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木荚红豆人工林C库及其分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旭 《福建地理》2005,20(4):14-16,21
对木荚红豆人工林C贮量及其分配的研究表明,木荚红豆人工林C贮量为227.9t/hm^2,其中生物量C库和死有机质C库分别为117.1t/hm^2和110.8t/hm^2,分别占C库总量的51.4%和48.6%;乔木层C库和土壤有机质C库分别占林分总C库的49.4%和47.1%;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粗木质残体C库总共仅占生态系统C库的3.5%,对生态系统C吸存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2.
秃杉人工林速生阶段的碳库与碳吸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南丹山口林场速生阶段(11 a生)秃杉人工林的碳库与碳吸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秃杉不同器官碳素含量为429.9~511.5 g/kg,各器官碳素含量排列顺序为树皮>树枝>树干>树根>树叶.草本层、灌木层和凋落物层平均碳素含量分别为452.9、407.7 g/kg和430.7 g/kg.土壤(0~80 cm)碳素含量为16.71 g/kg,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层次土壤碳素含量逐渐减少.秃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为172.49 t/hm2,其中乔木层为39.06t/hm2,占生态系统碳库的20.92%;灌草层为0.20 t/hm2,占0.12%;凋落物层为0.98 t/hm2,占0.57%;土壤层为135.22 t/hm2,占78.39%.秃杉各器官的碳库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树干的生物量最大,其碳库也最大,占乔木层碳库的52.06%.速生阶段秃杉林年净生产力为8.62 t/(hm2·a),碳素年净固定量为4.06 t/(hm2·a).  相似文献   

3.
33年生福建柏人工林碳库与碳吸存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通过对福建三明33 a生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和碳吸存的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柏人工林碳库总量为 236.317 t/hm~2,低于杉木林(244.008 t/hm~2),其中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碳贮量分别占碳库总量 55.92%和44.08%。杉木人工林的林下植被和枯枝落叶层碳贮量分别是福建柏人工林的1.19倍和1.20倍。福建柏人工林乔木层有机碳年均积累量 11~20 a阶段达最大值,为 5.576t/hm~2·a~(-1),而杉木人工林最大值(5.817t/hm~2·a~(-1)较早出现于6~10 a阶段。福建柏人工林乔木层32至33 a碳净固定量为9.907 t/hm~2·a~(-1),折算成 CO2为36.326 t/hm~2·a~(-1),是杉木人工林的1.54倍,其中凋落物和死细根碳当年归还量分别为3.769 t/hm~2·a~(-1)和1.647 t/hm~2·a~(-1),分别是杉木人工林的1.75倍和1.31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34年生木荚红豆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季节动态与垂直分布进行为期3年(1999~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荚红豆人工林细根生物量为(3.0l±0,47)t/hm2,其中活细根生物量为(1.70±0.77)t/hm2,死细根生物量为(1.31±0.52)t/hm2.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不同季节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年际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活细根生物量一般在3月份出现极大值,11月份出现极小值.死细根生物量峰值出现在9~11月份间,最低值一般出现在3月份.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34年生木荚红豆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季节动态与垂直分布进行为期3年(1999~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荚红豆人工林细根生物量为(3·01±0·47)t/hm2,其中活细根生物量为(1·70±0·77)t/hm2,死细根生物量为(1·31±0·52)t/hm2.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不同季节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年际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活细根生物量一般在3月份出现极大值,11月份出现极小值.死细根生物量峰值出现在9~11月份间,最低值一般出现在3月份.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6.
为定量评价黄土高原人工林的生态效益,采用固定样地法选择研究刺槐、油松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碳储量及碳分配,结果表明:对照荒地生态系统有机碳总储量为51.29 t/hm2,7 a生刺槐人工林为57.76 t//hm2,6 a生油松林为63.05 t/hm2,刺槐与油松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分别比荒地提高12.62%和22.94%;荒地在0~80cm土层土壤碳储量为50.86 t//hm2,7 a生刺槐林为46.40 t/hm2,与荒地相比降低了8.77%,6 a生油松林为58.40 t/hm2,与荒地相比增加了14.83%;荒地凋落物层碳储量为0.02 t/hm2,7 a生刺槐林为0.16 t/hm2,与荒地相比增加了666.67%,6 a生油松林为0.02 t/hm2,与荒地相比降低了0.95%;荒地灌草层碳储量为0.41 t/,hm2,7 a生刺槐林为0.39 t/hm2,与荒地相比降低了6.37%,6 a生油松林为0.42 t/hm2,与荒地相比增加了2.45%,说明黄土高原营造人工生态林具有明显的碳增汇效应.  相似文献   

7.
