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最新地质资料证明,根据地球物理场特征厘定的华北地台与兴蒙古生代地槽褶皱系的界线位西拉木伦河-温都尔庙-白音敖包-宝音图-策克-甜水井构造线,从甜水井向西,槽台界线沿着塔里木地台北界延伸;从西拉木伦河向东,槽台界线尖灭在松在松辽前寒武陆地西南缘。  相似文献   

2.
中华地台与兴蒙古生代地槽褶皱区界线的重新厘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球物理场特征、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和最新地质资料表明,中华地台与兴蒙古生代地槽褶皱系的界线位于西拉木伦河—温都尔庙北—白音敖包北—宝音图北—策克—塔林构造线,从塔林向西,槽台界线沿塔里木地台北界延伸;从西拉木伦河向东,槽台界线尖灭在松辽前寒武陆块西南缘。  相似文献   

3.
研究区位于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北侧,地理位置位于内蒙古东部草原区、大兴安岭南段,构造部位介于苏尼特左旗—锡林浩特—西乌珠穆沁旗南缝合线和西拉木伦河缝合带之间,是讨论华北地块北缘与其北侧地块拼贴过程的关键地区.通过对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北侧克什克腾旗(简称克旗)和林西地区二叠纪砂岩进行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  相似文献   

4.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对各断陷典型地震剖面和构造发育史剖面的综合研究,系统探讨了研究区深大断裂对断陷盆地群的控制作用。以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板块拼接带、赤峰-开原超岩石圈断裂为边界,将研究区自南向北分为辽西盆地区、辽北盆地区和吉西盆地区等3个一级构造分区;根据控盆断裂及其断陷盆地群的时空分布、断陷构造样式、不同时期伸展量等特征将辽北盆地区分为西部、中西部、中东部等3个二级断陷区。西拉木伦河断裂控制了西部区断陷的形成和分布;嫩江—八里罕断裂和孙吴—大庆—阜新断裂对中西部断陷区的控盆效应大体相近;孙吴—大庆—阜新断裂与佳木斯—伊通断裂共同对中东部断陷区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昌图断陷主要受佳木斯—伊通断裂所控制。辽北盆地区主要表现为双断式地堑,断陷群的形成和分布不仅受北北东向断裂控制,也受到近东西向的西拉木伦河断裂和赤峰—开原断裂重新活动的控制。中西部断陷区伸展率具有从九佛堂组沉积期—沙海组沉积期—阜新组沉积期依次减小的变化规律。中东部断陷区与中西部断陷区存在明显差异,NNE向与近EW向深大断裂对两区构造分区控制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5.
西拉木伦河断裂带主体位于天山—兴蒙地槽系的中东部,沿西拉木伦河近东西走向延伸,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条规模较大的断裂带。该断裂带的界限位置一直是地质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对于断裂带性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以西地区,对大兴安岭以东的地区研究甚少。笔者从重、磁、电的角度分析了西拉木伦河断裂在大兴安岭以东地区的重、磁、电特征,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各异常场进行了分离,基于获得的含有异常信息的各阶图像,并结合大地电磁剖面,综合推断出西拉木伦河断裂的空间展布情况,认为西拉木伦河断裂是一条超壳断裂。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二叠纪沉积特征及原型盆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地区二叠系分布广泛,沉积相类型主要为半深海相、滨浅海相、滨浅湖相和半深湖相等。早二叠世-中二叠世东北地区主要处于大陆边缘浅海沉积环境,面积大,沉积中心位于南部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东西向条带区。晚二叠世东北地区为大型坳陷型盆地,东北地区各缝合线均已闭合,随着地壳抬升,海水退出,大部分地区为陆相沉积,局部有残留海相沉积,总体上具有从早二叠世到晚二叠世由海相向陆相逐渐转变的规律。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对晚古生代沉积起控制作用,在二叠纪整个缝合带由西向东逐渐拼合,直至晚二叠世,两板块拼合完成,闭合时间具有西早东晚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利用新一轮高精度航空物探的成果,从航磁的角度系统对西拉木伦河中段的区域地质构造、深大断裂和构造岩浆岩进行了研究。详细地介绍了研究区的区域磁场特征、西拉木伦河断裂带、大兴安岭主脊断裂以及华北地台北侧的构造岩浆岩低侵带的基本特征,揭示了一定的地球物理反映的深部地质信息。总结了区内已知的多金属矿(点)集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该结果能够为该地区进一步基础地质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西拉木伦河北岸新发现地质资料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内蒙古赤峰北部双井及其附近地区进行1/5万区调过程中,于西拉木伦河北岸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地质资料:双井古陆及其物质组成;早二叠世早期复理石建造;石炭纪一早二叠世早期的蛇绿岩及其构造侵位;侵位于双井古陆的早二叠世同碰撞Ⅰ型、S型二长花岗岩;早二叠世晚期的磨拉石建造;早二叠世末西拉木伦河断裂带的韧性右行走滑及小苇塘岩片的构造侵位等。这些资料为加深对西拉木伦河断裂带的认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而认为西拉木伦河断裂带为古蒙古洋板块与中朝板块最终碰撞缝合的位置,缝合时间为早二叠世早期末  相似文献   

