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祁连山东部早古生代地层和沉积—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笔者报道了在祁连山东部开展早古生代地层和沉积-构造演化研究所获得的最新成果。在生物地层学方面,对祁连山东部寒武纪地层和动物群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对北祁连山奥陶纪等时地层格架,有关岩石地层单位的含义,时限及分布特征作了补诶修订。在沉积学方面,着重分析了祁连山东早古生代各种沉积相及环境,特别是晚寒武世大陆裂谷发育中,晚期的火山-沉积环境,在上述基础上,运用板块构造理论提出补连山东部早古生代沉积-构造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中、南祁连的大地构造属性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它们和柴达木地块具有同一前震旦纪基底,三者共同构成了柴达木板块。北祁连山的主体是介于中朝板块和柴达木板块间的早古生代缝合带。中朝板块的南缘有一个活动陆缘,由走廊弧后盆地和走廊南山北缘岛弧构成。从中寒武世以来,祁连山及其邻区构造演化经历了古大陆克拉通裂解,大洋克拉通演化阶段和新大陆克拉通演化阶段。现今的祁连山是这些构造演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早古生代海相火山岩的生成环境在南祁连为单一的裂谷环境。而在北祁连及走廊带,则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生成环境:(1)中寒武世为初始大洋裂谷环境,(2)早中奥陶世为具沟弧盆体系的政熟大洋,(3)晚奥陶世为残留洋盆,(4)志留纪为前陆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3.
华北南部地区——古生界构造演化及其油气远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北南部地区的地质演化与华北其他地区一样,经历了结晶基底形成,中一晚元古代台内裂谷发育、古生代稳定地台沉积和中一新生代活化等发展过程。但本区受秦岭褶皱带构造活动的强列影响。因而具有相对独特的构造演化特征和油气控制条件。早寒武世中期,古秦岭海槽伸展扩张,沉积了一套全区广泛分布的以碳酸盐岩为主夹泥页岩的地层;晚寒武世开始,古秦岭海槽向北俯冲挤压,在本区南部出现一个平行于海槽的大陆边缘隆起;中奥陶世发生  相似文献   

4.
在晚寒武世,华北陆表海位于赤道附近的南热带,由于明显变化的天文周期对古气候的影响,广泛发育了风暴沉积及风暴沉积序列。根据不同级别天文周期的旋回率,在华北晚寒武世地层中识别并归并为3次特大型风暴旋回,11次大型风暴旋回。这些风暴旋回可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从而得出晚寒武世华北陆表海盆地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北祁连早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68,自引:2,他引:6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早古生代北祁连是一个陆间微洋盆。震旦纪时,北祁连开始从华北板块中解体出来。主要裂谷作用发生于寒武世。北祁连地槽主要闭合期为晚奥陶世和早、中志留世。晚志留世和早泥盆世经历了复杂的消减作用。  相似文献   

