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和天气变化息息相关。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对此就已有深刻的认识。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指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西医之祖希波克拉底在《空气、水和地域)一书中,对医师提出忠告:“谁要掌握医学科学,必须懂得考虑一年四季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什么影响。”的确,人与天地相参,您之康健,性养乃至行为(情绪)某种程度上无不受制于天也!  相似文献   

2.
古医书《内经》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指出了人和自然关系。人若顺随自然.则可健康长寿;逆之,则会有病丛生。所以,凡善养生之人都很注意天气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3.
1我国古代医学与天气气候天气气候是变化最为复杂的自然现象之一,变化尺度,有时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有时万年。尽管变化多端,人们若掌握了它的变化,就能顺时应变。天气气候在它很文静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富两旺,吉它凶怒时,暴风骤雨,灾害频繁,疾病猛发,粮棉减产。它与人类生物生存有着明显的关系。亘古以来,人们就注意到天气气候与健康的关系,历代医书名著都有深速详实的论述。我国最早古代的医书《皇帝内经》指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病不起,是谓得道。”又说:“…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600年,古希腊思想家泰里斯就提出:“水是万物之母”。2700多年前,我国思想家管仲,在《管子·地水篇》中也说过:“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  相似文献   

5.
古医书《内经》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指出了人和自然关系。人若顺随自然,则可健康长寿;逆之,则会有病丛生。所以,凡善养生之人都很注意天气气候变化。 人们要了解和掌握天气气候变化情况,最简便易行的办法是收视天气预报。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都有今明两天的天气预报。这对老年人和身患各种慢性  相似文献   

6.
物候的变化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物候观测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周、秦时代就有《夏小正》《吕氏春秋》十二月纪等关于物候的记载,目的就是为了掌握适时的时龄,以进行农业生产。《吕氏春秋》中的《审时》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凡农之道,候之为主”;西汉《氾胜之书,耕作篇》也写到:“凡耕之本,在于趣时”等  相似文献   

7.
学习新《规范》,有点滴收获。也来“抛砖引玉”以之交流。1、河床、水库一般是上大,下小。水面随水量增加而扩大。因此河、库边沿与河(库)岸上一定位置物体的距离,也随水面升降而变化。某站东部有一水库。枮水时,水面边沿距观测场如为110米,符合规定要求。当达最高水位时,则因水面边沿向外扩展,使距离只有98米,则对测  相似文献   

8.
气候与养生     
我国关于探索人类养生的记找,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后简称《内经》)它在二千多年前就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说明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古代明医华佗的《论人法与天地》指出:“人者,上禀天,下委地……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天合于人,人法于天,观天地逆从,则知人盛衰”说明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气候条件直  相似文献   

9.
EOS/MODIS遥感数据的接收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高地面测报工作的质量,在短期内也许是易事,而要长期保持高质量的地面测报工作则决非易事。我经过8年的地面测报值班工作(从观测员到预审员再到分管业务的副局长),初步摸索出5点体会。1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每一个观测员都知道测报工作的宗旨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地面观测规范》中的内容是什么,但如果不把这些落实在行动上,于是,迟测、早测者有之;涂改伪造者有之;天气现场不连续观测随便记录者有之;冬季不溶冰观测者有之等。因此所获得的资料也就失去其真实性。如果每个观测员都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正…  相似文献   

10.
雷雨之构成,系为附近空气暂时呈不稳定性所致。其渊源有二:(一)由于近地面空气之温度,远视其在上层者为高。(二)由于寒气流与暖气流之辐合。盖雷雨之衍进也,实系变易地方性空气之不稳定状态,为较稳定均衡之步骤,而其主要关键则在暖空气之上升耳。下节且述及此步骤之纲要,惟雷雨之现象,固极复杂,而非能于此了  相似文献   

11.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础工程。墨翟曰:“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众之务,将在于用贤而已”。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学校也是如此,只有培养大量德才兼备,才智双全的优秀青年教师,学校才有希望,才能兴旺发达。1 我校人才现状提出加强青年效师培养的要求 目前,我校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0  相似文献   

12.
金詠深 《气象学报》1936,12(3):154-160
普通言之,气压上升,未来天气多晴昙;气压下降,则将阴雨。故气压表亦有晴雨计之俗称。然仅就一处观测气压之升降,除比较显著变化外,则有验有不验。故预告天气,胥赖天气图。按图详究高低气压之分布,而准测其行动进展。惟天气图上之气象要素,系从各测候机关同时间观测之气象电报而来。各所地位,高低互异。凡地点拔海愈高,则其气压亦愈低。苟不事先设法纠正,化至同一高度,则难资  相似文献   

