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俊文 《江西地质科技》1995,22(3):118-126,T002
本文描述了安德生菊石科9种、3属,其中有9新种、2新属。本文对于安德生菊石科中两个亚科的演化关系作了初步探讨。笔者根据在北美和中东发现安德生菊石科的材料,论证了安德生菊石科的分布,是一个具有世界性的菊石科。  相似文献   

2.
江西铅山地区早二叠世晚期上饶组煤系的底部,发现独具特色的菊石新类群,其壳面的瘤饰特别发育,缝合线腹叶窄长,腹支叶呈披针形,明显区别于腹菊石超科中的其它各科,据此,建立了瘤腹菊石科(新科)(Nodogastrioceratidaefam.nov.),并对新科中诸属,在茅口期的系统演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环叶菊石科演化序列中,最原始的菊石属在华南,环叶菊石科在二叠纪地层中上延层位最高的菊石属也在华南;世界上环叶菊石科共有11个菊石属,华南拥有其中10个敬石属等事实,论证了环叶菊石科发源于华南。文中描述了新发现环叶菊石科的1个新属和3个新种、为该菊石科增添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4.
描述的菊石产自江西宜春、安福两地,计有1新科、5新属、8新种和一个未定种。根据花桥菊石科(新科)和宜春菊石属(新属),阐述了菊石的演化,并对国际地层对比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藏北安多地区侏罗纪菊石动物群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藏北安多地区新发现2套以黑色页岩、深灰色钙质泥岩和泥灰岩为主的舍菊石化石的侏罗纪地层,它们与羌塘地区广泛分布的雁石坪群无论在化石组合或沉积特征方面都明显不同.岗尼乡剖面地层中产太阳菊石科的菊石,主要有Sonninia,Dorsetensia,Witchellia等。、这套地层是双湖地区色哇组的东延部分,时代确定为中侏罗世早中巴柔期114道班剖面中羌姆勒曲组的菊石化石大多归属于Virgatosphinctinae科,计有Aulacosphinctes、Virgatosphinctes等,均为上侏罗统菊石化石的典型分子,产出层位应归于提塘阶中、上部。藏北安多-改则以北一线的侏罗系深水黑色岩系虽不十分连续,但从有化石证据的土阿辛阶到巴柔阶再到提塘阶都有零星出露,它们同属一个沉积相区。侏罗纪时羌塘南部可能存在一套大陆边缘型沉积地层,因此有必要对该区的构造属性和演化历史重新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6.
西藏仲巴早二叠世巨日浦组菊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怀斌 《地质论评》1989,35(4):324-332
西藏仲巴地区,下二叠统巨日浦组上段,以环叶菊石(Cyclolobus)为代表的菊石动物群,是我国继在西藏阿里地区(Diener,C.,1903)发现之后,又一新的发现。经研究包括3属3种,1个未定种(含新种1个)。即:Medlicottia sp., Propinacoceras cf. beyrichi Gemmellaro. Cyclolobus kraffti Diener, C. zhongbaensis Sheng(sp. nov.),时代为早二叠世晚期。环叶菊石(Cyclolobus)是环叶菊石科(Cyclolobidae)中进化最高阶段的代表,是早二叠世晚期的菊石带化石之一,和帝汶菊石(Timorltes)相当,但多见于印度洋沿岸,归于印度太平洋区(东特提斯区)。巨日浦组菊石的发现,对国内外地层对比及板块构造理论探讨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0年在西藏措勤地区1:25万区调中,在中二叠统中发现的菊石化石Popanoceras bowmani(Boese)、Paragastrioceras jossae(Vrneuil)和Timorites curvicostatus Haniel,对菊石相的中二叠统进行了划分对比。Paragastrioceras同冈瓦纳边缘区的特征化石,Timorites是赤道特提斯区的菊石代表,二者的共存,证实了西藏在二叠纪时位于邻近冈瓦纳边缘区的赤道特提斯区内,古气候已渐转为温暖。  相似文献   

8.
除P/T界线间菊石类几乎全部绝灭之外,在二叠纪Guadalupian世Capitanian期与Lopingian与Wuchiapingian期之间,存在着另一次菊石类的全球性大规模选择性绝灭高峰。即菊石类由Guadlupian世Roadian-Capitanian期(茅口期)的高度繁盛阶段,历经高速度、大规模选择性灭绝、因而,Guadalupian世Capitanian期与Lopingian世Wu  相似文献   

9.
韩玉英 《地球科学》1997,22(2):117-121
古生物功能形态与进化图谱具有分形特征,以菊石为例,应用分形几何学的观点对菊石缝合线的形态进行了定量描述,菊石缝合线具有分形结构,可以计算出分形维数,菊石缝合线在进化过程中其复杂性加剧,分形维数也相应加大,反映古生物为了对外部环境主动适应、扩大生存空间而改变自身功能的形态,揭示出生物系统表观的无序性和内在的规律性,以及古生物体内部各层次之间相互关系,古生物形态结构的分形给维数可作为定量研究古生物分类  相似文献   

10.
阴家润  夏遵义 《现代地质》2000,14(3):342-347
西藏南部拉弄拉地区的侏罗纪菊石资料研究表明 ,该地有特提斯喜玛拉雅地区最完整的侏罗纪菊石层序 ,据此可与西北欧标准菊石带以及其他地区菊石层序对比。  相似文献   

11.
<正> 江西上饶以南铅山、广丰等地二叠纪煤系地层时代的讨论多年来一直为地质工作者所关注。1963年赣东北地质队在铅山新安埠一带“乐平煤系”底部的黑色页岩中采获Mexicoceras等茅口期头足类,将这一层位名为“湖塘组”,划归下二叠统。此后,不断地在煤系更高的层位,如“彭家段”的中、上部,“童家段”的下、中部,相继发现了早二叠世菊石和鲍,从而将本区上、下二叠统的界线逐步上延。李文恒(1975,1979)、李文恒、田宝霖和  相似文献   

