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李家峡水电站坝前水库滑坡蓄水前后稳定性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俊光  吕生弟  韩建设 《岩土力学》2008,29(7):1723-1731
基于位移监测、数值计算、室内和现场试验等成果,从动力学角度开展了李家峡坝前水库滑坡稳定性预测的系统研究,获得了其滑带土的蠕变特性及水库滑坡的蠕滑机制,提出滑面剪应力比和滑带土黏滞系数的增减是决定滑坡能否从蠕滑转入剧滑的内在条件;通过模拟水库运行环境,完成了代表性滑块的现场促滑试验,研究表明:该类试验既是论证滑坡蠕滑机制的可靠方法,也是水库滑坡增稳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自燃矸石山治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煤矸石山自燃机理、总结国内现有治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采用钻孔注浆技术为主的方法治理自燃煤矸石山特别是堆积量超千万t的大型自燃矸石山。结合山西阳泉二矿自燃矸石山特点,介绍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及效果。   相似文献   

3.
国土空间规划是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从地理学视角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现实困境和突破路径.国土空间规划是发展性与管控性相结合的规划,要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方法,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注重以人为本,通过自上而下为主、上下结合以及“五协”的过程实现“五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空间治理要求;应先编制大地理单元的战略性规划确保宏观管控科学合理,再编制行政区域的翔实性规划实现具体管控任务.  相似文献   

4.
望谟县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主要受地质条件和气象因素控制.在该县“6.6”特大洪水灾后隐患点排查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环境,从时间、空间和灾种3个方面分析该县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探讨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2020,(4)
以辽宁大凌河流域为例,对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治理成果及综合效益进行分析,重点对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措施效益进行评价总结,结果可知: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以耕作、生物、工程三大措施为主,从整体效益来看,工程措施效益最高,而耕作措施的综合效益最小,生物措施居中。一系列水土保持综合项目的大力实施大大降低了土壤流失量,促进了大凌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将土地利用率提升至58. 9%以上,河流域林草覆盖率从最初的16. 3%显著提升至58. 9%,较治理前土壤侵蚀量明显减少,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五华县地质灾害形成特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五华县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水土流失等。其中以滑坡、崩塌为主,多分布在东南、南部花岗岩区、北部花岗岩风化土区等广大中低山及丘陵区,具有点多面广,灾害点个体规模小,稳定性差,活动频繁,地质灾害发育呈明显的地域性与季节性分布等特点。五华县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生是多种致灾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地层岩性是其形成的内在要素,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与类型;地形地貌与植被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外在条件,它制约着崩、滑、塌等致灾地质作用的形成;大气降雨是地质灾害形成与发生的激发因素,决定着地质灾害发生的速度和时间;人类工程活动是影响地质灾害形成与发生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应采用避让、预防、监测及治理措施,做到避让与治理结合,以群测群防为基本手段,点状灾害以工程治理与生物防治为主;面状灾害以生物防治为主;采用点、面结合综合治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岩溶风化壳形成演化及其循环意义   总被引:48,自引:4,他引:44  
灰岩溶蚀速率快而难溶物含量很低的特点显示岩溶区厚层连续风化壳的形成需要消耗巨厚的碳酸盐岩地层,有利于地貌向准平原化方向发展.由于岩溶作用对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敏感性,在地下水以垂直作用方式为主的地区会出现“土壤丢失”现象,导致溶蚀残余物质或地表原有的风化壳转入近地表岩溶裂隙(为石漠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根本上制约了地表残余物质的长时间积累和连续风化壳的持续发展。所以,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只能发育于地下水以水平作用方式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下,而这种条件从大的时间、空间尺度上只能出现在地貌发育晚期已经接近侵蚀基准的夷平面上,因此,厚层连续的岩溶风化壳具有明确的旋回意义。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房山区泥石流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房山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和气候、地层岩性、构造及地震、地下水特征等现有资料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论述了房山区泥石流的特征、分布规律和形成因素,并针对房山区泥石流点多面广以及治理费用高的特点,提出了房山区泥石流灾害防治应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理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工程措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众多的泥石流灾害点,在防治中应以非工程措施为主,治理中应采取以生物治理为主、工程治理与其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实施各种预防治理措施,房山区泥石流灾害:肾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从而减少灾害的发生及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问题成为影响地区稳定及国家关系的突出问题,提升水资源治理水平事关未来资源可持续发展。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SCIE论文,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水治理研究国际发展态势。分析结果表明:国际上水治理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2007年之后发文量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相关研究多为跨学科研究,但是学科方向主要集中在水资源及环境科学领域。从主要国家研究力量分布看,美国占绝对优势,但是平均影响力偏低;中国的水治理研究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0位,论文的篇均被引仅次于德国,排名第二。国际上对水治理的研究主要关注水资源获取、使用及水质评估;气候变化相关的水脆弱性、适应性及对水需求;决策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及水权;地下水治理、流域治理和综合水资源治理;全球水治理及城市水危机等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以青川张家沟滑坡为例,结合其工程地质条件和变形破坏特征,详细分析了其变形破坏原因和稳定性,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工程措施,并运用FLAC3D软件对滑坡治理前后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滑坡的形态特征、岩土体松散的结构特征是滑坡失稳的先决条件,而降雨引起的地质环境的改变是滑坡失稳的诱发因素,桩板墙+截排水工程为主的治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滑坡的进一步变形,确保了滑坡的稳定,数值模拟结果与滑坡的实际变形和治理效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迅速,中小河道治理中存在设计编制质量不高、工程建设投资不足、政府对工程管理力度不够以及工程项目覆盖面广等问题显著,现以大连普兰店区河道治理为例,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治理的理念为主,对如何高效高质的进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进行阐述,为中小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尾矿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认真分析其物理化学组成将为矿山环境的治理以及尾矿的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探讨了铜绿山矽卡岩型铜铁矿床尾矿砂的矿物组合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 初步研究了稀硫酸溶液萃取尾矿砂中有价金属元素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 尾矿砂先后经过化学冶选和长期堆存风化, 矿物组成发生显著改变, 以粘土矿物(高岭石和伊利石)为主; 尾矿中的铜矿物以氧化铜为主, 尾矿砂中金属元素的活动性明显增强, 含量从顶部到第6层逐渐增加, 并在尾砂库的第6层强烈富集, 重金属铜具有回收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治理岩溶基底城市隧道拱顶地层沉陷地质灾害,在充分探明沉陷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段四层控制技术”,将治理区划分为沉陷区重点加固段、影响区次重点加固段和超前加固段;再根据治理深度和治理顺序进一步把沉陷区重点加固段分为顶部阻浆层、拱顶止浆垫层、拱顶加固层和中间加固层,研究了每段、每层注浆加固机理、浆液类型选择和控制注浆参数。研究成果表明,采用孔内复合止浆技术满足不同深度地层分段注浆为主、垂直孔和定向斜孔相结合,充填注浆、劈裂-挤密注浆相结合,以速凝浆液为主、单液水泥浆为辅,严格控制安全注浆参数,是“三段四层控制技术”安全有效注浆的技术关键,该技术方案在岩溶基底城市隧道拱顶地层沉陷地质灾害治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注浆加固效果,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国深水异地沉积研究三十年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水异地沉积研究在我国已有30年历程,它经历了70年代浊流沉积研究探索阶段、80年代重力流沉积研究蓬勃发展阶段和90年代深水牵引流沉积研究阶段。70年代浊流沉积研究刚刚起步,以资料积累和深化认识为主,成果欠丰;深水牵引流沉积研究则仅有少量探索。80年代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已从单一类型延伸到多种类型,从陆源碎屑重力流沉积扩展到碳酸盐和火山碎屑重力流沉积,从海洋发展到湖泊,从一般性描述转入沉积模式、控制因素及含矿性的探讨,出现了突飞猛进、硕果累累的可喜局面;而深水牵引流沉积研究也有了实质性进展。90年代重力流沉积研究继续保持稳步发展态势,而深水牵引流沉积研究有了更大的进展,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重要成果。展望未来,深水异地沉积研究任重而道远,相信我国沉积学学者在这一领域研究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盛世。  相似文献   

