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亚天山冰川资源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刘潮海 《冰川冻土》1995,17(3):193-203
中亚天山分布有冰川15953条,面积15416.4km^2,估计冰储量1048.247km^3。冰川以高大山峰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为其主要类型。冰川在各大山区和各大水系中,分别以中央天山和塔里木盆地水系为最多,纬向对冰川发育和雪线高度的影响大于经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冰川编目软件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斌  李新 《冰川冻土》1999,21(1):77-80
以数字式形式发布冰川数据,并建立信息系统对它们进行管理和分析成为趋势,中国冰川编目数据库及其管理软件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完整,规范的冰川编目数据库,促进对冰川数据的共享,研制对冰川数据进行查询,管理和分析的软件,着重讨论了中国冰川编目数据库软件的设计方法,并对冰川空间数据库和冰川数据库的网络发布作出构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班公湖流域区冰川补充编目及冰川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了中国班公湖流域区冰川补充编目的结果及冰川特征.1988年公布的中国班公湖流域区总共有冰川834条,冰川总面积642.77km2,冰储量为33.9246km3;经过补充编目,更正了以往部分简易目录后的冰川是959条,冰川总面积665.35km2,冰储量为39.2316km3.冰川数量增加的结果主要是利用小比例尺卫星相片编目时遗漏了面积≤1.00km2的小冰川所致.  相似文献   

4.
80年代以来中国冰川学和第四纪冰川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纵论自1978年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冰川学与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巨大进展,其中包括:南极冰盖研究,青藏高原冰芯研究,喀剌昆仓山,喜马拉雅山等山区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及牧区雪害考察,天山冰川站的重建与重要进展。冰川编目,冰川融水资源,季节雪分布变化和水径流研究,区域冰川考察与总结,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新认识,中国西部第四纪部冰川研究的深化和争论,中国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等九个方面,参考文献近80篇。  相似文献   

5.
中国天山冰川资源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据最新编目资料,中国天山有冰川8900条,面积9192.43km~2,冰储量1010.5km~3,主要分布在西部5000m以上的高大山地,由此向东数量减少,规模变小。山谷冰川主要发育在高度巨大的山峰或山汇,垂直高差一般在3600—4600m,形成特有的复合冰川类型。大部河流的冰川作用等级在0.20以下,其大小取决于山谷型冰川的数量和个体规模。  相似文献   

6.
中国冰川径流的评估及其未来50 a变化趋势预测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3  
基于中国冰川编目资料,应用冰川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功能模型,按照几种不同升温率的气候背景,对全国各大流域冰川径流进行了评估,并对未来50 a冰川径流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80年全国冰川总径流量615.7×108m3,在升温0.02 K.a-1及0.03 K.a-1情景下,2000年比1980年增大7.13%~10.8%,径流总量增至659.66×108m3~682.24×108m3;与此同时,冰川面积减少1.07%~1.62%,冰储量也减少1.14%~1.73%.2000—2030年全国冰川径流都将逐步增长,在2030年左右均达到了最高峰,径流增率ΔW/W0分别为9.6%及15.0%,总径流量分别为675.15×108m3,和707.91×108m3.2030年以后,全国冰川径流均开始从高峰缓慢回落,但直到2050年分别比初始径流量多8.6%及13.6%.因此,在2050年以前,特别是2030年前后是在上述气候情景下充分利用冰川融水的最好时机,但也是冰川洪水等灾害的多发期.就各流域来说,敏感型区径流高峰出现时间早而径流增率小,稳定型区则反之.如果出现极端的持续升温,如升温率为0.05 K.a-1,全国冰川径流增率可达26.5%,到21世纪末回落到1980年水平以下,而冰川储量损失达57%,届时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将急剧恶化.  相似文献   

7.
小冰期以来中国季风温水川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苏珍  施雅风 《冰川冻土》2000,22(3):223-229
中国的季风温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冰川覆盖面积为13203km^2,占我国冰川总面积的22.2%。由于这类冰川的特性,对气候变暖极为敏感,自小冰期最盛时(17世纪)以来,温冰川区平均升温0.8℃,冰川面积减小相当现代面积的30%,为3921.2km^2,预估中国季风温冰川区2100年的升温值2.1℃,届时冰川面积将减少75%,达9900km^2左右,考虑到降水增加趋势等因素,实际冰川退缩比  相似文献   

