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山西刘家沟组首次发现叶肢介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家沟组由于缺乏化石证据,长期以来其地质时代变化不定。1959年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时,将整个石千峰群归属于晚二叠世。六十年代以来,我们对陕甘宁盆地的石千峰群进一步研究,根据各门类化石的综合分析,将石千峰群分解为两部分:上部的和尚沟组含有大量的早三叠世动植物化石,改为早三叠世;中部的刘家沟组没有化石,根据岩性  相似文献   

2.
陕西岐山产Eumorphotis的“石千峰组”地层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石千峰群”的问题,是涉及华北及其相邻广大地区陆相二—三叠系划分、对比及界线的重大地层课题,自下而上分为石千峰组(孙家沟组)、刘家沟组、和尚沟组。并确认石千峰组含有晚二叠世的Lueckisporites-Protohaploxypinus 孢粉组合;Abiella sp., Microdontella sp.等瓣鳃类;Sinolimnadiopsis yaoxianensis, Huanghestheria longellipsa等叶肢介;Shihtienfenia permica, Shansisaurus xuecunensis, Tapinocephalidae等脊椎动物化石。刘家沟组含早三叠  相似文献   

3.
重新厘定的山东省石炭-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分为二个群、七个组、五个正式段。下部的含煤岩系为月门沟群,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包括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本溪组底部的铁铝岩系为湖田段;中部一套杂色地层,以黄绿、灰绿、紫色砂、页岩为主,基本不含煤层,为石盒子组,时代为早二叠世-晚二叠世,分为黑山段、万山段、奎山段和孝妇河段;上部一套基本不含植物化石的红色地层,主要以砂岩为主,夹泥岩,为石千峰群,分为孙家沟组和刘家沟组,时代为三叠纪。  相似文献   

4.
孙家沟组(即狭义的石千峰组)的时代是一长期争论问题,它影响到整个华北地台区石千峰群的时代及古生界与中生界的界线。笔者根据对谓北石千峰群海相化石层层位的认识,对豫西、豫东石千峰群层位及时代的分析,以及对华北上古生界海退式穿时发育的研究,提出了孙家沟组是穿时地层的新认识,即其南部海退较晚,属早三叠世早期,而中及北部属晚二叠世晚期。  相似文献   

5.
河南永城及其相邻地区的“石千峰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河南永城及其相邻地区的晚二迭世晚期至早三迭世早期地层,即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划分的“石千峰组(群)”(包括孙家沟组、刘家沟组、和尚沟组),由于被新生界所覆盖,长期以来成为研究华北该期地层的一个空白点。笔者曾在该区进行煤田地质勘探,对该区以往的资料作了较细致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再和华北地区同期地层相对比。煤炭部地  相似文献   

6.
刘超  孙蓓蕾  曾凡桂 《地质学报》2014,88(8):1579-1587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是古生界向中生界过渡的重要地质历史转折时期,发生了地史时期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石千峰组作为华北地台二叠系—三叠系过渡阶段沉积,其时代归属对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准确划分至关重要。本文应用LA-MC-ICPMS对华北中部太原西山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刘家沟组中4件砂岩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定年,4件砂岩样品(SNF、XM、K8、LJG)分别给出了最年轻锆石峰值年龄270Ma、296Ma、250Ma、262Ma,表明太原西山上石盒子组师脑峰砂岩(SNF)的沉积时间不早于270Ma,石千峰组底部K8砂岩(K8)沉积时间不早于250Ma。因此,太原西山地区石千峰组应归属于早三叠世,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应位于石千峰组K8砂岩之下。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晚二叠世石千峰组(相当山西孙家沟组,下同。),很少有具时代意义化石的报导,近年来,笔者在编写《河南省区域地质志》过程中,首次在宜阳县南天门煤矿附近的石千峰组中采到了植物化石和动物化石叶肢介,经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王自强鉴定,确认为晚二叠世晚期的重要植物组合。其地层剖面如下。  相似文献   

