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前褶皱划分已普遍的采用三维空间的分类法,即使用枢纽产状与轴面产状结合划分褶皱类型。如果认真观察褶皱及相伴的劈理、节理能够进行简便易行的区域应力活动的分析。现以岷县座座沟汞矿观察到斜歪倾伏褶皱(图1)为例来分析该矿区应力活动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层间滑动褶皱研究新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称为层间牵引或者层间拖曳褶皱的层间滑动褶皱,是一种基本的构造地质形迹或广泛发育的构造现象.自毕令斯(Marland P Billings,1994)之后,至今已经研究半个多世纪,但很少深入研究.已有研究成果的主要认识是:该类褶皱属于B型褶皱,其轴向平行于高级褶皱垂直于物质运动方向,轴面具倾向某一方位的倒伏特征;剖面形态为两翼长短不同且倾角大小有异的不对称斜歪褶皱以及同斜倒转褶皱;枢纽产状与高级褶皱呈平行关系.上下层之间的相对剪切运动是褶皱形成的动力,褶皱倒伏方向是上下层间运动指向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断层弯曲褶皱作用、断层增生作用和拆离(或滑脱)褶皱作用,是在逆冲地体中褶皱一冲断层相互作用的三种不同的类型。用简单的膝状枢纽模式可以确定每一种褶皱所固有的几何关系。在这类模式中,除褶皱前翼可以无限制的变厚或变薄外,其他部分地层厚度保持不变,这类模式只表达各个褶皱,以及计算出的褶皱几何特征满足平衡构造。褶皱一冲断层相互作用的每一种模式,都具有一组特殊的几何关系。最终褶皱的几何特征,足以鉴别许多断层弯曲褶皱。对于断层增生褶皱和拆离褶皱情况不是这样。后两种褶皱形式具有十分相似的几何学关系。为了区分它们,通常需要一些有关下伏冲断层或滑脱带性质的认识。褶皱的几何特征,往往通过上部断坡枢纽的位移和平行断层的剪切作用,来预测所发生的变化。剪切作用产生一种较紧闭褶皱,而通过断坡枢纽的位移产生一种较开阔的褶皱。这种几何分析方法的良好效果是把它应用到加拿大科迪勒拉山脉的一对拆离褶皱的分析,而得到了验证.这种几何分析也被用来判断地下构造的横断面。在Turner谷油田中,这种分析说明如何解释才能使横断面平衡.这种分析揭示了一些被人们忽视的假说和暴露了一些构造解释上的特殊矛盾。  相似文献   

4.
纵弯褶皱叠加机制和类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加褶皱的研究是以叠加机制和叠加类型为基础的。从变质岩构造研究中形成的叠加褶皱理论是以剪切褶皱为基础,而沉积岩的纵弯褶皱叠加机制和类型均与之不同。国外有学者分别指出再褶皱时的斜纵弯褶皱机制和早期褶皱枢纽的迁移机制以及四种基本叠加类型。我国有人论述了早期褶皱的枢纽、拐线的迁移是正纵弯再褶皱的一种机制,依此提出了正纵弯叠加褶皱的三种基本类型。本文对这些成果的主要认识和依据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5.
龚生权 《云南地质》2006,25(4):388-389
笔者曾一直从事构造地质教学,使用过多种版本的教材,也看过一些国内外在构造地质方面的专著。当文中讨论到褶皱的形成机理时,都一致认为岩层受到水平顺层挤压弯曲时,褶皱轴部会产生局部应力场,在垂直枢纽的水平方向上出现张引力,使轴部产生拉伸应变而萌生张节理,拉伸应变由外层向内扩展。张节理加深加宽,形成剖面呈扇形排列的楔形张节理,平面上为纵张节理。大多数作者从实验室到野外,从文字到图示,对背斜轴部的纵张节理进行了十分详细的表述。用这一理论指导找矿勘探,实践证明了背斜轴部的纵张节理在深部也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6.
狼山地区叠布斯格岩群变形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鹏飞  曲军峰  张进  张北航  赵衡 《地质学报》2019,93(8):1867-1884
阿拉善东北缘狼山地区的叠布斯格岩群(杂岩)作为阿拉善地块前寒武纪基底之一,主要出露有条痕状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及透镜状斜长角闪岩,夹透辉石大理岩和磁铁石英岩等。本次研究通过构造解析与填图,系统分析了狼山地区叠布斯格岩群构造变形样式、变形期次与时限。研究显示,古元古代变质杂岩叠布斯格岩群至少记录了四期变形,第一期变形主要表现为片麻岩早期面理的枢纽近E- W向褶皱变形(D1),轴面倾向NNW,应与华北克拉通统一化过程有关;第二期为近N- S向褶皱变形(D2),褶皱枢纽向NNE倾伏,古生代时期阿拉善地块与华北板块增生拼合,在阿拉善地块东缘产生近东西向挤压,在狼山地区形成枢纽近N- S向的褶皱;第三期变形为NE向巴彦乌拉山- 狼山断裂带的左行韧性走滑剪切作用(D3),中-晚三叠世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造成的阿拉善地块相对华北板块沿巴彦乌拉山- 狼山断裂发生左行剪切运动,使早期构造发生逆时针旋转,是狼山地区一期重要的变形事件;第四期为NE- SW向紧闭褶皱(D4),褶皱轴面多倾向NW,晚侏罗世来自古太平洋的俯冲和鄂霍茨克洋的闭合产生的NW- SE向挤压,使叠布斯格岩群片麻岩及后期糜棱岩化花岗岩再次发生枢纽NE- SW向褶皱变形。  相似文献   

