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根据标准对宁波,舟山港口航道致病性细菌进行分离,结合16S rDNA等方法鉴定分离菌株,研究其生理生化特征,通过PCR方法判断其毒力基因型,分析危害风险.结果表明,4个样品采集区的样品经分离鉴定,菌种分别为埃希氏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迟缓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等9种,其中粪肠球菌分离率最高.各种细菌的生理生化及形态特征与已报道陆源细菌相近,携带毒力基因型多样性丰富,提示具备致病力.运行Blast程序对所有分离株16S rDNA序列进行比对,发现与已知序列相似度均在98%以上.研究结果对海洋微生物的毒力基因多样性研究以及危害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九孔鲍鲍鱼脱板期养殖环境中细菌的多样性,分离培养了脱板病发生期养殖环境(包括附着基上和养殖池水中)细菌32株,并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16S rDNA序列分析法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细菌分为3大类群9个属,分别是:γ-变形菌纲(γ-Proterbacteria)的交替假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Cobetia属、盐单胞菌属(Hlomonas)、弧菌属(Vibrio)和海单胞菌属(Marinomonas);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盐水球菌属(Salinicoccus)、动球菌属(Planococcu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还有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Tenacibaculum属.这些细菌大多与GenBank库中分离自发病的水产养殖生物的细菌最相似.这说明从该养殖环境中分离培养出的细菌和水产养殖病害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海一株固氮类芽孢杆菌的筛选和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中国南海海洋自生固氮菌的种类,作者对采集的南海海底淤泥样品进行了固氮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及鉴定。经过土样沸水加热处理,无氮培养基平板初筛后,对分离获得的细菌固氮酶结构基因nif H进行扩增,并对其固氮酶活性进行检测,最终获得一株能够产芽孢的固氮细菌。对该菌株进行生理生化性状测定、16S r DNA序列分析(Gen Bank登录号KJ627376),并基于nif H、16S r DNA系统进化树分析,确定该菌为一株固氮类芽孢菌(Paenibacillus sp.)NH-1。本研究表明固氮类芽孢杆菌在海洋中确有分布,海洋自生固氮菌的多样性远远超出人们之前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采用TCBS选择性培养基从厦门某鲍鱼养殖场的养殖水体中分离到19株细菌.经16S rDNA序列分析,所有菌株均属于弧菌属(Vibrio),且与最近似的弧菌模式种的同源性都在98.99%以上.由于弧菌种间16S rDNA序列相似度极高,无法仅靠16S rDNA序列比对来鉴定这些菌株到种的水平.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也显示,大多数菌株与弧菌模式种无法归为一簇,表明16S rDNA基因在弧菌种的分类鉴定上分辨率不高.进一步采用基于4种看家基因(rpo A、pyr H、gap A和top A)的多位点序列分析技术(MLSA)对分离到的弧菌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19株海洋弧菌归于溶藻弧菌(Vibrio alginalyticus)与魔鬼弧菌(Vibrio diabolicus)2个种,表明这两种弧菌是该鲍鱼养殖场水体环境中的优势弧菌种,在鲍鱼养殖弧菌病害防治方面需要重点关注.此外,看家基因与16S rDNA基因的多态性分析表明,4种看家基因的多态位点比率均高于16S rDNA.4种看家基因串联后的多态位点比率高达41.1%,远高于16S r DNA基因的13.4%,表明看家基因相较于16S rDNA基因有着更高的分辨率,更适合于海洋弧菌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5.
