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西桑托斯盆地与西非纳米贝盆地属于南大西洋中部被动大陆边缘共轭盆地,其构造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裂谷期、过渡期和后裂谷期,过渡期发育阿普特阶盐。南大西洋不对称裂开控制了桑托斯盆地和纳米贝盆地在盐下早白垩世裂谷地堑、盐发育和盐上晚白垩世地层厚度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控制了桑托斯盆地和纳米贝盆地盐下早白垩世湖相烃源岩发育及盐上晚白垩世海相烃源岩成熟度,进而控制了桑托斯盆地和纳米贝盆地油气富集规律。桑托斯盆地深水区盐下下白垩统构造或岩性圈闭是寻找巨型油气田的有利勘探方向;浅水区盐上上白垩统地堑深凹陷盐活动相关构造或岩性圈闭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2.
重力滑脱构造是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广泛发育的一种构造样式。从重力滑脱构造的形成机制出发,分析并指出巴西东北部海域盆地重力滑脱构造主要分布区域有:福斯杜—亚马逊、帕拉—马拉尼郝和巴雷里尼亚斯盆地深水区;进而对这3个盆地的重力滑脱构造特征进行分析,明确了重力滑脱伸展区、平移区、冲断区的构造样式及圈闭发育类型。其中,福斯杜—亚马逊盆地重力滑脱构造最为发育且圈闭类型多样,受漂移晚期重力滑脱作用影响形成的伸展和冲断构造是盆地的主要圈闭类型。最后,论述了福斯杜—亚马逊盆地重力滑脱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及其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3.
Sureste盆地位于墨西哥湾南部,为系统研究该区盐相关圈闭。基于第1手的地质、钻井、油田和地球物理资料,从盆地构造演化阶段、沉积充填特征、盐岩活动期次出发,系统分析了圈闭成因、发育特征、空间展布规律。结合盆地勘探程度指出,Comalcalco次盆东部侏罗—白垩系盐核背斜圈闭和Reforma褶皱带中北部牛津阶和基末利阶盐核背斜圈闭、伸展盐筏断块圈闭为最有潜力勘探目标,为该盆地盐上勘探目标的优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巴西深水油气勘探不断取得成功,已成为全球常规油气的主要增长点。在过去的10年间,巴西新发现了100多个油气田,超过5×108 t的原油从巴西深水含油气盆地中采出,已占到全球常规油气储量增长的30%。系统梳理了巴西深水含油气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同时研究对比坎波斯和桑托斯盆地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这2个盆地都拥有盐上层系和盐下层系2种成藏模式,坎波斯盆地发育3套烃源岩、4套储层,盐上层系的勘探重点为盆地内东部蒸发岩不连续或较薄区域的浊积砂岩体,盐下层系应寻找盆地中央隆起带周缘发育背斜和断块构造的有利圈闭;桑托斯盆地发育2套烃源岩、3套储层,圣保罗高地之上构造高部位的湖相碳酸盐岩为未来盐下层系的有利勘探目标,盐上层系的勘探方向为盆地内西部盐岩薄层和过渡盐区。  相似文献   

5.
