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对我国大陆8级巨震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近20年来,对中国和亚洲8级巨震的信息有序性的研究表明:中国大陆8级巨震在时间上存在明显的有序性(徐道一等,1991 ,在1990年作出有关将发生8级巨震的预测意见,已得到验证(徐道一,2001 .进而发现:自公元1300年以来,在发生的21个巨震中,有14个巨震形成两个巨震系列(1303年和1556年巨震序列),具有明显的自组织,自相似,倍分叉的特性(徐道一,2003).在下面的中国大陆14个巨震的信息有序中新加了1812巨震系列.  相似文献   

2.
东亚南北地震带大震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中国南北地震带与青藏-印尼“歹”字型构造带在成因上的联系,提出东亚南北地震带的观点,认为该地震带包含蒙古、中国西部、缅甸和印尼苏门答腊地区。研究了该带大地震活动的同步性、主体活动区的有序转移、大地震之间的多次相关迁移与重复等特征,并划分出了该带的5个大震活跃幕:1887-1912年、1913-1937年、1938-1957年、1958-1976年、1977-2005年。苏门答腊2004年12月26日8.7级和2005年3月29日8.5级巨震标志着该地震带最近一次以主体活动区南移到苏门答腊为特征的活跃时段即将结束。尽管未来一、两年内地震带的中部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有利时段,但结合强震图像异常指标反映的孕震状况分析,未来7级地震危险区尚不明朗。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8级巨震群体活动的盛衰起伏,紧随全球整体活动的变化而变,并明显地受到太阳活动长期变化的调制。就个体巨震孕育而言,其供能机制可造成周围数千公里构造应力场持续多年的剧烈增强。因此,对于震级为8级的巨大地震的预测问题,必须在极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中探讨。  相似文献   

4.
沈宗丕  徐道一 《地震工程学报》2005,27(3):282-283,286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地区发生了8.7级特人巨震。作者在2004年10月对这一巨震做过预测:发震时间为2004年12月20日±5天(或±10天),预测震级为MS=7.5~8.5,与实际发震时间和震级符合较好,预测地区(在日本南部)与实际相差较大。印尼特大巨震的发生具有53~54年的信息有序性,因此特大巨震的发生是有可能预测的。  相似文献   

5.
石绍先 《地震研究》2002,25(1):93-93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 :2 0 0 1年 1 1月 1 4日 1 7时 2 6分 1 3秒 ,在 3 6 2°N ,90 9°E的新疆与青海交界一带发生了Ms=8 1级巨震 ,震源深度 1 5km。该巨震是 1 95 1年 1 1月 1 8日西藏当雄 (3 1 1°N ,91 4°E) 8 0级巨震后 5 0年来中国大陆发生的第一次巨震 ,同时也是欧亚带近 5 0年来发生的第一次巨震 ;此次大震后的短时间在其东北部约 40 0km的青海格尔木相继发生了 2次 5 0~ 5 7级地震 ;3年前即 1 997年 1 1月在其西部西藏玛尼 (3 5 2°N ,87 3°E)发生了 7 5级大震。此次地震发生在东西向东昆仑构造带上 ,该构造…  相似文献   

6.
鹤庆盆地是青藏滇缅印尼巨型歹字型构造与川滇经向构造带复合部位的一个山间盆地,它的形成与南北向断裂密切有关,东西向冲断层及基性岩脉也相当发育。在晚近地质时期,它们都在强烈活动,因此,本区是构造的强化地带。 笔者在开展滇西北红河断裂带新活动的研究工作中,发现了鹤庆盆地一起古地震事件,古地震遗迹保留在盆地西部山麓的缓坡带上,主要表现为: 1.地震断层(照1、2):在南半榜洗马池水库北侧及鹤云寺西缓山坡上均有发现。两处均由中更新世及晚更新世河湖相亚粘土、亚砂土、中—细砂层及砂砾石层组成。断层断开了最新的晚更新世地层。在剖面  相似文献   

7.
印尼8.7、 8.5级巨震对云南地区地震活动的远震触发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纲  刘杰  郭铁栓 《地震》2005,25(4):49-57
在收集整理印尼8.7、 8.5级巨震活动特点基础上, 分析了这两次巨震对云南地区地震活动的远震触发特征。 依据腾冲、 昆明两个台站的数字波形资料, 对这两次巨震的触发特点进行了分析。 认为云南地区2004年12月26日后地震活动的显著增强, 是由印尼8.7级巨震的长周期面波触发引起的。 8.5级地震后, 云南地区地震活动没有引起触发, 主要原因是8.7级地震已引起相关地震活动, 短期内断层不足以积累使其破裂的能量所致。 远震触发的地区与高热流地区一致。  相似文献   

8.
以GPS、大面积水准、流动重力测量、跨断层流动形变测量等方面的监测和研究成果为主,围绕青藏块体和中国大陆地壳的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震源机制以及孕震机制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多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印度板块对中国大陆的碰撞和挤压,是青藏块体隆升及其周边地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主要动力来源,并通过多方面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坝体决口孕震模式”的假说。  相似文献   