实验采用平板分离及16S r DNA序列分析法研究池塘养殖和海上吊笼养殖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前肠、中肠和后肠菌群结构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从海上吊笼养殖的仿刺参的肠道内分离鉴定的240株菌株分属于3个门、11个属和34个种.从池塘养殖仿刺参的肠道内分离鉴定的211株菌株分属于3个门、11个属和49个种.两种养殖模式仿刺参肠道菌群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且同一仿刺参肠道各部分之间的菌群结构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海上养殖仿刺参的肠道优势菌群为弧菌属(Vibrio)、Formosa属、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池塘养殖仿刺参的肠道内优势菌群为弧菌属(Vibrio)、芽孢杆菌属(Bacillus)、喜盐芽孢杆菌属(Halobacillus).两个菌群共有菌株有7个种,存在于在不同的肠道部位.两种养殖模式比较发现池塘养殖仿刺参的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大于海上吊笼养殖的仿刺参,且池塘养殖仿刺参肠道内芽孢杆菌(Bacillus)等益生菌的占比较高,海上吊笼养殖仿刺参分离得到较多的弧菌属(Vibrio)细菌.本研究可为南方仿刺参人工养殖中潜在益生菌的筛选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附着基异养细菌区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湾扇贝附着基上分离出61株异养细菌,对其进行80项生理生化特征测定,以数值分类法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海湾扇贝附着基上异养菌属于假单胞菌(Pseudomonas)、气单胞菌(Aeromonas)、弧菌(Vibrio)、芽孢杆菌(Bacillus)和产碱杆菌(Alcaligenes)。扇贝幼虫附着前附着的细菌主要为芽孢杆菌与假单胞菌,扇贝幼虫附着后气单胞菌成为优势,弧菌数量明显增加,与假单胞菌数量相当。  相似文献   

7.
从广东汕尾地区工厂化养殖的患病和死亡的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及养殖海水中分离到3株优势菌,经回归感染试验,证实所分离的细菌为杂色鲍的致病菌。经形态、生理、生化等多项指标鉴定,该菌株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并经ATB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证实鉴定结果。在中国大陆,由副溶血弧菌使杂色鲍致病并大量死亡的事件,本文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的牙鲆病原菌——兔莫拉氏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外已报道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细菌病的病原有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以及弧菌(Vibrio spp.)属的其他一些种类、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屈挠杆菌(Flexibacter maritimus)、肠球菌(Enterococcus seriolicida)、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p.)、卡帕奇诺卡氏菌(Nocardia kampachi)、变异微球菌(Micrococcus varians)[1].  相似文献   

9.
两株琼胶酶高产细菌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海洋环境中筛选得到两株琼胶酶的高产菌株,通过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反应,确定它们属于弧菌属,通过BIOLOG细菌鉴定系统鉴定,并同弧菌属标准菌株分析比较,确定上方宝剑两株菌都是塔式弧菌(Vibrio tubiashii),这两株菌在碳源利用方面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0.
人工饲料饲养的对虾肠道菌群和水体细菌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人工饲料饲养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成虾肠道菌群组成及其水体细菌区系组成进行了研究.分离纯化后的革兰氏阴性菌鉴定到种的水平.对虾肠道菌群主要由弧菌Vibrio spp.、希瓦氏菌属Shewnella spp.、嗜氢菌属Hydrogenophaga spp.、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p.、气单胞菌Aeromonas spp.、食酸菌Acidovorax spp.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组成.水体细菌区系主要包括弧菌Vibrio spp.、希瓦氏菌属Shewnella spp.、艾肯菌Empedobacter spp.、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spp.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肠道菌群和水体细菌区系的优势菌是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进行多样性分析,发现虾肠道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高于水体细菌区系,而丰度(D)较低.  相似文献   

11.
为从一种组成未知的商用复合菌中分离并筛选出优势发酵菌株,本实验采用稀释平板培养法,对菌种进行分离纯化,同时参照《真菌鉴定手册》和《常见细菌鉴定手册》,根据其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并分别结合16S r DNA和18S r DNA序列的比对分析对菌种进行鉴定。另外,本研究通过生长曲线测定,单菌种发酵试验以及多菌种混合发酵发酵试验,以游离氨基酸态氮为指标,以期筛选出发酵低值水产品制备菌肥的最佳菌株组合。结果显示,共分离得到4株菌,分别为a热带假丝酵母、b罗伦隐球菌、c枯草芽孢杆菌、d蜡样芽胞杆菌。且菌种组合acd发酵后游离氨基酸态氮的含量较对照组上升最显著,为8.276g/L。故可确定最佳发酵菌株配方为acd(热带假丝酵母+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胞杆菌)。  相似文献   

12.