12.
铅山—上饶“石溪组下段”砾岩层的层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大量的野外观察资料,综合分析了江西铅山—上饶地区“石溪组下段”砾岩层及有关地层的地质特征,论证了“石溪组下段”砾岩层实属周家店组底部的砾岩层。  相似文献   

13.
扬子区寒武系底部含磷岩系主要蕴藏于梅树村期地层中,因沉积相类型多样,含磷岩系复杂,沉积厚度变化大,含大量磷矿资源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研究区13条含磷岩系剖面进行野外勘查和大区域横纵向综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含磷岩系沉积层序自下而上显示颗粒由粗变细,层理类型由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及粒序状层理转为平行层理,生物屑减少至消...  相似文献   

14.
赣东北晚三叠世安源组植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赣东北上饶地区宋村、司铺和东山村3条剖面保存的植物化石全面研究, 讨论了赣东北安源组地层分布特征, 安源植物群的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时代.鉴定并统计安源植物群有28属60种, 其中苏铁类及本内苏铁类11属33种, 占植物群总数55.0%, 居植物群首位; 真蕨类5属11种, 占植物群总数18.3%, 居植物群第2位; 种子蕨4属6种, 占植物群总数10.0%;有节类2属3种, 占植物群3.0%, 然而丰度高; 银杏类4属5种, 占8.3%, 松柏类及繁殖器官2属2种, 占3.4%.该植物群归于晚三叠世Ptilozamites-Anthrophyopsis组合.安源植物群组成分子中, 喜湿植物14种, 占植物群23.3%, 耐旱植物46种, 占植物群76.7%, 属于半潮湿型.喜热植物45种, 占植物群75.0%, 广温植物15种, 占植物群25.0%, 属炎热型, 代表中国南方滨海型热带亚热带半潮湿气候.   相似文献   

15.
赣东北早中侏罗世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黄其胜  卢宗盛 《地层学杂志》1998,22(1):65-72,T001
上饶县清水乡林山组、罗坳组剖面出露完好、化石丰富、顶底齐全、地层连续,是赣东北新发现的一条下中侏罗统最佳剖面,有13个化石层位,划分成7个岩性段。野外进行了接触关系、沉积特征、古气候特征资料搜集,室内进行了植物、双壳与叶肢介化石详细鉴定,确认1—5段含Ptilo-phylum-Coniopteris植物组合、Pseudocardinia-Tutuela双壳组合的含煤地层为林山组,时代为早侏罗世中晚期,6—7段含自流井真叶肢介动物群的杂色砂页岩为罗坳组,时代为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16.
震旦纪陡山沱组磷质红藻的发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东旭 《沉积学报》1986,4(1):126-127
根据有关研究文献可知,产出钙质红藻的最老的年代是寒武纪(J.L.Wrag,1977)。笔者报道的这些磷质红藻发现在华南陡山沱组的磷块岩矿层中。有的磷块岩含这种磷质红藻达50%以上,局部可以单独构成藻磷块岩。磷质红藻产出的地点有贵州瓮安的英坪、大塘、开阳,湖北荆襄的大峪口,宜昌的桃坪河,湖南石门杨家坪、江西上饶朝阳,陕西汉中天台山和勉县茶店等地。层位上的分布特点是,比较集中地出现在陡山沱组上部或顶部的主要矿层中。  相似文献   

17.
新疆塔里木西北缘柯坪地区上奥陶统印干组碳酸盐岩发育良好,不同地区岩性变化较大。通过对其不同剖面位置的微相类型进行研究,识别出10种微相类型,与威尔逊标准相模式对比,将其划分为5种沉积相,在印干组中首次识别出台缘浅滩相、台地边缘斜坡相。印干组沉积期古地理特征为南西水浅(主要为台缘浅滩-台缘斜坡相)、北东水深(主要为广海陆棚-盆地边缘相)。通过沉积相变化规律,识别出在印干组沉积中晚期,存在一次大规模海退事件。  相似文献   

18.
自西藏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创建康托组以来,康托组岩石地层单位广泛应用于羌塘地区,普遍认为其时代为新近纪。笔者于丁固—加措地区的康托组地层中采获古近纪轮藻化石Obtusocharasp.,O.lanpingensis,Gyrogonaqinajiangica和部分孢粉化石,并在康托组底部安山岩中获K-Ar年龄65.1~66.5Ma。上述轮藻组合与同位素年龄指示的地层时代为古新世—始新世,据此将测区康托组的时代确定为古近纪。由于测区康托组之上被唢纳湖组或鱼鳞山组角度不整合覆盖,因此康托组时代的确定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测区新生代地层系统,还指示测区在康托组与唢纳湖组或鱼鳞山组之间发生了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保德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相与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主要的勘探目的层系,本溪组和太原组发育的煤层是主要的烃源岩,深入研究上古生界沉积相及沉积演化特征对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保德地区扒楼沟剖面露头实测为基础,通过岩性和岩石组合、沉积相分析,建立了不同沉积体系的沉积序列,并进一步探讨了该区上古生界沉积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保德地区上古生界自下而上发育本溪组、太原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识别出障壁海岸、碳酸盐台地、曲流河和辫状河4种沉积相,并建立8种典型的沉积序列;受区域构造演化控制,本溪组与太原组时期发生大规模海侵,山西组至石千峰组时期海水逐渐退出盆地,研究区晚古生代经历了障壁海岸-碳酸盐台地-河流相的沉积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