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根据珠江口2015年7月6日至17日航次的CTD(conductivity, temperature, and depth)观测结果,分析得到:珠江口附近海域存在海水的垂向逆温现象,逆温差平均值为0.42 oC,上界深度在1 m-6 m间,下界深度在3 m-10 m间,逆温层平均厚度约为4 m。根据时空分布差异的不同,逆温现象可区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在狮子洋、太平水道和蕉门水道的出口汇集处,存在温、盐差异的不同水体的交互过程中,由于潮汐和径流的作用所形成的水平流场差异导致了垂向温度的逆转现象。(2)在珠江口西侧的盐度锋面区域附近,第一航段观测期间锋面内侧低盐水团的温度低于锋面外侧高盐水团约2 oC,此时可观测到逆温现象;但在同一区域的第二航段观测期间由于河口内表层水温的上升,导致了逆温现象消失。该区域盐度锋面附近的两个水团在锋面位置附近发生叠置,冲淡水覆盖于海水之上,两个水团的温、盐差异是温度逆转现象的主因。(3)香港西南侧的上升流区域与盐度锋面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该区域逆温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2006 ~ 2007年“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项目在台湾海峡西侧获取的大面水温、盐度走航资料,结合座底式海床基系统获取的海流剖面以及近海底水温观测结果,系统地阐述了台湾海峡西侧水动力环境在春、夏和晚秋初冬3个季节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春季台湾海峡西侧海水垂向混合比较均一,等温线和等盐线分布大致与岸线平行,盐度和水温呈现从北往南逐渐升高、自近岸向远岸递增的特点.福建沿岸海流具有明显的正压海流特征,且为逆风的东北向海流,其最大流速(约0.25 m/s)出现在泉州外海;与此相对应,浙闽沿岸水仅局限于泉州以北近岸海域的中上水层,其盐度小于32.4.夏季台湾海峡西侧局部海域呈现典型的上升流特征,汕头、东山和南日岛外海近海底存在着明显的低温(<25℃)高盐水(>33.8)涌升中心.福建沿岸海流流向与盛行的西南季风一致,除汕头外海10 m层流速(0.19 m/s)比25 m层流速(约0.15 m/s)略大,其他海域仍具有正压流特点,最大流速(约0.40 m/s)出现在平潭外海附近.晚秋初冬台湾海峡西侧海域盐度和水温的空间分布比较接近,整体呈近岸低外海高,并随纬度降低而增加.调查期间浙闽沿岸水在2007年12月26日左右开始出现在平潭岛外海附近,随后从2008年1月15日左右整个台湾海峡西侧被南下的浙闽沿岸冷水(<17℃)控制;厦门以南近海余流流速明显小于厦门以北海域,并存在着显著的垂向流剪切.  相似文献   

3.
利用NOAA卫星AVHRR传感器反演的MCSST图像,分析了台湾东北海域冷涡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1)台湾东北海域冷涡终年存在,出现在彭佳屿附近海域、台湾岛北部沿岸海域和东岸北部沿岸海域3处,夏、各行业季有3涡或双涡并存现象。(2)彭佳屿附近海域冷涡,最早出现于3月底,最迟发生于11月中,冬季消失,表层形态、尺度、位置和强度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3)冷涡的季节性变化可能与黑潮锋面弯曲的摆动和台湾海峡水入侵东海陆架间的动力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4.
1998年8月台湾海峡温度和叶绿素a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1998年8月台湾海峡温度、盐度、叶绿素a的观测结果,讨论了调查期间叶绿素a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存在明显的上升流,较高的叶绿素a含量均位于低温高盐的涌升水中,叶绿素a最大值出现存在上升流区边缘、温跃层附近,台湾海峡东部海域由高温、低盐、低营养盐水占据,叶绿素a含量明显较海峡西部海域低。  相似文献   