7.
吴航  邱楠生  常健  张纪新  王晔 《地球科学》2019,44(3):784-797
川东地区发育典型的"侏罗山式"褶皱构造带,以北东走向的齐岳山断裂为界,南东侧为隔槽式褶皱,北西侧为隔挡式褶皱.中生代川东地区经历了自南东向北西的陆内递进变形,受多套滑脱层(基底拆离面、下寒武统页岩、志留系泥页岩和三叠系膏盐)的共同控制.但是,关于川东褶皱带的形成机制及其整体和分段形成时间仍存在较大争议.应用构造物理模拟方法,再现了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带的形成过程,并分析了先存断裂及其倾角对川东褶皱构造变形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川东褶皱带是齐岳山断裂、华蓥山断裂、志留系滑脱层和基底拆离面组成的阶梯状体系在构造挤压下发生断层相关褶皱作用的结果.基底拆离面(深度约16 km)控制隔槽式褶皱的发育,志留系页岩主要控制隔挡式褶皱的形成.中生代(165~75 Ma)川东地区的构造缩短率约为32%.齐岳山断裂是隔槽式褶皱向隔挡式褶皱过渡的重要枢纽,是先存高角度断裂浅部向北西迁移后的产物.华蓥山断裂的倾角控制着隔挡式褶皱的波长,当倾角较陡时(45°)更有利于发育典型的隔挡式褶皱.   相似文献   

8.
白瑾 《地球学报》1987,9(2):201-213
分布在五台山区的早前寒武纪五台群和滹沱群,遭受了多期变形和变质,小型构造发育。层理配置反映变形性质和程度;片理(劈理)为早世代挤压-剪切褶皱的轴面片理,又成为晚世代弯滑褶皱的滑动面;线理(压扁拉长的砾石、杏仁体和矿物集合体)垂直于早世代褶皱枢纽,为a线理;这一运动学特征在显微组构中亦有反映。本区发现了“折射变位”、“非共面反射变位”和“共面反射变位”等褶皱枢纽变位轨迹。上述构造形迹可为运动学分析提供依据,可对造山带的重要性质获得广泛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芒市金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恒 《云南地质》1996,15(4):359-362
芒市金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研究秦恒(核工业○九大队)1区域域地质(1)大地构造矿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福贡-镇康褶皱带芒市褶皱束。矿段位于该褶皱束的北西部,与高黎贡山褶皱带沪水一陇川褶皱束为邻。(2)地层矿区西部分布中元古界高黎...  相似文献   

