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书是潜水技术专著,作者哈乌克斯是西德著名的潜水专家,他主持了潜水装备、加压舱、水下居住舱、深潜器和水下开发机械的设计研究工作,为海洋开发作出了贡献。书中详细介绍了现代潜水技术的各种技术装备,内容新颖、丰富,大量的插图更有助于读者对现代潜水技  相似文献   

2.
潜水史话     
潜水活动,历史悠久,趣味盎然。原始的潜水活动,没有任何潜水装置,称为裸潜,即仅凭深吸一口气潜入海中,在水下停留的时间很短。这种裸潜方式至多只能下潜到水下40米,因而大大限制了人们水下活动的能力。1715年,英国人约翰·莱斯勃里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套常压潜水服。它的形状类似于一只木桶,桶内存贮着氧气,在气密的木桶上安装有两只“袖子”,人穿上这套潜水服,手可以伸出桶外作业,潜水员身着此潜水服曾下潜到水下18米深处,持续停留了30分钟。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潜水技术的进步,各种耐压、保温和作业灵活的  相似文献   

3.
希尔维亚·厄尔是一位美国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她虽然几乎整天与海洋打交道,但从不吃一点海味。正像她说,追求金枪鱼和箭鱼的美味就好比吃美洲狮和白头海雕等濒危动物的肉一样残忍。她这样说是为了教育人们不要做危害海洋的过量捕捞、污染和其他活动。这也是她长期从事研究和保护海洋环境及其资源工作的目的。这位59岁的女海洋生物学家,可以说把她的整个身心都献给了海洋。她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海洋科学家之一。她在水下逗留的时间已长达6000多个小时,并曾连续在水下逗留过2个星期。她创造了好几项潜水世界纪录,其中包括无系绳单独下潜的最深纪录。她还是首位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的女首席科学家,目前,她还想要成为下潜到达海洋最低点的第一位女性。希尔维亚不但自己不吃海味,而且还反对别人用竭泽而渔的方法来捕获海洋生物。她说若在墨西哥湾和大西洋中捕获一磅对虾,就等于杀死4~5  相似文献   

4.
有问必答     
《海洋世界》2010,(3):F0003-F0003
1.第一套潜水装备是怎么发明的? 答:法国海洋学家库斯托是第一套潜水装备的发明者。古斯托曾在布雷斯特海军学院学习.毕业后他到土伦海军基地的“康多杈”号战舰上工作。古斯托对潜水有浓厚的兴勰。他与好友杜马就地取材。制作橡胶潜水衣,在做水下调查时。拍摄了一部名为《在水下18米的地方邀游》的短片。  相似文献   

5.
美国加利福尼亚海滩前80千米以远的水域下,海底潜水员正在全神贯注地向前移动,一位年迈老练的潜水员用无线电装置向岸上发出信号,发话人是67岁的美国最著名的潜水专家,人称“水下摄影之父”的斯坦·沃特曼。说来也巧,斯坦·沃特曼的水下生涯始于捕鲨,而此时斯坦·沃特曼早已将他的捕鲨大铁叉弃之不用,取而代之的是他最心爱的武器——水下摄影机。那么,斯坦·沃特曼又是怎样从以捕杀鲨鱼为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水下机器人的研制史上,共和国记录着一页页辉煌的篇章:“海人-1”号实现了我国水下机器人零的突破;“瑞康-4”号开创了我国近海石油勘探钻井首次使用国产机器人的成功纪录;“探索者-1”号则刷新了深潜1000米纪录;中俄两国共同研制成功6000米水下机器人,使我国跻身于世界机器人研制的强国行列……短短十几年,我国水下机器人事业由梦想变成现实。这一连串耀眼的成果都与一个人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海洋学会、国家科委海洋专业组学科组的领导下,由水下工程和潜水技术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第七届全国水下工程和潜水技术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0月18日至2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来自全国水下工程和潜水技术有关的科研、教学、勘察设计、水下施工作业及海军等25个单位的59名专家和科学技术人员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共宣读和交流了52篇学术论文。会议收到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及其理事长严恺教授、国家科委海洋专业组—学科组办公室的贺电。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潜水动物在肺部储氧量有限的条件下,能在深水中呆很长时间?这个问题的答案,生理学家们已寻求了100多年。1870年,法国生理学家鲍尔·贝尔发现,潜水的鸭子心跳的频率骤然减慢。70年后,到本世纪40年代,R·伊尔温克和 P·斯考兰德尔两位美国人,创立了现代经典的潜水论,指出潜水动物心脏工作缓慢,只对特别需要氧气的  相似文献   

9.
海底推土机:法国专家采用拖拉机传动系统和潜水艇式圆柱形密封躯体研制成功的一种推土机,既能潜水作业,又能在水下泥泞地上工作。海底自行车:独联体里亚赞布市的工人米哈伊尔·普什科夫发明的海底自行车,造型独特,外形酷似一只海豚,长约3米,高1.2米,尾部有两只螺旋桨作为脚踏推进器。车身全部用塑料制成,厚度1~5厘米。骑车人在密封的驾驶室内通过透明的玻璃可以洞察水下的一切,其潜水深度可达30米。  相似文献   

