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地电、地磁同台观测中出现的干扰问题,并针对地电观测对地磁场测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实地测量和对长直导线产生的磁场模拟计算,得出不同距离(20~120m)的感应磁场强度值,由此判断通电导线对周围地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流为2A时,单根导线距地磁场观测点距离应大于150m;导线两侧在相等距离处对地磁总场的干扰并不遵循“数值相等,方向相反”的规律,而是一侧增加量大于另一侧减少量。这项实验研究为地磁、地电同台观测及排除干扰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地磁台站的观测数据除受到磁暴等自然因素影响外,还受环境和仪器故障等因素的影响.分析乌什地磁观测的人为干扰、数采故障及磁暴等自然因素对磁场的干扰类型和观测数据变化,并给出干扰的解决办法,为进一步提高地磁观测资料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地磁垂直分量Z日变幅逐日比是基于变化磁场在地球电导率的作用下会产生一个与变化磁场相反的感应磁场,该感应磁场不仅包含了外空磁场的信息,还包含了地下电导率的信息。因此,相对于地磁场其他成分来说,Z分量更多地反映了地下活动的变化,逐日比是利用前后两日地磁Z分量日变幅相比来提取该异常现象。本文利用华南部分地磁台站数据进行逐日比计算,结果显示2014年12月22日出现高值异常,于异常日99天后发生地震。双低点是地磁Z分量出现相位和幅度变化,从正常的V字型变为W型,改变了正常的日变形态。在地震前57天,贵州、广西、海南、湖南等大部分地区出现双低点异常,震中位于低点异常分界线附近,地磁低点位移的出现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相关。本文结合逐日比和双低点来预测地震,可提高其可信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阳江深井地磁观测系统所测到的地球磁场总场强度值数据与附近地面的流动地磁观测台、广东肇庆地磁基准台以及其它地磁台站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阳江深井地磁观测系统的地磁场总场强度记录数据与附近地面观测的相近。深井地磁观测技术和方法有效地过滤了附近的表面高频电磁干扰,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远处的中国南方电网的"糯广线"的高压直流干扰也起到了压制作用。在磁扰弱时,深处地下200m的地磁观测受围岩的感应地磁场影响不大;但当磁扰剧烈时,会受一定程度的感应地磁场影响。广东阳江深井地磁观测技术和方法的实践为深井地磁观测技术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各种人为干扰(高压直流电、车辆、施工等)和磁暴、磁扰等磁场自然变化造成的地磁观测数据异常变化,研发一套用于地磁观测的多台FHD-2B仪器实时监控报警软件,以便能够快速、准确区分人为干扰和磁场自然变化,为地震预报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津滨轻轨地磁干扰范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塘沽地震台与津滨轻轨之间及向北延长线建立野外磁测剖面,对轻轨运营期间的磁场干扰变化进行了实测研究,并对实测结果进行了曲线拟合,得出满足规划中的地磁观测网的环境要求——在以津滨轻轨铁路为骚扰源的影响范围,地磁观测网的地磁固定观测台距轻轨铁路的距离应大于24km。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乌鲁木齐地磁台1988、1989两年的环境磁场测量结果,就地磁院内的环境磁场分布情况进行了讨论分析。并对该台如何保持长期不受环境磁场污染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地电磁测深的有效信号为天然电磁场,容易受到人文电磁噪声干扰,如何提高大地电磁资料的信噪比,已经成为制约大地电磁应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利用地磁台站数据,首先将地磁台站数据转化为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所采集的磁场数据格式,利用远参考方法估算长周期大地电磁测点与地磁台站之间的站间传递函数,包括长周期大地电磁测点电场与地磁台站水平磁场之间的拟阻抗,以及长周期大地电磁测点水平磁场与地磁台站水平磁场之间的水平磁场传递函数,将拟阻抗与水平磁场传递函数相乘便可以得到长周期大地电磁测点本地阻抗的无偏估计.实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提高本地阻抗估算的数据质量,减小阻抗估算误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实测磁场的梯度变化和观测资料的前后对比,估算了广州台地磁观测受建筑物干扰的强度并推算了地磁台至建筑物(干扰物)的最小安全距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邵武地震台FHD-2B分量质子磁力仪观测环境、仪器运行、产出数据质量受人为干扰、外界因素、仪器自身干扰、背景噪声、磁场梯度诸多方面影响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提出应对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与工作方法,取得了较好成效,对地磁台站改善仪器观测环境,提高观测仪器运行率,提升台站地磁观测数据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壳磁异常的全球模型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全球磁场减去地核主磁场和变化磁场及其感应磁场后,就得到岩石圈磁场,又称地壳磁场,或地磁异常.地壳磁场是地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导航、通信、地球物理勘探等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综述近年来在地壳磁场基本信息获取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特别是Oersted、CHAMP等卫星磁侧的最新成果,介绍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全球磁异常模型,展望地壳磁场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地球基本磁场的形成与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铁磁体假说的基础上,探讨地球基本磁场的形成与变化的原因.地球的偶极磁场是由于地球的回转和内核中特殊的磁化环境,使内核中心形成的饱和磁化的永磁球体(即磁核)产生的,磁核的大小和温度负相关.地球的非偶极磁场,由外核内几个可确定的磁偶极子产生,这些磁偶极子,是外核中液态金属的流动,切割磁核的磁场而产生的涡流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一种磁张量探测系统载体的磁张量补偿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磁张量系统载体产生的磁张量值对系统测量精度产生很大影响的问题,以及现有磁补偿模型存在非线性、分体式和参数多的问题,提出一种磁张量系统载体的一体化线性磁张量补偿方法.分析了载体硬磁材料产生固有磁张量值和软磁材料产生感应磁张量值的微观机理,并推导了相应的数学表达式,结合固有磁场影响和感应磁场影响建立了载体磁张量补偿模型.模型中含有20个载体磁张量补偿系数,对模型求解得到补偿系数,结合三分量磁场测量值即可达到对载体磁张量的补偿.实测实验表明,磁张量补偿方法计算得到的载体磁张量值与载体实际产生的磁张量值仅差32nT/m,可以有效完成对磁张量系统的载体磁张量补偿.  相似文献   

