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公山庙高密度三维区块沙溪庙组储层与围岩阻抗差异小及高密度采集成本与勘探效果难以平衡的问题,本文首先利用基于Xu-White模型的横波预测、近中远道精细储层标定和岩石物理模板的建立等叠前反演关键技术,进而通过叠前同时反演对工区内具有潜力的3号大型规模河道进行定量预测,以此指导井位部署。其次,较小的地层倾角及较小的的地震速度变化为抽稀地震成像成果数据指导地震采集设计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依据面元和覆盖次数设计了抽稀后的3种不同观测系统。然后为使各套数据没有时差,抽稀后的观测系统采用高密度数据的约束层析静校正量,其余处理参数参照高密度处理流程进行调整,并分析不同观测系统情况下对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最后结合不同的观测系统设计对应的反演流程,分别从纵向分辨率与横向分辨率对各个观测系统识别不同规模河道的能力进行评价,综合考虑有效性和经济型,依次优选出一套与高密度数据识别效果相当的观测系统。本次研究的抽稀试验期望从叠前反演的角度为该地区最佳观测系统论证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这里讨论了川西深层海相地震勘探工程设计的参数论证问题.在分析该区以往地震勘探工程设计的基础上,以现有地质认识为基础构建正演模型,利用Tesseral软件的正演模拟分析功能,进行地震采集参数的论证和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地震数据采集实验结果表明,经过正演模拟优化的观测系统,能大幅度地改善地震数据采集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部地区地震勘探程度较高,目前大多进入全面二次三维、目标三维地震采集阶段,要求实现宽方位、高密度地震数据采集而又不增加采集成本。为达此目的,笔者提出一种实现宽方位、高密度采集的方法,将目标三维采集的观测方向与二次三维的观测方向相互垂直,通过不同期次三维数据的融合处理,实现全方位、高密度观测,改善了地震资料的成像效果。以冀中坳陷Z42潜山构造目标三维采集为例,展示了这种方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详细分析辽河探区以往的地震资料品质和地震采集方法基础上,结合辽河盆地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通过理论分析、野外试验和实际资料采集,深入探讨了精细三维地震采集中几项实用技术,如优化观测系统及其参数、最佳激发参数优选和精选检波组合。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品质,满足了精细地震勘探阶段地质目标对地震采集资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济阳坳陷碳酸盐岩古潜山以前地震资料存在信噪比低、速度陷阱、分辨率低、施工过程中缺炮、空道、内幕反射品质差或无反射等问题。造成上述问题除了野外施工工艺、室内处理流程和参数的影响外,在采集参数方面主要影响因素有覆盖次数低、炮检距与方位角不均匀、面元太大等。针对济阳坳陷古潜山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应以目标设计为指导思想,以基于模型分析的三维采集参数论证为主线,最终优化各种采集参数。建立了拱张褶皱型、断裂块断型和风化残丘型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古潜山地质理论模型。使用先进的“绿山”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软件,采用“块”来描述任意复杂地质模型结构,分别设计出各自的地震采集观测系统。以林樊家潜山为例,采用12线18炮束状新观测系统模拟单炮发射接收,对各主要目的层能追踪的地层信息比原始6线9炮束状观测系统采集的地震信息丰富,能准确反映地下构造形态与地质体的物理属性。  相似文献   

6.
林清良  周震质 《地球科学》1996,21(2):203-208
针对西藏伦坡拉盆地表层结构复杂,地层构造受后期改造作用强烈及野外施工条件,环境恶劣的特点,采取了如下措施:(1)在地震采集中,应用地质构造模型分析,野外采集方法试验以及野外观测资料模拟处理进一步补充的方法,研究观测系统的合理布置,达到提高有效地震反射信息采集的目的;应用高分辨率地震,三维地震,不断提高数据采集精度;(2)在资料处理中,建立近地表静校正模型,为各测线提供较准确的静校正参数,提高初次静  相似文献   