墨西哥湾深水勘探区带是近年深水勘探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通过对其石油地质条件以及勘探特点的综合分析,认为其具有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其勘探研究具有4个特点:1地震技术革新极大推进了该区的勘探研究;2盐岩活动控制圈闭和油气藏的形成;3墨西哥湾深水区圈闭勘探呈明显的分带性;4圈闭落实和储层发育程度是主要勘探难点。并指出盐下圈闭落实和储层预测是制约该盆地勘探成功率的两大关键问题,而盐下地震成像、古盐构造恢复和古沉积水道的预测是解决这两大关键问题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与坎坡斯盆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我国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位于琼东南与珠江口盆地南侧.通过对该地区烃源条件、储层条件、圈闭条件及成藏模式等的初步研究,认为其具有良好的石油地质条件,有效勘探面积和勘探潜力巨大,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坎坡斯盆地位于巴西大西洋大陆边缘,是一个中生代到古新近纪含油气盆地,其内部的Garoupa, Carapeba, Namorado, Roncador, Marlim等深水油田的地质储量十分丰富,随着各个油田开发的深入,对该地区的深水含油气系统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本文通过两个地区在构造演化,烃源条件,储层条件,圈闭条件以及成藏模式的对比研究,对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我国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位于琼东南与珠江口盆地南侧。通过对该地区烃源条件、储层奈件、圈闭条件及成藏模式等的初步研究,认为其具有良好的石油地质条件,有效勘探面积和勘探潜力巨大,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坎坡斯盆地位于巴西大西洋大陆边缘,是一个中生代到古新近纪含油气盆地,其内部的Garoupa,Carapeba,Namorado,Roncador,Marlim等深水油田的地质储量十分丰富,随着各个油田开发的深入,对该地区的深水含油气系统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本文通过两个地区在构造演化,烃源条件,储层条件,圈闭条件以及成藏模式的对比研究,对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深水区油气勘探新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深水区油气资源丰富,近年来深水油气勘探不断升温。在全球6大洲18个深水盆地中已发现约580亿桶油当量的油气资源。目前,巴西、美国墨西哥湾的深水油气田已经投入生产,而且产量不断增加,西非地区也已进入开发阶段,西北欧、地中海以及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也都在积极开展深水油气勘探或开发。海上油气钻探不断向深水区和超深水区发展,探井数目也在继续增加,投资力度不断加强,储量每年也有很大的增长。深水油气勘探成功率平均达到30%,其中,西非的勘探成功率最高。深水区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好,最好的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的地层中,储层以浊积岩储层为主,盖层通常比较发育,大多数圈闭都与地层因素有关。我国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盆地属准被动边缘盆地,从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到运聚条件等都具备了形成大型油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具有丰富的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9.
世界主要深水含油气盆地储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深水盆地油气资源丰富,良好的储层是形成较大油气藏的必要条件.以大量调研资料为基础,对大西洋区域的墨西哥湾、巴西东部边缘、非洲西海岸、挪威中部陆架及新特提斯区域的澳大利亚西北陆架、中国南海、孟加拉湾、地中海(尼罗河三角洲)8个地区的24个深水含油气盆地储层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归纳总结了这些深水含油气盆地中主力储层的形...  相似文献   

10.
