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青藏高原横波分裂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2,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1年7月-1992年6月,中、美两国合作在青藏高原架设了11个宽频带数字记录的PASSCAL临时地震台站,它们分布在青藏公路沿线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利用这些台站记录到的高质量数据,对远震的SKS波进行分析和计算,在多数台站观测到了SKS波分裂的现象.用SC方法计算了青藏高原所记录到的SKS波分裂的参量,即快波偏振方向φ和快、慢波的到时差δt,探求台站下地幔介质的各向异性.φ从南(拉萨)往北(至格尔木)有一趋势变化,从南边的北东方向渐变至北边的近东西方向.快、慢波的到时差在高原上向北渐渐变大,在不冻泉达到最大;再往北至格尔木又迅速减小.认为在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挤压下,雅鲁藏布江以北青藏高原下面的上地幔物质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沿东西方向发生形变以至流动,它使上地幔中橄榄岩的晶格排列方向平行于物质形变或流动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发生在洛杉矶盆地下面,深度为5-18km结晶基岩处的地震,在三分向地震图上,观测到了20-120ms的S波的分裂。发生在5km厚沉积层底部上术基岩中的浅震S波分裂现象不明显,而较深的地震S波分裂现象刚随深度逐渐明显,快S波的偏振方向为南北方向,与地震和接收点之间射线的方位角无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深地球测深资料进行S波震相的有效识别和S波分裂参数计算方法,对泰安--忻州剖面S波资料的计算分析,得到了该区域地壳介质向各异性、区域应力场方向异常的可靠证据。与震源机制解及深部的构造结构对比分析表明了S波传播和S波偏振异常的超壳断裂带和深部构造活动密切相关,表明测深资料S波分裂研究了对了解介质各向异性构造活动特征,分析地壳介质属性了解其动力学特征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CT机在正常扫描情况下,图象上出现了一簇斜方向伪影。同时屏显US0080错误信息。从提示的错误信息分析,会有许多原因导致US0080信息出现.本文讨论了由于GCP信号瞬间丢失而产生的图象伪影。以及修复过程同时也找出了,由于BSP内5V电源低于正常值而产生的图象上有点状伪影的故障原因。  相似文献   

5.
四川地区Sn波偏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1994年、1995年成都遥测地震台网实时处理系统记录的50多个ML3.0~4.0级地震的Sn波偏振,研究这一地区地壳介质的各向异性.结果表明,在短周期三分向地震图上,对来自不同传播方向的,有可靠到时的Sn波偏振是一致的,其优势取向与其它方法观测的这一地区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相同。这意味着,这一地区地壳介质存在地震波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低纬度地区Sq焦点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88年3月-1989年3月几次大的太阳活动期间我国9个台站的地磁资料,采用无穷大平板电流的等效电流体系方法,分析了我国中低纬度地区Sq焦点位置的变化特征,并对照KpDst,Ap等指数给出了Sq焦点位置变化的合理解释。结构表明:(1)在不同的Kp指数段Sq焦点有不同的规律性,当Kp<4时,随着Kp指数增大,Sq焦点向高纬方向移动;当Kp在4和6之间时,随着Kp指数增大,Sq焦点向低纬方向  相似文献   

7.
临界窗口外S波分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详细讨论了自由界面对入射S波的影响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一种对临界窗口之外的S波分裂资料的处理方法。首先对径向和竖向记录资料进行振幅和相位矫正,进而利用最大特征值和波形识别算子法(刘希强,1992)对资料进行分析。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天水爆破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爆破资料显示了比较明显的S波震相,且产生了明显的S波分裂。  相似文献   

8.
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记录到的来自中国周边地区中深源地震的长周期多重ScS波形,使用频域分析(相位归一和叠加)及时域分析(波形反演)技术,估算了多重ScS的衰减算子和走时差。理论计算和使用合成数据进行的数字实验表明,在大陆地区,频域分析可以得到比时域分析更稳定的关于整个地幔衰减(QScS)的结果,而时域分析对于整个地幔走时(TScS)的模拟效果更好。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得到关于大陆传播路  相似文献   

