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乾陵地震台洞体应变观测年变规律明显,固体潮清晰。2020年1月—2022年3月,NS分量变化趋势由拉张发生转折,呈缓慢压缩形态,调查发现,该趋势变化非干扰所致。为厘清该变化的可能成因,选取台站附近GNSS数据、InSAR形变场,以及陕西部分地震台站及相邻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地震台洞体应变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乾陵台附近区域最大剪应变率和面应变率在2020年前后出现趋势转折变化,InSAR形变场未发生较大范围的地壳形变,乾陵台附近地区洞体应变存在趋势转折的类似同步变化,说明研究区域地下介质应力调整的可能性较大,需密切跟踪。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上海观测的形变资料,运用EIS 2000软件,分析余山地震台倾斜记录资料的中期趋势.在排除干扰的前提下,结合差分、一阶差分等各种分析方法来分析这一区域的形变资料.发现强震发生前,余山地震台的倾斜仪器从中期趋势上出现了明显的趋势转折、加速、变化现象.在差分异常频次累加等分析方法中,也找到了类似的大震前的能量异常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王永安  王世芹  付虹 《内陆地震》2003,17(4):294-299
采用速率合成和趋势合成两种方法对云南定点形变倾斜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旨在提取形变准同步群体异常的信息,分析研究倾斜与强震关系。结果表明:云南强震前1—2年形变场的群体异常信息较为显著,对云南地区强震的中期预测有一定的效能,倾斜南北向的观测变化结果对强震的反映优于东西向。  相似文献   

4.
荣成地震台钻孔倾斜NS分量2017年5月2日出现趋势下降(南倾)异常变化,至15日持续下降累计幅度达358×10-3",对观测系统工作状态、观测环境干扰、气象因素及地下水位等进行调查,通过滑动相关性分析和三维点源载荷模拟等方法,结合胶东半岛近期地震活动,分析认为,该异常非干扰造成,可能反映了区域地壳应力的变化,需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5.
陆明勇  房宗绯  赵丽葵 《地震》2010,30(1):61-72
通过对汶川MS8.0地震震中周围地区震前地下流体长期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 震前地下流体出现了长趋势变化, 其特征是时间早、 范围广, 具有协调性以及向未来震中迁移等特征, 形态主要为趋势转折、 破年变、 加速等, 其中大多数为趋势转折变化。 进一步对比研究地壳形变、 地下流体长趋势变化发现, 地壳形变和地下流体长趋势变化迁移特征一致, 地壳形变长趋势时间较早于地下流体长趋势变化时间, 形变出现张压变化与水位变化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即形变大部分出现缓慢压性变化或张性减缓变化, 水位大部分出现缓慢上升或下降减缓变化。 最后讨论了地下流体长趋势变化机理。  相似文献   

6.
武汉九峰地震台超导重力仪观测分析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连续重力观测和GPS的技术结合能够监测到物质迁移和地壳垂直形变之间的量化关系.和相对重力测量以及绝对重力测量技术相比,其避免了时间分辨率和观测精度低,无法精细描述观测周期内的物质迁移过程问题.本文利用武汉九峰地震台超导重力仪SGC053超过13000 h连续重力观测数据;同址观测的绝对重力仪观测结果;气压数据;周边GPS观测结果;GRACE卫星的时变重力场;全球水储量模型等资料,采用同址观测技术、调和分析法、相关分析方法在扣除九峰地震台潮汐、气压、极移和仪器漂移的基础上,利用重力残差时间序列和GPS垂直位移研究物质迁移和地壳垂直形变之间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在改正连续重力观测数据的潮汐、气压、极移的影响后,不仅准确观测到2009年的夏秋两季由于水负荷引起的约(6~8)×10-8m·s-2短期的重力变化.而且在扣除2.18×10-8(m·s-2)/a仪器漂移和水负荷的影响后,验证了本地区长短趋势垂直形变和重力变化之间具有一致的负相关性规律.同时长趋势表明该地区地壳处于下沉,重力处于增大过程,增加速率约为1.79×10-8(m·s-2)/a.武汉地区重力梯度关系约为-354×10-8(m·s-2)/m.  相似文献   