东格陵兰盆地陆上和近海地区是目前北极与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但油气勘探程度和资源认识程度低。美国地质调查局(2000、2007年)油气资源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具有很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同时油气勘探具有高风险和不确定性。通过收集整理东格陵兰盆地、北海盆地油气地质资料及油气田勘探开发数据,从区域上对两个地区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对比,并采用地球化学方法与类比法,评价了东格陵兰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东格陵兰盆地属于晚古生代—中生代的裂谷盆地,呈现两坳一隆的构造格局,与挪威陆架盆地在进入被动陆缘阶段之前具有相同的地质发育过程,沉积环境类似,共同经历古生代和中生代裂谷及裂后的热沉降。东格陵兰盆地发育晚古生代湖相烃源岩、上侏罗统海相烃源岩,储层主要为中侏罗统浅海相砂岩和白垩系深海浊积砂岩,圈闭类型主要为伸展构造圈闭、地垒断块圈闭、盐构造圈闭以及地层圈闭等。东格陵兰盆地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油气资源潜力较大,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在影响东格陵兰盆地油气资源认识的诸多地质因素中,有利圈闭类型、必要数量的烃源岩以及油气生成条件和适当埋藏史还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海洋地质》2003,(4):39-44,67
西非地区外缘为被动大陆边缘。同时是稳定坳陷带。陆缘展布一些延仲到大西洋深水区的沉积盆地:几内亚湾盆地、宽札河-喀麦隆盆地和纳米比亚盆地。这些地区的含油气盆地在地质发展史和构造-地层演化方面有着许多共性。盆地沉积成分可以羽分为三个结构层,层问通常是不整合或大的沉积间断。下层属裂谷的沉积岩系。多半是大陆相晚侏罗和亚普第期的红色杂岩;中结构层为晚白垩-古新世的碳酸岩组和陆源碳酸岩组;上结构层属于中新世和更年轻时代的覆盖陆架和大部分陆坡的沉积层。该区总共揭示的地层记录超过3.1亿年。其中约一半埋藏在深水区。即陆坡900~3000m水深处。晚白垩世和中古新世沉积层被认作生油岩系。巨厚的碳氢化物堆积出露于深水扇或浊流层中。渐新-中新世和亚普第一赛诺曼期的储集层具有极好的孔隙度-达30%和高渗透性(达3~4达西)油气藏为多层的并显现为地层圈构造遮挡及组合构造圈闭,调查研究表明。所有的开采趋势向北至尼日利亚深水区。向南到南非共和国。但是。这种趋势向北在尼日利亚海域并未连续。反而延忡到北非和西北非的深水部分,塞内加尔、毛里搭尼亚和摩洛哥水域。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连片解释成果,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构造圈闭分布规律、形成时期和成因机制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得出构造圈闭的主要油气藏类型及特征.研究表明,西湖凹陷主要发育断层型和背斜型两大类构造圈闭,其中断层型圈闭主要分布于西部斜坡带,背斜型圈闭主要分布于中央洼陷反转带.断层型圈闭主要形成于盆地断-拗转换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大量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和分析,认为南海万安盆地发育有潜山披覆、基底张性断块、挤压背斜和骨牌式构造等4类典型构造样式,并形成背斜型和断块型两类主要的构造圈闭,构成了盆地内重要的油气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14.
墨西哥湾在侏罗纪时成为半封闭海,沉积了大套的含膏盐岩层,经历4个阶段的演化构建出了不同形态的盐岩体,进而控制了该区的地层、构造形态以及圈闭类型。该区含膏盐岩层系不仅是良好的烃源岩,而且是良好的储集层和盖层,因此,研究该区盐岩层的构造演化、成因类型及控制因素对了解该区的油气成藏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墨西哥及墨西哥湾盆地构造单元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墨西哥及墨西哥湾盆地中生代以来可划分为两个一级构造单元,分别是墨西哥造山带和墨西哥湾盆地,进一步可划分二级构造单元6个,其中在墨西哥造山带划分了3个二级构造单元,分别是下加里福尼亚造山带、西马德雷—南马德雷岛弧带和东马德雷逆冲挤压带。在墨西哥湾盆地也划分了3个二级构造单元,分别是墨西哥湾盆地区、佛罗里达地块和尤卡坦地块。墨西哥造山带的形成是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构造单元上的表现不同。墨西哥湾盆地是一个中生代—新生代的裂谷盆地,包括内陆带、沿海带和洋壳带。根据墨西哥湾盆地构造地层幕将墨西哥湾盆地构造演化分为5个演化阶段,分别为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时期裂谷阶段,中侏罗世裂谷和地壳衰减阶段,晚侏罗世洋壳生成阶段,早白垩世下降阶段和晚白垩世至新生代陆源物质沉积和盐构造变形阶段。  相似文献   

16.
宽扎盆地为南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构造演化可划分为裂谷期、过渡期和后裂谷期3个阶段,过渡期发育阿普特阶盐岩.宽扎盆地主要发育3套烃源岩:盐下下白垩统阿普特阶湖相烃源岩、盐间早白垩世阿普特期海相烃源岩和盐上古近纪始新世海相烃源岩.宽扎盆地油气田均围绕烃源灶分布,烃源岩是该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宽扎盆地发育4套含油气系统(盐下下白垩统、盐间下白垩统、盐上上白垩统和盐上古近系)以及2种成藏模式(古生新储和自生自储).宽扎盆地深水21区块Cameia-1井、Cameia-2井以及21区块Azul-1井盐下地层获得重大油气勘探突破,表明该盆地深水区存在盐下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并发育优质湖相烃源岩,提高了宽扎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7.
