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对传统刃片状和球齿钎头实现了扬长避短的“飞龙”φ42-4P1C锥体连接复合钎头,配合使用强度和耐磨性均佳的新型G308,YJ2.1R凿岩硬质合金,其使用寿命为我国目前广泛流行的锒YG11C合金片的φ40,φ42一字形钎头的3倍以上,是具有显著高效,低耗特点的换代产品。  相似文献   

2.
采用沉底式感应钎焊固齿的φ40毫米三、四、五齿、φ42毫米五、六齿球齿钎头,以及φ40毫米三刃形钎头,是结合我国国情研制的新产品。以此为基础,又衍生12个品种,即φ32、φ34、φ36、φ38毫米三、四齿球齿钎头和φ32、φ34、φ36、φ38、φ42、φ44毫米三刃形钎头。这些新型钎头产品,在直径系列、几何结构参  相似文献   

3.
锚杆支护自50年代开始在我国试用以来,已在各种地下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过去由于缺乏小直径硬质合金钎头,绝大部分采用φ40mm钎头钻凿锚孔,不仅钻孔速度低,而且动力及锚固材料消耗亦高。针对目前缺乏小直径硬质合金钎头而影响小孔径钻锚  相似文献   

4.
我队在机掘坑道的施工中,普遍使用硬质合金钎头,但钎头消耗多,使用寿命短,费用大。如从我们在一个矿区施工的两年情况看,每进尺1米就消耗钎头2.4—2.5个;钎头平均使用寿命约10米;每进尺1米的钎头费用为24.10元,仅钎头一项,就占油料、火工材料、钢钎等主要材料费的三分之一以上。为什么钎头损坏那么严重?经我们对493个报废钎头进行分析统计表明:钎头终径为40毫米,钎头残留刃高6—7毫米,而钎头锥体变成六角锥台,无法继续使用的有157个,钎刃损坏的有308个,其中钎刃崩一角的有156个,崩两个角的有41个,  相似文献   

5.
一、概况小直径(<50毫米)硬质合金钎头是采掘工作必不可少的钻眼工具,应用非常广泛,而且消耗量很大。我国从五十年代开始使用硬质合金钎头以来,一直沿用仿苏一字形钎头,不但品种单一,而且使用寿命很短,在坚硬岩石中只有20—30米,远不能满足凿岩生产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钎头是矿山凿岩工具之一,直接用来破碎岩石。硬质合金的材质、钎体材质、钎头的构造形式、钎焊工艺、岩石的组成及岩石的硬度都影响钎头的使用寿命。其钎头的构造形式是影响钎头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Y_zY_H(一、柱优合)形钎头就是综合各种形式的钎头试验摸索出来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新型钎头。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硬质合金钎头是采掘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目前普遍使用的一字形钎头,其主要失效形式之一是裤体出现胀裂。根据矿山凿岩现场的实际调查,钎头在使用中早期出现裤体胀裂约占5~10%,从而造成凿岩费用增加、硬质合金和钢材的大量浪费。本文从钎头  相似文献   

8.
修磨硬合金钎头的正确工艺,能保证硬质合金具有高度的耐磨性。瑞典根据研究结果制定出了钎头的修磨规程,其基本点是修磨时要求使用比硬质合金件的硬度为低的砂轮。  相似文献   

9.
由我院张国榉、刘宗平讲师等与有关单位合作完成的“新型硬质合金钎头及使用技术研究”科研成果,八○年经地质部主持鉴定以来,已在全国三十多个厂家推广生产,年产钎头三十万只,分销全国各地矿山及其它掘进部门。一些原生产苏式老一字钎头的大厂家正在着手转产新产品,越来越多的使用单位决定改用新钎头。地质矿产部成都探矿机械厂、湖北省广济县长江工具厂都已达到年产十万只新型硬质合金钎头的能力,但定货单位之多,已出现供不应求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5月24日至29日,地质矿产部和铁道部在成都对我院钎头科研组张国榉副教授等与有关单位合作共同研制成功的两项钎头科研成果进行了鉴定。“重型液压凿岩机用直径50毫米球齿、十字钎头”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小直径沉底式钎焊球齿形、三刃形硬质合金钎头”居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1.
金刚石薄膜涂层硬质合金刀具切削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周辉峰  李洵  方勤方 《现代地质》2002,16(1):104-106
金刚石薄膜涂层硬质合金刀具是CVD金刚石薄膜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通过该型刀具与普通硬质合金刀具对高硅铝合金这一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对比试验 ,显示出金刚石薄膜涂层硬质合金刀具不论在切削寿命、加工精度方面 ,还是在导热性等方面 ,其切削性能明显优于普通硬质合金刀具  相似文献   

