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使用距1998年1月10日张北Ms6.2地震300km范围内的内蒙古自治区前兆台网5口水井的地下水位资料,分析了地下水位趋势异常特征及张北Ms6.2级地震前后10天地下水位的微动态特征,表明在北张Ms6.2地震前后地下水位确实存在的明显的异常反应,并用“八五”攻关水化,水位地震短临预报新方法分析研究了张北Ms6.2地震前后水位群体异常的变化特征与张北地震的关系,对张北Ms6.2地震做出中期,短期,  相似文献   

2.
1.地震参数1992.7.17.19—07—28.8,29°18',103°41'M_L:3.5,I_0=V(震源深度3-4千米,宏观方法1千米。2.铜街子电站及库区 ̄①位于一中强地震带上的少震、缺震地段──马边~峨眉间。名山-马边-永善,大关北北西走向地震带以总体上较密集的小震和中强震、个别达7级的强震连续条带状分布著称。尽管它有别于浅~深贯通型活构造带、仅有多支、多方向短小构造线断续相连,但它的两侧各100千米分别与著名的“三河强震带”(南西测)自贡-南溪带(北东侧)有规律地平行排列。三者的新构造活动性、最大震级及其同等震级复发周期、地震活动秩序……都表明:自川西高原强震区向四川盆地区存在的某种递进以至消减的成生联系。这是四川地震构造动态中的一大特色。名山-大关带长约300千米。5级以上地震主要集中于两头:北段峨眉-洪雅(长50km)和南段马边-大关(长100km),其主要构造背景是与北东向的龙泉山-峨眉断裂带和 华蓥山-巧家断裂带分别交切,构成的复合部位。峨眉-马边间约70km的中段却一直没有5级以上地震发生的记录;唯一的一年内两次4.2和4.8级地震发生在1967.5.5和5.29,地点为峨边和福禄  相似文献   

3.
希腊北部发生6.6级强烈地震1995年5月13日在希腊北部发生强烈地震,造成财产的较大损失。1.震源参数(1)发震时间1995年5月13日当地时间上午11时47分;格林尼治时间5月13日08时47分。(2)震级雅典地震研究所测定为里氏6.6级。(3)...  相似文献   

4.
海原断裂高湾子地点三维探槽的开挖与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海原断裂高湾子地点进行大比例尺地质地貌填图和三维探槽开挖,揭示出7次古地震事件,除1920年地震外,它们的年龄分别为距今(10004±3196),(6689±169),(6120±505),(4208±577),(2763±372)和(1005±465)a;重复间隔分别为(3315±3200),(561±532),(1920±766),(1425±686),(1578±595)和(980±465)a。事件Ⅲ,Ⅳ,Ⅴ,Ⅵ,Ⅶ的水平位移量分别为(5.6±2.3),(1.5±1.1),(1.5±1.1),(2±1)和(7±0.5)m。显示出重复间隔时间的分段性和特征行为的分级性。两次类似1920年强度的地震间隔期间,有3次位移量为1~2m的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5.
山东苍山5.2级地震前十里泉电厂井的水汞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志峰  李金波 《地震地质》1996,18(3):282-283
山东苍山5.2级地震前十里泉电厂井的水汞异常马志峰,李金波(山东省枣庄市地震办公室,山东枣庄277101)1995年9月20日11时14分,山东苍山沂堂(34°58′N,118°06′E)发生Ms5.2级地震。这是继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  相似文献   

6.
由峰值速度估算地震应力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Brune(1970)提出的震源位错模式,用发生在滇西地震实验场区鹤庆MS=5.3中强地震的地震数字化监测资料,计算了S波谱,测定了鹤庆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r.v)对地震应力降Δσ的依赖性.由地震标定关系给出(r.v)∝Δσ2/3,导出了用峰值速度参数求地震应力降的3个关系:lg(r.v)=d1+(1/3)lgM0+(2/3)lgΔσ;lg(r.v)=d2+(1/3)ML+(2/3)lgΔσ;lgΔσ=-1.0+1.5lg(r.v).假定对大小地震的平均应力降取3.0MPa,由鹤庆地震序列的观测资料定出常数d1=-3.88和d2=-0.38.序列震源参数测定结果给出,地震矩为1011~1015N·m,破裂半径a=200~600m.根据峰值速度测定的应力降Δσ=0.1~10MPa,平均为3.7MPa.用这些标度关系求出的应力降结果与Brune模式求应力降的结果比较一致.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对地震应力降的依赖性比对地震矩的依赖性更强.  相似文献   