14.
1690~2000年地磁场能量的三维分布及其长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Bloxham & Jackson 地磁场模型和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IGRF),研究了1690~2000年地磁总能量及其北向、东向和垂直向分量的能量以及非偶极子磁场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分布及长期变化.结果表明,地表和地核以外地磁场总能量及其北向和垂直向的能量是持续衰减的,垂直向的磁场能量占总能量的64%以上,对总能量的贡献起主要作用;东向分量的能量随时间的变化以增加为主.地磁场的能量变化率存在56年的周期,主要是由偶极子磁场产生的.地表以外的非偶极子磁能从减小到增大转折出现在1770年,比地核以外滞后40年.地球内部磁能随时间的变化显示,偶极子磁能逐渐减小,非偶极子磁能增加,越靠近核幔边界增加越快;偶极子和非偶极子磁能的变化量相等的分界面在距地心3780km处.从核幔边界到地表,磁能变化的衰减非偶极子比偶极子快,表明偶极子磁场比非偶极子磁场有更深的场源.  相似文献   

15.
Cosmic magnetic fields, including the magnetic field of the Earth,are produced by the homogeneous dynamo effect in moving electricallyconducting fluids. We sketch the history of the underlying theoryand comment on previous attempts to realize homogeneous dynamos inthe laboratory. For the main part, we report on two series ofexperiments carried out at the Riga dynamo facility. In November1999 a slowly growing magnetic field eigenmode was observed forthe first time in a liquid metal experiment. In July 2000, themagnetic field saturation regime was studied and a number ofinteresting back-reaction effects were observed. A preliminary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sured data is also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磁观测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文耀 《地球物理学报》1997,40(Z1):217-230
简述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地磁观测研究的发展概况,内容包括我国地磁台站建设、地球主磁场测量与研究、变化磁场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地磁变化与地震、气候变化等自然现象的关系以及宇宙磁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火星具有电离层而无内禀磁场的特点以及它与太阳风相互作用的性质,通过适当的假设,建立了火星感应磁场模型.此模型建立如下,利用电流连续的特性: Δ·j=0 (j为感应电流)以及对火星磁层中的电流体系分布的合理假设给出电流,并由毕奥-萨伐尔定理得到火星周围的磁场强度的表达式;利用我们自编的磁力线跟踪程序由求得的磁场强度得到火星周围的磁力线分布.我们发现:利用此火星磁场模型得到的火星周围的磁力线分布与卫星观测的结果以及其他方法得到的结果符合的很好.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Coriolis forces stimulate dynamo action in a rapidly-rotating fluid by promoting complexities in the pattern of fluid motions, notably departures from symmetry about the axis of rotation. This pattern and its time variations determine the instantaneous form and temporal behaviour of the magnetic field so produced. Instantaneous magnetic fields will usually exhibit in their broad-scale features approximate alignment with the rotation axis. This is borne out by observations of the magnetic fields of the Earth, Jupiter and Saturn, and it is likely on general grounds that Neptune will be found to have an aligned magnetic field. But, as is shown by laboratory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of thermal convection in rapidly-rotating fluids, for some ranges of rotation speed, rate of heating, etc. certain patterns can occur which in electrically-conducting fluids would produce magnetic fields exhibiting departures from alignment with the rotation axis, which instantaneously could be quite pronounced but would average out to very small values over sufficiently long periods of time.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obvious strategies for theoretical studies towards the interpretation of Uranus's eccentric magnetic field (which need not invoke departures from axial symmetry in the thermal, 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dynamo region within the planet) and for further observational studies.  相似文献   

19.
文采用球坐标下2.5维理想MHD模型,对日球子午面内方位磁场扰动的传播进行数值模拟,重点分析它对行星际磁场螺旋角的影响. 本文认为,观测到的行星际磁场螺旋角大于Parker模型的预言值,是太阳表面不断向行星际发出同向方位磁场扰动的结果;太阳较差自转在太阳内部产生的方位磁场为这类扰动提供了源头. 模拟结果表明,采用持续时间等于周期的十分之一、扰动幅度为103nT量级的正向方位磁场扰动,就可使1 AU处行星际磁场的螺旋角增加2°左右,与有关观测结果相符. 模拟结果还表明,上述方位磁场扰动对日球子午面内的太阳风特性和磁场位形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20.
地球磁场的演化历史对研究地核与地幔边界的动力学和地核内的磁流体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古地磁的研究为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提供了定量的信息,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地球磁场古强度的研究还相当薄弱,由于地球磁场古强度数据的匮乏,使得人们对于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磁场强度缺乏,本文对测定古强度的方法作了较详细的总结,并对一些实验方法作了评述,在这些方法中,认为最可信的古强度测定的方法是Coe校正后的Thellier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