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振成 《地下水》2022,(5):212-214+253
以2016-2020年山东德州市齐河县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为基础,对齐河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水资源利用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齐河县水资源受降水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时空分布不均匀。齐河县供水水源主要为地下水和引黄客水,年均供水量为27 742.5万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 953.8万m3,占总供水量的7.04%;地下水供水量10 656.4万m3,占总供水量的38.41%;跨流域调水供水量15 042.1万m3,占总供水量的54.22%;其他水源供水量90.2万m3,占总供水量的0.33%。齐河县用水结构具有农田灌溉用水量较大和农业节水潜力大的特点。但也存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农业节水工程不完善和供水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远期应加强灌溉节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减少农业用水量。分析结果以期为县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供水水源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林是我国"晋陕蒙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中心。近年来随着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甚至已影响到能源化工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摸清未来水资源需求规律,掌握供水水源现状及未来不同水平年可供水量,对于切实做好总量控制约束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在分析榆林市1980、1985、1990、1995、2000、2005年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榆林市水资源规划》,对未来水平年榆林市新增供水水源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榆林市未来水平年的可供水量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过去25年来,榆林市供水量增长较大,但地表水源供水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地下水源供水所占比例呈现增长趋势,其它水源的供水能力比较低。相关规划表面,即使在今后大型工程修建的基础上,供需矛盾仍难解决。因此,随着能源化工基地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加快论证大柳树、龙口、碛口三个引黄工程并利用好有限水源已经成为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后对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用水结构等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回顾了河南省平原区以往地下水位埋深变化,并通过收集、统计2008—2018年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的监测成果,基于ArcGIS软件,针对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前后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变化进行量化分区;结合降水量、地下水资源量、供水量等资料对供水前后河南省受水区用水结构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60年代至2008年,河南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平均埋深整体逐渐增加;河南省受水区地下水资源量随降水量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供水后,2015—2018年平均地下水供水量在地下水资源量中的占比较2008—2014年减少9.55%;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有所回升,且主要体现在埋深 > 8~12 m范围向埋深 > 4~8 m及≤4 m范围的转变,埋深 > 12~16 m及 > 16~20 m范围在受水前后基本保持不变,埋深 > 20 m的区域范围有所减少;2008—2014年各监测点分布县区的浅层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2015—2018年供水期间有2/3以上县区浅层地下水位逐渐恢复;农林渔业用水和工业用水占比在供水后均有所减小,城乡生活、环境综合用水占比增加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恢复及缓解供水矛盾问题等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牛盟  杨元波  靳小强  袁凯 《地下水》2022,(5):117-118+223
本文以陕西安康市岚皋县城供水扩建工程为例,在对供水水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供水水源方案进行比选及合理性分析,并对可供水水量、水质、取水口合理性及可靠性进行分析。结果认为:方垭水厂取水口上游人口稀少且无污染源,是生活饮用水的理想水源,从岚皋县四季河苍水村上游500 m处的四季河取水口取水,输水流量为0.196 m3/s,具有供水成本低,一次性投资小等优点,符合县城供水长期规划,采用四季河作为取水水源最为合理;取水口处95%保证率年可供水量为568万m3,水厂年需水量449万m3,水源可供水量满足要求,取水口设置合理可靠,可满足长期供水需求。研究结果可为县城供水扩建工程建设实施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是我国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地下水年开采量已超过1000亿m^3,约占全国总供水量的1/5。全国有400多个城市开采利用地下水,部分城市地下水几乎是唯一的供水水源。地下水资源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广东省2012-2021年间的供用水统计数据,分析供用水量和布局变化趋势。十年间全省供水总量年均下降1.1%,供水工程布局日趋完善,用水结构呈现生产用水减少、生活用水增加、生态用水稳中有升的新趋势,全省八成以上的工业、服务业和人工生态用水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升。同时,供水水源结构持续优化,常规水源供水量减少约10%,海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量不断增长。地下水利用量由2012年的17.0亿m3下降到2021年的8.6亿m3,压减50%。湛江市超采区地下水水位有所回升,超采范围大幅减小。针对水源结构单一、应急供水能力不足、工业和生活用水保障需求提高等问题,提出了加强重点抗旱水源建设、地下水战略储备、灌区现代化改造、完善取用水监管及节水激励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17,(6)
