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自转的不均匀,反映为世界时(UT)的不均匀,只要参照一个比世界时更为均匀的时间系统,例如原子时(AT),就能够加以确定.1958年以来,已经有多个原子时间(频率)标准平行工作,因而能够对所构成的 AT 系统的误差加以估计;与这同时,在 UT 的测定上,新型仪器的应用渐多,精确度有所增进,所以从1958年以来的 UT 与 AT 的比较来探讨地球自转速率不均匀的情况是比较有利的.  相似文献   

2.
地球自转速度的不均匀性的存在使传统的世界时的概念变得复杂、模糊和不精确。引进赤道上的无旋转原点代替历书春分点并不能使上述问题得到解决。世界时曾在三个方面起过作用:(1)提供一个均匀的时间尺度;(2)是描述地球参考系和天球参考系之间关系的参数之一;(4)为协调时UTC跳秒提供依据。这里的第一项作用早已被国际原子时尺度所取代。第二项作用可以由恒星时更直接更简单地实现。第三项作用可通过恒星时与“坐标恒星时”之差的测定来实现。因此,作者认为,世界时这一传统概念已无继续存在的必要,长期以来由于世界时的概念所引进的各种矛盾只有在抛弃世界时的概念后才能和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5.25~1986.75期间中国综合系统世界时与BIH世界时之差进行了傅里叶分析,并用六个不同周期的调和项进行拟合。进一步用最大熵方法验证也证实了这些周期项。结果表明中国综合系统对于BIH系统的系统差看来主要与地球自转速率的周年和半年变化有关。周期较短的其他项也可能与自转速率的真实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由于地球自转,昼夜交替出现,还在洞穴时代的人们便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鸣渐旦,星见而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地球自转看作是一种均匀的周期运动,并以此作为时间计量的标准。随着科学的发展,有人开始怀疑地球自转的均匀性。1754年德国古典  相似文献   

5.
2006新年闰秒全球时钟拨慢一秒 "秒"是现代时间计量中的基本单位。由于世界时和原子时这两种时间尺度速率上的差异,一般来说1至2年会差1秒。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于2005年7月6日发出预告说,按照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IERS)的公报,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减慢,额外的1秒钟时间将被添加到2005年中,协调世界时(UTC)将在2005年底实施一个正闰秒,即增加1秒。届时,所有的时钟将拨慢1秒。对应到北京时间,就是要在2006年元旦上午7时59分59秒与8时0分0秒之间人为地加入1秒,以  相似文献   

6.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21年1月5日报道,自去年以来,地球的自转速度比以往加快。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地球的自转速度在不断地减慢,为了使原子时与世界时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7.
根据液核地球动力学原理,重新推导了在日月子引潮力作用下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理论公式,由此明确地引入了液核影响因子,它与地球和液核的极转动惯量的变化有关。不同于Yoder.C.F(1981)的理论,本文给出了基于引潮力位Doodson展开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日长变化和世界时变化的理论公式,指出尺度因子的转动惯量应取为地幔的有效极转动惯量,Love数应取地幔的有效Love数的理由。  相似文献   

8.
根据液核地球动力学原理,重新推导了在日月子引潮力作用下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理论公式,由此明确地引入了液核影响因子,它与地球和液核的极转动惯量的变化有关。不同于Yoder.C.F(1981)的理论,本文给出了基于引潮力位Doodson展开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日长变化和世界时变化的理论公式,指出尺度因子的转动惯量应取为地幔的有效极转动惯量,Love数应取地幔的有效Love数的理由.  相似文献   

9.
远在两世纪以前,地球自转的均匀性,已经开始被怀疑了。问题的答案,在最近十余年间纔逐渐得到明确。如所周知,时间的单位——平太阳秒—即以地球自转周期作为基础来确定的。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也就影响到各门与时间有关的科学,特别是天文学和物理学。一.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十八世纪中叶,由于天文观测精确度的提高,月球运动的观测值与理论值之间发现了不符合的现象。即观测所得的月黄经常较根据天体力学计算所得的  相似文献   

10.
世界时不但为测定地面经度所必需,具有广泛的实际用途,而且关系着地球自转不均匀、经度变化、地极移动和星表编制等一系列的研究课题。近十年来,随着观测仪器的改进,天文测时的精确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研究分析天文测时的误差有助于提高测时的以及订定时号改正数的精确度,又可用以判在上述课题的研究中所用资料的精确度。关于测时误差的研究,在仪器误差、季节性误差和內部误差等方面都已经有了许多工作,一些世界时的综合系统也在每年的总结中对参加该系统的台站、仪器以及观测者的精确度作出评价。这些工作和评价一般只限于讨论在一个月以內或者在一年以内观测所达到的精确度,对于延续数年的较长期的精确度还很少有人去研究。长期的精确度对于地球自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时间是三个最基本的物理量之一,时间的研究不仅在天文、物理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卫星跟踪、地质勘探、大地测量和数字通讯等方面都有很广泛的实际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时间的测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根据地球自转周期定义的世界时(UT)和根据地球公转周期定义的历书时(ET),都已经难于满足目前的使用要求。1967年,国际上根据微观的量子跃迁,定义了原子时秒。从此,正式开始了建立原子时间基准的新阶段。目前,在世界各国的授时工作中,都已普遍采用了以原子时(AT)为基础的协调世界时(UTC)。特别是1976年国际天文协  相似文献   