8.
华北二叠系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其中,研究最早、研究程度最高、最典型的是太原西山剖面。二叠系共建立了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4个组。60年代初,与4个组相对应,李星学等建立了4个植物化石组合带:山西组的Emplectopteris triangularis—Emplectopteridum alatum组合,下石盒子组的Emplectopteris triangularis—Cathaysiopteriswhitei组合,上石盒子组的Gigantopteris nicotianaefolia—Lobatannularia heianensis组合,石千峰组的Ullmannia aff.bronnii—Rhipidopsis lobata组合。其地质时代依次为早二叠世早期,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晚二叠世晚期。30年来,这一认识在指导煤田勘探的地层工作上起了极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生产与科研的深入,也出现了某些新问题,值得提出来讨论。  相似文献   

9.
豫东石千峰群中发现石灰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我队在豫东永城煤田5001钻孔中,于晚二叠世石千峰群下部第二段(P22—2)发现一层砾状碎屑灰岩,厚1.5m;于第三段(P22—3)发现一层石灰岩,厚0.89m。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陆相湖泊环境记录中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气候演化的信息,以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陕西铜川石川河剖面上二叠统石千峰组(P3s)和三叠系的刘家沟组(T1l)、和尚沟组(T1h)、纸坊组(T2z)为研究对象,对界面上下地层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通过主量和微量元素、碳氧同位素以及TOC测试对古盐度、古氧化还原环境和古气候演化规律进行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在二叠系—三叠系(P/T)界线附近主、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发生较明显的变化,气候环境代用化学指标的波动指示了从晚二叠世至早中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的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上二叠统石千峰组形成于河流-三角洲沉积环境,氧化程度相对低,古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的紫红色砂泥岩代表水体较浅的河流-三角洲相,强氧化环境,气候干旱炎热;而到中三叠统纸坊组沉积期,湖平面上升,元素的迁移作用加强,氧化程度变弱,气温降低,气候转为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陆相P/T界线上δ^13CPDB存在显著负偏,与全球范围内的海相P/T界线具有一致性,说明在华北地台陆相P/T界线上同样存在气候突变和生物灭绝等重大地质事件的沉积记录,与海相地层可对比。  相似文献   

11.
陆源碎屑岩物质来源及变化与沉积盆地及构造演化密切相关。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铜川地区晚古生代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砂岩样品岩石薄片鉴定、定量矿物学分析以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合古流向特征,对物源进行了追溯,并讨论了盆地南部二叠系的构造—沉积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早二叠世山西组碎屑锆石年龄具364 Ma、450 Ma、946Ma和2 446 Ma四个主要峰值;中二叠世下石盒子组碎屑锆石年龄具294 Ma、1 963.4 Ma和2 499 Ma三个主要峰值;晚二叠世石千峰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峰值出现在1 876.5 Ma,缺乏北秦岭造山带的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碎屑锆石记录。分析认为山西组主要物源区为北秦岭造山带,次要物源区为华北南缘构造带;石盒子组物源由北秦岭造山带、华北板块南缘构造带和内蒙古隆起西段共同提供;石千峰组物源区为华北南缘构造带。早二叠世山西期,华北南缘隆起幅度较低,不影响北秦岭造山带供源。石盒子期,勉略洋由被动拉张转换为主动挤压,秦岭造山带处于持续隆升状态,并造成了华北南缘构造带的不断抬升。石千峰期华北南缘强烈隆升,在为铜川地区提供物源的同时也阻挡了北秦岭造山带...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邢台、邯郸、峰峰等地的煤田地质勘探工作中,发现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与石千峰组碎屑岩中的碎屑物质成分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它反映了晚二叠世随着地质历史的发展,剥蚀区的基岩性质或物源区发生了更迭,这无疑为上二叠统石千峰组和上石盒子组的正确划分与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98年在大蒜沟组首次发现的Neuropteris、Pecopteris、Cordaites等晚石炭——早二叠世华夏植物群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整合接触关系,证明开山屯地区晚石炭——早二叠世为连续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大蒜沟组华夏植物群的发现,结合开山屯地区晚二叠世华夏植物群的存在,表明该区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华夏植物就已开始分化、繁衍,成为华夏植物群东北亚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次报道了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胜利沟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化石11属19种和晚二叠世黄梁沟组植物化石7属9种,并结合前人对这一地区中—晚二叠世植物化石记录,讨论了两个植物群的地质时代。研究认为: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群以安加拉植物群为主,混生个别欧美植物群分子;晚二叠世黄梁沟组植物群为混生少量华夏植物群分子的安加拉植物群。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晚二叠世植物群演替、植被变化、植物群混生与中亚造山带板块聚合之间的关系,认为中二叠世的暖温带温湿气候在晚二叠世转变为季节性干热气候,准噶尔盆地东缘中—晚二叠世植物群混生与准噶尔—吐哈地块、塔里木板块、佳蒙地块、华北板块的拼合和古亚洲洋的关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线永绵 《地质论评》1966,24(3):165-170
一、绪言本文涉及范围南起河南省安阳市以西水冶附近,北至河北临城魏村丰盈一带。该区石炭-二迭纪煤系上覆有一套红色地层(包括顶部100余米黄色地层),向来称为石千峰统,分三组。作者通过综合研究对比认为本区石千峰组可分三段,完全可与山西宁武一带的标准剖面对比。并发现有晚于石千峰世的沉积——三迭系流泉群。  相似文献   

