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印度南部怀纳德金矿区尼兰布尔河谷中的砂金颗粒以纯度非常高(985~1000)为其特征。砂金的核心成分贫银,颗粒大和微型生长形式都可以与风化基面中的红土剖面有关的金粒对比。根据与本区原生矿床,表生矿床和次生矿床有关的金粒的形态和化学演化,鉴别了高纯度砂金矿的两阶段演化过程,它表明原生矿脉中的金活化转移,化学纯化并重新富集在红土剖面中,对金被迁移到水系中去之前纯度的增高和颗粒的生长都有影响。在河水搬运  相似文献   

2.
孔隆沟砂金矿及“狗头金”是在PH值为中偏酸性的条件下,由金源层中呈分散状态的微细金粒溶解、迁移,在中偏碱性的环境中沉淀增生,其次生金粒经金的自身胶结作用不断再加大,形成盛产“狗头金”的砂金矿床。  相似文献   

3.
近二十年来,热带地区普遍存在的红土型风化作用及其对矿床与矿化带的影响引起了普遍的关注,红土型风化壳的主要矿物成分是以铁铝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和粘土矿物为主,如针铁矿,赤铁矿,铝土矿,高岭石及石英等,与其未风化的母岩相比,含有相当高的铁和铝,红土型风化过程中,易溶元素均不同程序地被淋滤,而难溶元素则相对富集,红土型金矿床是就在这样强烈的风化作用中由原生的金矿带进一步富集而成,并可形成极富的矿体,金矿体常常赋存于风化壳的上部,易于露天开采,目前,在澳大利亚,巴西,巴布亚新内内亚,印度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均发现了红土型金矿床,红土型风化剖面一般可分为5个特征带,由上而下为:表土带,铁质带,斑点带,浅色带,座岩带,下面即为未风化的母岩,金矿体说要赋存于铁质带和斑点带带中,红土型风化壳变化很大,薄则几,厚可达数百米,金在风化过程中往往向矿化带两侧运移,矿体常呈上宽下窄状,次生金常呈自形晶,树枝晶,浑圆状及不规则状产出,并常常与铁质结核共生,一般地说,次生金的成色很高,因为红土化作用常常是在氧化并且酸性的地球化学环境中运行,金和银主要以氯化物的形式运移,局部地球化学环境的变化可导致金的沉淀,而银的氯化物则较稳定,常随地下水一起从风化壳中流失,系统研究表明,金的成色往往随风化作用的进行而增加,即越到剖面上部奖金铁成色越高,同一金颗粒也往往在边部具有较高的成色,但是,如果原生母岩中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矿物及硫化物矿物时,常常导致中碱性及较还原的环境,这时金和银常呈硫化硫酸盐的形式运移,环境的变化可导致金和银几站同时沉淀,形成的次生金则与原生金的成色相近,一般成色较低,由此可见,次生金的成色反映了红土风化过程的地球化学条件,虽外,中性及碱性条件下,金也可呈水合物的形式运移,有时地下水中微量的生物成因氰化物会使金呈氰化物的形式运移,再则金也可呈胶体形式运移,然而,金的沉淀则主要由于地下水溶液的稀释或地球化学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刘洪树 《地质与勘探》1991,27(11):34-35
砂金颗粒的胶结现象近年来,我们对胶东西北部的界河、大沽河、诸流河、万深河、朱桥河、黄水河水系及莱州湾东部滨海区的砂金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该区域砂金系统取样,电镜下作了砂金形态和微细结构观察,发现砂金颗粒普遍存在着化学胶结现象.在电镜下,清楚可见砂金颗粒常由两个或多个不同粒径、不同形态的金粒胶结在一起,构成粒度相对较大的砂金颗粒(照片1~7).金的胶结作用金可在表生条件下迁移,已被实验证实.金在水溶液中的迁移形式主要有金的胶体及其可溶性络合物.但是,金的化学性质极不活泼,当水化学条件改变时,金的胶体或其络合物就易遭到破坏,产生絮凝作用和沉淀作用,形成自然金.  相似文献   

