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地下管线探测的基本原理及解释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较详细地讨论了电磁直接探测法探测地下管线的基本原理和解释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求解管线位置和深度、并给出探测结果可信度的向量交绘法。现场提供高可信度的结果;对管线探测仪器设备及应用效果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地下管线探测工程的资料自动化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金梅 《化工矿产地质》2003,25(4):240-242,250
地下管线探测工程一般分为野外探测和室内资料整理两阶段。内业整理包括成果表的编制、管线综合分布平面图和管线数据库。由于管线探测工程数据多,为了充分利用外业探测成果,应用Visual Basic 6.0(VB6)开发了一套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UTMIS),该系统实现了地下管线探测工程内业整理的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数据精确度。  相似文献   

3.
复杂条件下的地下管线探测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深圳市某大道顶管施工地下管线的探测成果为例,研究了在复杂场地条件下,探测地下管线的地球物理方法和技术,着重研究了电磁感应探测法.认为在复杂条件下,对钢质煤气管,应采用电磁感应探测法;对钢质或铁质给水管,应采用直接法;对电力管和电信管,应尽量采用夹钳法;对排水(管)渠等非金属材质管线,应采用地质雷达探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卓 《岩土工程技术》2013,(5):234-237,258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地下管线的新建和维护是很重要的环节,这都需要知道地下管线的准确位置,因此管线探测必不可少。在管线探测中,非金属管线的探测是比较困难的。论述了使用钎探法探测硬质大管径非金属管线,快速准确确定管线中心位置及中心顶部埋深的方法,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编写了相应的软件,在实际工程中取得应用,快速而有效地解决了硬质大管径非金属管线探测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根据城市地下管线探测的内容和过程,介绍了城市地下管线探测的方法、精度指标与影响因素,分析了技术难点,提出了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方法和精度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探测地下管线的基本方法、地下管线探测仪的选择及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选择,介绍了在非开挖工地调查探测地下管线的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地下管线探测技术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在实际项目中,通过地下管线探测技术对现状地下管线进行探测定位,指导输油管线施工。确保现状管线的安全和拟建管线的设计合理性。大大提高了输油管线施工的安全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8.
地质雷达在地下管线探测中的应用与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立斌 《安徽地质》2016,26(3):222-224
地下管网探测工作一般分为实地调查和盲区探测两个步骤。首先根据现有管线分布图进行实地调查,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盲目管线进行探测。本文介绍了地质雷达探测工作的基本原理。列举了地质雷达在地下管线探测中应用的实例,并结合实地情况,对探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总结上海市现状地下非开挖深埋管线的特点,根据目前工程中常用的地下深埋管线探测方法结合上海市工程地质条件、管线类型等因素进行了综合探讨,分析了各个方法在该区域的适用性及局限性;同时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采用管线仪进行初步追踪定位,采用磁梯度法进行深部精确探测,采用直接法验证了探测结果的有效性,为类似工程的探测方案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杨振涛 《上海国土资源》2011,32(2):67-70,78
非开挖管线的埋藏较深、跨越距离大,成为后期工程建设中管线探测的一个难点。介绍了现今对不同类型非开挖管线的探测方法和技术,分析了不同方法的适用条件,总结了不同种类管线可采取的探测技术方法以及优缺点,可为工程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电力工程地埋管线探测中,GPR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提高管线探测的精度,降低工程施工风险,笔者从探地雷达野外数据采集开始,详细探讨了探地雷达应用于管线探测时的数据采集方法 ( 包括测线的布设、干扰因素的避让等) 和室内后续数据处理的策略。针对管线探测这一目标,采用预测反褶积技术压制多次波和非线性颜色分级的剖面显示方式是提高数据解释精度的关键,并结合电力隧道地下管线探测实例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对探地雷达图像进行处理,提取目标的精确轮廓,从而正确估计出地下管线的管径、埋深等参数是自动定位的关键技术。考虑到地下管线的回波形状是已知的,理论上为双曲线,作者采用加入形状约束的改进Snake算法(Active Contour Model)对探地雷达图像进行目标提取,并对其在实用中不稳定的特点,做了进一步改进。对于Snake算法的初始包络自动提取,作者在文中也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迅速可靠,已应用于实际的探地雷达中。  相似文献   