5.
利用NOAA卫星AVHRR传感器反演的MCSST图像 ,分析了台湾东北海域冷涡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 :( 1 )台湾东北海域冷涡终年存在 ,出现在彭佳屿附近海域、台湾岛北部沿岸海域和东岸北部沿岸海域 3处 ,夏、秋季有 3涡或双涡并存现象。 ( 2 )彭佳屿附近海域冷涡 ,最早出现于 3月底 ,最迟发生于 1 1月中 ,冬季消失 ,表层形态、尺度、位置和强度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 3)冷涡的季节性变化可能与黑潮锋面弯曲的摆动和台湾海峡水入侵东海陆架间的动力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的水文状况,已有一些研究(肖晖等,1988;曾刚等,1988),但对海峡中部和东部海域的研究则较少,特别是对该海域海水温、盐度的垂直分布类型和细结构的调查研究至今尚未见报道。本文拟对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夏季温、盐度的垂直分布类型和细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台湾海峡海域的水文状况、水团结构和海水的垂直混合过程及其机制,对该海域的资源(特别是渔业资源)开发也有现实意义。 本文所用资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福建海洋研究所1987年7月11-20日和8月25-29日在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进行的两次“上升流”专题调查中搜集的,调査站位如图1所示。这些资料包括南森站资料和CTD资料两类。前者系利用南森采水器和颤倒温度表获得,观测层次采用浅海标准层次(即0,5,10,15,20,25,30,50,75m,…底层)。后者系用美国 Interocean 公司513D型多要素探测仪(CTD)获取,为连续取样,该探测仪深度、温度和盐度的观测误差分别为±0.03m,±0.02℃和±0.05。 两次调查期间的天气状况基本相似。第一航次期间天气形势较稳定,多为晴和少云。第二航次期间天气形势基本与第一航次相似;但8月30日因受合风影响,天气状况趋于恶劣,F断面未能进行观测。在两次调査期间,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的风向较稳定,多为南-西南风,仅个别测站出现东南风;风速変化也较小,一般都在2-5m/s之间,最大风速为9m/s。调査期间气温较高,大都在26.8-28.8℃间2最高为29.4℃。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珠江口盐度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1-2005年珠江口海域15个站位的盐度连续观测资料,结合1996年珠江口海域2个站的连续27h观测资料和1998年珠江口海域5个站的丰、平、枯3个水期的盐度周日现测资料,分析珠江口盐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1981-2005年25a间珠江口盐度尽管年与年之间有升降波动,但总体上没有明显的升高或降低,除极...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黄小平  黄良民 《台湾海峡》2002,21(4):416-421
主要利用1998年在珠江口海域连续同步观测资料,研究该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含量和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无机氮主要来自四个口门的径流,但深圳湾附近的陆源亦有一定贡献;无机氮的形态主要以硝酸氮为主,而在深圳湾附近海域则以氨氮为主;无机氮含量普遍超过0.30mg/dm^3的我国海水水质标准二类标准值,大部分海域已超过0.50mg/dm^3的四类水质标准值,径流对活性磷酸盐含量的贡献不显著,而深圳湾附近的陆源则有明显的贡献,从珠江口附近由沿岸流和涨潮流带来的活性磷酸盐亦有明显的影响;除深圳湾附近海域活性磷酸盐含量超过0.030mg/dm^3的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值外,其他海域基本符合0.015mg/dm^3的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值要求。该海域的N/P值普遍较高,而且北部海域的高于南部海域;最高值超过300,最小值也大小30;该水域的营养盐主要为磷限制。  相似文献   

9.
1998年8月台湾海峡表层温、盐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 1 998年 8月台湾海峡表层温、盐度的观测结果 ,分析了调查期间所出现的几个低温高盐区 ,结果表明 :(1 )东山和南澳近岸海域出现 2个低温高盐区 ,温度低达 2 3 5℃ ,盐度接近 3 4 0 ,而且在此低温高盐区的南侧存在明显的温、盐度锋面 ,其强度分别可达 0 1 8℃·km- 1 和 0 1 4·km- 1 ;(2 )平潭岛以南及其东北部近岸海域存在范围较大的低温高盐区 ,其中平潭岛以南近岸的表层水温比邻近海域约低 1 5— 3 0℃ ;(3 )在泉州外海也出现一个低温高盐区 ,温度低于 2 7 0℃ ,盐度高于 3 4 0。  相似文献   