13.
陕北佳县是陕西省红枣生产大县,也是全国红枣五大产区之一,枣树栽植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佳县的红枣因个大肉鲜,营养丰富被誉为“木本粮食”、“铁杆庄稼”,鲜枣则有“活维生素丸”之称。  相似文献   

14.
书报述评     
高(Giao)氏法人也,著泎甚多,其尤著者为用数学方法以预告锋之行动及气旋之消长。此篇目的乃欲预告气压,换言之,即欲邓告未来之天气图也。其出发点为「场之理论」(théorie des champs)。所谓场者即无论任何量(grandeur)如分布于时间及空间内,则吾人称此量有一场(un champ),如气压场,电场,或地心引力场是也。高氏首先阐明物理学中之时刻(instant)及点(point)与数学中者不。同物在理学中之时刻及点是相对的,而在数学中则否。在物理学中谓所某量于短时间内在一点之变化即此量在包围此点之小域内之变化  相似文献   

15.
许焕斌 《气象》1982,8(8):38-38
读了《气象》1982年第6期《再论“巨淞”的形成》一文后,我们对该文有两个论点答辩如下: 一、关于冰雹融化后夜间冷却成冰的可能性问题 在《对“大雹乎?巨凇也!”的进一步探讨》(见《气象》1982年第4期)一文中,我们在说明“巨凇”不可能产生后,为了留有余地,不全盘否定《淞也!》一文的观点,在最后的结语中,以“除非是……”开  相似文献   

16.
朱从亮 《气象》1978,4(4):21-21
《气象》1975年12期“谈谈我县的春旱预报”一文中用了“立春在腊月春旱,在正月不旱”的谚语;1977年11期“秋尾暖与倒春寒”一文中又有“当清明在农历二月,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8月中旬…;当清明在农历三月,则最冷时段往往出现在3月上、下旬…”的说法。我认为这种用节气的阴历日期来做预报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17.
论灾异者,已疑于天用灾异谴告人矣。更说曰:“灾异之至,殆①人君②以政动天,天动气以应之。譬之以物击鼓,以椎⑧扣钟,鼓犹天,椎犹政,钟鼓声犹天之应也。人主④为于下,则天气随人而至矣。”曰:此又疑也。夫⑤天能动物,物焉能动天?何则?人物系于天,天为人物主也。故曰:“王良⑥策马,车骑盈野。”非车骑盈野,而乃王良策马也。天气变于上,人物应于下矣。故天且雨。商羊⑦起舞,使天雨也。商羊者,知雨之物也,天且雨,屈其一足起舞矣。故天且雨,蝼蚁徒,蚯蚓出,琴弦缓,固疾⑧发,此物为天所动之验也。故天且雨,巢居之虫动;且雨,穴处之物扰:风雨之气感虫物也。故人在天地之间,犹蚤虱之在衣裳之内,蝼蚁之在穴隙之中。蚤虱、蝼  相似文献   

18.
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大漠的文字记载.如《山海经》记有“又西(王母之西)四百八十里……无草木……洵水(叶尔羌河)出焉.”公元4世纪法显记有“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同,莫知所擬.”《大唐西域记》(645年)记有“入大流沙沙则流漫,聚散随风……四远茫茫,莫知所指.”久之,人们对大漠产生流沙茫茫,浩浩无垠,滴水全  相似文献   

19.
两千多年前,楚国诗人屈原《天问》问世之后,引发诸多评论。何谓“天问”?王逸《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关于“天问”的含义,大多数人都同意王逸的观点,天问就是问天。古人认为,天乃万物之总名,亦是统理万物之主宰。因此,问天也就是问自然,问社会,问万事万物。  相似文献   

20.
在《规范》及《地面气象观测技术问题汇编》中对湿球溶冰有了较详细的规定,但笔者觉得以下几点也值得注意:1 按《规范》要求,溶冰时需注视湿球表示度变化.当升至0℃稍停后再上升则表明冰已溶化,这样极有可能只把球部之冰溶化而没溶完下面短纱布上的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短纱布上有冰核存在,很容易在这冰核之上形成新的冰层,造成不应该结冰面有结冰的现象发生.例如,在相近的风速及湿度条件下,在没有溶完情况下,t_w=-0.1℃时有结冰;而在完全溶化情况下,t_w=-4.1℃时没有结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