5.
中国南方红土型金成矿系列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土型金矿床是原生金矿化遭受红土化作用改造所形成的一种表生金矿床,包括"红色粘土型"和"铁帽型"金矿床.中国红土型金矿以风化再造型为主,受气候影响而主要分布在南方,并与岩金成矿系列分布基本一致.风化壳常量元素、稀土元素、粘土矿物系统研究表明,成矿作用环境时空变化整体受风化强度控制,其风化作用早期呈中碱性、晚期呈酸性,风化壳下部偏碱性、还原,项部偏酸性、氧化的特点.典型矿床因子分析揭示,红土型金成矿作用可分为氧化和水解两个阶段.氧化阶段风化较弱,基岩释放大量碱性离子,使成矿流体保持中性,金溶解并主要以Au(S2O3)23-形式迁移;水解阶段风化较强,硅酸盐矿物发生脱碱去硅作用,随着大气降水不断参与,成矿流体性质由中碱性缓慢过渡到中-酸性条件,金以胶体或氯化物络合物形式迁移.金一般在风化壳下部富集,表生矿物吸附、氧化还原界面处被Fe2 、Mn2 还原以及不同性质流体混合都能促使金的沉淀.  相似文献   

6.
甫为民  颜文 《矿物学报》1994,14(3):277-284
黝铜矿的溶解实验研究极为罕见。本文对取自我国云南金满脉状铜矿床中的天然黝铜矿在不同物化条件下的溶解特征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Cu、Fe、Zn、As、Sb在中低温热液体系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及黝铜矿的沉淀机理。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上述组分主要以氯络合物形式迁移,而在碱性条件下,则主要以碳酸的络合物形式迁移;温度的下降以及pH的降低或升高是导致本区黝铜矿大量沉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红土型金矿床综述(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来 ,热带地区普遍存在的红土型风化作用及其对矿床与矿化带的影响引起了普遍的关注。红土型风化壳的主要矿物成分是以铁铝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和粘土矿物为主 ,如针铁矿、赤铁矿、铝土矿、高岭石及石英等 ,与其未风化的母岩相比 ,含有相当高的铁和铝。红土型风化过程中 ,易溶元素均不同程度地被淋滤 ,而难溶元素则相对富集。红土型金矿床就是在这样强烈的风化作用中由原生的金矿化带进一步富集而成 ,并可形成极富的矿体。金矿体常常赋存于风化壳的上部 ,易于露天开采。目前 ,在澳大利亚、巴西、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均发现了红土型金矿床。红土型风化剖面一般可分为 5个特征带 ,由上而下为 :表土带、铁质带、斑点带、浅色带、腐岩带 ,下面即为未风化的母岩 ,金矿体主要赋存于铁质带和斑点带中。红土型风化壳厚度变化很大 ,薄则几米 ,厚可达数百米。金在风化过程中往往向矿化带两侧运移 ,矿体常呈上宽下窄状。次生金常呈自形晶、树枝晶、浑圆状及不规则状产出 ,并常常与铁质结核共生。一般地说 ,次生金的成色很高 ,因为红土型风化作用常常是在氧化并且酸性的地球化学环境中进行 ,金和银主要以氯化物的形式运移 ,局部地球化学环境的变化可导致金的沉淀 ,而银的氯化物则较稳定 ,?  相似文献   

8.
中外“块金”集锦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叙述了中外“块金”(狗头金)的产地、块数和成因分析.世界上已发现的块金愈万块,最大者重235.87kg,产于澳大利亚.多数研究者认为块金是化学成因.在表生条件下,金可呈溶液迁移,金络合物的稳定性与氧化还原条件有关.这种条件的变化,使金溶解-沉淀反复交替进行.在适当条件下,金粒再生、长大,形成块金.  相似文献   

9.
红土型金矿的成矿机理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王燕  谭凯旋等 《地质与勘探》2002,38(4):12-16,32
对红土型金矿的地质特征,主要控矿因素,金的溶解迁移与沉淀富集机理进行了分析。红土型金矿风化壳剖面具有分带性,金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于铁(硅铝)质硬壳层,杂色粘土层中。金以自然金为主,主要呈显微,次显微状被褐铁矿,蒙脱石,高岭石及伊利石等矿物所吸附,金的成色较高。红土型金矿的形成受干,湿交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控制,并与基底构造(特别是断裂构造0密切相关。金主要以AuCl4^-,Au(S2O3)2^3-等络合的溶解和迁移,还原作用是金沉淀富集的重要因素。建立了红土型金矿的综合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0.
抚顺地区金矿氧化带中金的次生富集特征十分明显,可划分为氧化淋滤贫化带、次生富集带、原生带三个带。次生富集带中金的富集原因主要为原生金矿中的金矿物在氧化环境下溶解或形成胶体金,迁移至有利于汇集的还原环境时发生沉淀并富集。  相似文献   