9.
克拉美丽—西拉木伦缝合线西延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维新 《地质论评》1989,35(5):460-467
根据重力、磁力、地震和地面地质及盆地内部结构、构造等多方面资料的分析,认为在克拉美丽山西端的滴水泉附近存在一条基底平移断裂(暂称滴水泉断裂)。其形成时代为泥盆纪至石炭纪,后期经受了较强的变形,其两端分别与克拉美丽-西拉木伦缝合线西端和扎河坝-阿尔曼太缝合线的东端相连接,平面上表现为右行性质,推测是一古转换断层。所以,克拉美丽-西拉木伦缝合线向西到滴水泉附近终止,然后沿滴水泉断裂折向其北东或北东东的北塔山一带,与扎河坝-阿尔曼太缝合线相接。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东部地区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作用。在前中生代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地质事件:一是在早古生代,西伯利亚陆壳及其南侧陆缘与华北陆壳及其北侧陆缘区开始拼撞,至中—晚海西期沿着索伦山—西拉木伦河一线呈近东西向拼合;二是大约在晚中元古代,华南陆究及其南侧陆缘区与华北陆壳开始拼撞,至印支期基本上沿大别—淮阴一线呈近东西向拼合。于是,在中国东部形成三个性质不同的构造区域及与之相间的二条拼合构造带,从北向南为:以华力西褶皱为基底的北方(蒙古—西伯利亚)陆壳及陆缘构造域。  相似文献   

11.
地质、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重磁场特征、古地磁和地球动力学环境均表明:高家窑-乌拉特后旗断裂以西的“北山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西阿拉善),基底为前寒武变质岩系组成,是前寒武就已经形成刚性陆壳的古陆块,是阿拉善古陆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塔里木-华北地台。阿拉善前寒武古陆块的北界(华北地台西段北界)应位于杭乌拉-雅干-额济纳旗北-六驼山断裂构造带(新厘定的槽台界线)。  相似文献   

12.
论塔里木地台与华北地台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振法 《物探与化探》1998,22(5):384-393,383
地质、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重磁场特征和古地磁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阿拉善—敦煌陆块是具有完整、统一的前寒武系结晶基底的刚性块体。它的西界位于若羌—星星峡断裂;东界位于贺兰山;南缘楔入青藏高原之下;北缘插入兴蒙古生代褶皱系之下,范围颇大(91°E~106°E,38°N~42°N)。阿拉善—敦煌陆块是华北地台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阻挡了印度板块挤压主应力的向北传递,而且把塔里木地台和华北地台紧密连接在一起,组成更加巨大的中华地台。  相似文献   

13.
勘探区位于漳州市以东约40km处,属低丘陵剥蚀区及海积阶地,因区内开发程度高,地面普遍硬化。依据区内的地质、水文及构造资料,决定采用抗电磁干扰强的CSAMT法与施工较为便利的微动测深法勘测地下热源。通过分析隐伏储热构造在CSAMT法与微动测深法剖面图上的响应特征,确定波速相对较低且存在低阻异常区域为储热控水构造有利区。综合考虑野外施工条件,在CSAMT法1线与微动测深线交汇处钻孔验证,结果显示,孔底温度为30.9℃,出水量为1243.21m3/d,表明CSAMT法联合微动测深法可有效探测该地热资源。  相似文献   

