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一、预报情况的回顾四川是一个多震的地区,从1970年四川成立地震研究机构以来,在龙门山、鲜水河及安宁河等三个主要断裂带上先后布设了十七个地磁台站。这些地磁台大多数使用磁秤观测地磁垂直分量ΔZ的相对变化。1975年以后郫县走石山台装置了三分量磁变仪。根据上述台站资料的情况,我省以磁报震工作主要利用日变曲线,根据相对变化寻找震磁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格尔木地震台1996-2006年地磁模拟资料和2008-2011年的数字化资料,通过对台站磁静日低点时间、日变幅度、日变形态的分析,确认地磁z分量磁静日低点时间在地方时12时左右;日变幅月均值呈现明显的波浪式起伏变化,其年均值与太阳黑子数保持一致;地磁日变形态较为规则,有1个低点和2个高点;在前兆异常分析中,认为低点时间异常和日变形态双低点异常与周边强震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应用小波分析空间差分法分析了泾阳台、乾陵台、周至台和郑州台的Z分量的地磁磁静日Rg值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各台的磁静日Rg值有较一致的年变规律。分析泾阳台与其它各台的磁静日R。差值分析和小波变换,发现1998年1月5日泾阳4.8级地震前4个月内存在较明显的异常变化。可能反映了泾阳地震的震磁效应。对远离泾阳台、乾陵台的青海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震前也有明显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4.
华北区域性地磁低点位移异常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用明  王宝坤  李玉春 《地震》2000,20(2):48-52
利用河北及邻省共17个台站的地磁Z分量资料,统计分析了地磁低点位移的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①异常并不与静、扰日存在明显的依赖关系;②异常具有季节性变化,冬、夏季最多,秋季次之,春季最少;③异常偏离中午的最大时间大多在下午及偏西方位;④有震异常占总异常35%,异常后1个月内发震的占有震异常47%。并认为一次较强地震前,日变低点位移可能有多次异常出现,利用文中提出的地磁交汇法进行追踪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利用蒙城地震台近20年的地磁Z分量观测资料,对磁静日幅度、磁扰日幅度和磁静日低点时间的年变化与长期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Z分量日变化特征明显。由此总结出Z分量变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对识别地磁场异常变化或干扰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地磁脉动预报地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军成  韩克礼 《地震学报》1995,17(2):253-258
阐述了利用数字化地磁脉动观测资料预报地震的研究工作及其结果.根据感应磁效应理论,地磁脉动比起常规的地磁观测方法,更能有效地反映震前地下介质电导率的异常变化,尤其是震前的短临异常变化.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震前地磁脉动传递函数,有明显的短临异常,且有典型的异常形态,并取得较好的预报震例.地磁脉动预报地震是很有前途的地震预报新方法,它将会使以磁报震的研究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将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地磁日变分析方法相结合以从较强干扰背景中提取相对较弱地震地磁信息的一种新思路.具体以1998年日本岩手县北部6.1级地震为例,选用三个地磁观测台资料进行研究.利用调和分析方法得到了各台基于多次谐波拟合的地磁日变曲线,在此基础上对各台的地磁日变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距震中最近地磁台的日变形态在地震前大约两周出现了明显的异常,而其他两个距离震中相对较远的观测台日变形态基本正常.最后,将主成分分析方法应用于上述拟合地磁日变结果,得到了各主成分及其所占能量比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在地震前两周左右第二主成分所占能量比显著增加,而且距离震中最近的台站的上述变化明显高于另两个较远的台站.上述结果表明地震前两周左右检测到的地磁日变异常可能与震中附近地下电阻率的变化或孕震过程中产生的电磁信号存在一定关系,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地震电磁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地磁数据处理与地震关系之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上海崇明、佘山和杭州这3个地磁台的观测资料在2004年4月21日南黄海ML4.0级、5月26日浙江省舟山群岛ML4.3级和11月15日南黄海%4.6级地震前的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杭州台和崇明台数字化地磁观测资料分钟值空间差值于4月14日~17日、4月30日、5月8日出现的异常信息很可能是震磁异常信息;杭州台和余山台数字化地磁观测资料分钟值、模拟观测21时值Z分量地磁场相关系数R值分别在震前2天、24天和震前5天、15天出现了超出2σ值的震磁异常变化:崇明和余山地磁台数字化地磁Z分量分钟值的空间差值异常信息在4月21日南黄海尬4.0级地震前后有所显示。但在5月26日舟山群岛ML4.3级地震前不太明显,可能与谈两个地磁台站相距较近日震中距较近有美.  相似文献   

9.
昆仑山8.1级地震前地磁比值Rq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q为本作者在研究震磁关系时提出的一个新地震物理量,意为磁静日Z分量白天最低值与地方时夜间零点值的比值,在研究我国10个基本台站的资料之后。发现Rq的年变化曲线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年相对形态基本不随时间和地理位置而变化。但其零频成份明显随所处纬度的升高而升高;在时间域,则较明显存在约11年太阳周期变化成份,利用Rq的这些规律性研究2001年11月14日在昆仑山发生的8.1级地震的地磁前兆,发现在地震前可能存在有地磁前兆。  相似文献   