长丰县隶属安徽省会合肥市,随着近年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保障问题日益凸显,供需矛盾不断加剧,针对长丰县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该县远期2020年、2030年全县的需水量、供水量并进行供需平衡分析,认为现阶段应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按照强化节水的用水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用水方式,控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改造和扩建现有水源工程,挖掘供水潜力,科学规划新建水源地,提高供水能力,增强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调控能力。通过对区域水资源按照不同行业、不同水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期达到水资源长期高效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王瑞久  袁志梅 《地质论评》1981,27(3):277-279
北京是一个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大城市,目前总供水量已超过40亿米~3/年。其中地表水的取水量仅占三分之一;地下水开发已近最大限度。随着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地表水资源的比例将相应提高,同时地表水和地下水必将联合使用。但是由于目前水利部门专管地表水,而地质部门只管地下水,所以本区水资源尚处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各自独立的开发状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极为短缺的国家之一。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地下水对于保障我国饮用水供水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水利部2018年水资源公报,我国地下水供水量976.4亿m~(3,)占总供水量的16.2%,是400多个城市(占城市总数的60%以上)的主要水源。作为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下水的水质好坏直接影响饮水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我国有1/_3左右的地下水是在天然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原生劣质地下水,分布广泛,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源。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16,(5)
以蚌埠站1952~2012年长系列降水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得出该站年降水量、汛期及非汛期降水量线性趋势及Mann-Kendall检测结果,并对各时期降水量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近60年来,蚌埠水文站降水量变化具有较强波动性,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且在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上升趋势明显,成果为区域降水量变化特征研究及水资源演变规律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17,(5)
平利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表径流水量充沛,水资源极为丰富。县城区现有水厂一座,位于坝河南岸古仙洞二级电站前池西侧,设计供水规模1.1万m~3/d,水源为古仙洞一级电站尾水,从古仙洞二级电站前池引水。县区年供水量164.25万m~3,用水总人口5.3万人,面临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压力,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供水规模满足不了城市发展用水的需要、供水水源地单一、供水效率低和制水成本较高等问题,现有供水工程已不能够满足用水需求。应合理利用现有水源,寻找第二水源满足县城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需求。通过对县城周边现有水源进行合理性分析,选择石牛河水源作为平利县县城供水的第二水源地可以解决平利县远期供水需求,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水利支撑。  相似文献   

12.
王兆馨 《地质论评》1982,28(5):453-460
孔隙水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工农业供水和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中以第四系松散岩层中的地下水资源所占比重最大,其中又以浅层地下水居多,约达孔隙水资源的80%—90%。从大区域来看,用于大面积农田供水的地下水开采量所占的比重最大,可占总开采量的80%以上。这充分说明浅层地下水在农田供水中的重要作用。因而研究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水资源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徽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590亿m3;总水资源量约700亿m3。入境水量8586亿m3,主要来自长江,是全省水资源的长远和根本保证。省内水资源可利用量约为460亿m3,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重点是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北缘的江淮分水岭地区。淮北主要用地下水可以保证农灌;城市工业用水要增加地表水供水量和开发浅层地下水;中长期需调引江水。淮南主要用地表水,农灌需引江水作保证;地下水可用作乡镇分散工业供水和集中生活供水。长江和新安江流域地表水源充沛;地下水可用作辅助水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科学、合理规划;要调整淮北供水结构和淮河流域的农业结构;根治淮河和巢湖污染。引江济淮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双阳水库灌区灌溉水源置换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宝明  戴长雷  易树平  李治军 《世界地质》2003,22(3):284-289,312