11.
现存的南非维特瓦特斯兰德砾岩中金来源的一些模式与直接来自源区(主要由太古界片岩带组成)原生矿床的碎屑颗粒一样,遇到了不少难题。经过比较,维特瓦特斯兰德矿床每平方公里的金量为923公斤左右,而已知的最富金的片岩带的每平方公里金量为65公斤左右。对于金量不同的地区,开采范围不同则无法进行计算。金的成色、粒度和金粒的几何形状也难与纯碎屑来源者相一致。关于金在水圈和风化循环中的资料常常是一种垂直模式,这种模式预示着维特瓦特斯兰德砾岩中的大部分金是以微量“溶解”的方式来自源区。可能由于有机质的影响,以“溶解”方式来的金就在盆地边缘或靠近边缘的地方沉淀下来。随之而来的沉积再造和变质/成岩活化作用就形成了现在砾岩中见到的复杂的矿物组合。  相似文献   

12.
矿物吸附金的实验研究及其在红土型金矿形成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Au(Ⅲ)-氯化物和Au(Ⅰ)-硫代硫酸盐被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针铁矿、褐铁矿及黄铁矿的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矿物对AuCl4^-的吸附作用显著大于Au(S2O3)2^3-,粘土矿物对金的吸附能力,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含铁矿物中,黄铁矿>针铁矿>褐铁矿。矿物对金的吸附作用与矿物结构和金的存在形式有关,即受矿物表面基、金组分的稳定性和位阻的影响;天然雨水中所含微量H2O2是Au、黄铁矿等不同矿物氧化-还原的催化剂,可加速地表岩(矿)石的风化氧化过程和Au的溶解与迁移。雨水对红土中的Au具有一定的淋滤浸取能力。红土型金矿形成于富Cl^-、SO4^2-的酸性、氧化的水化学环境,含金黄铁矿等硫化物的氧化不仅直接导致了Au的溶解和酸的释放,而且其反应产物Fe^3 、S2O3^2-等为Au的氧化、溶解和迁移提供了氧化剂和络合剂,并促进Au的溶解和迁移;Au主要以硫代硫酸络合物、氯化络合物及其水合物的形式进行迁移;硫代硫酸根的氧化和风化壳下部的还原作用是导致金络合物失稳、Au被其他矿物吸附和沉淀富集的主要因素。矿物对金的吸附在红土型金矿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风尘序列的碳酸盐成因及其风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酸盐是黄土高原风尘序列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含量与原生碳酸盐溶解、再沉淀,以及含钙硅酸盐化学风化强度等密切相关。碳酸盐在表生环境下极易移动,且其迁移变化受大气降水、温度等古气候所制约,因此黄土次生碳酸盐记录了古气候的重要信息。甘肃西峰赵家川剖面碳酸盐含量、磁化率的系统测定和风尘序列地质特征研究表明,在整个剖面中,碳酸盐含量和磁化率曲线呈显著的负相关,并从剖面上部到红粘土底部,碳酸盐含量有增加趋势。黄土、古土壤和红粘土沉积分别处在不同风化阶段:黄土化学风化最弱,处于钙质残积阶段,古土壤处于强烈钙质淋溶阶段和硅铝残积阶段,红粘土化学风化最强烈,处于硅铝残积阶段或红土化阶段;不同的化学风化阶段古气候性质有别。  相似文献   