10.
饱和潜水技术能提高水下作业效率,还可藉巡回潜水来增加水下作业深度,因此从六十年代以来在世界潜水技术先进国家中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进行潜水作业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空气潜水中,脑功能的变化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高压氮会引起人体象酒精中毒样的麻醉症状,因此,一些水下生理和医学家们不但把脑电图作为潜水员选拔的体检指标,而且还用作潜水时健康检查和监护的重要手段.关于长期暴露于高气压环境下人体脑电图变化的研究尚属少见.本工作系统地记录了模拟36.5米氮氧饱和和潜水26昼夜各时期及进行不同深度空气巡潜时的脑电图,以探索长期暴露于高压氮氧环境对人体脑电图的影响以及适应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导言陕西乾县羊毛湾水库因泄洪洞工作闸和检修闸同时损坏,致泄漏水量1.20立方米/秒。我院用潜水作业的方法在27米水深的泄洪洞进水口处安装4150×4000×270mm的钢木结构闸门并密封填堵,渗漏量仅0.02立方米/秒,完成了水下封堵任务。施工中潜水作业共47人次,潜水工作总时间(含减压)9368分钟。本文介绍施工方法、钢木结构闸门的设计和主要强度计算、潜水减压等,并对开展水库的检测和封堵工作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随着饱和潜水技术的问世,海底居住室应运而生。它为人类在海底生活提供了一个舒适而幽雅的人工环境,成为潜水员和海洋科学家在海底居住、工作和娱乐的场所,被人们称为潜水员的水下基地。世界上第一座水下居住室“海中人”号于1962年9月6日在法国的里维埃拉附近海域60米深处试验成功,一名潜水员在海底生活了26小时。9月14日,法国的“大陆架1”号海底居住室  相似文献   

13.
西德ZF-Herion系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挪威的潜水设备公司合作,于1979年7月开始共同研制一种名为“DAVID”的新型潜器,其第一台样机定于1982年潜水旺季投入试验。这种新型潜器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动力供应系统;控制装置,操作系统;水下工作潜器。动力供应系统装在一个直径为10英尺,顶部水密的容器中,用一个225KVA的柴油发电机(440N/60H_2)供电。控制装置安装在一个空气调节的直径10英尺的容器里。它包括从海面操纵潜器所需要的全部指示和记录仪表,如用于控制运动方向的操纵杆、机械夹紧器、开关装置、电视控制装置、水下声纳,跟踪系统,报警装置,自动误差显示器,视频描绘仪和通话装置等。  相似文献   

14.
如同飞行员必须学会跳伞一样,潜艇艇员必须完成水下脱险训练。潜艇水下脱险训练是在深水、高压的环境下进行的,稍有不慎,极易发生肺气压伤、二氧化碳中毒甚至死亡事故。据美国《生理杂志》透露:美国海军在潜水训练中,每7500人次的水下脱险训练,平均就有一例减压病和肺气压伤发生;每进行50,000人次就会有一人死亡。据报道,一些潜水业较发达的国家,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潜水事故。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有一位老渔民名叫马约加,年纪已60多岁,他有令人惊奇的潜水能力,可以在水中长时间停留。在一次实验中,马约加在水下闭气4′50″。另一次“辅助潜水”测试,马约加借助负重快速下水和快速回升水面的装置,潜至107米深水处。科学家称他为“人中海豹”。  相似文献   

16.
交通部石油部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最近成功地进行了300米氦氮氧饱和潜水科学实验,四名潜水员在300米水深压力下停留了七昼夜。实验是5月23日开始的,于6月12日安全出舱。实验包括了潜水生理医学、潜水呼吸器、热水服、水下工具、水下通讯等试验  相似文献   

17.
美国·威廉·泰勒公司的创始人——里克·华顿。他曾在英国皇家大学攻读土木工程,1964年取得商业管理和作业研究方面的硕士学位。他一直以潜水工程师的身份工作于伦敦的建筑承包业中。1971年他加入了法国考麦克斯公司,并作为法国潜水公司的新英格兰子公司的常务董事。一年以  相似文献   

18.
进行大深度氦氧饱和潜水作业,需贮备大量的氦气,以满足潜水作业的需要。由于氦气价格十分昂贵,必须进行氦氧混合气体的回收,通常简单的方法是回收居住舱减压排出的气体,如果将压力水箱和传物舱所消耗的气体也进行回收,在经济上是很有价值的。 本文总结了200m氦氧模拟饱和潜水实验的氦气回收方法、回收过程、回收设备和取得的回收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一个海洋国家,如果不建立自己独立的水下技术机构和深潜水及海底工程服务队伍,其海洋资源开发必然受到外人的钳制,潜水和海底工程市场就会被他人占领。笔者根据三十余年潜水、打捞沉船和近些年来对海洋水下工程的研究与实践,结合赴波兰、挪威、法国和英国学习与专业考察的启迪,就我国海洋石油开发面临的水下支援工程作业任务作了预测,并对国内潜水技术和水下工程作业技术水平、能力、各群体特点等基本状  相似文献   

20.
《海洋世界》2005,(1):41-42
神游海底是人们由来已久的愿望,早在2800年前,米索布达文化全盛时期,阿兹里亚帝国的军队用羊皮袋冲气,由水中攻击敌军,这也许就是潜水的老祖宗了。距今1700年前的中国史书《魏志倭人传》中,就已经有了海边渔夫在海里潜水捕鱼的场面描写。到了1720年,一个英国人利用一只定做的木桶潜到水下20米深的地方成功地进行海底打捞, 而今天职业潜水的前身,则要算160年前英国的郭蒙贝西发明的从水上接泵运送空气的机械潜水,也就是头盔式潜水。这种潜水于1854年首次在日本出现。1924年开始使用玻璃做潜水镜,并利用气泵从水面上吸取空气的“面罩式潜水器”,这是水肺潜水器材的前身。就在这一年,日本人使用面罩式潜水器潜入地中海底70米,成功地捞起沉船“八阪”号内的金块,震惊了全世界,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发了一种特殊军事用的“空气罩潜水器”,采用的是密闭循环式,并有空气瓶的装置。二战末期,法国开发了开放式“空气潜水器”,1945年前后这种潜水器在欧美非常流行。近几年来由于潜水器材的进步,带动潜水运动蓬勃发展,投身于潜水和喜欢潜水运动的人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