12.
金刚石薄膜涂层硬质合金的耐磨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表征金刚石薄膜涂层硬质合金的耐磨性能,引入了“耐磨系数”指标。利用自行设计的试验装置,在设定的试验条件下,对金刚石薄涂层硬质合金等3种不同材料试件的磨耗比进行对比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赵生庆  卢彬  李录波  李强 《探矿工程》2009,36(10):28-30
分析了在松原油页岩地层采用硬质合金裸孔钻进技术成本低、效率高的优越性,提出了松原油页岩地层硬质合金裸孔钻进的具体措施,并通过工程实例取得的较好效果验证所选择的钻进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15.
介绍了针状硬质合金-金刚石复合型钻头的设计与制造工艺以及在孕镶针状硬质合金钻头基础上复合金刚石的研究方法。对针状硬质合金规格、性能以及排列方式提出了有实用价值的设计,并对金刚石的品级、浓度、粒度及钻头的烧结工艺进行了较深入的试验研究。生产性试验表明,该类型钻头对于钻进硬而破碎地层、软硬夹层以及卵砾石地层均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尾砂胶结充填体损伤模型及与岩体的匹配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志祥  李夕兵  戴塔根  曹平 《岩土力学》2006,27(9):1442-1446
分别对灰砂配比为1:4,1:8,1:10和1:12的4种尾砂胶结充填体进行了力学试验,得出了其应力-应变曲线。分析了不同配比充填体变形与破坏特征,用损伤力学建立了4种不同配比充填体损伤本构方程。经验算对比,所建立的损伤本构方程与试验结果吻合。尾砂胶结充填体损伤研究表明,不同配比的充填体表现出不同的损伤特性,充填体配比越低,达到峰值应力时的损伤值越小;峰值应力后,损伤增长越快,破坏过程越突然。根据岩体开挖释放能量与充填体蓄积应变能相近的原则,探讨了充填体与岩体的合理匹配。充填体与岩体的匹配系数与原岩应力、岩体弹性模量、充填体弹性模量及充填体损伤参数相关。为了便于工程实际应用,对充填体力学试验结果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了充填体强度设计公式,并研究了深部矿床不同开采深度所要求的充填体强度。  相似文献   

17.
以水泥土处于复杂环境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为研究背景,对酸碱环境下水泥土进行了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得到了水泥土应力偏差(σ13)与轴向应变(ε)关系曲线和抗剪强度指标,研究了酸碱度对水泥土抗剪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围压、水泥掺量、pH值的增加,水泥土的抗剪强度逐步增加;水泥土的黏聚力、内摩擦角随着水泥掺量及酸碱度pH值的增大而逐渐增加;得到了不同酸碱度环境下水泥土的抗剪强度方程.其研究结果对在水泥土工程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has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micro mechanics of cemented sand. High‐pressure drained triaxial tests are modelled in 3D using a flexible membrane that allows the correct deformation to develop. Simulations with up to 12 MPa confining pressure are presented, which are compared with laboratory experiments on a sand with a range of cement contents. Cementation is modelled using ‘parallel bonds’, and various parameters and strength distributions are investigated. Varying levels of cementation are successfully modelled, with the correct qualitative behaviour observed and the separate effects of cementation and confining pressures demonstrated. The triaxial behaviour is found to be highly influenc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bond strengths.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the macroscopic elastic properties of injected or cemented sands are derived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ituent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microstructure using a multi‐scale modelling approach. Particular interest is given to the choice of the representative elementary volume, by relying on existing microstructural data. The periodic homogenization is adopted and required numerical solutions are performed by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 assessment of the validity of the multi‐scale approach is achieved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on cemented and injected granular media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The capabilities of the model are also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geometrical and mechanical microscale parameters on the macroscopic behaviour of the treated materials.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