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6,28(4):396-399
第1期英文摘要……………………………………………………………………………………………………………………(1)激流环境下水上地震反射法及效果……………………………………………………………雷宛,尹纪超,李金玺,等(1)对比地震记录信噪比的几种估算方法………………………………………………………………牛聪,詹毅,李辉峰(5)基于非线性插值的地震波旅行时计算………………………………………………………彭直兴,张春红,周熙襄,等(10)BP神经网络的改进及其在初至波拾取中的应用………………………………………………………王金峰,罗省贤…  相似文献   

2.
浅层地震反射法在武汉长江隧道水上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武汉长江隧道水上物探勘察为实例,介绍了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在水上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野外工作方法、水上测量工作、资料处理、解释方法技术及地质解释依据,并在数据采集工作、改善震源频率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安好收 《江苏地质》2022,46(2):152-157
时深转换是浅层地震勘探多道反射法进行定量解释的关键一步,其转换结果直接影响各有效反射物性界面埋深解释误差的大小。为尽可能减小此类误差,提高各有效反射物性界面埋深解释的可靠性,根据多年浅层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经验,结合地质解释工作,从速度参数的提取、时深剖面的转换到地质解释剖面图编制3个方面阐述了浅层地震勘探多道反射时深转换方法,并结合实例进一步分析,为浅层地震勘探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岩溶地区复杂条件下的浅层地震方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记录质量的好坏极大地影响地震方法解释的可靠程度.在岩溶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为了获取高质量的记录,合理地选择地震方法,合适地布置测线,尽一切努力来压制干扰,是取得探测成功的关键.探测实例表明,在覆盖层厚度不超过20m的条件下,浅层地震反射法、折射法联合探测可获得良好的地质效果.作为一种有效的探查技术,等偏移横波(SH)反射法具有探测迅速,易于探测土洞、地下岩溶裂隙带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姚磊 《安徽地质》2012,(3):196-198
三维地震勘探已在煤炭开采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好的效果,目前已经成功开展了平原、戈壁、山区、水上三维地震勘探工作,但是对于在建筑物下开展三维地震勘探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震源、接收、采集方法、资料处理等问题.本文介绍了地面建筑物之下成功开展的WL煤矿某一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工程项目,及获得的较为理想的地质成果.  相似文献   

6.
目前用于城市活断层调查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为反射地震方法。由于在城市勘探中,遇到的各种干扰因素很多,研究这些干扰的特征,并采取相应的方法技术是开展城市活断层浅层地震勘探的关键。根据近几年来城市活断层调查的工作实践,通过典型实例阐述了如何根据不同城市复杂的工作环境、地震地质条件和要求解决的地质问题,合理选用工作程序和方法技术的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7.
火成岩对地震波具有极强的屏蔽和吸收作用,造成下伏地层的地震资料品质变差。讨论了利用多子波分解和地震旋回分析方法去除火成岩对地震反射的屏蔽,并以江陵凹陷金家场地区为例,展示了去除新沟嘴组玄武岩对下伏地层地震反射屏蔽的效果。针对火成岩厚度比较稳定的地质条件,多子波分解技术和地震旋回分析工作流程可以有效去除火成岩地震反射屏蔽,揭示下伏地层的地震反射信息。  相似文献   

8.
浅层地震反射法已成功地应用于各种地质下沉和环境问题。记录仪器的动态范围的增大、处理硬件和软件费用的降低、使地震反射法成为一种具有高性能价格比的手段而应用于浅层目标成象之中。许多地区的地震资料都具有很高的分辨率,能探测出小于3m位移造成的断层以及仅1m厚的地层。目前,我们已经探测到了仅2m深的浅层反射,还可以探测并成象地下20m内与废弃煤矿有关的地下空穴;地震反射法已成功地应用于受盐岩溶蚀矿影响的地  相似文献   

9.
浅层地震反射法已成功地应用于各种不同地质条件的环境问题,提高记录仪器的动态范围和降低处理硬件和软件的成本,使得到震反射法成为对浅层地质目标成像的节省成本的方法。地震资料在许多地区具有足够的分辨率,中以探测出位移小于3m的断层和薄到1displaystatus  相似文献   