老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及分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福建省南平市安曹下87年生的杉木人工林碳库及其分配进行研究.采用分层切割法和相对生长方程计算乔木层生物量,样方收获法测定林下植被生物量、枯枝落叶层和粗木质残体现存量,CN元素分析仪测定碳含量,研究结果表明:老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为287.89 t·hm-2,其中乔木层碳库占生态系统碳库的68.18%,矿质土壤层碳库占26.39%,而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和粗木质残体碳库所占比例之和不超过6%.老龄杉木林的干材(干 皮)碳库占乔木层碳库的79.61%.87年生与40年生杉木人工林碳库很接近,前者比后者仅高出7.15%,主要是因为两者占生态系统主体的乔木层碳库和土壤层碳库很接近,前者分别仅高出后者的4.51%和10.39%,前者林下植被层和粗木质残体碳库较大,分别是后者的2.05倍和2.80倍,而枯枝落叶层碳库则低于后者.因此,老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增幅不大,但在碳库分配上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8.
对福建省南平市安曹下87年生的杉木人工林碳库及其分配进行研究.采用分层切割法和相对生长方程计算乔木层生物量,样方收获法测定林下植被生物量、枯枝落叶层和粗木质残体现存量,CN元素分析仪测定碳含量,研究结果表明:老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为287.89t·hm^-2,其中乔木层碳库占生态系统碳库的68.18%,矿质土壤层碳库占26.39%,而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和粗木质残体碳库所占比例之和不超过6%。老龄杉木林的干材(干+皮)碳库占乔木层碳库的79.61%。87年生与40年生杉木人工林碳库很接近,前者比后者仅高出7.15%,主要是因为两者占生态系统主体的乔木层碳库和土壤层碳库很接近,前者分别仅高出后者的4.51%和10.39%,前者林下植被层和粗木质残体碳库较大,分别是后者的2.05倍和2.80倍,而枯枝落叶层碳库则低于后者。因此,老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增幅不大,但在碳库分配上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9.
以因冰雪灾害造成森林资源损失较为严重的福建省长汀县为例,选取受灾乔木林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踏查和典型抽样统计数据,评估森林乔木层C贮量损失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冰雪灾害造成长汀县乔木林地受损面积达40 178.87 hm2,占灾前面积的19.1%;损失蓄积95.69×104 m3,占灾前蓄积的38.6%,折合成森林乔木层C贮量损失34.55×104 t,占灾前C贮量的41.4%,受损最为严重的四都、红山、古城等6个乡(镇、场)都靠近武夷山脉南麓;同一区域相同的立地条件下,针叶树种比阔叶树种受灾严重,松组和杉组C贮量相对损失比均超过阔叶树组的3倍,其中松组C贮量损失23.02×104 t,占总C贮量损失的66.6%,占灾前松组C贮量的65.0%;中龄林C贮量损失12.84×104 t,占灾前中龄林C贮量的56.6%,相对损失比最大,近成过熟林次之,幼龄林最小;海拔越高,C贮量损失比例越大,海拔450 m以上区域C贮量损失达30.15×104 t,占总C贮量损失的87.3%;迎风坡面和山脊西北侧的乔木林受灾相对严重,朝西、西北、北3个方向的C贮量损失20.11×104 t,占总C贮量损失的58.2%;位于中上部坡位的乔木林受灾相对严重,且坡位越高,C贮量损失越大.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C贮量及其分配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已有生物量模型(乔木层、木质藤本)和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获得群落生物量,结合土壤、植物样品C含量的实测值。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1hm^2样地的C贮量及其分配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的总C贮量为220.492t/hm^2,其中植物活体部分为128.099t/hm^2、土壤为81.85t/hm^2、粗死木质残体为5.708t/hm^2、凋落物为4.835t/hm^2。(2)群落植物活体C贮量的层次分配以乔木层占绝对优势(97.23%),其他层次所占的比例很小,层次分配的大小顺序为:乔木层〉灌木层〉木质藤本〉草本层。(3)乔木层的C贮量随径级而变化,并在30cm〈DBH≤40cm、70cm〈DBH≤80cm及DBH〉100cm范围内形成三个C贮量高峰。(4)乔木的总C贮量集中分布于少数优势树种中。其中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的C贮量占乔木层的24.70%。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植被C贮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