9.
在新一代中国数字地震台网(NCDSN)台站上,90年代发展起来的地震发析软件ARS将作为数字地震记录分析的常规工具的一个候选者。为使台站分析人员较快地掌握ARS的使用方法,本文简述了用ARS进行大震快速反应,针对震相到时、振幅及损角频率的测量的最低限度的操作步骤,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滇西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富仁  刘光勋 《地震地质》1994,16(4):329-338
通过滇西北及邻区大量活动断层擦痕的测量和利用由断层滑动方向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获得滇西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以水平作用为主,在滇西北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在滇西北外围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西或北西。在构造应力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活动断裂构架及运动组合特征,提出了滇西北反“S’型右旋扩展的构造成因模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阐述HMS系统的振动控制机理及其分析模型。在对试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HMS系统考虑其油液压缩性的“可压缩弹性”分析模型(简称“弹性”模型)。试验与分析证明,以该模型描述HMS的系统的工作状态是符合实际的。本文以所建立的“弹性”分析模型,对HMS系统各参数对底层柔性建筑抗震控制体系减震效果影响的规律性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分析,得出了一些结构,这些结论对实际工程抗震控制设计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液压质量控制系统(简称HMS)控制底层柔性结构地震反应并进行了振动台试验,研究了HMS系统工作特性与受控结构地震反应特点,揭示了HMS系统的控制机理及其控制规律。试验证明,HMS系统对底层柔性结构抗震控制十分有效。本文的试验研究为理论分析和工程应用尊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利用GPS观测结果研究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1992年和1995年两期GPS测量结果所获得的位移场和应变场,结合丰富的地质资料,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NEE,其边界力除受NE55°-SW235°方向的压应力作用外,同时还受到SE120°-NW300°方向的拉张力作用,其中NE-SW的压应力量值较大,约为SE-NW向拉应力的两倍,这个结果与震源机制解所获得的应力场  相似文献   

14.
鄞县ML3.9和ML4.7地震的震源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年2月26日和1994年9月7日在浙江宁波鄞县发生了ML3.0和ML4.7地震。本文使用华东地区部分台站的地震记录资料给出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参数。其主要结果是:该区的主压应力方向约为北东60°;3.0级地震的破裂方向为SSW,破裂速度为2.7km/s,破裂尺度为0.39km;4.7级地震的破裂方向为NWW,破裂速度为2.3km/s,破裂尺度为0.41km。  相似文献   

15.
认为微观转动不协调是产生断裂的原因。在现代有限变形力学S-R分解定理基础上提出了断裂扩展的最大转动梯准则,可直接确定断理解产生的位置和扩展方向。初步应用该准则对雁行裂纹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数据模拟。  相似文献   

16.
文中讨论了归一化、无量纲的参量S,它可以较好地描述震磁前兆信息量。分析研究了1993年11月18日宝坻M=4.5的地震前后地磁变化所对应的信息量S,结果表明,S可以较好地反映震磁前兆现象。因此,以震磁前兆信息量进行地震预测研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对采自东南极普里兹湾海区沉积物NP93-2柱样系统的磁组构分析,结果表明:1.普里兹湾海洋沉积物具有较大的磁化率各向异性,较好地指示了沉积过程中水动力过程的变化;2.由磁化率各向异性主轴方向确定的古水流方面主要为近EW向及NS向,分别对应着南极绕极环流的方向及由融冰水的大量生成而导致的南极底层水形成的方向,这两种不同方向的水流在该海区不同时段的表现各不相同;3.依据表征磁组构的参数及古水流方向的变化,可将12700aB.P.以来的南极地区的古气候分成5个古气候变化带.  相似文献   

18.
对采自东南极普里兹湾海区沉积物NP93-2柱样系统的磁组构分析,结果表明:1.普里兹湾海洋沉积物具有较大的磁化率各向异性,较好地指示了沉积过程中水动力过程的变化;2.由磁化率各向异性主轴方向确定的古水流方面主要为近EW向及NS向,分别对应着南极绕极环流的方向及由融冰水的大量生成而导致的南极底层水形成的方向,这两种不同方向的水流在该海区不同时段的表现各不相同;3.依据表征磁组构的参数及古水流方向的变化,可将12700aB.P.以来的南极地区的古气候分成5个古气候变化带.  相似文献   

19.
以唐山地震为例,研究分析了孕震过程中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S的变化及其特征,同时用“流体-地电”的观战对S的变化进行了物理解释。结果表明,地电阻率各赂异性度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地震地电前兆因子。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云南地区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基  张俊伟 《地震研究》1995,18(3):227-236
本文分析云南地区中周期SKS偏振,得出观测台附近上地幔S波快速方向和分裂时间为:昆明,85°,1.0秒;洱源,89°,1.0秒;腾冲,165°,0.7秒;昭通167°,0.9秒。按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是应力作用下矿物优势取向所致的观点,腾冲和昭通的各向异性观测与现代应力场作用相符。但昆明和洱源的观测与现代应力场作用矛盾,它可能是古生代至中生代间攀西裂谷张裂时期,地幔物质流动引起矿物有序排列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