15.
为治理枣庄矿突水淹井事故,消除周围矿井的水害威胁,采取了"以堵为主,以排为辅,并行作业"的综合治理方案.治理效果良好,被淹矿井恢复了生产,同时保证了周围各矿井的安全生产.文章论述了其方案确定、过程实施和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6.
震后映卧路沿线泥石流发育分布呈面积广、发生频率高等特点。调查结果公路沿线主要发育泥石流两类57条,其中沟谷型泥石流28处,坡面型泥石流29处,沟谷型泥石流以大型—特大型为主,坡面型泥石流以小型为主;针对该区泥石流的发育特征,提出了生物防治和工程治理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对映卧路的防灾减灾工程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巨鱼沱滑坡地质特征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介绍了三峡库区万州巨鱼沱滑坡的结构特征和变形特征,从滑坡形成条件和诱发变形因素两方面分析了滑坡形成的原因,对滑坡在各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计算,提出了以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对三峡库区滑坡灾害的研究和治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2016,(2)
通过对唐山市迁西县干柴峪村三漫子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发育机制及特征的研究,阐述了该沟泥石流的严重性和治理的必要性,提出了以拦挡为主,并结合排导沟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石漠化给区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国家自实施生态治理工程以来,区域石漠化得到一定改善。为探讨生态治理工程实施后石漠化格局变化,研究以滇东南典型喀斯特区域广南县为例,以2000年、2010年和2018年3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人机交互式解译获得石漠化空间分布数据,运用时间变化度、转移矩阵和叠加分析等方法,分析广南县石漠化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变化上,广南县石漠化类型仍以重度石漠化为主,但是石漠化面积总体在不断减少。灌木林地和未利用地石漠化面积最大,其中灌木林地以潜在石漠化为主,未利用地以重度石漠化为主,是石漠化重点治理的用地类型。2000-2010年石漠化转移方向是向无石漠化和相邻等级石漠化转移,2010-2018年主要向低等级石漠化转移;(2)空间分布上,广南县喀斯特区域石漠化南多北少,呈现南重北轻的分布格局,沿篆角乡—黑支果乡—南屏镇南部—八宝镇西南部一线、珠琳镇和五珠乡相邻区域、珠街镇和曙光乡的相邻区域是石漠化集中分布区;(3)19年间,广南县喀斯特南部区域的石漠化大面积改善,而中部及北部区域的石漠化不断恶化。整体而言,退耕还林等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能有效改善喀斯特区域的石漠化状况,使广南县石漠化总面积减少了288.98km2。   相似文献   

20.
于清杨 《世界地质》2002,21(1):67-70,80
中里滑坡位于延吉至图们高速公路右侧,由于高速公路路基开挖切断原山脊形成滑坡。根据该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滑坡特征,提出三种治理方案,并优化出以抗滑桩为主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整治措施为最佳方案,将其应用于中里滑坡治理中,经过实际施工监测及滑坡治理效果分析证明,该方案经济、可行、治理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