南坡垂直自然带谱明显,本文论述西天目山南坡垂直自然带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6.
天目山是浙江省珍稀濒危植物最丰富的地区,共有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5科、34属、37种,其中属二级保护13种,三级保护24种.论述了天目山珍稀濒危植物的区系特点、类型及地理分布,列举了它们的一些利用价值,最后提出了保护天目山珍稀濒危植物的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7.
天目山位于浙、苏、皖三省交界处,主体位于浙江省西北部的临安、余杭、安吉、长兴、德清等县境内。向西南方向延伸至安徽广德、宁国等县境,向东北伸至太湖之滨。山体呈西南——东北方向,延绵200—300公里的中山山地。主峰龙王山、东西天目山海拔1580m左右,最高峰位于天目山主体西端的清凉峰,海拔1787.4m,为东南沿海地区较高的一座山峰。 安吉县地处天目山北麓,三面环山。全县面积188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74.7%。人口40.9万人,农业人口占89.7%,人口密度217人/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山地丘陵县。本县濒临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达地区、山地开发历史悠久,特定的山区自然资源生产了大量毛竹、茶叶、木材等农副产品。但长期以来,由于水土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山区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水土流失日益加重,不仅严重阻碍了山区经济发展,而且通过山地的下游效应,影响了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笔者依据天目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生产潜力,全面分析了山区开发利用中的不足之处,对于山地丘陵的合理利用方向和途径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天目山自然保护区资源数据库"的构建为例,对在Internet环境下的资源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中,诸如数据标准和规范、数据字典、数据库的构建、访问机制等方面展开分析,指出了统一标准数据、字典基本格式和访问机制透明等值得注意的技术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见解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庐山,黄山与天目山地区第四纪沉积环境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朱诚 《地理科学》1996,16(1):37-45
对庐山、黄山、天目山几个主要剖面进行Fe^3+/Fe^2+测定结果表明,三个地区在第四纪期间最低年平均气温并未低过0℃,因此不具备冰川发育条件。  相似文献   

10.
湖州盛产名茶,诸茶中以紫笋为最。万历《湖州府志》载:“湖州温山出御苑,互通山有罗(山介)产茶甚珍。顾诸山谷生紫笋”。 紫笋茶生于长兴顾渚山明月峡,色呈紫,形似笋,故名。茶以金沙泉焙制。芽茶生高山沃土,清香独具品质。唐朝刘禹锡诗赞:“欲知花乳清香味,须谢眠云跋涉人”。紫笋茶的采摘十分考究,以紫芽白芯、叶卷似笋者为上,叶舒如芹者次。旭日初  相似文献   

11.
天目山深溪流域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环境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天目山深溪流域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环境演变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本区至少经历了2个冷期即末次冰期盛冰期、新仙女木时期和3个温暖期;2.在末次冰期盛冰期时本区的年平均气温未低于0℃,不具备冰川发育条件,至多为一种冰缘环境  相似文献   

12.
天目山山区笋竹资源和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南方有着丰富的笋竹资源,开发这一资源优势,条件优异,投资少,经济效益高。天目山区笋竹资源在南方竹类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目山区笋竹资源分布集中,优势突出,笋竹品种多,品质优异,因此有条件进行规模性开发。但从目前笋竹资源开发现状存在着资源浪费大,利用率低,开发,原始,产品档次低,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当前亟待加强笋竹资源开发的研究,研制新的笋产品,提高竹笋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建  赵兴云  钱君龙 《地理研究》2006,25(2):242-254
对天目山两株柳杉(分别简称CF-1与CF-3),分别测定了不同方位上的树轮δ13C年序列。方差分析表明:天目山柳杉树轮δ13C值存在显著的方位差异和年际变化。不同方位上δ13C序列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极值出现的方位存在明显的年际漂移。同一树体各方位之间及两树体对应方位之间δ13C值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区域环境背景条件对树轮δ13C值方位变化及年际变化趋势的影响是共同的。重点分析了局部环境差异对树轮δ13C方位变化的影响。不同坡向及树冠不同方位光照条件的差异是造成树轮δ13C值方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一、概况安溪县地处北纬24°50′~25°26′,东经117°36′~118°17′,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500~2000毫米,年平均气温16℃~21℃,≥10℃积温4700℃~6900℃,气温年日较差大,光热资源丰富;地形多中、低山,以黄、红壤及砖红壤性红壤为主,有机质丰富;境内峰峦叠翠,甘泉潺流,云雾缭绕,茶叶栽培具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是全国著名的乌龙茶主产区,名茶“铁观音”的故乡,素有“龙凤之区”、“闽南茶都”之称。安溪茶叶栽培历史悠久,至今已逾千年,“天时、地利、人和、种良”…  相似文献   

15.
首山位于辽宁省兴城古城之东3公里,介于古城与海滨之间,为国家级森林保护区。首山三峰相峙,状若人首而得名。清朝称“三首山”,民国称“首山”。“首山”为孤峰,平地突起,海拔329.7米,南北走向,跨越面积8平方公里。首山北连窟窿山,中间隔一隘口,京沈公路和京沈铁路从隘口通过,两山对峙,形如关门。山峰挺拔,地势险要,屹立渤海辽东湾北岸,为辽西走廊咽喉,是古邑兴城东北天然屏障。首山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清初的“宁锦大捷”,首山就是主战场。首山中峰筑有烽火台一座,高7米,直径13米,是古代传报军情的设施,遇有敌…  相似文献   

16.
陈谅闻 《地理研究》1989,8(4):65-71
浙江顾渚紫笋茶是我国唐代就用来进贡的历史名茶,曾有"天下第二"茶之称,声誉极高。本文回顾紫笋茶的历史,阐述紫笋茶的品质,并对紫笋茶的利用和发展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三明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全市辖12个县(市、区),人口2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4万人。境内的土地总面积3452万亩(2.3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6万亩,占7.4%,人均1.47亩;林地面积2716万亩,占78.7%,人均15.61亩;水域面积75万亩,占2.2%,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乡村”之称。全市地处武夷山与戴云山间,东部为戴云山的西坡地带,多低山,相对高度200米左右;西部为武夷山的东坡地带,地势较开阔,多低丘,相对高度100—150米,泰宁白石顶海拔最高为1858米,东  相似文献   

18.
福建是我国著名茶区,发展茶叶生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技术、经济条件良好。茶叶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茶质优,闻名中外。生产的茶叶种类多,特种茶多,名茶多,商品性强。茶园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茶叶单产低。积极发展茶叶生产是发挥优势,振兴福建经济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之所需。今后发展茶叶生产的途径:(一)努力提高茶叶单产;(二)尽快提高茶叶质量;(三)加速发展特种茶及名茶生产;(四)合理布局茶叶生产。  相似文献   

19.
五台山,从北岳恒山蜿蜒而来,由五座山峰“东、西、南、北、中”环抱而成。峰顶平坦宽广,“(峰)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山,或五顶山。  相似文献   

20.
一、浮戏山的地理位置及概况浮戏山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南约四十公里处,为嵩山山脉余脉。行政上分属荥阳县、密县和巩县管辖。浮戏山区处于温暖带,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的活动积温在4250—4500℃之间,年降水量600—900毫米,干燥度指数在1.25—1.50之间,属半干旱半湿区。历史上曾有过“阳城山”、“戏童山”、“越方山“”、“方山”等名称。山区面积约26.5平方公里,较高的山峰有西麦熟谷堆(1215米)、五治岭(1128米)、东麦熟谷堆(1108米)等。山区的东端南顶山侧有很多泉水,如:汉家泉、朔刀泉、马跑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