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褐藻酸丙二酯(Propylene glycol alginate)是褐藻酸的衍生物,由褐藻酸与环氧丙烷合成。1950年左右由美国克尔柯(Kelco)公司试制成功,1960年前后日本在这方面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并作为商品在市场出售。它呈粉末状,无毒性,易溶于水,水溶液有一定的粘度,对酸、盐及各种金属离子等均较稳定,又因其本身有一定的亲水基及亲油基,  相似文献   

2.
海带中褐藻酸盐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海带(Laminaria japonica)进行蒸馏水沥洗和晾干处理,定量测定海带中褐藻酸及其结合的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海带中的褐藻酸是以多种褐藻酸盐的形式存在,海带中的褐藻酸盐主要是由褐藻酸镁、钾、钠、钙、锂、硼和锶等组成(占褐藻酸盐总量的96.96%)。本文提出了海带中各种褐藻酸盐的含量以及海带对海水中各种金属元素的富集倍数。  相似文献   

3.
褐藻酸降解菌侵染海带过程中活性氧及抗氧化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褐藻酸降解菌为病原体研究褐藻酸降解菌侵染海带的小孢子体不同时期体内的活性氧——超氧负离子自由基 (O-·2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APX)和抗坏血酸 (ASA)等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 :海带活性氧 (O-·2 )含量在褐藻酸降解菌感染初期表现为升高 ,随后表现为下降。并且 ,随着褐藻酸降解菌侵染浓度的升高 ,活性氧 (O-·2 )含量呈现上升趋势 ,推测活性氧 (O-·2 )是海带抗褐藻酸降解菌感染的有效防御手段之一。SOD,CAT,ASA在感染的初期起着积极的抵抗褐藻酸降解菌感染的作用 ;APX在褐藻酸降解菌感染的前期没有发挥其抗感染的作用 ,而是在后期显示出了一定的抗感染作用。此结果可为海带病害的机理及幼苗集约化培养过程中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褐藻酸降解酶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从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病烂处分离出的2株别单胞菌属的褐藻酸降解菌(简称菌株A1,A2)进行了褐藻酸钠降解能力及胞外产物中褐藻酸酶特性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株褐藻酸降解菌中,菌株A2表现出较强的对褐藻酸钠的降解能力;同时菌株A2所分泌的褐藻酸酶在pH 6.0~8.0相对稳定,30℃以下酶不易失活。在较低离子浓度时,Mn2 ,Ba2 对反应有较强的促进作用,Ag 和Pb2 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褐藻酸中糖醛酸组分的测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褐藻胶于1883年首次由英国化学家Stanford从掌状海带(Laminaria digitata)加碱提取得到的。1929年,Nelson等证实褐藻胶的组成单位为D-甘露糖醛酸。从此,人们一直认为D-甘露糖醛酸是褐藻酸的唯一组分。1955年,Fischer等用纸层析法首次确定褐藻酸中除D-甘露糖醛酸外,尚含有L-古罗糖醛酸和少量葡萄糖醛酸。其后Whistler等以及Hirst等相继证实了褐藻胶中确实有L-古罗糖醛酸存在。  相似文献   

6.
采用植物单细胞和原生质体游离的方法,研究了5株褐藻酸降解菌感染过程中海带细胞壁的组成成分——褐藻酸的变化。结果表明,海带在5株褐藻酸降解菌感染的初期(前3 d),褐藻酸酶对其单细胞和原生质体的游离率均显著降低,而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游离率的下降越加明显。3 d过后,随着感染的继续进行,单细胞和原生质体的游离率变化不再明显。表明海带细胞壁组成对褐藻酸降解菌感染发生了响应性变化,而这种变化仅仅发生在褐藻酸降解菌感染的早期阶段。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褐藻酸降解菌感染过程中海带细胞壁组成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褐藻酸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7.
1881年Stanford首次自海带类海藻加碱提取出一种胶质,命名为“Algin”(褐藻胶),并对它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后来经过许多化学家对这种胶质的化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才确定褐藻胶是一种主要由?-D甘露糖醛酸残基通过1,4位碳原子互相键合的多糖。"褐藻胶"这一名词在广义上包括水不溶性的褐藻酸、与多价金属离子构成的水不溶性褐藻酸盐类、以及与碱金属离子或铵基构成的水溶性褐藻酸盐类;狭义的说来,则指褐藻酸纳而言,因为市场上的商品主要是纳盐。  相似文献   