10.
詹志佳 《地震研究》1990,13(4):418-434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强烈的唐山地震(M=7.8)。唐山地震前后积累了大量的地磁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地震之前存在地磁场长期、短期与短周期变化的异常。这意味着强烈地震可能伴随相当丰富的震磁信息,地磁方法在中期、短期地震预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为探索震磁前兆,我们做了几个构造磁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地磁变化与密云水库水位变化的关系系数为-(0.28±0.22)nT/m;对于地下核试验,爆炸前后的地磁变化约为1—2nT,在爆炸时刻约为2—3nT。根据实验结果,震磁前兆信息是可以观测到的。 利用我国所观测到的震磁现象资料,综合分析了地磁前兆时间、异常幅度、震中距与地震震级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有助于地磁方法预报地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对 1999年 11月 1日山西大同—阳高 5 .7级地震前的流动地磁、日变形态出现的异常及其间不断增强的磁暴进行了分析 ,叙述了用这些异常进行预测预报的过程 ,得出以磁报震可用于短期预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青海省西宁地磁台和格尔木地磁台7年间的地磁垂直分量日变极小值出现时间的资料,讨论了“低点位移”异常与青海省ML≥5.0级地震的对应关系,得出:72%的地震其发震日为异常以后的第27天或41天前后4天;几个台的资料可大致判断未来地震发生的方位;震中距较近或较远的台站,其低点位移异常不明显。该预报方法对青海省的中强地震有一定的短临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3.
2012年6月13日和7月10日华东地区部分地磁台垂直分量日变形态出现双低点异常,首次异常出现后37天,于7月20日发生江苏扬州M 4.9地震,震中位于低点位移分界线附近。分析认为,在强震前由于应力变化,引起孕震体环境中介质电导率等电磁性质发生改变,区域地磁场垂直分量日变曲线出现相位和幅度变化,说明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双低点异常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我国22个地磁台1971~1977年的垂直分量静日变幅值,通过年变、季变、纬变影响等改正后算取的季均值作为基本数据,分析了其震前特征。研究发现,华北、川滇地区的四次大震,均在震前一个季度,其日变幅值的空间分布出现以未来大震震中区为中心的一个大范围的正异常,日变时序曲线同样具有清晰的异常反映。用日变时序曲线与波速比异常相比后认为,日变异常主要是由于孕震区流体(水)运动产生电导率异常,使地磁内场变化的结果。因而,应用地磁日变时、空特征预测大震的可能位置及发震时间,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18年精河5.4级地震前地磁日变化畸变异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8年10月16日新疆精河5.4级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的台站不同程度上记录了地磁日变化畸变异常,如地磁总强度F02时每日一值空间相关异常、地磁垂直分量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地磁低点位移以及地磁日变化空间相关异常等。统计震前观测到的所有地磁异常,并分析研究了其震前异常变化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从全国每日一值相关分析结果看,震前114天出现每日一值空间相关异常,异常高值台为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2)震前59天沿北天山断裂带分布的地磁台站加卸载响应比均成组出现超限的高值,且异常高值的空间分布跟震中位置有一定关联;(3)中国大陆地磁台站震前37天出现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且异常集中于震中附近;(4)震前出现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空间相关异常,异常台站空间上也主要集中于北天山地区。因此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形态及有关的计算方法短期内具有一定的预报效能,可为今后利用地磁方法预测地震积累经验和震例。  相似文献   

16.
汶川M_S8.0地震前地磁短临异常与强震预测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强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异常主要表现在幅度与相位上的变化.利用中国地磁台网多年观测资料,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极小值出现的时间(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常特征,即低点位移现象;并用此方法预测了汶川8.0级地震6级余震平静2个月后的一组6级强余震.这种少见的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发震日期为异常出现后的第27天或第41天的前后4天,强震发生地区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近.此外,还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临震前,震中周围出现的地磁日变幅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7.
闽赣交界地区流动地磁变化特征与地震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90年以来闽赣交界地区流动地磁观测资料,分析研究1990年以来发生的地震与地磁异常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闽赣交界地区流动地磁变化与该地区的地震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震前一年内出现异常,表现出地磁场变化的群体性和同向性的特征,震级越大,震磁异常关系越显著。  相似文献   

18.
首都圈地磁差值年变率δF异常与地震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88 ̄1996年首都圈40个测点的地磁差值年变率δF变化的全面分析研究,获得了近期两次唐山震区中强地震的地磁差值年变率δF异常,是以磁报震探索和震磁关系研究较好的近场前兆震例。地磁差值年变率δF方法4年来已用于首都圈1年尺度地震趋势判断。  相似文献   

19.
地磁观测中及时了解地磁场日变化的扰动情况,可以帮助人们及时判断数据的可靠性,识别观测中的异常.研究地磁静日变化的预测方法在地磁观测数据分析处理中具有应用意义. 地磁日变化主要包含了地球外部空间电离层和磁层电流体系的变化信息,有静日变化和扰日变化之分.通常情况下人们利用每月中的5天静日变化的平均作为当月的Sq变化的估计.  相似文献   

20.
地震总伴随着地磁场的变化.这是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已确认了的事实.但是,从种类繁多且随机性很大的干扰磁场背景中,提取这种尺度和频率范围尚不清楚的微弱的地震磁异常讯息,却因其困难性很大尚无一种方法得到普遍的确认.我们知道,只有拿到真正的地震磁异常,才能谈得上“地磁报震”.因此,尽快地总结出一套排除干扰、突出地震异常的方法,是当前地磁工作者一项迫切的任务.现有日均值法、低点位移法、日幅差法、幅差二倍法、磁暴倍九法、红绿灯法等资料处理方法,然而这些方法是否能达到排除干扰、突出地震讯号的目的呢?我们认为,有些方法的某些部分还符合排除干扰的原理,能较好地突出地磁异常,但有不少部分却只是从经验出发,其运用方法与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