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论述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城市发展状况,揭示了城市群发展的圈层结构,探讨了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展势态及城乡融合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竞争力评价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将闽、粤、浙城市发展置于一种新的发展框架之下.文中在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要素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比较分析了各城市的竞争优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发展策略,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以及海峡两岸合作背景下如何实现快速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经济区背景下城市区域竞争单元的思考,分析了福建城市发展的现状特点,探讨了在海峡西岸经济崛起过程中福建城市集群化的战略构想;最后,指出城市集群化战略在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淮海经济区城市效率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尝试采用DEA方法首先对淮海经济区2006年20个地级城市的效率进行测评,进而选取1995年和2005年两个年份,从动静结合角度对近10年来淮海经济区城市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化模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目前淮海经济区城市效率相对较高,呈皖北鲁南高、苏北豫东低的空间格局;1995~2005年10年间,淮海经济区以徐州为中心的城市高效率群已初步形成,总体呈现东进南拓的发展态势;城市效率东部继续加强,西部开始崛起,以徐州为中心的城市高效率群还不稳定。近11年来,影响淮海经济区城市效率的主要因素是纯技术效率。因此,从纯技术效率分析,淮海经济区城市效率具有很大的提高潜力。  相似文献   

5.
太中铁路与贯穿黄土高原新大陆桥的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太中铁路对完善新亚欧大陆桥未来多端束状联运网格局,即利用即将竣工的内铁路形成陆路最短的陆桥北通道--贯穿黄土高原的新陆桥,以及对改善中西部路网结构、打通晋陕宁直达铁路、形成国家大能源经济区、促进沿线中心城市和出海港口建设等方面,论证了其可行性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原经济区地缘经济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战略明确提出重点推进中原经济区等区域的发展,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广阔的前景.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凭借其作为增长极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在中原经济区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利用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体系,运用欧氏距离对郑州和中原经济区内其他28个城市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将中原经济区内城市分为4类:强竞争型城市,一般竞争型城市,一般互补型城市,强互补型城市;并分析了郑州市地缘经济关系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研究表明,中原经济区地缘经济关系严峻,从整体上看竞争性大于互补性.因此,各城市应根据不同地缘经济关系类型,采取不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分维是反映空间结构优化与否的重要参量。基于分形理论,通过计算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体系的集聚维数和关联维数,探讨分析了该经济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特征,得出关中-天水经济区存在着核心城市不强、城市空间分布集聚不明显、城市体系等级缺失、城市之间关联较弱等制约经济区健康快速发展的因素。最后指出应进一步优化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空间结构以便为促进经济区发展以及西咸国际大都市建设发挥持续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4,自引:8,他引:34  
本文建立了城市经济区划分的理论与方法——d△系和R_d链法,应用33个指标对全国434个城市进行了综合实力的R型因子分析评价,并进行了不同层次d系的划分和Ⅰ、Ⅱ、Ⅲ级d△系和R_d链组建,提出了我国两大经济发展地带、三条经济开发轴线、九大城市经济区和33个Ⅱ级城市经济区的城市经济区区划体系设想。  相似文献   

9.
哈尔滨城市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梅林  杨青山 《地理科学》1999,19(2):186-188
运用城市经济区理论与产业系统理论,分析了哈尔滨城市经济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哈尔滨城市经济区调整与优化的战略举措和产业结构的基本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2001-2014年45个临空经济区的面板数据,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动态空间计量等实证分析方法,对全国及中心型、骨干型和起步型三种不同类型的临空经济区与腹地区域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腹地区域经济发展对临空经济区机场客货吞吐量增长起支撑作用,但临空经济区对腹地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且其影响集中在旅客吞吐量上;不同级别临空经济区对腹地区域发展的影响作用不同,以北京等一线城市为代表的中心型临空经济区对其影响最大,并呈现平稳增长趋势;以郑州等二线省会城市为代表的骨干型临空经济区对其影响相对较弱,但呈现加速增长趋势;以兰州等三线城市为代表的起步型临空经济区对其影响不明显,增长速度也较缓慢。发展临空经济应该:把握腹地发展定位及临空经济区发展阶段,合理规划优势产业;提升临空经济区发展软环境,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进临空经济区与腹地区域融合,推动空港城市不断发展;创新体制机制,为临空经济区特色化发展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1.
以沈阳经济区城市体系为研究对象,利用聚集维数、关联维数及计盒维数的基本模型对该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沈阳经济区城市体系结构具有分形特征,测算结果表明:沈阳经济区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呈现围绕中心城市-沈阳的向心式聚集,城市之间交通网络通达性好,空间形态较辽宁省城市体系紧凑。沈阳经济区城市体系的划分相对合理,但仍需优化。建议充分发挥沈阳作为中心城市的强辐射与带动作用,并通过打造沈抚、沈本、沈铁、沈辽鞍营和沈阜5条城际连接带,推动城镇化、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通过产业整合和产业集群化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沈阳经济区形成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在借助系统聚类法(HCA)重建成渝经济区门户城市空间等级体系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空间引力模型和区位熵理论分别分析了成渝双核大都市区对经济区8大门户城市的空间辐射效应和各城市的优势主导产业分布态势。研究发现:成渝经济区产业空间布局已经具备双领头雁阵形态,以传统政策区为支撑的产业转移机制应逐步以经济区和城市群所取代;经济区产业承接次序应由城市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引力辐射程度共同决定,目前已符合大市场条件下的产业空间梯度转移条件。  相似文献   