6.
寒武系是塔里木盆地当前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层系,恢复寒武纪的盆地原型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利用最新的钻井、地震及露头资料,以沉积相为研究实体,将盆地充填与周缘构造演化相结合,由点→线→面进行分析,恢复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纪不同时期的构造-沉积环境,并建立了相应的盆地充填演化模式。塔里木盆地寒武纪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包括早寒武世早期快速海侵→中寒武世海退、晚寒武世缓慢海侵→寒武纪末海退两个次级旋回,分别对应沉积演化的2个阶段:塔西克拉通内坳陷早寒武世的碎屑滨岸-陆棚相→局限台地相→中寒武世的蒸发台地相,晚寒武世的局限台地相→寒武纪末期的台地暴露不整合;塔东克拉通边缘坳陷为深水盆地相,经历了硅质泥岩→泥岩与灰岩薄互层→碳酸盐岩的岩相演化。寒武纪塔里木原型盆地特征及演化主要受控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其构造-沉积格局经历了由震旦纪末的南北分异格局向中-晚寒武世的东西分异格局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黄增保  金霞 《西北地质》2004,37(1):51-57
位于北祁连山造山带西段的昌马地区,1:5万东湾、三道湾幅区调在中寒武世地层中发现Leiosphaeridia,Lophosphaeridium,Cymatiosphaera,Retisphaeridium,Synsphaeridium,Multiplicisphaeridium,Retinarites等晚震旦世的藻类化石。据此,笔者将本区中寒武世地层解体为3部分:晚震旦世地层、早寒武世地层和中寒武世黑茨沟组。并对锅底坑蛇绿混杂岩带进行了确认,在此基础上对本区寒武纪构造演化模式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皖南东至地区寒武系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皖南东至地区寒武系在地层分区上可以分为下扬子地层分区、过渡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生物群上出现了两区特征分子和过渡区的混生现象,并处于台地与盆地交接部位。通过对分别位于台地、斜坡和盆地露头层序地层研究,将寒武纪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Ⅱ类沉积层序和二个Ⅰ类沉积层序,早寒武世的三个Ⅱ类沉积层序的陆架边缘体系域不发育;中寒武世晚期到晚寒武世的二个Ⅰ类沉积层序皆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 组成三元结构。通过层序地层分析和沉积体系演化建立了相应的海平面变化曲线,自早寒武世早期本区海平面达到最高位和最大上升速率后,至寒武纪末研究区海平面总体处于下降过程,即海平面为累进式的缓慢的下降。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保山地块采获大量古生物化石,首次发现施甸地区缺失早奥陶世沉积,并发现施甸地区的奥陶系与寒武系之间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通过对下奥陶统缺失区的追索与调查,初步圈定出早奥陶世施甸隆起范围,该隆起区大致与施甸地区的晚寒武世碳酸盐台地重叠,其形成过程受寒武纪末期地壳抬升与海平面下降的双重因素控制,以晚寒武世碳酸盐台地的剧烈隆升起主导作用。施甸隆起概念的提出及其范围的圈定,对深化保山地块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欧龙布鲁克微地块的野外地质调查及精细观察,根据剖面中发育的岩石组合关系、沉积构造特征以及地层接触关系,对该区早古生代寒武纪—早奥陶世沉积及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早古生代欧龙布鲁克微地块处于火山岛弧弧后区域,柴北缘洋俯冲及陆陆碰撞控制了该时期的盆山格局与沉积充填演化。欧龙布鲁克微地块下古生界主要发育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仅在寒武系底部以及下奥陶统存在陆源碎屑沉积。从岩石组合来看,沉积相类型大致可划分为蒸发潮坪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和复理石盆地沉积5大类及相应的亚类。研究区早古生代整体处于海侵状态,欧龙布鲁克微地块早寒武世经历蒸发潮坪沉积,中、晚寒武世海侵范围逐步扩大,研究区接受了一套以浅海碳酸盐岩建造为特点的局限台地—开阔台地沉积。早奥陶世基本继承了寒武纪海侵范围,欧龙布鲁克微地块沉积环境向台地边缘浅滩—前缘斜坡转变,直至早奥陶世晚期台地相向中南方向迁移而形成于高海平面下的台缘斜坡—欠补偿深水陆棚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1.
Spatial patterns of Holocene glacier advance and retreat in Central As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laciers in the southern Himalayas advanced in the early Holocene despite an increase in incoming summer solar insolation at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 These glacier advances are in contrast to the smaller alpine glaciers in the western and northern regions of Central Asia. Two different glacier mass-balance models are used to reconcile this Holocene glacier history with climate by quantifying the change in equilibrium-line altitudes (ELA) for simulated changes in Holocene climate. Both ELA models clearly show that the lowering of ELAs in the southern Himalayas is largely due to a decrease in summer temperatures, and that an increase in monsoonal precipitation accounts for less than 30% of the total ELA changes. The decrease in summer temperatures is a dynamic response to the changes in solar insolation, resulting in both a decrease in incoming shortwave radiation at the surface due to an increase in cloudiness and an increase in evaporative cooling. In the western and northern zones of Central Asia, both ELA models show a rise in ELAs in response to a general increase in summer temperatures. This increase in temperatures in the more northern regions is a direct radiative response to the increase in summer solar insolation.  相似文献   

