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引言隧道在不同土质下的掘进过程中,如果没有对其周边土体及环境进行详细研究,会导致掘进安全性低。隧道掘进会影响周围土体的应力变化,导致周边土体位移发展速度突增,土体变形的收敛速度加快。本文以厦门某区间隧道工程为例,该隧道线路整体呈东西走向,起点位于直线上,中间段位于R=3000m的左拐曲线上,终点位于R=800m的右拐曲线上,线间距15.53m~19m,左线采用6.603‰上坡,右线采用6.620‰上坡,区间设1#竖井作为盾构始发井。  相似文献   

2.
《探矿工程》2009,(2):42-42
新华网2009年2月11日消息由上海城建隧道股份公司承建的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二期徐家汇站至肇嘉浜路站区间已于近期实现贯通。在这短短1110m的施工区间里,地下盾构“穿越”的却是几项世界级的难点。这段施工特殊性在于:盾构需在超浅覆土的条件下近距离穿越上海轨道1号线,盾构与1号线隧道的最小距离仅为0.83m;而难度最大的是,由于施工条件限制,  相似文献   

3.
温良涛 《探矿工程》2019,46(6):88-93
在软弱富水砂层地质条件下,盾构接收施工是盾构法施工过程中主要的重大风险之一,也是整个盾构施工过程中的重大难题之一。本文结合福州地铁2号线桔园洲站—洪湾站区间在软弱富水砂层中盾构接收施工,对盾构接收端头加固、降水施工、盾构接收姿态控制、二次注浆等施工工艺进行阐述,为后续类似地质盾构区间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岩土力学》2008,29(10)
目前成都地铁公司召开了地铁2号线首个盾构标段工程的第一次工地例会,首个盾构区间工程土建工程开工在即。“作为地铁2号线首个全面开工的盾构标段工程,天府广场站-东门大桥站盾构区间在施工中要穿越红星路下穿隧道,从东门大桥处过锦江,通过成都商业繁华的春熙路,因此施工难度相对较大,要在保证工期的前提下做好管理和施工,必须在开工前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相似文献   

5.
李兆平  刘军  李名淦 《岩土力学》2007,28(6):1156-1160
针对北京地区地质条件,提出了在区间盾构隧道之间采用矿山法构筑渡线隧道的方案,即先在最大开挖断面处拆除管片,沿横向扩挖出一条施工通道;然后在施工横通道侧壁开口,从大断面向小断面进行渡线隧道的断面渐变段、双联拱段和分离单洞的施工,从而在两条区间盾构隧道之间采用矿山法完成渡线隧道的施工;最后,应用FLAC数值计算软件,探讨了管片拆除及隧道断面扩挖引起的地表沉降和塑性区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北京地区的地质条件,提出的在区间盾构隧道之间采用矿山法构筑渡线隧道的方案具有工程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以北京地铁四号线盾构隧道与九号线暗挖隧道"小角度、近间距、长距离"空间立交施工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三种施工顺序进行了计算,重点分析了其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土体塑性区分布、衬砌结构应力等指标。计算表明,先施工下方九号线暗挖隧道,再施工上方四号线盾构隧道,且在上方四号线的左线盾构机通过后再施作九号线二衬的施工方案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地铁建设作为一项大型长距离线性工程项目,工期风险在近年来日渐突出,加站、减站、缓建车站屡见不鲜,因此各种工法的组合运用,灵活解决由于方案调整带来的新问题,从而在满足运营功能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工期,是目前多条地铁线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工程六里桥站—马官营站(缓建)—莲花桥站区段为工程实例,详细解读了在盾构先行掘进、实现洞通铺轨之后,通过工法的组合运用实施既有隧道管片拆除、暗挖施工风道的方案研究及实施方法。对于同类工程实施及暗挖施工缓建车站的可行性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吴祥松  朱合华  袁海平 《岩土力学》2006,27(Z1):1059-1062
以上海地铁杨浦线(M8)黄兴绿地站到翔殷路站区间隧道双圆盾构工程为背景,研究了列车激震荷载作用下软土地铁双圆隧道的动力响应规律。通过对地铁盾构隧道-地层体系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地铁双圆隧道-围岩体系的振型和频率,以确定合理的阻尼系数和时间积分步长。采用车辆-轮轨模型,计算列车振动荷载,然后确定软土双圆隧道初始地应力,最后运用时程分析方法分别研究在单、双列列车动载两种情况下,软土地铁双圆隧道的随机动力响应及其薄弱部位和相应的位移场和应力场,从而为软土地铁双圆隧道的抗震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新建盾构隧道近距离侧穿既有隧道的相互影响,以武汉市轨道交通5号线盾构施工平行侧穿既有2号线区间工程为背景,使用FLAC3D软件建立了盾构隧道与既有隧道的数值模型,研究新建盾构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变形的影响规律,分析新建盾构隧道在列车动荷载作用下的拱顶变形特点,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距离盾构开挖...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19,(6)
地铁施工通常引起地面沉降,盾构法是地铁建设中常用的施工工法。西安地铁某区间盾构施工过程中隧道左、右线地表差异沉降显著,本文通过对地层条件、施工工艺、周边环境因素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饱和软黄土中采用不同直径的盾构机型进行掘进时将引起地面较大的差异沉降,通过调整盾构施工参数、地面注浆的方式,可以控制地面沉降,保证盾构施工正常进行,本文可对后续类似工程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隧道暗挖施工期间拱顶以及地表的沉降量对施工安全、工程功能及城市道路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浅埋暗挖法施工中各类马头门的施工因其受力转换特殊往往是施工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北京地铁7号线某区间暗挖隧道马头门处于竖井明挖施工的回填土中,其土质情况复杂、暗挖不确定性因素多。为保证隧道施工和周围构筑物的安全,须对处于回填土范围内竖井马头门的破除与开挖方案进行研究。本文根据地表勘察钻探和超前探测所获取的地层资料和工程设计资料,应用FLAC3D软件对马头门破除时的两个支护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施工实践与理论分析均表明,采用无收缩(WSS)深孔注浆方案的地表沉降量约是超前小导管支护方案沉降量的1/2~1/3。  相似文献   