13.
管道机器人探测能快速、准确和直观地识别管道结构性和功能性隐患,受管道内环境限制,探测的图像存在光照不均、对比度低和细节模糊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管道机器人探测图像的增强技术。首先采用限制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化(Contrast Limited Adaptive Histogram Equali-zation,CLAHE)和同态滤波(Homomorphic Filtering,HF)处理光照不均匀和对比度低的问题,并将2种方法结果进行融合。而后将融合的图像进行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onsubsampled Contourlet Transform,NSCT),并采用改进的Bayes-Shrink阈值对高频系数进行噪声去除。最后采用非线性映射函数对细节进行增强,并进行NSCT逆变换得到最终增强图像。选取5幅典型管道机器人探测图像进行增强处理,并与4种常见的图像增强技术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图像融合和改进阈值的管道机器人探测图像增强技术可有效提高图像的整体和局部对比度,并有效增强图像的细节,能有效解决管道机器人探测图像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只有在非开挖施工前探明了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才能正确地制定施工方案,以防止对已有的地下管线造成破坏,引起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通过对传统的和在当今比较前沿的几种地下管道探测方法做出介绍,旨在为施工人员在地下管道探测作业时提供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探地雷达是探测地下结构及其分布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浅层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具有分辨率高、无损、抗干扰能力强、结果直观等优点,在工程物探领域被广泛应用。为提高对地下管线雷达图像特征的认识,确定管线异常体的位置,提高地质雷达的解释精度,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对地下管线进行精细化探测,包括对管线埋深、材质、管线内充填物、管线病害等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以此建立地下管线正演模拟合成图库,进而指导探地雷达实际探测图像的解释工作。现场管线探测结果表明:探地雷达可准确探测出地下管线的埋设位置及运行状态,为今后的维修养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西南山区石油天然气常输管道的大规模建设,各类边坡问题将会层出不穷,滑坡检测将成为管道运营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对实际滑坡治理工程中的TDR监测成果进行分析,将其与传统的监测手段对比,总结TDR技术在滑坡监测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同时,提出了TDR技术与长输管道自动化监视和控制体系-SCADA系统相结合的理念,可通过SCADA系统克服TDR技术绝大部分的缺点,在石油天然气常输管道滑坡检测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路面坍陷是威胁城市安全运行的重要隐患。天津高新技术园区海泰区段路面塌陷、地下暗穴空洞和污水管渗漏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现场勘查、地质雷达探测、管线机器人内窥探视技术、工程钻探、三维地质建模等综合方法研究其塌陷成因机理。研究表明,其成因机理在沿海地区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即脆弱的自然(地质)系统与人工(工程)系统在多种因素复合控制下的相互作用,管线埋设于软土层中,由于自然沉降和后期压实作用,导致软土层垂向和侧向差异迁移,引起拼接而成的污水管线在接触部位产生缝隙、破损,使高于管线的地下水向管内渗漏,土层因颗粒物质流失而形成空洞,进而导致路面塌陷。据此,提出管线埋设前和塌陷后所采取的治理措施,重点在于防止因管线破损而造成地下水和管线内的排泄水产生交换,避免管线外转的土层颗粒流失。  相似文献   

18.
左崟含  邱玲 《吉林地质》2012,31(1):141-143
工程测量技术领域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控制测量、数字化测图、工程施工测量、工程竣工测量、变形监测、城市测量、交通工程测量、管线测量等内容。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也非常快。综合近几年的工程测量发展情况,预测未来,作者认为:三维测绘技术、地下管线智能化探测与管理技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等三方面将是未来工程测量科技发展有较大影响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19.
胡晓东 《山东地质》2008,(10):33-36
寿光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是基于各类管线探测成果,以Maplnfo Professional为基础平台,利用MapX作为开发手段,采用Visual C++6.0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开发完成的,实现了数据的输入、输出、编辑、维护和数据库管理及查询分析功能,可实时地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