10.
过去,我们总认为黄土塬地区地表激发条件差、干扰历害,要想得到好的同相轴反射波,就必须采用一套复杂的野外工作方法,因此我们对黄土塬区搞反射法有畏难情绪。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一九七四年我队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在陕西澄郃黄土塬地区,大胆开展了反射法的试验工作,取得了较好记录,对黄土塬区的地震勘探有了初步认识,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浅层地震折射波法综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赵德亨  田钢  王帮兵 《世界地质》2005,24(2):188-193
浅层地震折射波法是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勘查中广泛应用的地震探测方法之一。在工程地质调查中,根据不同的场地地质条件和勘察目的,合理地正确应用浅层折射波法可以取得较明显的岩土工程勘察效果。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浅层地震折射法的发展历史,对各种新近发展的折射波解释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比较,并列举了工程勘察中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2.
Lake sediments in Eklutna Lake, Alaska, reveal the presence of turbidites within varved sequences. These turbidites, which result from flood events and earthquakes, show a similar macroscopic appearance. In order to use turbidites to reconstruct flood variability and/or seismic history in the lake basin, it is crucial to determine the trigger of the turbidity currents.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turbidite caused by the ad 1964 Great Alaska earthquake as well as turbidites linked to historical flood events in order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these earthquake-triggered and flood-triggered turbidites. In a suite of samples from throughout the lake, distinctive proxies are identified that can be associated with event-specific flow characteristics. The study presents straightforward discrimination methods related to the sedimentology and geochemical components of the turbidites. These methods are also applicable to other lakes, particularly proglacial lakes where the sediment composition of onshore and offshore sources is similar. Finally, the discrimination of the turbidite trigger can b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palaeoflood and seismic history.  相似文献   

13.
鉴于水库工程管理运用的重要性,提出管运洪水的新概念,并和设计洪水做了全面对比,指出二者异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评判管运洪水是否合理的两个通用准则:条件合乎要求和防洪安全达标。将推求管运洪水的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分期内洪水最大值为依据,另一类以年最大值为依据。这两类方法本质不同,使用时各有优缺点。第一类方法的结果不完全符合现行标准的要求,而第二类方法的结果符合要求,但对资料条件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4.
因西部复杂地表条件,常规地震勘探很难取得好的效果。该文通过一个实例,就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方法、资料处理重点模块、高精度解释方法及地质成果验证情况进行阐述,说明了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在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下能够取得较好地震地质效果,并产生较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Lee  Moon-Gyo  Ha  Jeong-Gon  Cho  Hyung-Ik  Sun  Chang-Guk  Kim  Dong-Soo 《Acta Geotechnica》2021,16(4):1187-1204

Verifying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port structures when the force balance limit is exceeded is important for the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of gravity-type quay walls.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performance verification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that consider the effects of the design earthquake motion, geotechnical conditions, and structural details on the deformation of a quay wall to accurately predict earthquake-induced damage. In this study, representative performance verification methods (i.e., simplified dynamic analysis methods extending from the Newmark sliding block method and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coefficients developed in Japan) were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with actual cases of earthquake-damaged quay walls and the results of dynamic centrifuge tests previously conducted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i.e., different wall heights, earthquake motions and the thickness of subsoil). The dynamic centrifuge test results suggested directions fo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coefficients of the representative methods, while their field applicability and reliability were confirm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earthquake records.

  相似文献   

16.
基于陕北黄土塬煤层采空区地震勘探方法研究项目,在该类复杂地质背景和地震地质条件下进行了煤层采空区多种地震探测方法的应用。探测中依据不同的地震勘探方法原理,针对同一目标地质体,提取了识别其地震波场的响应特征:①在地震反射时间剖面上呈现反射波组中断缺失、不连续特征;②在折射层析速度剖面上反射为低速异常;③面波记录出现强能量基阶面波传播中止(波散),面波速度剖面呈现为低速异常,频散曲线发生畸变(呈"之"字型回折);④煤层采空区边界显现出散射波特征。这些地震波场特征在鄂尔多斯等地的煤层采空区探测中也已得到验证。陕北煤田采空区探测实例表明,采用综合地震勘探方法探测可有效解决单一方法的多解性问题,提高其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泛区洪水演进的一种简单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利用泛区作为非工程防洪减灾措施中,洪泛区和洼地的洪水演进是一个实际问题,其困难在于泛区内部复杂的边界条件所引起的特殊的洪水波传播形式。本文基于准二维流概念,结合水文水力学方法,提出了一个以相对独立区分块的蓄量演算模型。  相似文献   

18.
根据《长江流域防洪规划》,长江上游已投入运行的、具有防洪功能的大型控制性水库总预留防洪库容超360亿m3,亟需研究科学实用的防洪调度方法。在定义防洪库容互用性涵义的基础上,探讨了长江上游水库群间防洪库容的互用性,提出了基于库容互用性的水库群防洪调度方法。以金沙江下游梯级和三峡水库为例,分析了二者之间防洪库容的互用比例。研究结果显示,对于1981年、1982年和1998年3个典型年的洪水,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相对于三峡水库防洪库容的互用比例在0.80~0.97之间,并受拦蓄洪量比例和拦蓄时机的影响。在实时防洪预报调度中,可根据水库群所处状态及防洪形势,基于防洪库容互用性研究成果,结合水文气象预报,科学有效地调度洪水。  相似文献   

19.
台湾地震与大陆旱涝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近80年台湾、大陆和环西太平洋的地震资料,简要分析了地震场与我国东部旱涝分布的关系。台湾强震加上华北或蒙古两年内亦有强震是江淮干旱、华北涝的条件;单有台湾强震是江南旱的前兆;台湾弱震年的第一年加上长江中下游有4.5级以上地震发生是长江大涝的条件。对此统计结果从岩石圈与大气圈相互热交换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