12.
盾构隧道掘进全过程三维模拟方法及重叠段近接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地模拟盾构隧道掘进的全过程及盾构隧道重叠段近接分区是一个难点。依托深圳地铁3号线红岭中路-老街-晒布段区间重叠隧道工程进行研究,建立了能全面反映盾构隧道掘进全过程的三维模拟方法,并采用摩尔-库仑屈服准则对盾构隧道重叠段进行了横向近接分区,同时采用位移变化速率准则对盾构隧道重叠段进行了纵向近接分区。研究结果表明,盾构隧道重叠段横向近接分区为:F≤F? 时为无影响区,F?<F<0时为弱影响区,当F≥0时为强影响区;纵向近接分区为:小于0.3 mm/d为无影响区,0.3~1.5 mm/d为弱影响区,大于1.5 mm/d为强影响区。研究成果应用于红岭中路-老街-晒布段区间重叠隧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为盾构隧道掘进全过程的数值模拟以及盾构隧道重叠段区间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亦可为相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曲兆雷 《探矿工程》2020,47(2):88-93
盾构开仓是盾构隧道施工中难以避免的一道工序,结合南宁地铁四号线总部基地站-飞龙路站区间隧道的盾构开仓实践经验,介绍了素桩加降水这一辅助常压开仓技术在南宁地铁隧道中成功应用的实例。在介绍工程应用背景的基础上,详细叙述了辅助开仓方法中素桩及降水施工的技术要点,可为南宁地区盾构开仓方案选择提供指导,也可为类似条件下盾构开仓方案的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胡方田 《探矿工程》2007,34(7):52-54
以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地铁十号线双井一劲松区间工程暗挖隧道为例,叙述了浅埋隧道穿越人行天桥的施工技术,并通过监控量测对该技术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武汉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二七路~兴业路站盾构区间下穿合武高铁桥涵结构为例,利用FLAC3D、ANSYS有限元计算软件,采用三维地层—结构模型对高铁运营过程中的盾构施工进行了模拟计算,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盾构区间提出设计和施工方面的技术要求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盾构隧道施工对周围地面以及建筑物沉降造成的影响,是软土地区盾构隧道安全施工和正常运营的基础课题。为了分析宁波轨道交通5号线同德路站—石碶站区间双线盾构隧道施工对周边地表和建筑物的影响,本文在建立盾构隧道动态施工过程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地表以及建筑物沉降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值的对比,分析了隧道开挖对隧道周围地表沉降与建筑物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掘进完成时,开挖方向沉降槽往上行线隧道方向偏移、呈现倒梯形形态,横断面影响区域为距离双线隧道轴线中心小于3倍隧道直径;上行线在下行线开挖后并不会增加地表沉降,但增大了沉降槽宽度;下行线到达前产生的沉降占最终累计沉降的67%;当盾构掘进面刚到达建筑物时、建筑物的倾斜方向与盾构掘进方向一致,当盾构掘进面离开建筑物时、建筑物将沿着盾构掘进的反方向倾斜;建筑物两侧沉降值较中部沉降值降低了83%;双线贯通后建筑物沉降呈“U”形分布,最大沉降量发生在远离隧道一侧距建筑物中心0.5 m处。  相似文献   