14.
在吉林东部朝阳屯等四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于海沟-石人沟一带发现中元古代海沟岩群的大理岩与太古宙变钾长花岗岩在露头上呈韧性剪切带接触,并确认为这是在吉林省及其邻区首次发现的华北陆块北缘与其陆缘活动带的界线露头(即“槽-台”边界)。这一发现为研究该区的大地构造格架找到了确切的第一手资料,对重塑本区的“造山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晚前寒武纪构造、古地理与沉积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鸿允 《地质科学》1991,(4):309-316
本文主要对中国自中元古代末晋宁造山运动(1100—880Ma)后震旦纪时期呈现的古构造格局及构造单元,并就各单元特别是扬子地台、东南地槽、及塔里木-华北地台范围的构造-古地理、沉积特征及其演化过程,进行讨论和概括。  相似文献   

16.
The Yarkand sector of the Kun Lun Shan, western Sinkiang, China, was studied jointly with Chinese geologists in 1957. During the Paleozoic, this area represented the junction between the Kun Lun geosyncline and the Tarim platform. The principal ev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ginal part of the geosyncline were its initiation in the Sinian; a temporary stabilization of conditions common with the platform in the Cambrian‐Devonian; pre‐Upper Devonian folding; expansion of the geosyncline at the expense of the platform in early Hercynian; and a final folding at the close of the Paleozoic. The junction was effected by means of marginal uplift and deep‐seated faults. The Alpine Kun Lun presented an epi‐Hercynian platform developed as a low‐angle uplift, adjacent to the subsidence in the margin of the Tarim platform. The most recent uplift in this region involved also the pre‐Paleozoic platform margin. The pre‐Paleozoic stage culminated in an intense folding as evidenced by a sharp unconformity between the Proterozoic and lower Paleozoic rocks. A neotectonic stage caused uplift of a lower Quaternary erosion surface to an absolute elevation over 3,000 meters and a relative uplift of up to 800 meters. Relation of older structural trends to later ones is considered. Structural elevation of the area is summarized under six conclusions.‐‐W. D.  相似文献   

17.
频率测深的地形影响及其校正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含源麦克斯韦方程出发,按照二维地形条件下的线源非齐次赫姆霍兹方程确定其边界条件,用边界元法计算了起伏地形条件下线源的频测影响曲线,并将其转换为二维地形点源赤道偶极装置频测曲线。总结了地形对频测曲线影响的规律,提出了地形校正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连新  党英 《矿产与地质》1996,10(4):259-267
通过对HQ—13线(安徽灵壁—上海奉贤)大地电磁测深工作,对下扬子盆地地下电性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该盆地具有纵向上分层和横向上分块的特点。通过对华北地台与下扬子盆地两个构造单元的电性差异,地壳结构的分析与研究,修正了郯庐断裂为分界的看法,提出了两个构造单元之间接触关系的新观点──双沟推覆带。  相似文献   

19.
应用综合物探方法探测新疆萨尔苏克外围及深部金铜矿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萨尔苏克外围金铜矿床位于新疆阿舍勒大型铜矿床西部,处于多拉纳萨依弧沟间隙构造带与阿舍勒岛弧构造带之间,两个构造单元以F6-1玛尔卡库里深大断裂为界。依据本区成矿规律及地层特点,在萨尔苏克外围采用地面高精度磁测、激电中梯、激电测深、CSAMT、TEM组合勘探,在钻孔定位依据上利用激电测深圈定中浅部矿化体,通过研究CSAMT方法成果在浅部与激电测深成果对应关系,进一步研究CSAMT成果对深部矿化体的反应规律。依据CSAMT方法,大致了解了深部可能存在的隐伏岩体、控矿构造、硅化带等的规模和产状变化情况,从而提供深部找矿信息。在萨尔苏克外围Ⅱ号矿化蚀变带上布设的两个钻探验证孔均见铜矿体,预示萨尔苏克外围及深部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