8.
金属离子和pH值对九孔鲍几种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金属离子对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pla)褐藻酸酶、琼脂酶及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酶的最适pH不同。分别为褐藻酸酶8.8、琼脂酶4.2、纤维素酶4.5-5.0。MgSO4为褐藻酸酶的激活剂、BaCl2为琼脂酶的激活剂、MnCl2是纤维素酶的激活剂。  相似文献   

9.
褐藻酸降解菌引起海带病烂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多年来 ,科技工作者为解决海带 (Laminariajaponica)病烂[1]问题作了大量的工作,从中不难看出 ,海带的病烂是由多方面引起的 ,致病的原因也非常复杂 ,其中微生物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陈等1981 ,1984年通过一系列研究表明 ,褐藻酸降解菌是海带藻体上的主要附生细菌 ,而且在特定条件下参与海带的腐烂过程 ,导致烂苗或掉苗。本实验用褐藻酸降解菌对正常海带进行人为感染 ,通过组织显微切片观察 ,比较感染海带各组织内细胞结构的变化 ,以及感染菌存在的位置、菌量的多少等 ,褐藻酸降解菌对海带组织的…  相似文献   

10.
褐藻酸降解菌埃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espejiana)菌株Al01,通过发酵培养制备褐藻酸酶.该酶作用的最适pH为7.0,最适温度为40℃,最适底物浓度为1%~2%;在离子浓度为0.5mmol/dm3时,Mn2+对酶促反应稍有促进作用,Ca2+、Hg2+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酶用于裙带菜单细胞和原生质体解离时,以酶液组成为褐藻酸酶1%、纤维素酶1%,45×10-3的NaC1为渗透剂,酶解温度25℃,pH7.0,酶解3-4h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在威海泊于、崮山及荣成 3家海带育苗场 ,采用回染实验方法对采集的海带藻体表面褐藻酸降解菌数量分布及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采自荣成的病烂海带幼苗上 ,其总异养细菌数量 ( 1 2 2× 1 0 8cfu/g)比威海两家育苗场的正常海带幼苗上总异养细菌数量 (崮山 :1 1 5× 1 0 6cfu/g及泊于 :1 1 1× 1 0 6cfu/g)高 1 0 0多倍 ,其褐藻酸降解菌的数量 ( 4 88× 1 0 7cfu/g)比后两家 (崮山 :8 0× 1 0 4 cfu/g及泊于 :4 3× 1 0 5cfu/g)的高 1 0 0— 5 0 0倍。与正常海带幼苗相比 ,烂苗脱落后的总异养细菌数量较高 ( 2 42× 1 0 7∶1 1 1× 1 0 6) ,而褐藻酸降解菌的数量相对更高 ( 1 5 0× 1 0 7∶4 3× 1 0 5) ;其中 ,脱落烂苗上的褐藻酸降解菌数量约占其总异养细菌数量的61 98%。将分离、纯化的部分褐藻酸降解菌对海带孢子体组织块进行回染实验 ,能引起海带组织产生绿烂现象 ,证明褐藻酸降解菌是海带烂苗的条件致病菌。  相似文献   

