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通过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有助于保护优质耕地耕作层土壤、提高耕地地力肥力、保护生态环境等。本文从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的内涵入手,根据中山市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情况,借鉴国内外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先进经验,提出适合中山市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机制,为中山市制定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实施政策、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全面推进耕地“起死回生”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建设占用耕地时,把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抢救耕地"工程今年将全面推进。就这一流失耕地"起死回生"话题,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做了专题解答。城镇化再着急土壤也要先剥离为什么说这是抢救工程?根据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及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部署,今年将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把这项工作在全国普遍推开。耕作层是耕地精华,农业生产物质基础,粮食生产之本。长期  相似文献   

3.
实施表土剥离再利用工程是解决减轻建设占用给耕地资源带来压力问题的措施之一,而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工程技术体系又是工程实施的重要前提。本文结合重庆市涪陵区马武至龙潭一级公路项目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程,针对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及再利用工程技术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研究:在了解了国内外表土剥离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和实地调查,描述了完整的技术流程。研究表明,表土剥离是一个整体工程,工程开展前,需设计科学的技术方案,才能确保工程效果,避免土壤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4.
基于等级折算的补充耕地后备资源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后备资源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补充耕地项目的选址和补充耕地的质量,是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工作的重要环节。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中的利用等为基础,根据占用耕地的利用等别确定补充耕地的目标等别,参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相关设计标准及土壤普查资料设定后备资源开发为耕地后各因素的状态,采用农用地分等中利用等的评价方法评定后备资源开发为耕地后的预期等别,以补充耕地目标等别与后备资源预期等别的对比关系为依据,提出了基于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的补充耕地项目后备资源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5.
春雨 《西部资源》2014,(2):17-17
<正>近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调查规划院了解到,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调查规划院受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利用处委托,组织实施对内蒙古白音察干至永泰公段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占耕与补充耕地的评价工作,该评价工作属内蒙古自治区首例。自接到通知起,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调查规划院迅速组织相关人员对该项目建设占用的耕地区域和补充耕地区域进行实地踏勘,并结合农用地分等成果,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对该项目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的质量评价。同时,为保障评价工作有据可依,数据可靠可行,顺利推进内蒙古白音查干至永泰公段高速公  相似文献   

6.
我国耕地保有量的指数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保2010年1.2亿hm2的耕地保有量,根据我国近年耕地利用现状,构建我国耕地保有量的指数预测模型,基于我国耕地保有量现状进行分析预测;并从建设占用、耕地补充、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5方面进行单要素分析,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提出高、中、低3种方案,针对如何保障我国“十一五”规划耕地保有量的实现,提出可供政府咨询决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规范补充耕地指标易地有偿调剂行为,促进建设项目占用耕地落实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安徽省从2010年就构建了省级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平台。通过分析构建省级指标交易平台的主要做法,取得成效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1990~2000年是广东省交通建设大发展时期和耕地减少的高峰期。通过对这一时段的分析,发现交通建设占用耕地已成为广东省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主要成分和耕地减少的一大因素。在空间分布特征上,利用土地扩展集中指数和扩展强度两个指标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是广东省交通占用耕地分布区域不均匀,扩展区域主要集中于清远、广州等市;而占用最为严重的地区是深圳和汕头两市。根据广东交通发展的需要,预测到2030年,全省由于交通建设还需占用土地118295.26hm2。  相似文献   

9.
未来10年我国不同生态区居民点建设占用耕地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以生态区为单位分析,预测2000-2010年10年间人口增长和居民点建设用地需求及其占用耕地面积,研究表明:全国未来10年人口净增加12696万,因人口增长造成的居民点建设用地需求1266571hm^2,其中占用耕地达645545hm^2。耕地减少最多的是淮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丘陵、长江中游平原、闽粤丘陵平原、汾渭谷地等平原区。  相似文献   