10.
根据珠江口外沿岸海域2006年夏季(7-8月)及冬季(2006年12月-2007年1月)航次的CTD调查资料,分析了调查海域夏季与冬季的温度、盐度分布,温度、盐度、密度跃层特征及其与上升流、中尺度涡旋和海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夏季调查海域冲淡水扩展、上升流、中尺度涡等现象在温度、盐度分布中都有很明显的表征,并对跃层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形成了复杂的跃层类型;在冲淡水扩展的影响下,还形成了双跃层与障碍层现象.2)冬季海水混合剧烈,沿岸浅水区域跃层现象不明显,在陆坡深水区存在跃层现象.  相似文献   

11.
2006年9月南海北部表层温盐场的走航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6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的走航观测,得到了该海区多个断面的表层温度、盐度分布曲线.QuikScat海面风场资料显示观测期间处于西南季风向东北季风的转换阶段,走航观测所得的温、盐资料显示出在这一季风转换的特殊阶段该海区表层的水文特征.珠江口冲淡水的扩散范围在季风转向前后有显著的变化,低盐的冲淡水在西南季风阶段向珠江口外海区的东南方延伸较远,而在东北季风阶段则受珠江径流量、南海北部表层环流等因素的影响收缩至珠江口附近.闽南近岸和台湾浅滩南部表层具有低温高盐特征,但CTD资料表明台湾浅滩区域存在上升流,结合风场资料,可证实观测期间此处的上升流由海流-地形因素所造成.  相似文献   

12.
2002年夏季粤东外海的海洋状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利用2002年7月22日至8月2日对粤东外海进行的水文观测资料,分析了调查海区的水温、盐度和跃层的分布状况,并对粤东沿岸的上升冷水、海洋锋等海洋现象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整个粤东沿岸都存在着下层冷水的涌升现象,该现象在大亚湾外海附近和广东总来外海附近尤为明显,从而导致粤东沿岸水等温线非常密集,产生上升流锋.上升流锋随着深度的增加有向外海扩展的趋势.此外,在台湾浅潍的南部,陆架的坡析处和东沙群岛的东例以及西南部海战似乎也有下层冷水涌升的迹象.东沙群岛的北侧和西部海战有暖水中心存在,该暖水中心可能是离岸的表层水离异一定距离后发生下沉所致.珠江口的东例出现高温低盐水,其低盐水舌向东伸展,可达大亚湾口外海,等盐度线非常密集,是一个非常强的冲淡水羽状锋。  相似文献   

13.
台湾海峡南部的海洋锋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李立  郭小钢  吴日升 《台湾海峡》2000,19(2):147-156
通过近期水文观测,结合卫星遥感和历史水文资料,对台湾海峡南部海域的海洋锋现象进行了整体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多种水系在此交汇,台湾海峡南部冬、夏季匀有明显锋面发育。受季风气候影响,锋面发育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夏季影响本海区的水系主要有韩江冲淡水、上升流、南海水、和黑潮水等。它们的交汇形成了韩江冲淡水羽状锋、台湾浅滩上升流锋、黑潮锋、以及陆架/陆坡锋等的三维锋结构。韩江冲淡水和上升汉对夏季海崃南部浅海峰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During the late August and early September, 1994, R/Vs Ocean Research l, Yanping 2,Ocean Research 3 and Xiangpenghong 14 conducted a quasi-simultaneous comprehensive marineinvestigation in the southern Taiwan Strait and its adjacent areas, getting CTD data from morethan 330 stations. The selected study area (19' --24'N, 116" -- 122'E) covers more than 250 stations (shown in Fig. I ).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Specification for Oceanographic Survey(SOS), the temperatur…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In the late summer Of 1994 (from the end of August to the beginning of September), R/VsOcean Research l, Yanping 2, Ocean Research 3 and XiangWnghong 14 conducted a quasi-simultaneous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in the southern Taiwan Strait (STS), the northeasternSouth China Sea (SCS) and their adjacent areas, and got CTD data from more than 330 stations.Based on sectional salinity distribution of 10 selected section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ectionaldistribution of…  相似文献   

16.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current velocities,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bottom sediments, bottom morphology, and planktonic and benthic organisms during the summer period are studied in the estuary of the large Onega River and the coastal areas of Onega Bay (White Sea) influenced by interacting marine and riverine factors.  相似文献   