7.
1995年6月25日台湾宜兰发生6.5级地震1995年6月25日我国台湾宜兰发生6.5级中强地震,并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1.震源参数(1)发震时间1995年6月25日格林尼治时间06时59分;北京时间14时59分。(2)震级台湾气象局测定为里氏6.5...  相似文献   

8.
刁守中  王红卫 《地震研究》1998,21(1):103-114
本的显地震一般是指,地震序列与主震(或最大地震)震级差小于2.0级的地震。对中国大陆地区1996年以来有完整目录的约100个M≥5级地震序列系统研究表明,地震序列在一定时段内显地震累计频率(N(t)随时间(t)分布大体大遵循3类分布函数。  相似文献   

9.
收集了总数达13800个由仪器记录的地震资料以研究全球地震活动性的地理和深度分布。根据这些地震,形成了4个完整的资料样本(M≥7.0,1894 ̄1992;M≥6.5,1930 ̄1992;M≥6.0,1953 ̄1992;M≥5.5,1966 ̄1992),其中有11151个浅源地震(h≤60km),2085个中深源地震(61k≤h≤300km),564个深源地震(301km≤h≤720km)。计算了频  相似文献   

10.
强震概率增长时段判定法在粤东及邻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乃岗  罗振暖 《华南地震》1998,18(1):116-118
将强震概率增长时段判定法(TIP-M8)应用于粤、闽、赣交界及近海地区,资料从1985至1995年底。绝大多数地震流函数异常显示,从1995年底起3年内该区将发生5.5级左右地震。1997年5月31日发生的福建永安5.2级地震与此判断相符。  相似文献   