10.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及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首先介绍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及各河段枢纽的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区岩性以砂岩、板岩为主 ,地层褶皱强烈 ,活断裂发育 ,地表覆盖厚 ,地质条件相对复杂。讨论了西线工程可能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如地应力和岩爆、软岩蠕变、突水、碎屑流、活断层的突发性位错及高地温灾害等 ;一期工程的地质问题主要集中在深埋长隧洞和引水明渠方面 ,其中 ,输水明渠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为边坡稳定和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相似文献   

11.
岩石中的很多褶皱展示了具有尖锐枢纽和平直翼部的尖角状外形。不少作者的研究表明,多层岩层中的这类褶皱形态是由层状或叶理状岩石固有的不均匀性造成的。二维有限元模拟的结果显示,具有尖锐枢纽和平直翼部的褶皱也可以发育在适当流变环境下的孤立的强硬层中。影响褶皱形态的两个基本物质特性是非线性和各向异性。粘塑性流动、幂律流动(应变率软化)和应变软化是3种非线性行为。这些都可导致具有尖锐枢纽和平直翼部的褶皱。各向  相似文献   

12.
在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三叠系西康群复理石岩系中,普遍发育着一种特殊的同劈理直立褶皱,作者称为“西康式”褶皱。这类褶皱的特点是:其褶皱枢纽倾状角是变化的;具有圆滑—同心褶皱、尖楞褶皱及过渡型褶皱等多种复合褶皱形式;由不同类型劈理构成复杂的折射劈理图形;在流劈理面上发育有垂直的拉伸线理。根据微构造分析和有限应变测量表明,这类褶皱是由压扁、纯剪切、纯剪切 简单剪切等三种变形机制的产物。其动力学基础是在三个板块和近于垂直的南北及东西方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叠加褶皱,推测形成深度为10~15km“西康式”褶皱的构造特征、形成机制及壮观程度上,完全可与世界著名的“侏罗山”型、“彭尼内”型造山带褶皱相比美,它是造山带中一种新的褶皱类型。  相似文献   

13.
锡铁山铅锌矿床含矿岩系主褶皱的初步厘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锡铁山铅锌矿床含矿岩系主褶皱是一个由绿片岩片理褶皱而成的斜卧褶皱。主褶皱枢纽澡走向波状起伏,转折端较开阔,两翼向深部紧闭。  相似文献   

14.
安徽巢湖大型平卧褶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巢湖平卧褶皱由一个背斜和一个向斜组成,枢纽呈NNE向,轴面微向NWW平卧背斜根部倾斜。卷入褶皱的地层为上震旦统至上三叠统,厚达3.1km。褶皱分布面积约380km~2,波长9km,波幅18km。后期直立褶皱叠加于平卧褶皱之上,褶皱缩短量达19.17km,缩短率约53.7%,褶皱受控于大玵台阶状滑脱断层。褶皱地层由NWW往SEE运动,是一种变动滑脱褶皱。  相似文献   