8.
中国冰川积累与水汽来源补给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利用冰川编目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对中国及周边地区水汽通量、中国冰川地理分布情况、大气环流途径和降水分布进行分析, 发现中国冰川水汽来源复杂, 不同地区各季节存在不同的大气环流控制. 这说明不同地理位置的冰川所指示的气候信息是不同的, 大约以30° N和100° E为界, 中国西北部主要受西风环流影响, 冰川发育的水汽主要源于西风环流. 以横断山脉为界, 横断山脉以西, 即30° N以南和100° E以西的区域, 主要受印度季风控制, 冰川发育水汽主要源于印度洋、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 横断山脉以东区域, 受东亚季风控制, 冰川发育水汽主要来源于太平洋和南海; 横断山脉、念青唐古拉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受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共同控制, 冰川发育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 不同地区冰芯积累量的变化与该地区夏季季风环流指数的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末次冰期最盛时的冰川与环境   总被引:40,自引:12,他引:40  
施雅风  郑本兴 《冰川冻土》1997,19(2):97-113
在16-32kaBp的末次冰期最盛时,青藏高原较现代降温7℃左右,降水为现代的03-70%。极地型冰川广泛分布,高原内部平衡线较下降值减至500-300m以内,高原东部,南缘及西缘可能以亚极地型冰川为主,并有小部分温冰川,平衡线下降800m以至100-1200m。初步统计,包括周围高山在内冰川面积在35×10^4km^2左右,为现代冰川的7.5倍,冰储量相当于全海平面变化24.2cm。其时,多年冻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7年发布的第6版Randolph冰川编目资料,结合全球16个主要冰川区近期发表的冰川变化研究文献,系统分析了全球冰川面积现状及其近期变化。结果表明,全球(不包括南极与格陵兰冰盖)共发育山地冰川215 547条,总面积达705 739 km2,面积相对误差为4.2%。冰川数量以面积等级<1 km2的冰川(79.15%)为主,冰川面积以面积等级≥100 km2的冰川(54.9%)为主。分布在北极的冰川面积(45.5%)最多,分布在南极周边岛屿的冰川面积(18.8%)次之,分布在高亚洲(13.8%)和阿拉斯加(12.3%)的冰川面积再次之。近50年间全球冰川经历了强烈退缩,16个主要冰川区面积退缩率达11.3%,1960年以来的冰川面积年均退缩率为0.35%。由于目前尚缺乏多期冰川编目可供比较,全球范围内冰川变化的定量研究仍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传统冰川地质学研究是同李四光的名字紧密相连的。1977年以后,现代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在中国冰川地质学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国西部的自然条件易于形成突发性的泥石流。区别冰川沉积物和泥石流沉积物在沉积学上的异同是冰川地层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解决有关中国西部冰川扩张的次数和范围等重大问题,有待于冰川地层学和冰川地貌学新手段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2.
小冰期以来中国季风温冰川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42,自引:23,他引:19  
苏珍  施雅风 《冰川冻土》2000,22(3):223-229
中国的季风温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冰川覆盖面积为 13 203.2 km2,占我国冰川 总面积的22.2%.由于这类冰川的特性、对气候变暖极为敏感自小冰期最盛时(17世纪)以来,温冰 川区平均升温0.8℃,冰川面积减小相当现代面积的30%,为3921.2km2.预估中国季风湿冰川区 2100年的升温值2.1℃,届时冰川面积将减少75%,达9900 km2左右,考虑到降水增加趋势等因 素,实际冰川退缩比例不大于80%,但这已足以说明温冰川的大规模衰退.其后果将对当地水资源 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2014—2015年的GF 1为主、少量OLI影像为基础,参考第二次中国冰川目录等文献资料,修编完成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两省区的现代冰川编目,查明青藏两省区目前共有冰川24 796条,总面积约2624×104 km2,约占青藏两省区区域面积的137%,冰川储量为2027×103~2121×103 km3。调查区冰川数量以面积<10 km2、冰川面积介于10~100 km2之间的冰川为主,其中面积<10 km2的冰川有19 983条,占总数量的8059%,面积介于10~100 km2之间的冰川面积为11 96240 km2,占总面积的4559%;面积最大的中锋冰川的面积达23737 km2。调查区内的山系(高原)均有冰川分布,念青唐古拉山冰川数量最多,其次是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这3座山系冰川数量占调查区内冰川总数量的6333%;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的冰川面积和冰储量位列前3位,其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占总数的6809%和7344%;然而昆仑山和羌塘高原的单条冰川的平均面积大于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的平均面积。从冰川海拔分布来看,海拔5 000~6 500 m之间是冰川集中发育区域,约占调查区冰川数量和冰川总面积的85%以上。调查区的冰川在各流域的分布差异显著,恒河流域是冰川分布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一级外流区,其数量占冰川总量的47%以上,面积占总面积的52%以上;青藏高原内陆流域的冰川数量、面积次之,其冰川数量占总数量的21%,面积占总面积的24%以上,并且内流区单条冰川的平均面积略大于外流区的平均面积。总体上,西藏的冰川数量、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占西藏和青海两省区的8492%、8492%、8668%,单条冰川的平均面积两省区相近。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及周边分布着数量众多的石冰川,因其独特的蓄水功能和气候响应特征,不仅影响区域潜在的固态水资源,还增加了相应灾害发生的风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对石冰川识别、冰储量估算及其动力学过程模拟的探讨还较为缺乏,导致无法准确评估广大无资料或缺资料地区的石冰川变化及其气候响应特征。在系统梳理青藏高原及周边石冰川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回顾和总结了石冰川识别方法、冰储量估算方法、动力学过程及其模拟的研究进展。受观测数据缺乏和方法不确定性等问题的限制,当前青藏高原及周边石冰川编目、识别和冰储量估算精度仍面临诸多挑战。展望未来,应深入认识气候—石冰川动力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强化天—空—地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手段的石冰川监测,集成人工智能和新观测技术的石冰川识别和冰储量估算方法,准确评估气候变化条件下青藏高原及周边石冰川变化、未来趋势及其影响,进而服务于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冰川是地壳上重要的地质体之一,开展冰川构造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冰川学的研究内容,而且也开拓了构造地质学的研究领域。文章分析了冰川变形的各种物理参数,并以绒布冰川和阿厄玛卿冰川为例阐明了我国冰川构造的基本特征,如冰川构造变形的多样性,冰川构造发育的层次性及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某些特点等,提出了我国冰川构造研究的方向和任务。  相似文献   