14.
铜陵桃园铁帽型金矿床氧化带与金的赋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桃园铁帽型金矿产于似层状硫铁矿体倾斜上端.由于上下为不透水层,以化学风化为主.适宜的沉积环境等因素,形成次生含金富集带.富集区为两头高、中间低的山前凹槽或铁帽底板的舒缓部位.金随褐铁矿凝胶充填淋失多孔状矿石中或石英裂隙里.以自然金、银金矿为主,金与褐铁矿、锰矿物、重晶石、石英等密切共生,在氧化、还原环境频繁交替下,使金粒不断生长与再溶融、再加大而富集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应用已知方法分离土壤(金含量由克拉克值水平到够矿石品位)中各种存在形式的金。查明金以自然金粒、矿物残留物和腐黑物的混入物、金富里酸和金胡敏酸络合物以及AuCl~-、Au(ClOH)~-、Au(OH)_2~-类无机络合物等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对隐伏金矿床来说,金在土壤中的各种存在形式呈带状分布,建议在为预测目的而解释弱地球化学异常时予以利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河谷型砂金矿床的底板——风化基岩顶部0.2m以下常含有砂金,甚至可构成富集地带.这种砂金来源于上部含金砂砾层的“下沉金”、过水河流携带的“沉淀金”及底板基岩中的“原生金”,前两种是风化基岩中金的主要来源.笔者认为在砂金评价和勘探时,应将风化基岩中的砂金归并到上部含金层中,参加储量计算.  相似文献   

17.
金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及其预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应用已知方法分离土壤(金含量由克拉克值水平到够矿石品位)中各种存在形式的金。查明金以自然金粒、矿物残留物和腐黑物的混入物、金富里酸和金胡敏酸络合物以及AuCI^-、Au(CIOH)^-、Au(OH)2^-类无机络合物等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对隐伏金矿床来说,金在土壤中的各种存在形式呈带状分布,建议在为预测目的而解释弱地球化学异常时予以利用。  相似文献   

18.
湖北蛇屋山金矿区风化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湖北嘉鱼蛇屋山金矿区风化型金矿床,矿体赋在于松散粘土层中,含不等量砾砂的粘土为含矿寄主岩。矿体呈似层状,产状平缓呈平卧状态。矿床规模大,长约1300m,宽约350m,面积达0.5km ̄2,矿体厚1.2~41.2m,Au品位(1.1~7.6)×10 ̄(-6)。矿石氧化程度高,金主要呈游离态次显微金形式存在。成矿控制因素主要受基岩岩性、地质构造环境和松散层性质。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矿化原岩及下伏或附近基岩中的原生金矿体、具金矿化或金异常的含金地质体。矿床形成是表生风(红土)化作用的结果,为风化残积成因红土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9.
泥堡金矿床是黔西南地区重要的卡林型金矿床,其产出原生矿石和氧化型矿石。前人对各类矿石进行了较多研究,但尚不清晰金在矿石中的赋存状态。通过对泥堡矿区不同类型矿石进行物相分析,结果显示,原生矿石中游离金和碳酸盐中的包裹金含量较低,硫化物中包裹金和硅酸盐中的包裹金占了绝大多数,平均占有率可达42.23%和43.66%,表明金矿化与以黄铁矿、毒砂为代表的硫化物和以石英为代表的硅酸盐有直接关联。氧化矿中金的存在形式主要为游离金,其平均占有率可达79%。黄铁矿的Au-As图解中,不同类型黄铁矿均落在Au溶解线下部,说明硫化物中金存在形式为固溶体金。金在成矿流体中可能以Au(HS)-2的形式存在,金的沉淀机制主要归结为流体不混溶作用和硫化作用导致载金络合物的解耦作用,前者为主要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20.
湖北蛇屋山金矿区风化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虞人育 《矿床地质》1994,13(1):28-37
湖北嘉鱼蛇屋山金矿区风化型金矿床,矿体赋存于松散粘土层中,含不等量砾砂的粘 土为含矿寄主岩。矿体呈似层状,产状平缓呈平卧状态。矿床规模大,长约l300m,宽约350m,面积达0.5km2,矿体厚1.2~41.2m,Au品位(1.1~7.6)×l0-6。矿石氧化程度高,金主要呈游离态次显微金形式存在。成矿控制因素主要受基岩岩性、地质构造环境和松散层性质。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矿化原岩及下伏或附近基岩中的原生金矿体、具金矿化或金异常的含金地质体。矿床形成是表生风(红土)化作用的结果,为风化残积成因红土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