7.
影响海上地震资料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面向地质目标的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的合理性,目标模型的射线追踪成像能量照明分析是评价观测系统合理性的主要方法。针对莺歌海盆地DF区地质模型,采用三维射线照明技术,快速准确地获得不同观测系统、不同地震船航行方向、不同炮线距、不同激发源数以及不同排列长度下的目标体反射能量分布特征,通过对比优选出了适用工区的面向目标的三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同时指出减少主测线(inline)线距、增加联络测线(crossline)方向的覆盖次数,可明显提高目标靶区的地震资料采集品质。  相似文献   

8.
目前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主要以理论的CMP面元属性分析为主,按照炮检距、覆盖次数、方位角等的分布均匀性进行分析,以CRP面元属性分析、地震照明分析、叠前分析作为辅助性分析手段,但这些方法无法对复杂构造区不同类型观测系统的实际地震资料成像能力进行分析。基于此,这里提出了基于实际地震数据驱动的观测系统评价方法:首先从工区早期采集的实际地震资料中,选取能代表工区每个区块特征的炮集或共成像点道集;然后在选取的地震记录上用时窗选定需要分析的地震波,计算每一道在选定时窗内的地震属性值并进行预处理,建立不同炮检距与分析的地震波的能量、频率、信噪比等属性值的关系曲线(量板);其次利用关系曲线量板,求取设计的观测系统每个共成像点的地震属性值;最后通过地震共成像点属性值分布的标准方差确定合理的观测系统。实际应用表明,提出的新方法在观测系统设计分析过程中充分与探区以往地震数据相融合,实现了对采集参数的精细设计与优化,提高采集参数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为面向目标勘探、油藏开发的二次和三次地震资料采集提供技术支撑和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9.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阵列式的勘探方法,具有采集观测数据量大、地质信息丰富、生产效率高等特点,数据采集多以剖面形式工作,成果多为二维反演结果,资料处理过程中经常出现局部畸值或相邻测线对照一致性差等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本文在探查采空区分布和巷道位置的工作中,结合剖面数据采集特点提出非规则“#”剖面布设勘探法来补充纵向数据信息,并通过三维可视化软件建立以高密度电法电参数为依据的地质体模型,实现高密度电法数据场三维可视化和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0.
刘田田 《江苏地质》2021,45(2):168-176
溱潼断阶带地区为多期次三维地震采集的拼接区,不同期次的三维观测系统参数差异大,采集面元大小、覆盖次数、偏移距、方位角等属性不同,统一面元处理导致部分地区出现空面元;地表条件复杂,导致实际炮检点偏离设计点位,观测系统采样点不均匀,不能满足叠前偏移对地震采集信息规则分布的要求,造成地震数据偏移中出现假频、画弧等问题。从实际应用角度分析了基于匹配追踪傅里叶变换的叠前五维数据规则化技术在溱潼断阶带这一观测系统严重不规则区域的适用性,五维规则化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区内因野外采集观测系统差异造成的地震属性不规则问题,提升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及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1.
针对老三维地震资料品质难以解决珠江口盆地惠州地区中浅层岩性复合圈闭的圈闭有效性、圈闭规模和多套砂体叠置的问题,开展针对目标的地震勘探采集参数优化设计以提升二次三维地震采集资料品质。首次提出针对岩性勘探应采用垂直于砂体展布方向采集的方案。首次在南海东部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获得针对岩性勘探的"高分辨率和高密度"采集结果。通过该地区成功应用的实例证明方法的合理性,对后续针对岩性圈闭的采集参数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山区煤田三维地震勘探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煤田三维地震勘探受技术条件和仪器装备、运输工具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与平原地区相比难度较大.设计观测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质、设备等因素,合理确定采集参数,并在施工和资料处理中采取相关措施,保证数据满足地震勘探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3.
赵勇  宋阳  罗勇  张静 《新疆地质》2006,24(4):460-463
利用地震物理模型技术,依据准噶尔盆地车38井区三维地震的地质解释成果,按一定的模拟相似比,制作一个三维物理模型.利用超声波反射技术,用2种观测系统对模型进行全三维数据采集.通过不同面元三维数据效果对比,提供针对不同地质目标确定面元大小的试验依据,提出从野外采集、资料处理到解释的成套方案.根据不同地震地质条件和勘探目标要求,应用模型正演技术可以指导合理确定三维地震勘探面元大小和其它采集参数.  相似文献   

