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海域油气化探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较系统地介绍了我国海域油气化探的发展概况、测试技术方法,提出了我国今后研究和发展海域化探技术的基本思路,认为综合油气勘查是今后海域油气勘探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采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数据仓库技术,以激光单分子海洋油气化探数据处理与评价作为数据仓库主题,实现了激光单分子海洋油气化探数据的可视化处理。将可视化处理分为4个步骤:数据预处理、异常背景分析、异常分析、异常综合评价;使用MAPX、DELPHI等软件研制开发了相应的可视化软件模块。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某测区实测的甲苯化探数据的处理,验证了所开发技术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海域油气化探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长期生产与科研资料,总结了我国不同海域海底表层沉积物中酸解烃、物上气、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蚀变碳酸盐、热释汞、氦、金属微量元素及海水中溶解烃、苯、酚等指标含量的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发现我国不同海区地球化学空间变化较大、差异明显。在纵向上由深到浅化探指标呈向梯度变化,油气微运移的地球化学形迹明显。化探异常比较集中出现在凹陷周边,而隆起区化探异常较少,强度较弱。化探指标组合与特点表明,各海区以寻找轻质油与天然气为主。筛选出的适于海域油气化探的技术方法系列是:综合烃类气体法(包括吸附烃、游离烃、吸留烃、水溶烃)和芳烃光谱法,在抑制干扰因素和进行定量校正后,它们是指标示油气藏较灵敏的指标,而近海底海水化学成分连测技术是今后油气化探、开发的重要方向。实践证明化探是寻找海域油气藏的直接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勇  曹雪晴  孟祥军  刘展  梁源 《海洋科学》2007,31(11):39-43
在参考“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规范”数据处理的基础上,结合渤海某海域的实测资料,制定了一套完成的海洋油气化探数据处理流程,包括单指标数据处理流程与多指标数据处理流程,最终达到剥离背景,提取有效异常的目的。实验中结合GIS技术,整个过程予以可视化编程实现。处理结果表明,提取的异常与实际钻井资料符合较好。该研究为中国开展海洋油气化探工作和制定海域石油与天然气地球化学勘探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赵健  刘展  张勇 《海洋科学》2008,32(3):6-12
采用BP(Back-Propagation Network)神经网络方法,根据试验区BTEX指标实测数据,结合油气化探、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建立BTEX异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完成BTEX异常的BP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并对试验区进行含油气远景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陈汉宗  周蒂 《热带海洋》1995,14(4):43-50
采用沉积物、海水等不同介质,应用7种方法在台西盆地某坳陷开展了油气地球化学综合调查。根据指标间的相关性、共生与伴生组合等进行指标分类和统计分析,在地球化学场和场源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圈定3个Ⅰ级异常区、2个Ⅱ级异常区和2个Ⅲ级异常区,为该坳陷油气远景评价提供了可信的地球化学依据。同时,也证实了化探方法和指标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井中油气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具有快速、及时、准确的特点,且操作性强,便于现场随钻实施,同时,能有效地解决近地表化探较难回答的生、储、盖及烃类垂向渗漏等问题,使油气化探工作从近地表研究油气渗漏“痕迹”和晕圈异常进而预测目的层在平面上的位置转向直接对目的层进行研究和预测。井中油气地球化学技术可适用于油气储层的预测、有机质类型及沉积环境判别、有机质成熟度的判别、烃源岩识别与评价、油气源对比,以及垂向微运移验证等方面。这一技术在陆地和海上油气钻探中,对于砂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碎屑岩储层等各类储层的油气预测、含油气属性判别及储层油气质量评价都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井中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技术研究立足于油气运移的理论,是通过分析钻井岩屑(岩心)中不同赋存状态的烃类化探指标含量,研究不同化探方法指标含量在钻井剖面上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建立井中油气地球化学剖面,探索研究油气垂向微运移规律,生、储、盖层化探指标变化与组合特征,从而达到判别储层含油气性、评价烃源岩特征、评价盖层特征等石油地质目的,为油气勘探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东海陆架盆地油气化探远景区的探讨地矿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李维显1工作概况1988—1991年我局与石海局培训化探中心合作,在东海西湖凹陷中南部结合工程地质调查进行多指标的油气地球化学勘查。1988年发现平湖断裂带及海礁凸起油气化探异常,促进了东海西湖...  相似文献   

10.
采用沉积物、海水等不同介质,应用7种方法在台西盆地某坳陷开展了油气地球化学综合调查。根据指标间的相关性、共生与伴生组合等进行指标分类和统计分析,在地球化学场和场源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圈定了3个Ⅰ级异常区、2个Ⅱ级异常区和2个Ⅲ级异常区,为该坳陷油气远景评价提供了可信的地球化学依据。同时,也证实了化探方法和指标在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在南海北部利用地球化学方法作为油气勘探的一种辅助手段。在6个航次中采集了沉积物、底层海水及海面大气样品,测定了近50种化探指标,并采用稳健统计方法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异常圈定。化探结果在油气藏上方发现了清晰的、具不同指标组合的综合化探异常,与邻近空构造形成鲜明的对照。圈闭顶部的块状异常和圈闭周绿的环状、半环状异常是下伏油气藏的良好指示,而剖面上呈锯齿状、平面上呈线状的异常则与断裂带有关。实践表明,建立已知油气藏上方的化探异常模式及解剖已知空构造上方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于指导本区或邻区的化探异常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海洋油气遥感异常除了受油气地质条件控制外,还受到海流、潮汐、气象、海底地形、陆源物质、海洋生物等影响和干扰,为此,我们用相同处理模式,对南黄海不同时相MODIS数据进行了油气遥感异常的稳定性对比研究,并同周围已知海陆油气田作了对照比较。可以确定,海洋油气遥感技术的主要干扰为云层气候,其次是海流、潮汐,它可以有条件地有效揭示海域油气遥感异常。用经济实用型海上油气遥感技术处理解释的2002年3月7日的MODIS油气遥感异常是可信的,它正确反映了南黄海及其周围海域的油气田分布,可以作为海上油气勘探预测选区评价的依据。用相邻油气田的产能类比法估算,南黄海盆地是一个以勘探中、上古生界大—中型油气田为主,兼探白垩-第三系小油气田,可能发现2~3个中、上古生界大—中型油气田的油气勘探远景区。  相似文献   