一株海洋发光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发光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青岛近海海洋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出一株海洋发光细菌,命名为D40。经过形态观察以及一系列生理生化特征测试结果,确定这株菌属于弧菌属(Vibrio)的哈维氏发光弧菌(Vibrio harveyi)。同时对这株菌的发光条件和发光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细菌D40在PH7.5,温度30℃,NaCl浓度为3.0%时,发光强度最高,液体培养4h开始发光,6h后,发光达到峰值,持续发光时间可达19h。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2个育苗场不同发育期的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幼体的异养菌和弧菌种群变化的动态过程。以典型特征法、BIOLOGGN法和数值分类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对虾幼体样品中所分离的细菌,大多是革兰氏阴性杆菌。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弧菌属(Vibrio)。弧菌属主要为溶藻弧菌(Vibrioal-ginozyticu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在对虾幼体发育早期,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气单胞菌(Aeromonas)占优势,随着对虾幼体的发育,弧菌(Vibrio)渐成为优势,其中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优势明显。二者的消长与苗期病害的发生相关,溶藻弧菌总是在虾幼体健康时出现或成为优势,而哈维氏弧菌成为优势时,苗期病害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一株拮抗菌C-5 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韦露  陈偿  龙云映  蔡奕明 《海洋科学》2015,39(10):29-35
针对目前海参养殖中水产微生态制剂品种单一、施用效果不稳定等现状,作者从地瓜参(Acaudina molpadioidea)肠道分离土著肠杆菌(Enterobacter),筛选到1株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海洋细菌C-5,该菌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等7种细菌有拮抗作用;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霍肠杆菌(Enterobacter hormaechei);通过卤虫(Artemia)和药敏实验检测该菌具有安全性,其对卤虫的72 h半致死浓度(LC50)为108cfu/m L,只对20种常规抗生素中的5种产生耐药性;对C-5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该菌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温度30℃,pH 7.0,盐度2%。结果表明,C-5有望作为一种益生菌应用于海水养殖病害控制。  相似文献   

15.
采用表观分类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从发病的养殖红鳍东方()中分离的细菌进行了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主要包括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同时对代表菌株进行了16S 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测定了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分离菌为弧茵属(Vibrio Pacini 1954)的杀对虾弧菌(Vibrio penaeicidasp.nov.Ishimaru et al 1995).代表菌株(Hc051105-6株)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不包括引物结合区)为1443bp(GenBank登录号:EU073023),代表菌株(HC051105-8株)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不包括 引物结合区)为1450bp(GenBank登录号:Eu073024).择代表菌株做对健康红鳍东方鲀的人工感染试验,认为分离鉴定的杀对虾弧菌在被检红鳍东方鱼电病例具有一定的病原学意义.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供试37种抗菌药物中,在一些药物中存在耐药性的菌株间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虾体内1株益生菌的筛选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对虾专用益生菌制剂的研制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研究了从白斑病毒(WSSV) 耐过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肠道中分离的1株海洋细菌B12的益生特性和安全性,并结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B12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菌株B12能抑制对虾致病性哈维氏弧菌 (Vibrio harveyi)和副溶血弧菌(V. parahaemolyticus)的生长,不分泌溶血素.对β-内酰胺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均敏感;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抗生素均耐药;对糖肽类抗生素中度敏感.毒性试验表明菌株B12对中国对虾幼体没有明显毒副作用.该菌为革兰氏阴性可动杆菌,鞭毛极生,菌体大小为(0.5~0.6)×(1.1~1.2) μm,接触酶、氧化酶阳性,葡萄糖发酵产酸,能还原硝酸盐,产淀粉酶,不产明胶酶,不能利用丙二酸.16S rDNA的部分序列分析显示菌株B12与嗜盐单胞菌(Halomonas sp.)SB J85具有98.15%的相似性.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证实B12为嗜盐单胞菌属(Halomonas sp.).  相似文献   

17.
