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震相识别在地震学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经验性很强的工作,只有通过对大量的震例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具备较强的震相分析经验.Dzku数字地震震相集系统的研制,为广大地震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提高地震分析能力、积累分析经验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以西安地震台记录的2001-2018年13次6级以上极远震为研究对象,依据AK135走时表进行震相分析,总结归纳典型极远震震相记录特征,以期提高震相分析水平和测震分析工作质量,为其他地震台站极远震分析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测震分析的点滴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震图分析是地震预报的一项基础工作,近年来随着地震预报工作的发展,对地震图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为识别山西地区的震相,用实例说明了不同距离、不同方位、不同类型的地震震相的特征、地震震相与爆破波形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地震观测资料的价值和利用率,台站应标注出记录清楚的地震震相.但识别地震震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能够给工作人员在人机交互标注地震震相时提供参考和提示,研制出地震后续震相自动生成软件.此软件只要指定震相走时表文件目录和需处理的震相文件,即可实现后续震相的自动添加.软件目前在红山地震台运行正常,日常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多台资料对比震相识别方法,采用台网中心对地震较精确的定位结果,对南北地震带强化观测台网中心所记录到的地方震、近震、远震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不同构造区域介质的差异性,地震波传播路径不同,导致各地区所记录到的地震震相特征不同。通过对不同区域地震震相特征的进一步对比分析,找出各区域震相特征的差异性和规律性,为以后台网中对震相识别和精确定位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数例典型地震记录到的PDIF震相总结美洲沿岸近海地震在嘉峪关台的记录特征,分析说明PDIF震相的出现规律及特征。运用笔者多年来工作中积累的震相分析经验,可更好地指导观测人员对极远震震相的分析工作,以便加强分析队伍的分析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7.
山西大同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震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球及地壳的分层结构出发,使用较成熟的理论,从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入手,结合多年的震相观察分析工作实践,选取了山西大同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近年来的一些典型震相进行了分析,得出本台网记录到震中距小于100km的地方震震相有Pg,P11,Sg,S11震中距在100km~500km的近震震相有Pn,Pg,P11,Sn,Sg,S11对比分析了在本台网内及周边地区发生的爆破与天然地震在震相上的差异性,并对其特征作了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高存英  王焱 《山西地震》2010,(3):10-13,17
以大同国家测震台观测资料为例,总结了震中距10~°50°范围内特别区域地震震相特征和震相识别的方法,对震相识别的难点进行了说明,以图例的形式为判读震相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MSDP软件在单台数字地震记录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MSDP分析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测震分析常用方法,结合Dimas分析软件的使用经验,从台站工作的实际出发,以单台地震震相分析整个流程的形式,总结了在MSDP下地震震相的单台分析识别方法.利用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地震台站工作人员震相分析识别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选取德令哈地震台2007-2017年数字地震记录,对于国内外不同方位、不同震中距、不同地区、不同深度的典型中强地震,使用广东省地震局研发的单台分析处理软件MSDP,从地质构造、波列特征、P波初动、S波与P波震相到时差、主要震相、最大振幅、震中距等方面,分析所选取地震震相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构造区域的介质差异性及震源深度、地震波传播路径的不同,导致德令哈地震台记录的各地区地震震相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11.
2016年2月13日4时17分,芜湖市弋江区发生ML 2.1地震,震中距43.75 km,震源深度8 km。当涂地震站记录的两水平向波形均出现3个明显震相,前面2个震相分别为Pg、Sg,在横波Sg震相之后又出现一个振幅较大的不明震相。通过分析,发现该不明震相为康拉德面上的反射波Sc。分析马鞍山测震台网记录的初动较清晰的6个Sc震例,对Sc走时和震中距进行拟合,得到康拉德面上方横波速度为3.59 km/s,康拉德面深度在20.35—23.85 km之间,与已知相关数值接近。  相似文献   

12.
通过沈阳台记录到20个壳内近震和26个营海岫地区近震,利用s Pn与Pn震相的到时差重新计算这46个近震的震源深度,并和国家台网中心结果及辽宁台网中心结果进行比对,表明沈阳台记录到的s Pn震相可用于计算震源深度,计算得出的深度与国家台网中心及辽宁台网中心所测定深度基本相近,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13.
蔡杏辉 《华南地震》2011,31(2):54-60
震相识别与分析是地震编目与速报的基础,对福建台网记录的近震进行了分析,用地震实例说明了不同距离、不同类型的地震震相特征,同时讨论了福建台网影响地震速报质量的有关问题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就地震分布、震相质量、深度分布以及地震震级等,对辽宁测震台网2010-2017年地震观测报告进行分析,得到辽宁地区地震波主要震相的平均传播速度,分别为:Pn震相平均传播速度为7.87 km/s,Pg震相平均传播速度为4.48 km/s,Sn震相平均传播速度为4.48 km/s,Sg震相平均传播速度为3.56 km/s,认为引起震相走时偏差较大的主要原因为地震定位误差及震相不易识别。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提高山西测震台网震相识别精度,在论述小波变换原理基础上,结合台网记录的震相特征,针对干扰大、能量弱的震相,采用小波变换进行分析。常见噪声干扰相对地震信号频率较高,小波变换能够有效压制噪声,提高震相识别精度;对于能量较弱的震相,可以利用小波变换分解信号,按频率逐层进行震相识别。分析认为,小波变换是识别山西地区震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地震目录和震相数据在地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中国地震台网、全球地震台网地震目录数据库和震相数据库的内容和查询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时变窄带滤波技术提取可控震源扫频信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正帅  崔仁胜  薛兵  王洪体 《地震》2015,35(3):44-56
精密主动地震监测为我们主动探测地下介质结构, 并监视其动态变化提供了一条可能的技术途径。 由于精密控制震源释放的能量强度小, 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 信号的快速衰减, 在离震源较远处有用的震源信号被掩盖在很强的噪声中, 这对于震相的识别与走时的拾取精度有着很大的影响。 本文设计了一种时变窄带滤波器进行更为精细的滤波, 期望进一步提高观测数据信噪比, 再结合匹配滤波方法实现主动震源信号的检测与波形变换。 另外, 由于不同震相有一定的到时差, 使用时变窄带滤波器提取一个震相波形信息时, 将压制其他震相的波形信号, 从而实现了震相分离的技术。 仿真计算与实际资料处理显示了该方法在提高观测资料质量、 震相识别分辨率及震相分离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优越性。 通过对广东省新丰江库区精密可控震源试验数据进行时变窄带滤波方法的处理, 在震中距为200 km左右处的台站记录中检测到主动源信号, 体现了对远台弱信号的提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