13.
BTEX异常对海域油气藏指示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常规的油气化探方法一般是应用烷烃类作为油气勘探的基本指标,但是烷烃类易受人类活动和生物活动的干扰,使常规的化探技术在油气勘探中一直受到限制。人们开始考虑采用直接的生物标记化合物来预测油气藏,如芳烃系列中的苯系化合物苯(benzene)、甲苯(toluene)、乙苯(ethylbenzene)、二甲苯(xylem),简称BTEX。国内外研究表明,BTEX基本不受人类活动和生物活动的干扰,对油气藏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依据南海某区的实测资料,采用自主研发的油气化探可视化评价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剥离背景异常,圈出有效的BTEX异常,并与靶区地层剖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证实了BTEX对海域油气藏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19年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重建40周年。40年来,研究所根据公益性油气资源调查的基本定位,按照"立足黄东海、面向中国海、辐射全球海"的空间业务布局,紧密围绕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瞄准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以摸清中国海域油气资源家底、掌握资源分布状况、实现新区新层系油气突破、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为己任,持续开展了中国海域油气资源区域评价与黄东海盆地油气资源调查,大体分为海域及邻区沉积盆地对比研究、中国海域区域评价战略研究和黄东海海域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3个阶段。先后主持编制了中国海域沉积盆地分布图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动态)形势图,开展了海域及邻区含油气盆地对比、中国海域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动态分析和油气资源区域评价战略研究、黄东海海域油气资源调查研究与评价,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成果。主要体现在:①海域油气资源早期评价技术和沉积盆地深部地震探测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②中国海域油气资源丰富,下一步的调查与勘探方向包括:新层系、近海天然气、富生烃凹陷潜山油气藏、南海深水油气、南海生物礁和非常规天然气;③明确了南黄海盆地的基底性质、海相盆地地层层序和构造区划、侏罗纪前陆盆地特征、海相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和有利区带;④明确了东海中生代盆地的地层层序、盆地结构和两期盆地性质、"大东海"中生代地层分布特征、中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和有利区带;⑤发现了南黄海古生界古油藏。上述成果和认识为海洋油气资源调查与勘探的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渤海区域地学数据为例,阐述了渤海激光单分子海洋油气化探综合评价与预测系统数据仓库的设计方案。该数据仓库采用了以渤海激光单分子海洋油气化探数据为中心的星架数据管理模式,并实现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存储、数据的可视化抽取与可视化挖掘等关键性技术。  相似文献   

16.
地矿部在我国海域第一份较全面.系统的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报告——“东海西湖凹陷平湖地区迎翠轩地区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报告”,1994年6月在上海通过了由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地矿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合肥化探中心、物化探研究所有关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的评审.  相似文献   

17.
南海西部海域新生代地质构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南海西部海域地质构造复杂,以北东、北西和近南北向断裂构成区域性格架,重力异常和磁力异常具有明显方向性,地震剖面反映新生代地层可划分出上、中、下三套构造层,深部地壳结构变化较大,地壳强烈减薄,甚至出现了洋壳。此外,南海西部海域发育了一系列新生代沉积盆地,是南海地区一个重要的油气聚集带。本文通过收集多年来的地质一地球物理调查成果,从宏观上综合研究了这一地区的地球物理场和地质构造特征及地壳结构,为评价这一地区的油气资源潜力提供基础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8.
利用海底烃类嗅测仪可以检测到因海底烃类渗漏而在海水中存在的烃类地球化学异常。烃类嗅测仪可检测到的指标主要是甲烷,也包括重烃类气体和芳烃类。利用烃类嗅测仪可以有效地识别海底宏渗漏的存在。海底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异常可以指示海底烃类渗漏的存在。通过沉积物柱状取样,地球化学分析和异常解释,渗漏烃来源分析,以及对热成因烃类源区有机质类型、沉积环境、热成熟度、时代以及油气属性等信息的提取,为海域油气资源勘探和评价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戴春山等著的《中国海域含油气盆地群和早期评价技术》一书,为中国海洋地质丛书之七,2011年6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根据我国海域20世纪70年代以来丰富的油气地质勘查资料,并结合2000年  相似文献   

20.
我国海域经过30余年的油气地球化学探测实践,相继在南海、东海、黄海、渤海和台湾海峡等海域开展了油气地球化学探测工作,通过这些工作一方面对各海域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另一方面也促使海洋油气地球化学探测工作在理论、技术方法方面不断进步和完善。海洋油气地球化学探测将纳入海洋油气勘探的技术系列,走向规范化,成为海洋油气勘探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