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桂东的山脉还是八面山,相对于资兴县,在这里显得更加地险峻幽深,融溯溪、岩石、小径、高山、人文历史、珍惜动植物科考于一体。据说,最险段在大峡谷,有着2天以上行程在深达300~500米狭长陡峭的峡谷中穿行。如果徒步谷底,全程溯溪而行只能在水与岩石中选择道路,且一路上深潭棋布,常需泅渡而过。亦可沿峡谷走高路则以徒步穿越原始森林为主,下可观谷底风光,上可眺群峰八面威风。  相似文献   

2.
长沙向南,八面山。 “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可见其高,其主峰高度在2000以上,但具体高度还有争议。  相似文献   

3.
华南地区加里东期造山运动时空分布的新认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华南地区加里东期造山运动,多认为发生于志留纪末。通过粤中及其邻区构造发展史的长期研究,我们认为其时空分布可分为三幕:第一幕发生于晚奥陶世末,称为台开运动,涉及闽粤大部分地区和赣中南,湘东南及桂东北地区,是广泛而强烈的一次运动。第二幕发生于中志留世末,称崇义震动,涉及湘中南,赣西和桂东北等地。第三幕发生于晚志留世末,称广西运动,涉及桂东南以外的广西境内,这三次运动在空间上形成了不同时期的造山带。第一  相似文献   

4.
一脉罗霄山,将湖南和江西两个老表隔了开来,但是,却隔不开血肉相连的情谊。数十年前,一场场战役在这连绵不绝的山中打响,也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可以说,没有湖南罗霄山脉的战斗,就不会有江西井冈山的革命根据地,也就不会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气吞万里如虎的壮志。 这些战斗,这些豪情,这些故事,在罗霄山脉的崇山峻岭中,时刻存在,且还将继续存在。今天,在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翻开那一页页火红的岁月,在炎陵、在资兴、在桂东,去感受那段别样的历史,也是我们共和国别样的青春。  相似文献   

5.
<正> 黄汲清教授于1945年指出:“在湖北西南部和湖南西北部,有一个很宽广大致平行的褶皱带,在江南古陆加里东褶皱前面形成。……褶皱轴走向约为东北—西南,和其实际上相会合的加里东褶皱构造线平行。我们称这些褶皱为八面山弧”。 八面山弧形构造提出后,曾有不少人对它的形成进行了解释。 有人认为,八面山弧是由北东东和北北东两组褶皱联合而成的,是中生代时期发生的  相似文献   

6.
桂东边缘地区是华南重要的贵金属成矿带之一,矿床类型多样。文章综述了区内各类矿床的基本特征,总结了成矿规律,归纳出三个成矿区,指出找矿方向及标志。  相似文献   

7.
桂东南金银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桂东南金银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典型金银矿床的硫、氢、氧、铅同位素、稀土元素、矿物包裹体流作组份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提出了桂东南金银矿床的混合岩化─岩浆热液型和变质─岩浆热液型的成因类型,并建立了桂东南金银矿床的成矿模式。即地槽发展时期形成矿源层,变质─混合岩化作用促进金银组份活化迁移与初始富集,剥离作用使金银组份再次迁移富集;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成矿。  相似文献   

8.
浙江八面山特大型萤石矿床的沉积成矿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八面山萤石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特大型萤石矿床,通过成矿地质背景,矿体与矿石特征,容矿岩系岩石化学组成特征,岩石与矿石稀土元素特征,钐—钕同位素特征等研究,探讨了矿床的沉积成矿特点。结果充分说明,八面山萤石矿床是一个以沉积为主,后经热液改造的特大型萤石矿床。依据上述分析数据,同时结合容矿围岩和矿体的地质特征,可以推测, 八面山萤石矿床是寒武系沉积岩作为矿源层,为萤石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源。后期岩浆作用只是对部分矿体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局部形成了构造带中的陡倾斜脉状矿体。  相似文献   

9.
资兴,素有“煤都”之称。这里煤炭储量1.2亿吨,是中南地区最大的烟煤生产基地,曾是资兴人民引以自豪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0.
桂东南金银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桂东南金银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典型金银矿床的硫、氢、氧、铅同位素、稀土元素、矿物包裹体流体组份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提出了桂东南金银矿床的混合岩化-岩浆热液型和变质-岩浆热液型的成因类型,并建立了桂东南金银矿床的成矿模式。即地槽发展时期形成矿源层;变质-混合岩化作用促进金银组份活化迁移与初始富集;剥离作用使金银组份再次迁移富集;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成矿。  相似文献   

11.
稀土资源极为宝贵,必须十分珍惜。1986年以前广西在桂东南探明了一批风化壳钛铁砂矿床,并逐步建立矿山进行开采,但并不知其中含有共生稀土矿;1989年在勘查陆川清湖钛铁矿时,发现其共生有稀土,并探明稀土矿储量也达到大型矿床规模;之后又检查了几个早年勘查的矿床,证明均有稀土矿共生。为了充分利用桂东南钛铁矿床中共生的稀土资源,文章在介绍桂东南钛铁砂矿床基本情况及其共(伴)生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发现、勘查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对共(伴)生稀土矿进行检查、评价、回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桂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腾飞 《黄金地质》1995,1(3):17-23
详细论述了桂东金矿床的地质特征。从矿床地质、矿石物质成分及金的赋存状态、围岩蚀变、矿物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等不同角度阐明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桂东金矿有3种成因类型:变质热液、岩浆热液和复合叠加型,以后者为主,构成该区主要工业矿体,并认为矿区东南部有很大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3.
桂东北地区金属矿床主要类型、成矿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东北地区位于南岭成矿带的西段,扬子地块与华南褶皱带的衔接部位,跨越桂中-桂东台陷、桂东早-中海西台陷和大瑶山台隆等3个构造单元。桂北地区在晚太古宙-早元古宙的深变质基底的基础上,叠加了加里东褶皱基底,其后进入了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发展阶段。伴随着地质构造演化,在桂北地区形成了不同时期  相似文献   