双阳水库供水为优先满足城区需求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其水库灌区需进行灌溉水源置换。基于时序分析与回归分析的迭合模型模拟预测双阳水库来水量和区间降水量,并采用迦辽金有限单元数值差分法对区间地下水系统进行模拟求解,计算结果表明,新条件下灌区可能获得的水资源量为4 026.6×104m3/a;大于总需水量3 314.6×104 m3/a;从资源承载力的角度看,水源置换是可行的。对区内现状及规划中的取供水工程分析计算可知,灌区工程供水能力可达3 536.0×104 m3/a,大于总需水量;从工程承载力的角度看,水源置换亦是可以实现的。同时注意到,即使在水源置换以后,灌区的水供应对双阳水库的依赖程度仍然很高,如果水库对城区的供水量大幅增加,则灌区在置换后建立的水资源平衡将可能被打破。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长春市城市供水水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春市是一个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大城市,水资源一直是困扰该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概述了长春市半个多世纪以来城市供水水源随着城市需水量增长而变化的历史过程,预测了21世纪前期城市的需水量,提出了解决城市供水水源的方向,对新世纪城市的供水水源与区域供水规划间的关系、水资源管理政策与法规、水资源分配原则、供水水源投资与经营等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见解。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2017,(3)
山东省属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地下水是全省重要供水水源,经过多年开采,个别地区形成地下水超采区,引起开采条件恶化,河道断流、泉水干枯以及海咸水入侵等系列问题。作为全国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试点省份,2016山东省将管理因素引起超采区水位变化纳为经济社会发民综合考核指标。通过2016年烟台市降水与超采区地下水位变化,分析管理因素对地下水超采区水位的影响,以2016年烟台市降水量和多年平均降水量为依据对超采区地下水位变幅分析计算,得出因管理因素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幅,并通过近年来年降水量与地下水位变幅变化的对比情况,判断本年管理因素对超采区地下水位的影响,从而有效评价超采区地下水开采的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7.
史方方 《地下水》2018,(5):81-84
西安市城市供水系统存在供水风险,应急水源是应对供水风险的有效措施。以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在对其供水系统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设定了6种风险模式;定量评价各种风险模式下对常规水源可供水量的影响;经供需平衡分析,确定出各水平年的应急水源规模;旨在为西安市城市供水安全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主城区2020年应急水源规模为66.0万m^3/d;2025年应急水源规模为38.8万m^3/d;2030年应急水源规模为42.1万m^3/d。  相似文献   

18.
1957—2006年河西走廊中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河西走廊中部1957—2006年6个气象站的气候资料,对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水资源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整体以0.40℃.(10a)-1的速率上升,气温偏高主要是在冬季,春、夏季变化幅度不大.降水量的变化以2.81mm.(10a)-1的速度在递增,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前期降水量出现下降,1990年代后期又开始缓慢增加.气温升高、降水量的增加、蒸发量的减少,意味着该地区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变.水资源总量、河川径流量呈缓慢上升趋势,与降水量的变化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任平  沙盼盼 《地下水》2022,(3):228-230
为了解决陕西邦友硅业有限公司生产用水需求,在分析项目需水量和水源方案比选的基础上,提出沿用704厂供水井进行企业生产供水的方案,采用地下水径流模数法与大气降水渗入法以及抽水试验,对地下水资源量和可供水量以及产生的水位变化进行了探讨,分别计算了地下水资源量和可供水量以及抽水后产生的水位变化,验证了方案的合理性,为项目业主申请取水许可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水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华北平原水资源影响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华北平原是我国粮食的重要产地.地下水资源是该地区的主要供水水源,在开采量增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水资源问题制约着该地区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降水量减少、气温呈上升趋势,使本来就少的水资源更削弱了补给资源.通过对降水、蒸发、地表径流、地下水流场变化、地下水资源的系列变化分析,认为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人类治水工程和开采地下水等因素是造成本地区水资源减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