12.
以西藏38个气象站点1985-2014年实测降水量为基础数据,应用灰色预测模型和长序列趋势拟合方法预测2015-2019年的年降水量和季节降水量,经2015-2017年的实测降水数据验证,其结果良好,最后以调整后的降水距平百分率为洪涝指标,分析2018年、2019年的洪涝预测情况。结果表明,西藏2018年降水集中在东南部地区的林芝、米林、波密和察隅一带, 2019年降水主要集中在芒康地区,季节上春季降水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夏季主要在索曲河、怒江上游地区,秋季主要在嘉黎、林芝、波密一带,冬季降水集中在聂拉木地区。2018年和2019年洪涝易发生在春季和冬季,洪涝情况都相对正常,大部分县区为无涝或正常状态,少数县区为轻微洪涝,极少数县区为中涝或特涝, 2019年洪涝情况相较于2018年整体偏多,其中在2018年的拉孜县和2019年的拉萨城关区,极有可能出现特涝灾害。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中氚的演化及其年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总结20世纪60年代以后不同时期大气降雨氚的组成,根据衰变定律,描述了氚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地下水中的演化轨迹;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大气降雨氚的组成和所形成的地下水中氚的演化,得出地下水中氚的衰减速度比大气降雨中氚的更新速度慢这一结论;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中氚的组成,解释了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的形成年龄。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土壤pH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调查和分析长三角地区张家港市2004年和第二次土壤普查时(1980)的土壤pH,探讨了该市近20年来基于经济高速发展影响下的土壤pH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自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该市土壤pH变化明显。南部人为土地区绝大部分土壤pH值都下降了一个单位,平均值由7.39降至6.33;北部雏形土区,两个时期的土壤pH值分别为7.92和7.98。土壤pH的降低可能同该地区长期施用化学肥料、酸雨及工业酸性“三废”排放的增加有关。此外,土地利用和田间管理也对土壤pH变化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而土壤地球化学性质差异则是导致南北地区土壤pH变化不同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5.
宁夏香山群徐家圈组波痕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宁夏香山群为一套遭受轻微区域变质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和硅岩,可分为徐家圈组、狼嘴子组和磨盘井组。徐家圈组为深海斜坡沉积,狼嘴子组和磨盘井组为深海平原沉积。在宁夏中卫大柳树沟和下石棚的徐家圈组下部发现波痕,波长分别为13~15 cm和8~12.5 cm,波高分别为约2 cm和1.1~2 cm。波痕所在岩层底部和下伏岩层见槽模,波痕上覆岩层中见交错层理。通过对波痕、槽模、交错层理进行野外资料的采集,对古流向进行了分析。大柳树沟的波痕、槽模、交错层理反映古流向分别为SSE向、SSE向和NE向;而在下石棚地区分别为NW向、SSW向和SWW向。本文用复合流模式分析了波痕的成因,并对槽模、波痕、交错层理组成的沉积构造组合的形成过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We assessed the effects of hypoxia on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in the York and Rappahannock Rivers, Chesapeake Bay, in box-core samples before and after hypoxic episodes in 2003 and 2004. Hypoxia occurred in both years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 in biomass and a shift in community structure toward opportunistic species in both rivers. Long-term data indicate that the frequency of hypoxia in the York has increased over the last 22 years. In previous work from ∼20 years ago,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y structure did not change in response to hypoxia in the York; however, in the present study hypoxia was associated with a reduction in community biomass and a change in community structure. We conclude that currently hypoxia is a more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the York than in previous years. Hypoxia likely negatively affects the estuarine food web, as lower macrobenthic biomass could decrease food availability to epibenthic predators.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纬区完全孢粉植被动态组合规律的分析,可以推导出某一地区沉积剖面中第四纪冷暖气候旋回的孢粉植被动态组合,其方式是:冷期孢粉动态组合,以比该区更北(平原)或更高位(山地)的孢粉植被为中间层,其上下依次对称出现比中间层更南(平原)或更低位(山地)的孢粉植被组合;暖期孢粉植被动态组合,以比该区更南(平原)或更低位(山地)的孢粉植被为中间层,其上下依次对称出现比中间层更北(平原)或更高位(山地)孢粉植被组合。  相似文献   

18.
近40a来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69,自引:12,他引:57  
利用月气象资料,对过去40a江河源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全球、全国、青藏高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江河源区气温具有增暖趋势,近40a两地年平均气温分别增加约0.8℃和0.7℃,为高原异常变暖区.黄河源区变暖的主要特征是最低气温变暖,日照时数增加;最低、最高气温的显著变暖,以及较黄河源区增加更长的日照时数是长江源区变暖的主要特征.长江源区冬季变暖的作用不是主要的,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变暖作用比冬季还要大;黄河源区的变暖也并不主要是冬季变暖造成的,秋季变暖的作用与其相当,其它季节的变暖作用也不能忽视.近40a来江河源区降水量略有增加,主要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春季与冬季降水量的明显增加,夏季降水量虽然总体上没有明显变化,且局地夏季降水量呈持续减少趋势.与全球、全国以及高原区对比显示,江河源区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最敏感,变暖首先从长江源和整个高原发端,之后15a.黄河源和全国才进入显著温暖期.黄河源与长江源北部降水量的增加表明,气候变暖有利于高原增加降水量.  相似文献   

19.
焉耆盆地三工河组储层流体包裹体形成期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焉耆盆地三工河组流体包裹体具有丰度低、个体小的特征,并以液态烃相包裹体为主,主要分布在石英颗粒的溶孔或溶缝当中。结合盆地成岩作用和有机质演化历史分析,认为它们形成于侏罗纪晚期的以压溶和溶蚀作用为特征的晚成岩作用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呈双峰型分布,具有 10 1~ 110℃和 12 1~ 130℃两个区间,结合焉耆盆地的埋藏史和盆地的热史,这两个温度区间分别对应于晚侏罗世和侏罗纪末期。包裹体组份特征分析也证实该地区存在两期包裹体,并且包裹体组分主要是在烃源岩低成熟阶段形成的。可以认为,焉耆盆地三工河组储层的流体包裹体主要是在晚侏罗世烃源岩的低成熟阶段和侏罗纪末期烃源岩的成熟阶段形成。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75口断层井勘探成效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阳新统内逆断层有效裂缝分布于脆性岩层接触的断层面附近,储集流体性质随断点层位的新老变化而变化,即断点层位新以产气为主、层位老以产水为主的客观地质现象。这一规律的发现对提高勘探获气率和控制断层气井的无水采气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