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沪宁高铁某站场改建工程在咽喉区的狭窄区域同时出现PHC桩、CFG桩、水泥搅拌桩等多种地基处理方式,为克服PHC桩挤土效应对其他桩的可能影响.分别采用圆孔扩张理论、有限元分析方法及“等量桩”简化方法对PHC桩施工的单桩挤土效应、双桩挤土效应及群桩挤土效应进行了计算分析,获得不同条件下的挤土位移和挤土应力分布规律,进而对该区域基桩的合理施工顺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静压压桩具有低噪声、无振动、工期短、单桩承载力质量可靠等特点,但在施工过程中易产生挤土效应,对周围的工程地质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诸如使桩周围土体产生相当大的竖直隆起和水平位移,使邻近已压入的桩产生上浮,桩位偏移等。通过分析河(海)相、土台阶地及冲洪阶地的地基特点,对静力压桩时挤土效应及其施工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总结,指出河(海)相沉积的阶地和土台阶的挤土效应影响量较小,冲洪阶地的静力压桩的挤土效应影响程度较严重,并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为今后该地区静力压桩的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挤土效应是所有挤土类桩面临的共同问题,它可能造成临近建筑物破坏,地下管线断裂,道路隆起以及工程质量事故。依据挤土类桩挤土效应的形成机理,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减少挤土效应的措施,如预钻排水孔、开挖防挤沟、设置观测点、控制压桩速度等措施,并根据施工地区不同的环境条件提出了合理的压桩顺序。  相似文献   

4.
PHC管桩通常为挤土沉桩模式,因而沉桩过程中的挤土效应研究对设计、施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PHC管桩打桩前后原位地基土变化情况的测试、打桩的监测以及孔隙水压力增长与消散的监测等试验研究,分析了PHC管桩沉桩挤土效应,为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挤土桩施工过程中的挤土效应及其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金海  李继涛 《江苏地质》2011,35(3):317-321
当软弱地基无法满足承载力要求时,需要对地基基础进行加固补强处理,挤土桩是一种较好的地基加固方法,但挤土桩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挤土效应,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文章旨在对挤土效应的影响、内在机理及防治措施做一些分析探讨并介绍了工程施工实例。  相似文献   

6.
薄壁筒桩是一种新型的部分挤土沉管灌注桩,在一些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处理中获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对薄壁筒桩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作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7.
搅拌桩加固挤土效应及在地铁隧道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艳斌  廖少明  朱合华 《岩土力学》2009,30(7):2005-2010
在减小地基变形进行的深层搅拌桩加固时,加固本身的挤土效应对隧道变形产生了影响。为此,模拟了搅拌桩(DCM)侧向挤土效应的4种荷载模式,结合实测资料并采用数值试验验证了侧向挤土荷载模式的合理性。进一步应用该模式,通过有限元模拟了搅拌桩的加固挤土效应,分析讨论了不同加固顺序对地面变形,隧道变形以及长期蠕变变形的影响,结论表明,搅拌桩加固对地面环境影响是不可忽略,隧道周围搅拌桩施工顺序对隧道变形影响较大,搅拌桩加固后长期蠕变效应相对加固过程的变形很小。  相似文献   