16.
“东吴运动”不应做为上、下二叠统的界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文恒 《地层学杂志》1992,16(2):138-142
<正> 华南地区的长兴组(大隆组)与茅口组(孤峰组)之间的龙潭组,以往被视为晚二叠世早期的沉积,近年来,概念已有很大突破。童子岩组、饶南组属早二叠世已确信无疑,苏南、粤北等地龙潭组下部属早二叠世的意见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对赣中龙潭组的时代尽管在新余、莲花等地于官山段下部采到早二叠世的筵类化石,但多数人不主张将官山段改为早二叠世。理由为:官山段仅在个别地区于下部找到早二叠世筵类,而官山段与茅口灰岩为假整合接触,界线清楚,主张以“东吴运动”做为早、晚二叠世的界线。  相似文献   

17.
西藏西北部晚二叠世地层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藏北地区的晚二叠世地层,文世宣等(1979)报导了羌塘东部双湖热觉茶卡一带的上二叠统,命名为热觉茶卡组。梁定益等(1983)在羌塘西部多玛附近发现位于下二叠统之上和下三叠统之下的一套含Waagenophyllum和腕足类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地层,称吉普日阿群。诺林(1946)把塔什立克湖至窝尔巴错一带的二叠系称塔什立克湖群,该群的顶  相似文献   

18.
豫西石千峰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仁农 《地质论评》1997,43(2):200-209
豫西石千峰组很发育,分布广泛,据钻井的岩芯及化石划为三段,下段:平顶山砂岩段;中段:双壳类泥灰岩段;上段;石膏钙核段。平顶山砂岩段的地质时代为晚二叠世,地层上可同华北石千峰组下部对比,平顶山砂岩段同下伏上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经陆块南缘局部为不整合,称之海侵超覆,据石千峰组所含化石,说明华北陆块东南部晚二叠世为开阔海环境。  相似文献   

19.
西藏色龙西山色龙群的时代及二叠系与三叠系的界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色龙群于1964年由希夏邦马峰登山队科学考察队(1982)命名,层型剖面在聂拉木县色龙村西北约1km的小山上,时代为二叠纪。穆恩之等(1973)认为色龙群的时代属早二叠世晚期。章炳高(1974)、吴望始(1975)、张守信、金玉玕(1976),王玉净、穆西南(1984)对色龙群的时代有类似的看法,均未提及它包含有长兴期地层的存在。饶荣标等(1985)将色龙群分为两组,上部为扒嘎组,下部为门多组。在色龙西山剖面,扒嘎组为生物碎屑灰岩,厚4.15m,含Gertholites curvatus,Thamnopora densa,Pseudofavosites irregularis,Trachypora sp.,Sinkiangopora sp.,时代属晚二叠世,与上覆下三叠统土隆组为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20.
在1:25万赤布张错幅区域地质调查中,于原划下二叠统开心岭石灰岩组中发现晚二叠世长头期Gallowayinella 类动物群化石,表明该区二叠纪地层非属早二叠世,而似应与青海省南部晚二叠世鸟丽群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