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构造演化及其对深水大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成为深水区研究的热点。利用钻井地质、地震勘探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构造解析方法,认识了陵水凹陷的构造动力学机制和构造变形;探讨了陵水凹陷构造演化及其对深水大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提出了陵水凹陷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断陷、渐新世坳—断、早中新世断—坳和中中新世—更新世坳陷(深水盆地)4期构造演化阶段的新认识,并认为构造演化控制了深水大气田的形成。(1)古新世—始新世断陷、渐新世坳—断作用分别控制了湖相、海陆过渡相—海相烃源岩分布,中中新世—第四纪坳陷作用拓宽了烃源岩生气时窗;(2)渐新世坳—断作用控制发育了扇三角洲储层,中中新世—更新世坳陷作用控制发育了深水限制型、非限制型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生物礁储层;(3)渐新世坳—断演化阶段以走滑—伸展构造变形为主,控制发育了断鼻、断背斜圈闭,中中新世—更新世坳陷作用控制发育了深水限制型重力流水道砂岩性圈闭群、非限制型盆底扇岩性圈闭和生物礁地层圈闭;(4)渐新统、中中新统地层超压产生断裂/裂隙,构成了良好的天然气输导体系。  相似文献   

18.
Taranaki盆地是新西兰国家唯一在产油气的盆地。其勘探活动和油气发现主要在陆上和浅水区,深水区目前勘探程度极低,是近年来全球深水油气勘探关注的重要新领域之一,但存在构造沉积演化不清、勘探潜力不明的问题。从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背景入手,追溯新西兰板块漂离冈瓦纳古陆东缘之前的沉积环境及特征,结合地震地层层序的识别,划分深水区地层层序;同时运用地质类比评价方法和地球物理技术相结合,分析研究了深水区烃源岩生烃潜力、储盖组合类型、圈闭条件以及可能的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及其勘探方向。指出:①盆地深水构造-沉积演化与目前研究认识程度较高的陆上及浅水区有差异,其地层系统及地层沉积充填格架可划分为4个层序;②深水区存在比盆地陆上及浅水区更老的新含油气系统,其沉积充填了裂谷期陆相煤系和裂后期海侵泥岩2套烃源层系,且具有"裂谷期生气、裂后期生油"的成烃特点,生烃潜力较大;③深水油气藏主要勘探目的层为三角洲砂岩及晚白垩世浅海相滨岸砂岩,而东部隆起之上的火山披覆构造圈闭为该区的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9.
深水褶皱冲断带是目前全球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其构造变形和油气地质特征是勘探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不同地区深水褶皱冲断带的地震剖面解释和综合分析,结合沉积特征对其构造样式、变形特征和石油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存在4种不同构造样式的深水褶皱冲断带,即:主动大陆边缘型深水褶皱冲断带;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泥岩滑脱型、盐岩滑脱型和重力垮塌滑动型深水褶皱冲断带。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驱动机制、构造特征和演化特征,导致了其含油气性差别较大。主动大陆边缘背景下发育的深水褶皱冲断带主要发育倾向陆地的逆冲断层、叠瓦构造以及相关的褶皱构造,缺乏有效的烃源岩和储层。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发育的深水褶皱冲断带可以划分为伸展区、过渡区和挤压区3部分,并发育相关构造,其中泥岩滑脱型和盐岩滑脱型深水褶皱冲断带已经有大量的油气发现。  相似文献   

20.
东格陵兰陆架深水盆地群是目前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但勘探程度还很低。以收集到的东格陵兰陆架的最新地质基础资料和油气田资料为依据研究发现,研究区主力烃源岩为上侏罗统Hareelv组海相页岩和下侏罗统KapStewart组三角洲相泥页岩,主力储层为中侏罗统浅海相砂岩和白垩系深海浊积砂岩,发育陆生海储海盖型和海生海储海盖型两大类生储盖组合,圈闭主要为伸展构造圈闭、地垒断块圈闭、盐构造圈闭以及地层圈闭等。东格陵兰陆架油气成藏条件优越,资源潜力巨大,储量约为323.4亿桶油当量,待发现油气田约300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