12.
海带多酚的产生与抗褐藻酸降解菌感染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探讨了褐藻酸降解菌感染过程中海带体内多酚含量的变化 ,并分析了多酚含量的高低与海带对褐藻酸降解菌感染抗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褐藻酸降解菌感染下海带体内多酚含量急剧上升 ,并且这种变化具有普遍性 ;多酚含量的急剧上升只发生在褐藻酸降解菌感染的初期阶段 ;海带体内多酚含量的高低与海带对褐藻酸降解菌的抗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表明多酚类化合物在海带抵抗褐藻酸降解菌的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褐藻酸降解酶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培养褐藻酸降解菌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菌株H-1使其产酶,研究了该酶的性质。结果表明,该菌在25℃培养72h时产酶量最高。褐藻酸酶作用的最适底物质量分数为1%~2%。最适pH值为7.5,最适反应温度为40℃,温度升高酶活力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4.
环境因子对褐藻酸降解菌引起海带病烂影响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丁美丽 《海洋学报》1990,12(2):224-230
海带在育苗和养殖过程中常有病烂发生,造成很大经济损失.病烂出现时通常伴生有褐藻酸降解菌的大量繁殖.将接种褐藻酸降解菌而引起病烂的海带切片、镜检,观察到细菌开始侵入海带表面的分生组织,然后进入外皮层、内皮层和髓部.还观察到在细胞间隙有大量细菌存在,许多藻细胞游离,部分游离细胞的细胞壁破损,因而导致组织崩溃、变软.褐藻酸降解菌是海带藻体上的主要附生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造成危害.试验表明,在藻体表面损伤、过于密植、水温较高等不利条件下,藻体抗病能力下降,褐藻酸降解菌有机会大量增殖,病烂也就发生.因此,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育苗系统生态环境不良,是诱发病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王斌  蒋疆  曾竞华  甘纯玑 《海洋科学》2003,27(10):35-37
多糖是一种生命的基础物质 ,其功能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糖生物学与糖工程的研究必将成为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及糖链结构分析技术之后新的研究热点。探讨多糖的研究方法、解决糖链的测序问题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褐藻胶是一种重要的海藻工业产品 ,是由古罗糖醛酸 (G)和甘露糖醛酸 (M)组成的一种典型的多糖类 ,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等各个领域。研究发现 ,不同的褐藻酸酶可以作用于褐藻酸的不同位点 ,形成不同的糖片段或寡糖 ,经过分离、纯化 ,应用电泳、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方法可以确定糖链的结构、组成及取代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已获褐藻酸多糖生物合成基因簇中褐藻胶裂解酶基因(αlgL)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从海洋微生物中筛选到1株能够分泌胞外多糖的细菌。采用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结果为假单胞属细菌,命名为Pseudomonas sp.QDA;系统发育树显示该菌株与P.putida亲缘关系最近。菌株产生的胞外多糖可被褐藻胶裂解酶(AlgL)降解,并在紫外234nm处检测到特征性吸收,初步证明含有褐藻酸多糖。  相似文献   

17.
韩宝芹  戴继勋  王海 《海洋学报》1997,19(5):97-102
海带、裙带菜病烂处分离得到5株褐藻酸降解菌,经鉴定属于埃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espejiana)(菌株A101、A102,A103、A105)、麦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macleodii)(菌株A104).菌株A102发酵培养时,褐藻酸形成条件的研究表明,培养基含0.3%~0.6%的褐藻酸钠,0.5%的蛋白胨,pH7.5,装量为500cm3三角瓶装200cm3培养基,在25℃下培养144h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以酶学分析法研究了温度和pH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道不同部位(前肠、中肠、后肠)4种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并比较了其活性分布.结果表明,各消化酶随温度和pH均呈峰值变化:前肠、中肠和后肠蛋白酶均有2个活性范围,最适pH分别为3、9,脂肪酶活性的最适pH分别为3.5、4.0、4.0,褐藻酸酶活性的最适pH分别为4.0、4.5、4.5,果胶酶活性的最适pH分别为3.5、3.5、4.0;蛋白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均为45℃,脂肪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均为35℃,褐藻酸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5℃、35℃、35℃,果胶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则分别为55℃、55℃、45℃;在各自最适温度和pH下,蛋白酶活性表现为后肠>前肠>中肠,脂肪酶活性表现为后肠>中肠>前肠,而前肠褐藻酸酶活性显著高于中肠、后肠(P<0.05),果胶酶活性在肠道各部分相差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褐藻胶固相捏合转化的一个重要工艺条件,要在短时间内测出其含水量,并据此确定使褐藻酸转化完善的适宜加碱量。以往检测褐藻酸水分,大部采用105℃恒重法,此法操作费时长,且褐藻酸易炭化,不能适应短时间内准确测出含水量的要求。据报导,日本在褐藻胶生产工艺中用甲醇作为液相转化溶媒,  相似文献   

20.
在褐藻酸钠生产过程中,需要将压榨脱水后的褐藻酸用减中和使之转化成褐藻酸钠,而后干燥、粉碎得到成品。常用的中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往酒精介质中加入烧碱,俗称液相转化法,另一种是将团体碳酸钠粉末直接与褐藻酸拌合在一起,俗称固相转化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