10.
未来10年我国不同生态区居民点建设占用耕地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以生态区为单位分析 ,预测 2 0 0 0~ 2 0 10年 10年间人口增长和居民点建设用地需求及其占用耕地面积。研究表明 :全国未来 10年人口净增加 12 6 96万 ,因人口增长造成的居民点建设用地需求 12 6 6 571hm2 ,其中占用耕地达 6 4 5545hm2 。耕地减少最多的是淮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丘陵、长江中游平原、闽粤丘陵平原、汾渭谷地等平原区。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耕地变化态势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夏安桃  何天祥 《热带地理》1999,19(3):225-227
首先利用统计资料揭示了80 年代以来湖南省耕地减少的状况: ①年均耕地减少呈增长趋势;②耕地减少以非建设占用为主, 但其所占比重逐步下降; ③耕地建设占用以国家建设占用为主, 并呈快速增长趋势; ④耕地减少地区分布不均。进而运用相关分析、主成份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耕地减少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与探索, 得出湖南省耕地建设占用主要是由于市镇人口增长、居民消费增长、地方财政基本建设支出扩大和经济发展等造成的。然后根据市镇人口对耕地减少的趋势进行预测, 指出到2010 年如果将湖南省市镇人口控制在3 150 万人以内, 并开发全部宜耕荒地19 ×104 hm 2 , 则湖南省耕地将比1996 年净增376 ×104 hm 2 。最后提出了控制耕地减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陈诚 《地理研究》2016,35(12):2273-2282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耕地面临日益严重的质量和数量安全问题,改进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并探索其在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中的应用研究,对于耕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多规合一”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融合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和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成果,重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集成方法,结合耕地质量与规划城镇用地的耦合分析,探索可占用耕地与城市开发边界识别路径,并以南通为例进行验证。研究表明:沿江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沿海地区土壤肥力较差,西部和北部地区土壤肥沃,耕地质量较好。沿江地区规划城镇用地和耕地质量空间匹配较好,可占耕地和开发边界范围较大,北部地区相反。耕地质量评价—耕地与规划城镇用地耦合—可占用耕地选择与边界框定的方法,可以为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提供指引,但城市用地需求和耕地可占用规模确定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西部资源》2008,(3):57-57
为严格保护耕地,内蒙古立法规定自7月1日起提高耕地占用税额标准,上调幅度达4倍左右。为贯彻落实国家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综合考虑多年物价上涨、地价上涨等因素,内蒙古决定通过立法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主要用于"三农"建设。  相似文献   

14.
北京耕地流失的时空动态与调控途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国际学术前沿土地变化科学的概念框架下, 耕地非农化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成为核心问 题之一。研究中国快速城市化地区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力及其调控机制, 不仅是现实的迫切需求, 也可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做出独特贡献。以北京为案例进行研究发现: 1996~2004 年北京土地利 用变化中, 大多数地类转换都与耕地直接有关, 耕地流失是北京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问题; 城镇 扩展主要占用耕地, 且耕地生产力高的平原地区因建设占用而流失的耕地量大; 远郊山区耕地被 建设占用的压力相对较小, 但被生态用地占用的压力相对较大;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府行为与 决策是北京等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耕地流失的重要驱动因素, 解决途径关键在于寻求耕地保护与 耕地非农利用之间的平衡点、积极发挥土地管理政策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耕地保有量的动力预测模型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围绕如何确保2010年1.2×108 hm2的耕地保有量,运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中国耕地保有量的趋势作为建模依据,构建了中国耕地保有量的动力预测模型,并对中国耕地保有总量现状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从建设占用、耕地补充、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五个方面进行单要素分析,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提出高、中、低三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在各方面严格把守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目标保有量,并且科学的确定生态退耕的数量具有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浅议我国的耕地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有限、分布集中、质量低下是我国的国情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扩增,耕地还将继续被大量占用;人地粮的矛盾更为加剧,耕地问题已成为我国发展的主要战略问题;“一要保证吃饭,二要保证建设”是研究我国耕地问题的对策,制定各项技术政策和具体措施的基本出发点;必须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及一切可用的手段和措施,刹住乱占土地的歪风,狠抓节流现有耕地;努力挖潜,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全面规划、科学论证、积极开发耕地,大兵团屯垦要慎重。  相似文献   