12.
王婕  王建  王琳琳  孙威  肖振宇  张昊  梁中 《天文学报》2022,63(3):34-105
研究发现,太阳自转速率的变化与太阳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存在着矛盾:有的认为两者为正相关,而有的却认为是负相关.究竟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的分析.利用EEMD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等方法对太阳自转速率和太阳黑子数据序列进行相关关系以及相位关系的计算和分析,以探讨太阳自转速率变化与太阳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两者的长期趋势项分量呈显著负相关;在11 yr左右周期分量上,观测到的太阳自转速率滞后太阳黑子的变化约2 yr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超前3 yr时呈现次显著的正相关;对太阳活动第12–23周各周内部太阳黑子与太阳自转速率的相关分析表明,两者的关系比较复杂,但负相关关系更为显著.这为进一步理解太阳活动变化与太阳自转速率变化之间的成因联系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地球自转速率对海平面纬向变化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郑大伟  萧耐园 《天文学报》1996,37(1):97-104
本文用了太平洋地区内近300个验潮站的海平面观测资料,计算了不同纬度带平均海症状贩 年际变化与地球自转速率年际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利用简化的地球海洋模型,从理论上定性地讨论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影响海洋纬向运动的可能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在1982年通过的世界时新定义有以下几方面的缺点:(1)它没有提供世界时的明确物理概念;(2)在世界时的表示式中包含有岁差量的测定值;(3)它是根据使用 FK5星表的经典光学观测技术的情况推导的,没有考虑 VLBI 和 LLR 等新观测技术的情况。IAU 第4,8,19和31等专业委员会已决定在1985年重新开会讨论世界时的定义。本文分析了传统的世界时定义的缺点;就目步国际上关于岁差值对世界时的影响新存在的分歧提出了新的看法;并建议对各种测定世界时的观测技术都采用统一的,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概念定义。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和云南地区的地震活动,在地震频度方面大体存在着一个与太阳活动11年周期相关的周期,地震活动的峰值对应于太阳活动的降段。这种相关性在云南地区的地震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二、进一步分析云南地区各区域地质构造类型的地震活动性与太阳周期性活动的关系,分析表明:太阳活动周期与由于地球自转速率改变而形成的那类地质构造区域的地震相关性最显著。从而认为太阳周期性活动对地震的影响是通过地球自转速率改变的途径而进行的。 三,将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应用于云南地区地震的中长期趋势预报。  相似文献   

16.
一、基本原理经典天文测定地球自转是以垂线为依据的。垂线在南北方向的变化影响纬度测定,东西方向的变化影响地球自转速率的测定、固体潮使地球发生周期性形变,因而测站的垂线方向也有周期性变化,即在测定地球自转中有固体潮影响。在地面观测站P点,由日月引力产生的引潮位可表示为:  相似文献   

17.
本通过分析1996.0至1990.0年期间分布于太平洋海域的88个验潮站所观测到的海平面变化(SLC)资料序列,以及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的日长变化(△LOD)资料序列,初步研究了海平面变化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实测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年限时间尺度上,日长变化与东太平洋赤道带区域的海平面变化成正相关,而与西太平洋区域的海平面变化成负相关。根据海平面变化具有位相超前的现象,证实海平面的变化可能对地球自转速率产生激发贡献。近30年的资料分析表明,太平洋的平均海平面正以每年1.8毫米的速率上升。通过本研究工作使我们认识到海平面变化的观测数据是深入革球自转研究的一种重要资料源。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叙述了一种利用古代中心日食记录研究古代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简称为“中心食法”),并对中国古代部分中心食记录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初步结果。所用资料为中国史书中春秋至唐代初年一千四百余年间的中心食记录,选用了其中的88例用于计算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参数ΔT,其结果表明了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求得相对加速度的均值为-(1.88±0.10)×10~(-10)/年.  相似文献   

19.
由地震引起地球内部质量重新分布将影响地球惯量矩的变化,从而引起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即日长的变化。一般说,大地震产生大的附加位移场。它对地球自转特性有较强的影响。本文采用Harvard目录中1977-1994年间的地震有关参数,和根据地震激发地球自转的变化理论及Dahlen和Lam-beck推出有关公式计算了地震引起地球轴向惯量矩的变化。结果表明:由单个地震引起的日长变化要比观测值小几个量级,它的累积效应表现出长期的变化即日长减小,就是地震活动加速地球自转。地震使地球自转能量随时间稳定地增加。并表明,虽地震活动影响日长,但它不是十年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它可能是地球自转非潮汐加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不准确!严格说,一天是24小时,而。地球自转一圈则是23小时56分4秒(忽略地球自转长期变慢等因素),它们并不相等。“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即为地球的自转周期,等于遥远(因而在天空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的恒星两次经过上中天时的时间间隔(在同一地点观测)。而我们平常所用的公历中的一天(即24小时)是基于太阳的视运动而定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