11.
三原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地震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三原井水位在泾阳4.8级地震前的变化特征,重点是泾阳地震前水位对固体潮响应的变化,即固体潮加卸载响应率与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对水位观测资料的计算分析表明,震前加卸载响应率及响应比有“平稳-升高-恢复”的特征,说明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方法有可能捕捉5级左右近震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2.
叙述了山西省大同—阳高 1 989年 1 0月 1 8日 6.1级和 1 991年 3月 2 6日 5.8级地震震前、震后山西省阳高县后贵仁水井水位的异常变化 ,在对水位异常和进行跟踪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得出阳高县后贵仁水井水位对 2次大同—阳高地震有较好异常反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动态受水文因素影响较大,对地震和构造活动具有较灵敏的响应。判别并排除各种水文干扰,确认地下水在地震前的异常变化,对提高地震分析预报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马家沟矿井水位动态观测层与地下水开采层为同一含水层,井水位于2010年出现破年变异常,加速持续上升,截至2015年,最大上升幅度约30 m。依据该井水文地质环境特征,根据唐山市区2001-2015年地下水位、降雨量、地下水开采量实测资料,建立合理多元回归模型和三维地下水流动模型,发现地下水开采量减少应为影响马家沟矿井水位动态的可能因素。文中采取的异常识别与分析方法,可为其他类似井孔的地下水动态异常识别及判定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4.
The largest and most disastrous earthquake in Taiwan (Mw: 7·3)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Chi‐Chi earthquake, hit central Taiwan at 01:47 local time on September 21, 1999. The groundwater level changes were rapid at that time.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 rapid change in groundwater levels was a co‐seismic phenomenon. This work analyze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abnormal change in groundwater levels may have occurred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ree well stations with a total of five wells are considered. They are all near the Che‐Lung‐Pu fault, which caused the Chi‐Chi earthquake. The time series decomposition method was applied to decompose the seasonal groundwater level, the trend in groundwater levels, and the period of the change in the groundwater level. Residual groundwater levels were found by subtracting the determined seasonal, trend and period data from corresponding data for the original groundwater level. The computed residual water levels in July, August and September of 1999, were transformed into a frequency spectrum by a Fourier method. Additionally, the effects of barometric pressures on the groundwater level changes were also evaluated.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ectral density functions of the irregular groundwater level in the confined aquifer at the Chu‐Shan well in September behaved differently from those in July and August. We posit that a pre‐seismic hydrogeological anomaly may have existed before the Chi‐Chi earthquake, and can be considered in future studies of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earthquakes.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Changes of groundwater level, ranging from a fall of 11.10 m to a rise of 7.42 m, induced by thrust faulting during the 1999 Mw 7.6, Chi-Chi earthquake have been recorded in 276 monitoring wells in Taiwan. Most coseismic falls appeared near the seismogenic fault as well as other active faults, while coseismic rises prevailed away from the fault. Coseismic groundwater level rises and falls correlated fairly well with hypocentral distance in the vicinity of the thrust fault. We found a major difference of coseismic changes in wells of different depths at most multiple-well stations. The recovery process of coseismic groundwater level change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fining condition of the aquifer. Cross-formational flow is likely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roundwater level changes after the earthquake. In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thrust fault, an abnormal decline of groundwater level was observed immediately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the unique preseismic change warrants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清理乌鲁木齐小区域井网地下水位资料和新疆某些油井动态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震例的分析,探讨了本区地震前地下水动态异常的基本特征。认为,地震前地下水动态短临异常是明显的;异常仅仅出现在震源附近的有限区域;异常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下降型和喷涌型。最后,对在地震孕育过程中与地下水异常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重庆井网水位水温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2008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5次大地震为例,对重庆井网水位和水温同震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井孔水文地质条件和自身观测条件,探讨了不同同震响应现象的可能成因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水位的记震能力优于水温,水位同震响应形态主要包括上升、下降和振荡三种类型,且同一口井水位对不同地震的响应形态不同;水温的同震响应形态主要包括上升和下降两种类型,其中只有荣昌华江和北碚柳荫井水温对5次地震均有同震响应,且同一口井水温对不同地震的响应形态相同。进一步分析表明,北碚柳荫井水位的同震响应能力优于荣昌华江井水位,北碚柳荫井水位的同震振幅与地震能密度成正比,并给出了其同震变化幅度与地震能量密度的对应关系。最后分别对水位和水温同震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基于水化学和物理方法的井水位异常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磊  刘耀炜  孙小龙  方震 《地震地质》2014,36(2):513-522
针对2008年汶川MS 8.0地震后江苏地区的地震观测井水位上升现象,选取了苏18井和井周边地表水进行了水化学和物理分析,研究了井水位异常与地表水和大气降水的补给关系,讨论了井水补给来源及其与高邮-宝应MS 4.9地震的关系。离子含量和氢氧同位素结果表明,苏18井水主要为大气降水成因,存在一定的水岩作用。应用氯离子分析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其结果显示大气降水在井水补给源中占了重要份额,井水位的突然上升与同期降水量增加有一定关系。水库水与苏18井水之间存在水力联系,大气降水增多致使水库水位升高,对该井水位变化有一定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大气降水的增多致使水库蓄水增加,水库水通过侧向渗透补给造成了2011年苏18井的水位显著升高。苏18井异常不是由构造活动引起的,作为高邮-宝应MS 4.9地震的前兆依据不充分。水化学和物理结合的方法为今后判别地下水位异常干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北杜井水位异常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张北6.2级地震前,水位有“上升—下降—地震”的异常现象。利用“十五”攻关刘喜兰等改进的从属函数方法进行计算,也表明水位有从属函数异常,在异常开始后第9个月发生张北地震。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计算,都显示张北地震前北杜井水位有明显的中期异常变化,说明北杜井水位对华北地区发生的强震有一定监视能力。  相似文献   

20.
云南地下水位动态短临标志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登堡  夏菲 《地震研究》1995,18(3):282-293
本文以单井剖析为基础,以震兆资料为依据,进行地下水位异常特征与地震三要素异常系列标志的研究及动态系列标志的研究,旨在提高地下水位动态短临预报的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已初步建立的云南地下水位动态短临标志体系,经预报实践的检验,基本可行并取得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