17.
成渝经济区的耕地土壤质量特点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渝地区是国家正式列为全国重点发展的四大经济区之一。通过对成渝经济区耕地主要土壤类型的质量状况进行分析,看出耕地的非农业占用、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退化问题,呈现不同程度的严重态势,加强土壤保护已经刻不容缓。研究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的耕地土壤质量退化主要表现为"蚀、旱、板、酸、薄、生(熟化度低)和毒化(污染)",已成为成渝经济区农业发展的障碍。针对土壤质量主要的特点和问题,提出了扭转土壤利用结构性逆向变化等几点保障成渝经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的时空格局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涛  史秋洁  王雨  杨宇 《地理研究》2018,37(8):1609-1623
描绘了1996-2006年间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及其占用耕地的时空特征,探讨了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人口流动为主的城镇化模式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在城乡“两头占地”,这是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持续扩张的主要根源;各类开发区的设立和扩张都以占用耕地为主,对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的贡献超过一半;而城市和镇的扩张速度更慢、土地来源更为多元。实证结果表明,投资和产出增长的差异性对城乡建设及其耕地占用的时空格局起到了关键作用;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但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带动作用有限;以开发区为载体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而东部沿海地区的省级开发区则容易成为地方政府的圈地运动。土地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政策应重点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城乡同时占地的问题,发挥城镇化的节地效应,并强化政策的区域差异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和退耕还林草对中国耕地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和1999 年开始启动的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对耕地的分布与生产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研究应用由TM 遥感影像获取的1980s-2000 年与2000-2005 年两个时间段耕地变化数据,结合以多时相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的耕地生产力光能利用率遥感模型估算两个研究时段耕地生产力变化特征,比较城市化与退耕还林草政策主导下两个时期耕地转移对各区域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研究时段因城市占用损失的耕地生产力占土地利用变化(LUCC) 导致的耕地生产力减少总量比例均在60%以上。在20 世纪90 年代,全国新增耕地生产力总量比被占用耕地生产力高87%,耕地转移使中国耕地生产力增加。2000-2005 年间,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启动和快速城市化进程对耕地的持续占用导致耕地生产力占补正平衡指数由前一时段的正平衡变为负平衡,转出耕地生产力总量比新增耕地生产力高31%,耕地转为林草地和建设占用损失的耕地生产力分别较前一时段提高57%和85%。城市化与退耕还林草政策等驱动因素作用下耕地开垦区与占用区的空间分布差异使得耕地生产力占补平衡状态和趋势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  相似文献   

20.
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占用,在耕地资源供给不足情况下高质量的农田受到巨大威胁,进而可能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尽管已对中国耕地质量的空间格局进行了评估,但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未见报导。本研究利用MODIS的净初级生产力产品(MOD17)数据,基于发展的累积概率分布法确定耕地质量标准,以2000–2005年、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三期基于Landsat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LUCC)数据,得到低、中、高质量农田的空间分布,定量分析城市化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结果表明,城市化占用耕地面积占耕地减少总面积的比例由2000–2005年的47.29%增加到2010–2015年的77.46%。2000年,中国耕地质量以中低产田为主,分别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0.81%和48.74%,高产田仅占10.44%。随着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大,城市化占用高产田面积在全国耕地面积中的比例从2000–2005年的9.71%上升到2010–2015年的15.63%,高产田受到严重威胁。从空间上看,该现象已由华东、华南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尤其是西北地区,其2010–2015年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中,高产田达到52.97%。本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评价耕地质量的方法,同时揭示了城市化进程占用高质量耕地的趋势。未来占用高质量农田的趋势可能会持续,必须构建以振兴乡村为主的新型发展模式,可能是缓解土地资源紧缺情况下城市化和粮食安全矛盾的可选途径,值得土地利用规划和政府决策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