13.
商业经济区,是商品经济发达,交换关系出较稳定的地理单元。其商品流通的核心,就是区内城市的商业中心,它对大、中城市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信息熵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三个方面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海西经济区20个地市的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海西经济区主要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分类,并针对各类城市竞争力的增强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强化各类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提升海西经济区在中国东部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而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历程.  相似文献   

15.
基于探索性空间分析的东北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选择构建城市竞争力指标,对东北经济区36个地级市2003-2005年竞争力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相关分析,揭示东北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异质性以及空间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东北经济区36个城市中,城市之间的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该区域城市发展整体上存在着明显的空间聚集现象,2003-2005年城市竞争力的空间聚集程度在不断加强.城市竞争力的空间异质性主要表现为竞争力较高的城市位于东部和南部,竞争力较低的城市位于西部,并且趋于聚集,经济发展区域性明显;纵向比较,在3年内东北经济区城市竞争力得到一定的发展,相邻城市空间差异性在减小,城市竞争力趋于均衡.  相似文献   

16.
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断裂点模式,确定了河北省城市的吸引范围,并以此为依据划分城市经济区。同时阐述各城市经济区的特点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作者基于对中国宏观城市地理结构的研究,提出过一些类似的思想.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以3个阶段的认识来解读海峡西岸经济区.早在1988年,作者在中国沿海6个都市连绵区的假设中,已经认为闽东南具有形成都市连绵区的潜在条件.在全国一级城市经济区的研究中发现,福建既不是长三角的紧密腹地,也不是珠三角的紧密腹地,而是它们二者共同的竞争腹地.在全国二级城市经济区框架中,福建省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二级经济区.作者的研究和观点从理论和实证方面支持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最后对福建省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理论上探讨世界经济地理研究的依据和体系,及讨论现行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编写的新建议。由于世界经验地理侧重研究经济区--经济地域--经济地域系统及其运动规律,因而存在着经济区域级别差异。为此,本文认为教材编写时条件要素要与经济地域和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过程-起进行讨论,要体现研究对象的等级层次关系,突出城市或城市群的地位与作用,并要加强国家经济国际化进程对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用SPSS和Arc GIS分析技术,从城市职能互补和水平联系两种关联机制入手,对中原经济区2004,2009,2014年城市之间相互关联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各个城市之间职能互补性不强,且城市潜在的职能互补性不断减弱,多数城市趋于综合化发展,九大职能部门中仅采掘业表现出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其他职能部门均趋于综合化发展;(2)水平联系格局以郑州和邯郸为中心,中原城市群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大于其他两类区域(中原城市群以外主体区和中原经济区非主体区),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格局;(3)从经济因素、区位因素、政策因素3个方面对中原经济区城市相互关联格局的形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借助系统聚类法(HCA)重建成渝经济区门户城市空间等级体系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空间引力模型和区位熵理论分别分析了成渝双核大都市区对经济区8大门户城市的空间辐射效应和各城市的优势主导产业分布态势。研究发现:新时期成渝经济区门户城市可划分为以成都重庆双核大都市区为带动,以绵阳自贡次级经济中心、5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一个转型城市攀枝花为支撑的四级空间等级体系,产业空间布局已经具备成渝为雁首,绵阳、自贡为"雁身"其余城市为雁尾的雁阵形态,以传统政策区为支撑的产业转移机制应逐步为经济区和城市群所取代;经济区产业承接次序应由城市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引力辐射程度共同决定,电子信息、汽车与机械设备制造、建材冶金、食品饮料、能源化工和农副食品加工六大制造业已各自形成成渝首位城市带动下的产业空间梯度转移位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