15.
层间滑动褶皱新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的是出现在许多沉积岩区, 发育在厚薄相间岩层之中, 并由于层间滑动作用形成的AB复合或过度型褶皱.它具有不止一个方位褶皱枢纽, 表征非共轴叠加褶皱形态, 经历了早期B形和晚期A形褶皱演化过程, 最终形成迄今鲜有报道, 但却实际广泛存在.文中首先介绍了这一褶皱在西藏、湖北黄石、湖北秭归, 四川西昌等地区的野外产出状态, 继而从横剖面、纵剖面、平面以及立体空间角度描叙了它的全方位几何形态特征, 进而从变形介质结构和剪应变值(γ) 的物性特征方面分析了它的变形控制条件, 最后以“滑移褶皱极限”理论并部分借鉴鞘褶皱的形成机理探讨了它的形成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山东灵山岛滑塌体内部沉积及构造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岛市灵山岛修船厂剖面下白垩统地层中发育良好的滑塌变形体。野外观察可见滑塌体岩性单元主要由厚层砂岩及砂页岩互层组成,其中厚层砂岩根据其沉积构造及成因机制可分为砂质碎屑流沉积及浊流沉积两类;砂页岩互层段砂岩层可见底模构造及粒序层理,为静水环境下远端浊流沉积。滑塌体内部构造主要可分为软褶皱变形、同生断层、透镜状砂质团块三种类型。其中,软褶皱变形根据岩性可分为砂岩软褶皱、砂页岩互层软褶皱及页岩软褶皱,随着变形强度增加,软褶皱枢纽逐渐平行于滑移方向,形成曲脊软褶皱或软鞘褶皱(soft sheath folds);同生断层出现在砂岩层中,根据力学性质分为正断层及逆断层,正断层为剪切拉伸所致,逆断层为软褶皱逆冲所致;透镜状砂质团块包括同沉积布丁构造和同沉积断块。根据滑塌体内部滑移面识别出三期滑塌,完整的滑塌体由底部拆离滑移面、下部厚层砂体、中部砂页岩互层及上部砂页岩互层未变形体组成,其组成特征及各部分接触关系反映了滑塌体中下部沿底部拆离滑移面发生滑塌变形,且于活动末期在相对静水条件下被上部砂页岩互层覆盖这一形成过程。根据滑塌体内部组成特征的有序性、相似性及滑塌体内部沉积构造特征,推测其触发机制可能为沉积物快速沉积所引发的重力滑塌成因。  相似文献   

17.
碧口地体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及其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碧口群分布于陕、甘、川交界处摩天岭区,为一套海相火山-沉积岩系,变质可达绿片岩相。它呈东宽西窄的楔形地体分布于扬子板块、松潘-甘孜褶皱系与秦岭褶皱系等三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之间,均以断裂相接,是一个中晚元古代运移地体,于晋宁运动晚期拼贴于扬子板块北缘。笔者用锆石U-Pb及~(40)Ar-~(39)Ar等多种同位素地质定年方法,对碧口地体主要成岩时代、变质时代、中酸性岩侵入时代及构造运动时代等主要地质事件进行了定年研究,初步建立了碧口群同位素地质年表,为研究碧口地体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同位素地质年代数据。  相似文献   

18.
在西秦岭泥盆纪、三叠纪地层中普遍存在着叠加褶皱,由于覆盖和两期褶皱的近共轴特征,使得这种叠加褶皱的识别和填绘长期未能得到合理解决。多期面理的识别和空间关系、小褶皱枢纽和轴面产状统计,为叠加褶皱的存在提供了依据。地质体平面形态的透镜化和走向弯曲,是两期叠加褶皱干涉图象的平面特征。有效解析叠加褶皱,合理建立构造模型,不仅对区域构造发展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在指导地质填图工作的进行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甘肃西秦岭地区大面积分布的泥盆纪西汉水群和三叠纪隆务河群,以浅变质和砂板岩夹灰岩的沉积建造为特点,地质填图中厚度巨大的假象是叠加褶皱构造叠置所成,是构造复合的结果。多期面理关系的研究和小褶皱枢纽产状的统计分析,认为有两期近共轴、小角度的褶皱叠加。  相似文献   

19.
屈奋雄  张宝华 《地质科学》1997,32(1):103-109
强烈的塑性变形使华北地台东北部太古宙鞍山群中的吉林板石沟铁矿发生强烈的构造置换;造成原始仅有二三层的铁矿褶皱重复,在X(包络线)、Y(枢纽线)方向均被拉断,形成透镜状的复式褶皱勾状体。现有的19个矿组均为这种复式褶皱的转折端,并多呈"Z"型不对称形式。根据以上控矿规律本文提出两个找矿方向,一是包络线方向,另一是枢纽线方向,对1、3矿组具体地做了勘探设计。目前本文的勘探设计已得到勘探验证,新增铁矿储量数千万吨。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下游地区层控砂卡岩型铜矿床控矿地质因素新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物理化学流体动力学角度出发,结合野外调研及资料分析,作者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层控矽卡岩型铜矿床的形成主要是特定的透水-不透水地层系统、S形褶皱构造及蘑菇状岩体三者协调作用的结果。这一认识为本地区寻找此类矿床提供了直接的找矿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