7.
沈旭章  梅秀苹 《地震工程学报》2009,31(1):57-60,103,107
尝试利用多台定点地倾斜形变资料构建形变场时空动态演化图形的方法,对中国大陆47个定点形变台水管倾斜仪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构建了地倾斜形变场时空演化分布图像.以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为例,研究了地震前后水管倾斜资料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在地震前后较多台站水管倾斜仪的日均值都出现了趋势上的较大变化,东西向日均值、南北向日均值和南北向潮汐因子的空间分布也都出现了大范围的变化,而东西向M2波的潮汐因子没有出现较明显的变化.随着定点形变台站的建设和资料的积累,该方法可以构建每月或者每周形变场的变化,有望用于地震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8.
以新源地震台2016—2020年记录的震中距在30°~90°的远震波形数据为基础,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方法提取远震P波接收函数,采用一种具有谐波校正的广义接收函数H-k叠加方法H-k-c计算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泊松比。结果表明H-k-c方法明显改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的估计,新源地震台下方地壳平均厚度约56.3 km,泊松比约0.25。  相似文献   

9.
利用乌什地震台与阿合奇地震台形变和流体数据,采用动态分析、形态法,对新疆于田MS 7.3地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于田MS 7.3地震前,乌什地震台与阿合奇地震台形变和流体数据存在不同程度的趋势异常和短临震异常;趋势异常以趋势性转折和打破年变为主,短期异常表现为部分测项速率变化及倾斜矢量打结,临震异常以震前几天出现数据突跳、掉格和曲线畸变为主。  相似文献   

10.
采用2003—2015年湖北省数字化地壳形变地倾斜潮汐分钟值资料,利用潮汐与非潮汐分析方法,对地壳形变观测对各影响因素的响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倾斜潮汐观测资料日均变化幅度、M2波潮汐因子均方差、长周期拟合相对噪声水平等指标变化稳定,均达中国优秀台站观测水平,观测资料可信度高。  相似文献   

11.
对上海佘山地震台伸缩仪的数字记录资料进行去趋势以及地壳形变速率的分析表明:伸缩仪EW向在200l年5~7月存在破年变趋势异常,并且该测项的形变速率在2001年3~8月存在高于正常背景值的异常。结合GPS资料、应力场、地震活动性的情况分析后认为,佘山台的形变速率异常可反映上海及邻区应力场的部分信息,该信息对地震活动具有一定前兆意义。因此,应用形变数字化资料计算地壳形变速率,可作为对地层活动以及日常地震预测的一种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2.
按照文献[1]的思路和方法,利用历史观测数据,通过建立大灰厂台形变资料动态预估方程,对唐山地震前后两次形变异常重新作了分析。结果表明,1975年前后和1980年前后的两次形变异常情况类似,且具有较好的预估关系,其它年份的资料也有重复的特点。其特点与地震孕育引起的地壳形变关系不大。因此把1975年形变异常作为唐山地震的前兆信息依据不足,两次异常都是由于干扰因素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3.
东三旗台站的GPS、体应变和水位观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PBO计划用GPS、 体应变等方法研究板缘变形。 GPS、 体应变、 地下水同步观测在东三旗台已有二年半的时间, 对该台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 这种方法不仅能观测到固体潮和地面沉降, 还观测到了地壳变形异常。 由此可见, 对于板内土层GPS连续观测站的研究是GPS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介绍时序模式基本算法与原理,通过对地形变数据进行反正切矢量化,求出整时值(每小时记录一个数据)的反正切值。其后推算出每个月的反正切值,对其每个月的相似误差进行拟合与分析,得出偏离1.2倍中误差的月份。通过对大姚2次6级以上的地震对应性分析得出,震前1~5个月有明显的异常现象,以此说明该方法在地形变数据处理中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region where different tectonic blocks collide and intersect, and large earthquakes are frequent.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 observations show that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this region is strong and manifests as non-uniform de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tectonic features. S-wave splitting studies of near-field seismic data show that seismic anisotropy parameters can also reveal the upper crustal medium deformation beneath the reporting station.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surface deformation from GNSS observations and crustal deformation from seismic anisotropy data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By comparing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ain direction with the fast S-wave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near-field S-wave splitting, we analyzed deformation and its differences in surface and upper crustal media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adjacent areas.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ain direction derived from GNSS i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fast S-waves, but there are also local tectonic regions with larg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which reflect the different deformation mechanisms of regional upper crustal media. The combination of GNSS and seismic anisotropy data can reveal the depth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rustal deformation and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three-dimensional crustal deformation and the deep dynam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it. it.  相似文献   