14.
浙江八面山特大型萤石矿床成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通过成矿地质背景,矿体地质特征,矿石特征,矿床稀土元素,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等研究,认为八面山萤石矿床,按矿体赋存于岩体与灰岩接触带、灰岩层间及构造破碎带;岩石有细粒及粗粒-巨晶两类;矿床成矿温度主要集中在120°~240°之间;氢氧同位素特征反应成矿流体具有多来源多成因的特征;成矿物质Ca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中的灰岩与泥质灰岩,F主要来源于寒武系泥质灰岩,部分可能为岩浆热液从地表深部携带而来,萤石矿床成矿流体水具有多源性;成矿流体具有大气降水,变质水和岩浆水共同混合作用的结果,在岩浆侵入热源的作用下,三种水混合后被加热,形成了成矿溶液的重要载体。研究认为八面山萤石矿床是受地层-岩体-断裂共同控制"三位一体"的中低温热液成因矿床。  相似文献   

15.
定量化的岩相古地理分析可以为判别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分界线提供制约依据。采用“单元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结合古流向、沉积特征等实际资料,从定量的角度研究了桂北桂东地区加里东期的岩相古地理,并认为研究区加里东期自南华纪开始新一轮裂解之后,荔浦断裂北西的桂北-桂东北地区逐渐从深海盆地演变为扬子大陆边缘斜坡,其坡面倾向南东,古流向由北西向南东,陆源碎屑来源于西北,属于扬子(或康滇)古地理体系;而荔浦断裂南东的桂东地区为华夏大陆斜坡,并在奥陶纪最终演变为陆棚-滨岸环境,其坡面倾向北西,古流向由南东向北西,陆源碎屑则来自东南,属于华夏古地理体系。岩相古地理证据表明荔浦断裂为加里东期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西南段的分界断裂。  相似文献   

16.
吴俊华  彭志新 《湖南地质》1993,12(4):226-230
通过对桂东超单元各单元特征的对比,我们认为桂东超单元包括了两类不同地质、岩石、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的花岗岩,进而探讨了这两类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形成构造环境,得出牛塘、三洞两单元为1型花岗岩,形成于板块碰撞的环境,大塘、寨前、子公坑、五峰仙单元为S型花岗岩,形成于陆一陆同碰环境。建议将牛塘、三洞两单元建立桂东序列,其余四单元归属江西汤湖超单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浙西南萤石矿勘查取得重要进展,相继勘查出常山岩前(八面山)和开化黄山两个大型萤石矿床,对区内(隐伏)萤石矿床的勘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总结了区域成矿背景及矿床类型,结合区域地质矿产、物化探异常特征等并简要探讨了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8.
浙江八面山新型萤石矿床矿石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浙江八面山萤石矿床有4个成矿期次,第2次为蚀变作用,其它三次为热液作用.第1次成矿作用形成的矿石有7大类型,色深(黑灰、深灰)、普遍含碳泥质、金属矿物和粘土矿物出现概率较高.第2次成矿作用形成的矿石有两种,色浅(绿灰、灰白)、符山石和斜长石含量较高、不合金属矿物和碳泥质.第3次成矿作用仅形成了黑灰、黑色铁质含量高的纹层...  相似文献   

19.
台盆相间是桂东北泥盆纪和石炭纪沉积的重要特色,而D/C界线又是台盆相间沉积最突出的一个时段之一。文章回顾并评述了桂东北D/C界线的研究历程、相序划分、主要代表剖面,认为桂东北D/C界线可划分为碎屑岩相序和碳酸盐岩相序以及它们的过渡类型。通过对20条典型剖面的岩性组合特征对比,恢复了桂东北D/C界线海平面相对下降期的岩相古地理,结果显示桂东北在该时期主要存在柳州、桂林两大台地以及多个小型台地,台地间普遍发育快速相变的台沟、盆地沉积,石炭纪初期海水变浅,台地分布范围显著扩大,江南古陆供给增强,台盆相间格局迅速发展。为了进一步探讨桂东北D/C界线的演化过程和背后的控制因素,文章分析了广西整体的台盆相间演化的阶段性、同沉积构造作用以及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梳理了台盆相间演化过程中沉积环境分异与构造运动- 海平面的关系,认为在滇黔桂裂谷盆地在持续断陷发展的前提下,桂东北D/C界线沉积分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冈瓦纳大陆冰川形成与消融导致的海平面异常波动,以及柳江运动引发的局部同沉积断陷强度差异变动影响,且构造和沉积要素在D/C界线的耦合作用达到最强,最终促进桂东北台盆相间格局在D/C界线达到鼎盛。在此模式下,可以将台盆相间的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早泥盆世中期—晚期为台盆相间格局的孕育期,早泥盆世晚期—中泥盆世晚期沉积开始分异,为台盆相间格局的发展期,晩泥盆世—早石炭世台- 盆出现强烈分割,海平面异常下降和柳江运动同时作用于沉积,为台盆相间格局的鼎盛期,早石炭世之后,台盆相间沉积维持了一定时期的强度,晚石炭世开始海水逐步恢复正常后台盆相间逐渐减弱,为台盆相间格局的衰退期。  相似文献   

20.
该文研究了桂东北地区三种不同类型铀矿床中沥青铀矿及其围岩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三种类型铀矿床的沥青铀矿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十分相似,这反映出它们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可能近似。沥青铀矿与含矿围岩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类同,说明成矿物质主要由围岩本身提供;有可能根据沥青铀矿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来追溯铀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