8.
静压桩具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使用,但其对周边环境的挤土效应一直是施工中要注意甚至特别处理的问题,介绍一工程实例,采用施工应力释放孔措施解决挤土效应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9.
在软土地区进行预制桩沉桩施工时,往往由于挤上效应造成邻近建筑物产生破坏。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提出通过采用取土卸压孔减少被保护建筑附近的挤土位移,结合信息化施工手段,是一种解决沉桩挤土效应的有效方法。本文还对土体位移监测成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杨旭  陈飞  练继建  王海军 《岩土力学》2014,35(12):3585-3591
鉴于传统的筒型基础沉放阻力计算公式或数值分析方法均没有考虑筒壁内外侧挤土效应的差异,对于窄深型或是带分舱板的宽浅型筒型基础,由于筒壁或者分舱板的约束作用,基础内侧挤土效应有时远大于外侧,用传统方式计算沉放阻力可能存在较大误差。为揭示筒壁内外侧挤土效应的差异情况,采用显式的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方法,针对土体大变形和接触非线性等问题,建立了能够实现筒型基础动态、连续沉放过程的有限元模型,模拟出了筒壁内外侧挤土效应。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当入土深度与筒径比达1.6时,筒壁内侧压力可达外侧的10倍左右。通过分析下沉过程中筒壁内外侧土体位移及应力分布,阐述了筒壁内外侧挤土效应差异的机制。最后,提出了考虑挤土效应的筒型基础沉放阻力计算公式,计算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大大提高了筒型基础沉放阻力的计算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首先基于半无限土体中改进的球孔扩张理论,求解新桩沉桩挤土效应引起的土体位移场。然后将其作为已知条件施加于邻近既有桩,分析既有桩变形和内力变化规律,探讨既有桩桩端约束条件、桩身刚度及土体模量对既有桩响应的影响;同时结合数值分析,对本文理论方法进行验证。最后分析了新旧桩之间距离和新桩半径对挤土效应引起的既有桩变形和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桩端约束形式仅影响桩端附近桩身变形;随着新旧桩之间距离的增加,既有桩变形和内力显著减小;随着桩径的增加,既有桩变形和内力均逐渐增大。最后提出采用远离既有桩和采用长细桩的措施来降低新桩施工对既有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A cavity expansion procedure for the simulation of pile driving is presented and assessed in this paper. The analysis uses a non-linear finite-element model and the penetration of the pile into the soil is simulated by a radial opening of the soil around the pile. The case of a pile advanced by expansion will be compared to a similar pile subjected to computational driving (referred to, respectively, as ‘expanded’ and ‘driven’ piles for convenience). The state of stress and deform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pore-water pressure in the soil will be monitored for the expanded and driven piles. Further computational driving will be applied to both cases and the pile response and soil resistance will be compared. The computational cost of advancing the pile by expansion will finally be investigated. Copyright ©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
基坑开挖后坑底土体回弹,将会带动坑内基桩回弹,并在桩侧产生侧摩阻力。为了分析基坑开挖条件下单桩及群桩的受力变形特性,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单桩及群桩在基坑开挖条件下的回弹位移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基桩在基坑开挖条件下的回弹位移分为桩侧土体回弹而引起的基桩回弹和下卧层回弹导致的基桩回弹两部分。由于群桩外侧桩的遮帘效应,中心桩的回弹位移小于外侧桩,中心桩桩侧摩阻力的发挥量也小于外侧桩。随下卧层相对刚度Eb/Ec变大,5×5群桩回弹位移相对减小量Wr变大,且Wr的变化与桩位置有关。3种不同构形群桩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群桩桩数越多,遮帘效应越明显;Wr受桩数的影响大于受桩间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软黏土中PHC管桩打入过程中土塞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永健  王怀忠  朱合华 《岩土力学》2009,30(6):1671-1675
当开口管桩打入土层中,土体进入桩内形成土塞,土塞效应对桩的打入特性和承载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上海典型软土地基中长PHC桩的现场试验,统计分析3个不同场地共44根桩打桩过程中的土塞数据,探讨软土地基中PHC桩打桩过程中土塞长度与内径之比、土塞增量与桩打入深度增量之比(IFR)随打入桩长与内径之比变化的规律,并线性拟合出土塞增量与桩打入深度增量之比与土塞高度和桩打入深度之比(PLR)的经验公式。研究表明,大部分PHC桩在打桩过程中,土塞部分闭塞,桩从浅部较硬土层打入较软土层,IFR值减小,土塞闭塞作用大;桩从较软土层打入深部较硬土层,IFR值逐渐增大,土塞闭塞作用小,且土塞长度增量与桩打入深度增量之比与土塞长度与桩打入深度之比基本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小截面静压预制桩的现场试验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小截面静压预制桩具有许多优点,能适应山区土层分布不均的地质条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其压桩的终压力估算、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总结。根据一个小截面静压桩基工程的现场试验,研究了压桩机理、压桩阻力估算及承载力计算等问题,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方法与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其局限性,并提出应进一步开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王翔鹰  陈育民  江强  刘汉龙 《岩土力学》2018,39(6):2184-2192
抗液化排水刚性桩是一种将刚性桩与竖向排水体相结合的新桩型。基于某建筑桩基工程,开展了抗液化排水刚性桩和不含排水体的普通刚性桩的沉桩对比现场试验,采用了动态土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沉桩过程中桩周土体内产生的土压力响应,对比了排水桩与普通桩沉桩对桩周土体水平方向应力及有效应力影响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抗液化排水刚性桩能够有效减小沉桩过程对桩周深部可液化土体的扰动,在桩身近侧(距桩心0.6 m)深部埋深(-15 m)位置,排水桩的水平土压力响应峰值仅为普通桩的1/4;排水桩能够有效降低沉桩对可液化土层有效应力的影响,使桩周土体更加稳定;在单次沉桩过程中,对于浅部埋深(-5 m),排水桩对桩周土压力峰值的影响作用较小,对于存在可液化土层的深部埋深(-10、-15 m),排水桩对土压力峰值的有效影响半径可达4倍桩径。现场试验数据为抗液化排水刚性桩的桩间距选择提供了有力的设计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坚硬岩体中施工大直径抗滑桩非常困难,需要安全有效的结构设计和合理施工方法的选择。以某基坑支护工程实践为例,大胆创新支护桩结构设计方案,通过在坚硬岩段采用微型钢管群桩代替大桩方案的变更设计,改进了施工工艺,有效地克服了在坚硬岩体中施工大口径桩嵌岩困难的问题,满足了原设计中的嵌岩深度,达到了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8.
A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pile‐driving analysis is developed and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iour of pre‐bored piles, which are then driven the last 1.25 or 2.25 m to their final design depth.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for the case of saturated clays. The model traces the penetration of the pile into the soil and accommodates for large deformations. The non‐linear behaviour of the clay in this study is predicted using the bounding‐surface‐plasticity model, as applied to isotropic cohesive soils. The details of the 3‐D numerical modelling and computational schemes are present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pile displacement during driving, and in the computed soil resistance at the pile tip, particularly at the earliest driving stages. No difference in soil resistance at the soil pile interface along the pile shaft was detected between the pre‐bored piles whether driven 1.25 or 2.25 m.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王军  叶强  孙奇  杨芳  胡秀青 《岩土力学》2012,33(10):3030-3036
以温州浅滩一期半岛起步区首期1#地块为工程背景,对薄壁筒桩、钻孔灌注桩、预应力管桩进行现场静载荷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滩涂土地区,与钻孔灌注桩、预应力管桩相比,薄壁筒桩不会产生沉渣问题、桩身质量好、挤土效应弱、节约工程造价,承载力及桩顶沉降量均满足滩涂土地基加固要求,更适宜应用于滩涂土地基处理中,且在滩涂土地区,薄壁筒桩不会产生土芯闭塞效应,土芯的存在及桩顶封盖对于提高承载力具有一定的贡献,适当增加筒桩桩长可以提高承载力。  相似文献   

20.
采用钻孔灌注桩,高压旋喷桩及相应配套技术建造混合柱连续墙是边坡加固,保护建筑物的一项重要手段,结合施工实践,论述了灌注-旋喷混合桩连续墙结构设计、施工技术工艺与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