16.
为了获取云南地区现今地壳形变和断层活动特征,收集了云南地区1992—2016年的2期精密水准观测资料,采用基于GNSS连续站垂直形变资料约束的平差方法,对区域整体地壳垂直形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滇西北区域地壳整体表现为隆升,垂向速率为2—3mm/a,滇南区域显示地壳沉降速率为-1—-2mm/a,并在下关—永胜和思茅—景谷一带存在地壳形变高梯度带。收集了该地区30多年的跨断层场地观测资料,计算了所跨断层的三维活动量,得出了断层现今活动状态和异常特征,认为滇西北和滇中南地区的场地多数表现出异常活动的现象,其中楚雄、剑川和永胜的监测断层现今表现出与地质背景相反的走滑和拉张特征,峨山、建水和通海场地所处断层在张压性质上与地质背景相反。结合区域水准和跨断层观测分析结果,从“面”和“线”上得出滇西北和滇中南地区存在地壳形变和断层活动异常,构造应力积累较高的结果,加之缺震背景显著,认为应关注该区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壳黏弹模型在GPS观测资料和地震位错数据为约束条件下,应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2001年昆仑山8.1级、2008年汶川8.0级和2015年尼泊尔8.1级特大地震引起的地壳形变分布特征进行了模拟计算,获得了地震位移场和形变场.这3次大地震分别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北部、东部边界和南部边界,尽管震级大小基本相当,但发震区域和发震断层性质都各不相同,其各自产生的地壳形变场分布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形变场区域大小、幅值大小等的差异,以及在不同地壳深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取决于地震断层性质和地下介质结构的不同.通过模拟计算,可以进一步了解大地震产生的应力加卸载区分布特征,对预测未来地震发生区域范围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华北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成片迁移”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板块间的作用及有关物理参数,分别组构了大华北第Ⅲ(1484-1739年)、第Ⅳ(1815年至今)地震活动期的动力边界和厚度非均匀的“薄板”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并根据地壳屈曲的研究,作了屈曲变形计算.所得屈曲图象与大华北新生代隆起、凹陷分布的基本特征一致,也与近30年来大华北垂直形变速率的分布特怔吻合.不同期高变形梯度区不同,7级以上地震均分布在这种区内.由此得出了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成片迁移”的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9.
应用文安地震200km范围内的定点形变观测资料,在研究断层活动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分析在文安地震前后地壳形变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部分测项在震前均出现张性或者压性转折变化,或者阶跃变化;(2)地表潮汐平面应变状态在中强地震前后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3)平面应变参数曲线2011年前后发生同步转折变化,且变化幅度很大,但首都圈及附近地区并没有中强以上地震发生,可能与引发2011年3月日本9.0级特大地震的板块构造应力场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Ground deformation may be caused by crustal movement and non-crustal movement.The non-crustal movements include those caused by temperature,rainfall,ground water,etc.Deformation caused by crustal movement includes seismogenic deformation(that appearing in the process of earthquake preparation and that directly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and general tectonic activities.The key point in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nd deformation and earthquakes is how to eliminate information of deformation caused by non-crustal movement and permanent(or slow)tectonic deformation in observed data.In this paper an analysis is made on the short leveling data recorded at Dahuichang Deformation-Observing Station,Beijing,for 22 years(1970-1991)by using the LMS algorithm method after lateral adaptive filtering of the modern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technique.Eliminating the approximate annual variation in deformation caused by non-crustal movement such as temperature,rainfall,ground water,etc.,a unified standard 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