14.
重点分析观测系统引起"采集脚印"的原因,研究观测系统引起的"采集脚印"对地震资料属性以及储层预测的影响,通过自适应滤波方法消除"采集脚印",在叠后地震数据体上压制"采集脚印"干扰。通过分析对比滤除"采集脚印"前后地震资料属性以及储层预测效果,研究"采集脚印"的影响及其消除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密度采集技术在西部煤炭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承担的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西部煤炭资源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依托工程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的概念、技术特点和优势。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与常规三维地震技术相比,具有高覆盖次数、小空间采样间隔、宽(全)方位角、均匀炮检距道集等特点,在资料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容易接收并保护宽频数据,实现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实例说明小网格和高覆盖次数可有效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地震反射波的连续性,提高小构造的检测能力。根据多个依托工程的实施情况,提出了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对设备及野外采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气云区由于地震波能量被吸收造成地震资料品质极差,受影响地震剖面会出现弱振幅、弱连续性特征和杂乱反射的模糊带,严重影响构造的落实以及进一步的钻探评价。目标采集设计技术是以地质目的为导向,对目标体在地震和地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论证的综合方法,包括基于地球物理模型的观测系统参数分析设计技术和基于地下模型的正演模拟照明技术。这里以渤海A区块气云区为实例,通过目标体采集优化设计,得到的地震资料信噪比高、波组特征丰富、成像清晰,地震资料品质大幅提升。应用效果分析表明,目标采集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复杂气云区的成像问题。  相似文献   

17.
山地二维三分量地震资料采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新研制出的一种三分量检波器,尾锥不动,能方便地调节其方位角和水平角,可保证同一测线上的检波器各分量的极性和相位一致,检波器与地面耦合良好;三个分量之间的隔离度大于20dB,保证了道间无串音干扰。三个检波器串联组合,有利于地震信号接收。通过数值模拟拟定出地震测线布设方位和观测系统,在采集试验中开展波场调查、偏移距试验、不同覆盖次数对比,以确定出合理的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在四川山地获得了高质量的三分量地震资料,形成了一套实用的陆上三分量地震资料采集技术。  相似文献   

18.
对潞安矿区高河煤矿进行了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试验,通过实验获得区内合理的采集参数,并在处理和解释中采用了多项关键技术,如分频剩余静校正迭代技术、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正演模型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属性体切片和彩色剖面联合技术等。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解释结果与常规三维地震勘探解释结果的对比表明,高密度三维地震能够提高构造成像准确度和精度,避免误判,还可以提高下组煤层反射波的能量和连续性,是进一步提高潞安矿区三维地震勘探精度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9.
煤矿顶板砂岩水害严重影响着煤矿安全生产,河道砂体的有效识别对煤矿防治水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地震数据识别河道是有效途径之一,但河道砂不是煤矿勘探的目的层,研究程度低,并且在地震数据成像中河道是一种线状、孤立的地质异常体,常被忽略,因此,在煤炭地震勘探中该项技术不够成熟。以淮北地区某矿的高密度地震数据在含煤地层上覆新近系中发现的河道为基础,在抽取8条线变换为常规观测系统后,以不同偏移距和方位角等观测系统参数为对象,对常规观测系统和高密度观测系统在剖面和平面图中的河道成像质量进行讨论。结果表明:0.8倍河道埋深的最大偏移距和全方位方位角情况下对河道成像较为有利,高密度较常规观测系统对河道成像较好,特别是振幅类属性上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0.
川东高陡地区地震采集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区块三维地震勘探位于川东高陡构造区域。地形相对高差大,表层结构复杂,地层非均质性严重,区块内四个构造接触关系复杂,勘探条件十分困难。为了取得理想的第一手资料,在综合利用地震地质条件,充分了解地表(地下)地质的情况下可以认为:①观测系统设计的局限性和激发岩性差,激发参数选择困难是D区块地震采集质量变差的直接原因;②地表和地下地质结构的双重复杂性,是造成D区块地震采集质量变差的根本原因。这里提出了在现有条件下,由野外试验确定激发参数,对不同构造,不同地形,不同岩性进行激发井深和药量试验;③针对复杂潜伏构造设计小道距,高覆盖次数,超多道,大排列的观测系统,来提高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在该区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