16.
祁连山八一冰川雷达测厚与冰储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王宁练  蒲健辰 《冰川冻土》2009,31(3):431-435
基于2006年5月利用探地雷达对祁连山八一冰川厚度的系统测量资料,绘制了该冰川冰厚度分布等值线图,计算出了该冰川的平均厚度为54.2 m,冰储量为0.153 km2.这几乎是我国第一次冰川编目资料中给出的八一冰川平均厚度(30 m)和冰储量(0.0843 km3)数据的1倍.由此可见,准确评估我国冰川的冰储量是冰川水资源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将八一冰川冰面地形图与冰厚度分布图相结合,绘制了该冰川的冰床地形图,结果表明:其崎岖不平的冰床地形与其相对平缓的冰面地形形成了显明的对比,显示了冰帽冰川的形貌特征.  相似文献   

17.
物质平衡是冰川对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响应,是冰川变化的重要参数.大陆型冰川与海洋型冰川发育在不同的水热环境下,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过程和机理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对这两类不同性质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特征及其机理做一全面的对比研究意义重大.以东、西天山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和图尤克苏冰川以及阿尔卑斯山东、中、西部的欣特雷斯冰川、Caresèr冰川和Sarennes冰川为参照冰川,在对比分析这五条参照冰川近60 a来物质平衡变化幅度差异和阶段性差异基础上,对大陆型冰川与海洋型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特征及其机理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物质平衡阶段性变化上,阿尔卑斯山参照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具有相似的阶段性,而天山和阿尔卑斯山参照冰川之间以及天山内部两条参照冰川之间物质平衡阶段性变化存在很大的差异,可见,无论不同性质冰川还是同一性质的不同冰川,其物质平衡的阶段性变化都可能存在差异,这与不同冰川所处环境水热变化的时间差异有关,而与冰川性质无关;在物质平衡变化幅度上,海洋型冰川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大陆型冰川,原因是不同性质冰川发育的水热环境及其对气候变化敏感性差异;在前人对冰川加速消融机理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也讨论了大陆型冰川与海洋型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机理及其异同.  相似文献   

18.
贡嘎山地区的冰川水文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曹真堂 《冰川冻土》1995,17(1):73-83
贡嘎山地区气候温和,降水量充沛,冰川消融强烈。冰川融水径流模数为100-145L/(s.km^2),冰川融水径流深高达2000-4500mm.冰川融水径流的年内分配比较均匀,冰川强烈消融期的5-9月,冰川融水径流占冰川区年总径流的80%左右;径流量集中的6-8月,占60%左右,冰川融水径流的年内变化气温的年内变化基本相一致,最大值出现在7月或8月。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冰川分布的地理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15  
王宗太  刘潮海 《冰川冻土》2001,23(3):231-237
中国冰川分布,在西北形成了冰水绿州景观,在塔里木盆地和雅鲁藏布江周围形成5个巨大的冰川集结中心,用“冰川覆覆盖度”评价,干旱山区的高山有较大的冰川发育能力。“冰川中值”标志的冰川分布高程,向青春高原内部逐渐抬升。冰川的进退幅度,向低能量冰川区域小,冰川形在型因地而异,分化成“高山型”和“高原型”两大类型组合。  相似文献   

20.
李英奎  杨玮琳  陈鑫  刘强  许向科 《冰川冻土》2022,44(4):1231-1247
冰川模型已广泛应用于预测未来的冰川变化。随着冰川地貌制图、测年和古气候研究的不断发展,冰川模型也逐渐用于模拟古冰川变化、估算古冰川发育时期的气候信息和探讨古冰川演化的气候驱动因素。本文综述用于古冰川模拟的两类模型:地貌-冰面剖面形态模型和物质平衡-冰川动力耦合模型,介绍不同冰川模型的原理、用于古冰川模拟的流程和利用地貌体进行模型参数校验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为例,总结利用冰川模型恢复古冰川的范围、体积、平衡线等参数,估算不同冰川发育时期的温度和降水,以及评估测年数据及其恢复的古冰川期次和规模的案例研究。最后指出了利用冰川模型进行古冰川模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冰川模型在古冰川模拟研究中的应用,恢复古冰川的规模、演化过程及其气候驱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