海洋细菌在不同基质表面微生物粘膜中的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青岛近岸海区两个不同地点 ,分别进行浸海挂片实验研究四种不同基质表面 (玻片、钢片以及涂有防污漆、防锈漆的玻片 )微生物粘膜中细菌组成。从不同基质表面微生物粘膜中共分离32 3株附着细菌 ,大多数为杆状或球杆状革兰氏阴性细菌 ,且大部分具有鞭毛。依据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将革兰氏阴性细菌鉴定到属 ,分别属于气单胞菌属 ( Aeromonas)、发光杆菌属 ( Photobacteri-um)、莫拉氏菌属 ( Moraxella)、假单胞菌属 ( Pseudomonas)、弧菌属 ( Vibrio)和产碱菌属 ( Alcali-genes)等 12个属 ,其中气单胞菌属是优势菌属。不同基质表面 ,微生物粘膜细菌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18.
三疣梭子蟹病原副溶血弧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养殖病死三疣梭子蟹肝胰脏及心脏血淋巴液中分离到大量优势生长的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分离菌对三疣梭子蟹有较强的致病性;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胞外酶及溶血素活性等表型生物学性状及16S rRNA和gyrB两种基因的分子鉴定。菌株(JGX080708-1)所扩增的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1453bp(GenBank登录号:FJ824663),所扩增的gyrB基因序列长度为1191bp(GenBank登录号:GQ372985);两种基因序列在NCBI通过blast检索,结果均与弧菌属细菌的基因序列自然聚类;根据分离菌的表型及分子特征,判定分离菌为弧菌属(Vibrio Pacini1954)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Fujino et al1951)Sakazaki Nakamura and Takizawa1963]。分离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供试49种抗菌药物中的安曲南等42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林可霉素敏感,对青霉素G等6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19.
弧菌是海水中最常见的细菌类群之一。弧菌属的一些种是致病菌,能引起海洋生物弧菌病,给养殖业造成损失。根据已有弧菌16S核糖体RNA基因(16S rDNA)序列,设计了3条弧菌属特异引物VF169、VR744和VR1150,与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VF27一起,组成VF169/VR744、VF169/VR1150和VF27/VR744 3引物对。从海水中直接提取浮游生物总DNA,用VF169/VR744,VF169/VR1150和VF169/VR744(巢式)以及VF27/VR744引物分别扩增弧菌16SrDNA片段并克隆,分别构建了弧菌16S rDNA片段变异类型文库。从各文库中分别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克隆测序,共获得72条序列。系统学分析表明所有72个序列都与已知的弧菌属细菌的序列聚类,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证明所设计的引物能用于海水样品弧菌菌群分析。另外,VF27/VR744既具有对海洋弧菌的高度特异性,也具有恰当的海洋弧菌覆盖面,是1对选择扩增海水中弧菌16S rDNA的较理想引物。从获得序列的分布情况看,胶州湾存在较高的弧菌多样性,其中,类灿烂弧菌菌群(Vibrio splendidus-related group)是优势类群。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东风螺脱壳病和吻肿病与体内外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的相关性,测定了东风螺养殖水体环境中异养菌菌落总数,并对病螺及健康螺体内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经兔血培养基、TCBS培养基和弧菌显色培养基分离培养,用生化试验和细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结果显示:发生脱壳病的方斑东风螺螺池水体中的异养菌菌落总数为1.34×106 cfu/mL,病螺体内分离的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有副溶血弧菌、哈氏弧菌、河流弧菌、Vibrio hepatarius、腐败希瓦氏菌、海藻希瓦氏菌和芽孢杆菌,其中优势菌株为副溶血性弧菌溶血菌株和哈氏弧菌;脱壳病与吻肿病共患的泥螺螺池水体中异养菌的菌落总数为1.46×107 cfu/mL,病螺体内分离的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有副溶血弧菌、哈氏弧菌、鲍鱼希瓦氏菌、海藻希瓦氏菌和芽胞杆菌,优势菌株为海藻希瓦氏菌、鲍鱼希瓦氏菌和哈氏弧菌;健康东风螺螺池水体异养菌菌落总数为7.6×104 cfu/mL,健康东风螺螺体内的优势菌株为副溶血性弧菌非溶血菌株和Vibrio hepatarius.试验结果表明,东风螺脱壳病和吻肿病与养殖水体环境中异养菌的总数及螺体内部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分布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