17.
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域春季悬浮体及沉积物来源与输运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台湾海峡作为连接东海和南海的重要通道,其悬浮体和沉积物的来源和输运格局非常复杂。2005年4~5月利用带有浊度传感器和荧光传感器的SD204型CTD对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域627个站位的悬浮体特性进行了综合调查,并采集了底层沉积物。在室内分别利用英国Marlvern公司生产的Mastersizer 2000型激光粒度仪和德国ELEMENTOR公司生产的ELEMENTOR varioELIII型元素分析仪对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和沉积物碳、氮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域春季受粤东沿岸流、韩江冲淡水、九龙江冲淡水及台湾海峡混合水影响,其中粤东沿岸流在向北输运过程中影响强度逐渐减弱,韩江冲淡水影响范围较大,并且在西南季风的控制下向东北方向输运;长时间尺度的沉积物输运格局表明,近岸沉积物由岸向海输运,远海地区沉积物由海向岸输运,并且在汕尾南部海域、南澳岛东南部海域形成了沉积物的汇聚区,沉积物以陆源为主;表层沉积物的输运过程受控于区域内水团、悬浮体分布及运动格局;在春季上升流形成早期尽管叶绿素荧光值相对较低,但其对表层沉积物的输运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非结构三角形网格的FVCOM(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 )数值模型, 对南海北部海域的潮汐、潮流进行了精细化数值模拟研究, 并根据模拟结果详细分析了M2, S2, K1, O1 分潮的潮汐和潮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神泉港到甲子港海域表现为正规全日潮性质, 珠江口附近海区潮汐以不正规半日潮为主, 其他海域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全日潮; 陆架海域和深水海域主要表现为往复流, 陆架坡折区存在较强的旋转流, 陆架坡折区为不规则半日潮流和不规则全日潮流的分界线; 东沙群岛附近海域以不规则全日潮流为主, 旋转方向为顺时针; 整个海域的最大流速分布与等深线基本平行, 东沙群岛附近速度明显变大, 最大值出现在台湾浅滩附近, 最大值超过70 cm/s; 南海潮波系统以巴士海峡传入的大洋潮波为主, 分为三支潮流, 以不同的形式进出南海北部海域; 余流在台湾浅滩附近达到最大, 超过6 cm/s, 自南向北进入台湾海峡, 近岸余流自东向西沿岸流动。本研究在东沙群岛周边的模拟结果与前人基于实测资料的分析吻合较好, 并且由于采用了高精度的三角网格, 本文对东沙群岛周边海域的潮汐潮流结构和性质的刻画和分析是迄今为止较为精细的, 同时本研究还提高了对沿岸验潮站调和常数的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19.
琼州海峡东部水进入北部湾对广西沿海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琼州海峡东部水域温盐资料和沿岸海洋站同步观测资料的对比发现:夏季,广西涠洲岛盐度变化规律和琼州海峡东部、中部变化规律一致,广西北海略受影响,而远离琼州海峡的龙门和白龙尾两站,则更多反映夏季陆地水文规律。同时,采用琼州海峡多年海流资料和涠洲岛定点站及近期测流站的海流观测资料对比看出,琼州海峡冬夏季余流方向仍然是自东向西。结合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同样得出琼州海峡东部水自东向西进入北部湾的事实。这些温盐分布特征和余流观测结果进一步证实:粤西沿岸流是琼州海峡水向西输运的主要来源,形成粤西沿岸流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珠江冲淡水的西向流,它们通过琼州海峡进入北部湾,加强了北部湾北部气旋式环流的形成。夏季,在强的西南风作用下,产生较强北部湾西岸北向沿岸流,促使低盐冲淡水向外海输运,然后在东部涠洲岛附近形成更大范围内气旋式环流。琼州海峡东部水进入北部湾对广西沿海环流影响的研究,直接向琼州海峡冬夏季水体输运方向的传统结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2004年9月南海北部移动船载温盐剖面仪观测结果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4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中,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首次引进使用了民用移动船载温盐剖面仪(Moving Vessel Profiler,MVP),并在珠江口外海和越南东岸外海2个断面进行了拖曳测量。通过对MVP和定点温盐深仪所测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MVP下降阶段数据较为可信。对所获温、盐、深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发现2个断面的水团性质存在明显差异。越南东岸外海断面的混合层平均深度(27m左右)深于珠江口外海断面(17.5m左右);在表层和近40m深度处,珠江口外海的盐度值都高于越南东岸外海,呈现高盐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