9.
环太平洋地震带巨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提出了板间地震区初划原则与合理性检验原则,对环太平洋地震带划分了15个地震区.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这些地震区大(巨)震事件的孕育过程,研判了其未来震情.结果表明:台湾岛-菲律宾群岛与琉球群岛-台湾岛地震区均已到达临界状态。巨震可随时发生;阿留申群岛-温哥华-旧金山-瓜达拉哈拉、墨西哥城、波哥大-阿里卡-瓦尔迪维亚、苏瓦-惠灵顿、新几内亚岛一所罗门群岛、爪哇岛-马鲁古群岛、北马里亚那群岛和北海道-堪察加地震区未来有巨震发生;圣萨尔瓦多一圣何塞地震区未来有大震或巨震发生;梅莱凯奥克地震区未来有大震发生;苏门答腊地震区2004年M_W 9.1级地震与查戈斯群岛地震区2012年M_W 8.6级地震均为主震事件;巴拿马城南部地震区是一个不低于M_W 7.2级地震危险区.本文所得结论可供有关国家相关部门参考,以采取有效防震减灾措施.对上述震倒的分析表明:深源地震可能与浅源地震孕育机制类似,均为锁固段脆性破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汶川、昆仑山口西、察隅和海原等8级巨震前震中距半径15°范围内,震前10年M≥5地震活动的对比研究表明,地震频度和强度的异常表现形式可分为大范围活跃、平静和局部活跃三种,异常展布范围半径为(600±200)km,异常分布受青藏亚板块边界断裂控制,边界断裂外异常不明显。震前无论活动频度或强度的异常增强或减弱,均以未来震中所在和相邻地块(或省区)最明显,异常强度多以突破其历史极值为特征,向外则逐渐减弱。研究区或震中所在省区M≥5地震累计年频次异常,多数于震前1~2年出现高值,个别出现在震前4年。8级巨震震中区均为M≥5地震的弱活动或异常平静区,一般表现为围空区,少数为活动条带,空区大小总体上与震级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不可思议的现象近几十年 ,地震学和固体地球物理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解开了众多不解之谜。虽说如此 ,不解之谜仍然不少。对于过于复杂的现象解释不清楚倒情有可原 ,但对于一些极其简单、基本的现象也搞不清楚未免太说不过去了。比如说 ,太平洋板块每年以约 1 0 cm的速度由福岛县近海向茨城县近海、房总近海俯冲 ,可伊豆马里亚纳板块边界就是不发生大地震 ,你说怪不怪 ?这就是极简单、基本的不解之谜的例子。对这种现象长期以来有一种常识性的解释 :因板块边界面的摩擦几乎为零 ,故太平洋板块不受任何阻力 ,顺顺当当地向下俯冲。可是 ,单从…  相似文献   

12.
2008年5月12日发生以中国四川省汶川为震源的8级大地震.震源断层从都江堰市向东北延长到300 km附近,到达甘肃省、陕西省交界附近的巨大范围,造成死者、下落不明者总计8万多人的严重灾害.震源区的大小大到何种程度,可将此与6月14日的岩手、宫城内陆地震的震源区作一比较,如图1.  相似文献   

13.
Earthquake     
Summary Original copper engraving depicting an earthquake is reproduc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1 邢台地震促进了中国地震预报的研究工作 1966年3月邢台地震和此后发生的一系列地震事件, 促进了我国地震学、地震地质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 也提出了诸多研究课题, 本文只能摘述一二.  相似文献   

15.
施甸5.9级地震震害与竖向地震力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施甸5.9级地震震害现象的机理分析,清晰地发现竖向地震作用起重要破坏作用,与获取的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竖向值相吻合。映证了在历次地震中许多地震工作常发现极震区竖向地震力起重要破坏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后关于地震预测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汶川地震预测失败之后,笔者仍然坚持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但存在多方面的困难,从根本上来说,需要等待地球科学的突破性发展与地学探测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但当前经过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观测技术,加强异常动态的调查与落实,重建地震宏观异常监视系统,完全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地震预测的成功率,尽最大可能减轻地震灾害,防止汶川地震这样的惨痛历史重现.  相似文献   

17.
18.
地震预报专家系统ESEP 3.0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期研制成功的地震预报专家系统ESEP 3.0将模糊系统、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技术相结合,引入了驾驭式的推理机制,除具有第一代专家系统的符号推理与解释功能、以及第二代专家系统的学习功能外,还具有较强的人机交互能力,是一个全新的专家系统。ESEP 3.0由知识编辑、机器学习、驾驭式模糊推理机和解释等4个子系统组成,本文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和概况。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以地震作用为标志的时期 ,地球继续发展演化 ,内部和外部能源对地球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上起了重大作用。在整体作用下 ,地球演化和发展的过程与构造和物质的改造同时发生 ,并在地质环境物理性质的变化上有所反映。这样一些变化就是震源区与地震前兆的形成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