17.
平行小净距盾构与CRD法黄土地铁隧道施工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安轨道交通工程是目前首例在我国黄土地区修建的地铁隧道,一号线枣园北路站至汉城路站K12+792.744~K12+889.899区间隧道为同时满足双线正常行车和右线停车线扩大断面的功能需要,选取了左线小断面隧道为盾构法与右线大断面隧道为CRD法相结合的施工方案。针对该地铁隧道的施工过程,进行了三维动态数值模拟和施工力学分析,通过分析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中间土体应力和围岩塑性区的特征和规律,从而研究得出CRD法与盾构法隧道先后施工相互影响的规律性成果:先行大断面隧道采取CRD法施工对后行小断面盾构隧道上方地表沉降的影响较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大;后行隧道的贯通使得先行隧道开挖形成的地表变形轴线向后行隧道侧偏移了约0.5倍净距,并且地表变形的横向影响范围和地表沉降量均有增大,主要表现在靠后行隧道一侧;先行大断面隧道的开挖较后者对中间土体应力影响大,对相邻洞土体的影响在同掌子面处最为显著。结合西安地铁隧道工程实践开展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可为今后在黄土地区修建地铁隧道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基于盾构影响的长江砾石层工程地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军  杨旭  王宁 《江苏地质》2013,37(1):132-136
拟建长江盾构地铁隧道(江心洲站—中间风井区间)局部穿过长江砾石层,砾石层中卵石、砾石等颗粒级配,最大粒径、大粒径卵石、砾石含量,砾石层密实度以及卵、砾石单轴抗压强度对盾构刀盘选型、盾构掘进均产生影响。基于盾构影响的角度结合工程实践,采用水上钻探方法,详细查明长江大盾构隧道所穿越砾石层的工程地质特性。结果表明,长江大盾构隧道所穿越砾石层的工程地质特征要求盾构掘进遵循排小碎大的原则,合理选择盾构刀盘的开口尺寸、开口率、滚刀刃间距等,并加设耐磨保护装置,注入改良渣土的泡沫试剂等,掘进时合理控制盾构推进的速度、转速和锥入度,为工程实际中过江大盾构选型、盾构掘进施工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9.
长沙地铁5号线晚朝区间盾构下穿浏阳河,隧道覆土浅,洞身全风化砾岩及上部砂砾层工程性质较差。隧道底板中风化钙质砾岩中发育岩溶,溶腔最大高度达15.8 m,主要充填物为松散圆砾及砂土。盾构下穿施工前,通过搭建水上作业平台,采用快速可控袖阀管注浆技术,高效处治岩溶。盾构下穿施工过程中,面对浅覆土水下掘进、富水地层、底板发育岩溶及侧穿桥梁桩基的复杂条件下,采取多项关键技术,有效规避风险,工程顺利高效,相关技术经验值得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0.
砂土中盾构隧道开挖面失稳土体三维形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确定盾构隧道开挖面前方失稳土体的形状是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计算及开挖面失稳风险评估的基础和难点。建立模拟盾构隧道开挖面失稳过程的数值模型,利用Handy拱效应理论,依据Mohr-Coulomb破坏准则,得出失稳土体破坏位置和形状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方向由于隧道左右两端的支承作用产生水平压力拱,使失稳土体存在一个极限边界,极限边界内垂直方向的土体移动产生悬链线形的最小主应力拱,失稳土体形状类似贝壳形。以南京地铁3号线浦珠路站-滨江路站区间盾构隧道工程作为算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